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者阿難,承佛聖旨,即從座起,偏袒右肩,長跪合掌,而白佛言:今日世尊,諸根悅豫,姿色清淨,光顏巍巍。如明鏡淨,影暢表里。威容顯要,超絕無量,未常瞻覩殊妙如今。唯然大聖,我心念言:今日世尊住奇特之法,今日天尊行如來之德。去來現在佛佛相念,得無今佛念諸佛耶,何故威神光光乃爾。於是世尊告阿難曰:云何阿難,諸天教汝來問佛耶,自以慧見問威顏乎!阿難白佛:無有諸天來教我者,自以所見問斯義耳。
這一段文,分五節來解析,第一節是阿難說其所見。即從尊者阿難,至未常瞻覩殊妙如今。先法次喻後合。承佛聖旨,是說阿難能問,是承佛的意旨,推徳於佛,非是己能。這一點,我們要特別學習。諸位要知道,我們今天能信仰三寶,研究佛法,甚至出家修行,都是過去曾於無量佛所,種下善根,今日緣熟,承佛護念加持,才會有的。所以我時常說,學佛的人,第一要知恩報恩,尊師重道。阿難即從座起、袒肩、長跪,這是禮節。而白佛言,正說其所見,就是前面佛所現瑞相。接著舉出譬喻,「如明鏡淨,影暢表里。」影是影現,暢是暢通。這裡最好引〈華嚴經〉文來說明:「譬如明淨鏡,隨對面像現,各各不相知,業性亦如是。」明淨的鏡光,能現出外面,以喻清淨佛身的光明,照現外面。外面的面相,能影現鏡中,以喻佛的諸根,又影入身光內,鏡光與鏡像,佛的身光與像,不一亦不異,影暢表里。諸法的業與性,也如鏡光與面像,互相影暢表里,緣生無性,名為各各不相知。阿難眼見佛現瑞相,就能了達真空妙有,因緣業性的深意,而說出這樣的譬喻,可見阿難不是凡輩。「威容顯要,超絕無量。」這二句是合法。上句合前光顏巍巍,威合光明,容和顏貌,顯要合昔。從昔以來,所未常見,今得瞻仰,生希有心。
「唯然大聖」至「何故威神光光乃爾」。這是第二節,阿難申其所念。唯然,是世間應對之儀規,對上應話稱唯然。又表明真實如此,不是妄語。大聖,即是對佛尊稱,因為佛是一切聖人中之聖,故名大聖。阿難這時心中的感想,今對佛說,稱為我心念言。先念佛功德,後念佛今所為。念佛功德共有五句:今日兩字,是特別說明,我現在心念中的佛,是當前的本師,不是餘佛。「世尊」。是指釋迦佛,為世所尊,故名世尊。「住奇特之法」約通途說,這句是雙歎事理。以事說,上面見佛現瑞相,感到奇特。以理說,諸佛的法身,眾生的佛性,這是非常奇特的。法華經喻為衣里明珠,在凡不減,在聖不增。處染不會同垢,煩惱不失其淨。不生不滅,不可思議。我曾作過一首偈:「衣里明珠太希奇,塵點劫來不沾塵,法爾就非和合法,靈光獨耀照古今。」佛已完全證得,故名為住。約別意說,今日佛說〈無量壽經〉,這是奇特之法。如本經說:「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廻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為除五逆,誹謗正法。」一念往生,已很奇特;而且往生就能住不退轉,如登地的大菩薩,真太奇特了。
「世雄」。即是讚佛有大雄大力大慈悲,大喜大捨濟含識。「住諸佛所住」。約通途說,十方三世諸佛,同共一法身,豎窮橫徧,無所不住,名為諸佛所住。再如〈法華經〉所說:「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又說:「如來室者,一切眾生,大慈悲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這也是諸佛所住。約別意說,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就是諸佛所住的大涅槃,具有常樂我淨四德的境界。
「世眼」。佛具世間五種眼,故稱世眼。佛入涅槃,眾歎世間眼滅。「住導師之行。」諸佛皆名導師,我們讚佛,稱為人天導師。約通途說,如〈法華經〉云:「說一乘妙法,化無量眾生,令入佛道。若以小乘化,乃至於一人,我則墮慳貪,此事為不可。」又說:「恆為一切,平等說法。常演說法,曾無它事,去來坐立,終不疲厭。」說一乘法,度生成佛,時空無盡,名為住導師之行。約別意說,彌陀是接引導師,釋尊是帶路導師,所說淨土法門,就是導師之行。如華嚴經譬喻說:「眾人欲過五百由旬險道,有一導師,善知險道通塞之相。」眾人即眾生。五百由旬險道,即三祇成佛的過程,那是非常險難的。導師即釋尊。善知通塞,即善知有難行易行兩道。難行名為塞,今日說淨土法門的易行道,名為通。開導眾生捨難取易,悉得通往極樂,一生成佛,此名善知通塞之相。眾生聞而不信,或信而不修,那真太對不起這兩位導師了。
「世英」。讚美才智超勝的人,稱為英才。佛是無上士,故名世英。「住最勝之道。」約通途說,佛所修三十七道品,六度萬行,二道五菩提,這是諸佛成佛,最勝之道。約別意說,佛現在要說的無量壽經,那才是最勝不過的成佛之道。為什麽呢?印光大師說過:「捨此法門,九界眾生,上不能圓成佛道。離此法門,十方諸佛,下不能普利群萌。」再說,不是最勝,佛又何必在八萬四千法門以外,特別說這易行道的本經呢!當知:佛無所住,以眾生應住而住。佛法平等,無有高下,也是以能適應眾生的根欲,能使眾生得益為上,如藥無貴賤,以能癒病,則為良藥。〈法華經〉所說良醫留藥的譬喻,正好為釋尊說淨土法門,以度五濁末法眾生的寫照。
