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顯教戒
書籍目錄
一、顯教戒

一、顯教戒


   顯敎戒總分三種:一、攝律儀戒 ,二、攝善法戒,三、饒益有情戒,此名三聚淨戒。 攝律儀戒者,卽諸惡莫作。攝善法戒者,卽衆善奉行。饒益有情戒者,卽以大慈悲菩提心廣行利樂衆生之事也。所謂惡者,卽身三、口四、意三,名爲十惡。斷十惡者,卽身不行殺、盜、邪淫,口不說妄言、綺語、惡口、兩舌,意不起貪、瞋、邪見,是名諸惡莫作。 衆善奉行者,乃至微少善根於一切時分中,應盡力修持,此中修習善法資糧,當以正念、 正知住持而修;若無正念、正知,或以邪念邪知,雖行善法,仍是惡法。何爲邪念邪知?卽內心之貪瞋癡也。倘非以邪見而住於正見者,乃至右繞佛塔一周,其功德善利亦復甚大。更能以三勝士門而任持之,卽攝入饒益有情戒。何爲三勝士門?

   一 、「加行」發心,卽將行善法之前,其動機與出發點,皆以利樂衆生,求佛菩提,並無絲毫損人利己之心,故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行,是爲魔業。」 故「加行」發心者,卽發菩提心也。

   二、「正行」無得者,卽正修行善法時,而以能所無得之心,不住於相;如以布施一 法言之,卽正布施時,不著自己是能行布施之人,不著對方爲接受布施之人,不著中間布 施之財物及佛法等,推之一切善法皆如是行。 故金剛經云:「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是名「正行」無得。

   三、「結行」迴向者,既行善法以後,將此功德迴施眾生,願令法界衆生,皆能離苦得樂,成就佛果菩提,是名「結行」廻向。 依此三勝士門導入大乘之道,卽是饒益有情 戒。欲受持三聚戒者,當依別解脫戒及菩薩律儀戒而修持之 。 別解脫戒有八種:在家有三:卽八關齋戒、近事男戒、近事女戒。出家有五:卽沙彌戒、沙彌尼戒、正學女戒、比 丘戒、比丘尼戒。 此中略說諸戒之根本戒與支分戒者,卽如五戒中殺、盜、淫、妄爲根本,酒戒則爲支分。比丘戒中亦以淫、盜、殺、妄爲四根本。 僧殘、 捨墮、單墮、 波逸提、 衆學法等則爲支分。 而每條戒中須具四支因緣方能成犯。四支爲何?境支、意樂支、 加行支、 究竟支。 今姑以殺戒爲例,殺之對相是人爲「境支」,起心欲殺爲「意樂支」,預備武器及毒藥等無有間斷名「加行支」,被殺之人,命斷身死爲「究竟支」,以此爲例推之,一切戒條皆須具此四支卽成犯戒。

繼續閱讀 (請按這裡↙,再按一下可收起來)……

   別解脫戒總括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一切要義。而所謂別解脫者,卽守住一戒,終身不犯,則能解脫一種煩惱繫縛;每戒皆守,則能解脫各各煩惱繫縛。 此中別解脫戒以比丘戒 爲其主體,其中亦有性戒、遮戒之分。性戒者,無論是否佛徒皆不應作,卽指四根本戒而言。遮戒者,特爲佛徒所制,俗人例外,如酒戒等。然無論性之與遮,皆係佛在世時,爲 護世人譏嫌所制,因有諸比丘屢作錯事,爲人所嫌,傳於佛耳,佛因制戒。佛有神通,何不預先制戒,必待有人毀謗而後制戒,蓋佛在未制別解脫戒之前,總以四句戒經,律諸弟 子,卽「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此四語包括一切三聚淨戒。「諸惡莫作」卽是攝律儀戒,能斷一切惡行,自然六根調寂,無諸過染,威儀不整而自整,生見之已恭敬禮拜之不暇,尚何譏嫌之有?「衆善奉行」卽是攝善法戒。「自淨其意」 卽是饒益有情戒,人不到泯絕貪瞋,亡乎人我之際,則不得謂爲淨意;意不淨,則不能利樂衆生;而所謂淨意者,要自行勉也。故佛之四句戒經,總括一切律儀,能謹守此四語,成佛尚非所難,何用多戒爲,故其後因諸比丘屢犯譏嫌,佛方制戒,非有制戒因緣,明知亦不制戒,否則,佛有成見事先強人所難,則不得爲佛矣。故別解脫戒,卽彼四句戒經之別相,四句則爲別解脫戒之總相也。

   饒益有情戒爲菩薩戒,條相凡有五百,漢地所傳習者,爲梵網戒本,内分十重戒(根本戒),四十八輕戒(支分戒),共爲五十八條。在西藏及其他佛教國家所尚習者,爲瑜 珈菩薩戒本,與梵網戒略有出入,亦較梵網戒爲圓滿。因梵網戒係羅什口中誦出,當時無梵本可據,故有疑爲偽造者,至今尚不能確定其眞偽。然菩薩戒亦非離別解脫而獨有,乃將別解脫戒之止惡防非,奉行衆善深之廣之,靈活運用,有時刪繁就簡,有時反經合權,以期惡無不止,善無不修,一切舉念行動,皆從衆生利益出發,不如是則不能攝受衆生。 且別解脫戒所不能詳者,菩薩戒能詳之,如是以諸戒行護持菩提心,不令失壞,則二利自然具足,福慧自然圓滿,故雖不離別解脫戒,亦不錮於別解脫戒。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