一、道次第大綱
書籍目錄
第一部  道前基礎
第二部 共下士道
三、輕重差別
四、說明十善業
五、思維別業果
六、思維因果後如何正行
七、生起下士意樂的量
八、破除邪執分別
第三部 共中士道
四、分別思維六道痛苦
二、集業
三、死亡
四、結生
三、幾世圓滿
四、生起中士意樂的量
五、排除錯誤見解
六、抉擇能趨入解脫道的體性
四、如何對治煩惱
五、分別說明斷除煩惱
第四部 上士道
三、如何策發菩提心
四、略說七重因果
五、正式修習七重因果
六、寂天菩薩的自他相換教授
二、已得守護
三、還出方便
四、願心學處
三、解釋學處次第
三、差別
四、實際財施
五、意念財施
六、小結
三、差別
四、如何修習
三、差別
四、如何修習
三、差別
四、如何修習
五、總結六度
三、如何攝受眷屬
四、解說四攝
三、止觀雙修的道理
四、次第決定的道理
三、住所緣時如何修
四、住所緣後應該如何修
五、引生住心
六、成就奢摩他
二、抉擇補特伽羅無我
三、抉擇法無我
四、差別
五、止觀雙修
六、修習毘鉢舍那成就的標準
總結
二、金剛乘的修習方法
一、道次第大綱

一、道次第大綱


   修習前一個法,要有想證得後一個法的意樂:聽聞後一個法,要有想修習前一個法的意樂,這是很重要的態度。如果只醉心高深法要,對基本教法缺乏求知,把精力全部放在止觀,妄想一步登天,獲得寂止勝觀,根本不可能有成就。缺乏基礎無法獲得要訣,應該完整正確的認識道次第總體,才不會躐等偏廢。在修習過程中,時時秉持聰明伶俐的善巧智慧,使心趨向平等,也就是說對每個法都抱著平等心,沒有好壞優劣、高下粗細之分。對於能引導自己解脫的善知識,要具備信心和敬心,以免自斷一切善法根本,應當思惟親近善知識,如理勤修事師要道。懈怠心出現時,應當思惟人身難得、暇滿義大:貪著現法快樂致使行為放逸,應當思惟死亡無常、惡趣過患;不能清淨守護戒律,應當反省自己對業果認識不清,才會膽大妄為違背戒律,詳細推求業果道理;放不下眼前三有快樂,那麼發誓求解脫就變成空話,應當思惟生死過患引發出離心;所作所為只為自己解脫快樂,罔顧眾生利益,等於自我斷絕大乘命根,應當思惟願菩提心及慈悲心等;過度拘泥律儀行相,修習學處感到相執嚴重、繫縛猛烈,應當以正理破除執著所緣境,淨修緣起性空、諸法如幻,整治內心;遲遲無法安住善所緣境,妄念熾盛東奔西馳,成為散亂的奴僕,應當正修安住一趣。以上簡單列舉道次第傳承上師的教誨,其他可以自行類推。

   要避免偏廢或側重某法,而忽略道次第總體,無法達到圓滿修行,必須訓練自心具有堪能修習一切善品的力量。

   1.親近善士:是道的根本,要好好修習親近功德及不親近過患。

   2.暇滿人身:真正生起希求心,思惟暇滿義大,誠心督促自己精進,為了獲得暇滿人身的因,必須好好把握這一生,不要虛擲浪費,以免入寶山空手而歸。

   3.念死無常:不去除貪圖今生享樂的念頭,不可能真正為來生打算,更遑論暫時及究竟利益,應該勤修人身無常不能久住,死後什麼都帶不走,只有隨業漂流,甚至可能墮入惡趣的道理。

   4.皈依三寶:一想到投生惡趣,生起真實恐懼,這樣才會誠心信服三寶功德,尋求皈依、接受律儀學處。

   5.深信業果:以各種方法對業果引發堅固深信,了解一切善法的根本,就是勤修十善、斷除十惡,經常串習四力對治的道理。

   6.生死過患:漸次修習共下士道後,應該思惟生死過患,尤其是分別觀察輪迴苦與別苦,真正引發出離心。

   7.解脫正道:觀察生死流轉,認識輪迴的根本是業與煩惱,深入探究二者本質,發起確實想要脫離輪迴的意樂,才能真正趣入解脫正道,相信唯有戒定慧三學才能救拔自己出離苦際,特別是所受的別解脫戒,務必謹慎守護,維護戒律清淨。

   8.發菩提心:漸次修習共中士道後,應該想到不只是自己,其他眾生也在苦海漂墮;他們都是累劫的父母,怎麼忍心捨棄眾生,因此要勤修慈悲心根本,生起眞實菩提心。缺乏菩提心,一切六度萬行、生圓次第就像空中樓閣;起初略略生起菩提心行相,再依照律儀勤修學處,穩固願心、進入行心。

   9.六度四攝:聽聞菩薩廣大學處,善知取捨要道,以勇猛好樂心精勤修習。發起願菩提心後,如法受持行心律儀,以六度成熟自己、以四攝成熟有情,尤其要做到捨命防範根本重罪、中品、下品纏縛及惡作,避免有所染犯;如果不小心做錯,應該勤修還出及還淨儀軌,回復戒律清淨。
   10.止觀雙修:最後要修靜慮度及般若度,善巧引發正奢摩他三摩地;接著在相續生起清淨正見,遠離常見與斷見,在這個基礎上修持毘鉢舍那。這種修持靜慮和般若的功夫,才算止觀雙修,並不是在後二度外,另外安立一個新的雙修法。受持行心律儀後,菩薩必須修奢摩他和毘鉢舍那。

…… 以下內文,請看原書。

二、金剛乘的修習方法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