「天尊」。天有五種:一、世天,如世間稱帝王為天子。二、生天,即三界諸天。三、淨天,即五淨居天。四、義天,即諸法空性。又如中國所稱的知天,畏天,樂天都是。五、第一義天,即指非有非空的法身佛性說,佛已證,故稱佛為第一義天,在五天中最尊最上,故名天尊。「行如來之德」。約通途說,如來德,即智無不圓,惑無不盡,生無不度,自覺、覺他,覺行滿足便是。詳細說,佛的福智二嚴,含攝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十力,四無畏,四無礙,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等,皆是如來之徳。如〈華嚴經〉說:「虛空可繫海可量,無能說盡佛功徳。」約別意說,如來之德,即是阿彌陀,此云無量。壽命、光明、大智、大悲、大行、大願、大行、神通、功德、度化眾生,一切皆無量,今天釋尊要為一切眾生演說〈無量壽經〉,這便是如來之徳。
續讀下文(請點按這裡) ……
續讀下文(請點按這裡) ……
「去來現在佛佛相念,得無今佛念諸佛耶?何故威神光光乃爾。」這是第三節阿難所問,今佛所為。三世也包括十方。「佛佛相念」,此有四意:一、過去現在的佛,念未來的佛(現在的眾生);現在的眾生,又念過現的諸佛,名為佛佛相念。二、佛是覺義,一念覺即一念佛,念念覺即念念佛,念念相續不斷,名為佛佛相念。三、即念佛時,佛即是念,念即是佛,心佛不二。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名為佛佛相念。四、佛是已證大圓覺,所以佛的心念無非圓覺,圓覺即是佛,故名相念。而此圓覺,一切眾生都有,所以佛視眾生皆是佛。眾生迷此圓覺,所以眾生視佛皆眾生。我們現在知有圓覺,與佛無殊,這樣來念佛,也是佛佛相念。如果不知圓覺,不念佛,那是埋沒己靈了。
「得無今佛念諸佛耶?」這句,阿難是敎我們要念佛,今佛尚且念諸佛,我們怎可不念佛呢?如果我們,能以一念至誠心清淨來念佛,當下這一念便是佛,念念如此,這也不是念諸佛嗎?
「何故威神光光乃爾」?這句問詞,正可說明,念佛的殊勝微妙。只要你念佛,那就有如佛一樣的威神,也有如佛同樣的光明。觀無量壽經不是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以上三句,是為本經的發起因緣。由於佛佛相念,所以今日釋尊憶念彌陀修因證果,化度眾生,對娑婆眾生,有莫大利益。因此特說此經,以救我們這些久溺生死,無法出離的可憐愍者,真是悲心徹骨。又這三句,就是開示我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念佛成佛;這是一種最直接了當,最方便殊勝的法門。如〈觀佛三昧經〉說:「三世諸佛,皆說如是念佛三昧。我與十方及賢劫千佛,從初發心,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種智。」大家好好想想,佛尚如此,我們還能不念佛嗎?還可以反對或誹謗念佛法門嗎?
再說,釋迦世尊,於大小乘諸經都說過後,為什麽今日偏讚西方?實因彌陀願廣緣強,成就佛身淨土,攝化眾生,堪稱第一。特為我們說無量壽經,其中的教理行果,皆是不可思議。以教來說:會五乘同歸一乘,令眾生欣彼而厭此。唯有厭此,才能轉凡離苦。亦唯有欣彼,才能成聖得樂。以理來說:是心是佛。彌陀即自性,念念圓明,心心實相。真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以行來說:是心作佛。心不念佛,心不是佛。念佛即是作佛,念佛必可成佛。以果來說:三根普被,同登不退,皆至無上菩提。所以前面阿難所念今佛功德五句,可說是與佛心心相印。住奇特法,住佛所住,這是讚淨土法門的理與事。導師之行,是讚此法門之行。最勝之道,是讚此法門之教。如來之德,是讚此法門之果。如來出世度生的本懷,在本經中全盤托出。真是:野色更無山間斷,天光直與水相通。大家應當直下承當,切不可再因循空過,這是學人一點感想。
「於是世尊告阿難曰:云何阿難,諸天教汝來問佛耶?自以慧見問威顏乎!」這四句,是第四節如來徵問。就在阿難稟白他所見所念所問後,佛陀很慈悲,而又帶獎勵性的問阿難。你剛才問佛的話,都是有智慧有見地的人,才能說的;這是出於你自己,還是有天人教你的呢?威顏即佛,佛說法如獅子吼,有威可畏,故名威顏。
「阿難白佛:無有諸天來教我者,自以所見問斯義耳。」這三句,是第五節阿難申答。白佛,即稟白於佛,申明是自己眼有所見,心有所感,所以有如此向佛請問,並不是諸天教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