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初 總釋名題/甲二 起教因緣
甲三 藏乘攝屬/甲四 歷明傳譯

甲五 別解文義(分三)
乙初 序分(分二)
丙初 證信序(分二)
丁初 先明五義
丁二 廣列聽眾
丙二 發起序(分四)
丁初 王臣設供
丁二 佛僧赴請
丁三 阿難示墮
丁四 如來垂救
時波斯匿王,為其父王,諱日營齋,請佛宮掖,自迎如來,廣設珍饈,無上妙味,兼復親延,諸大菩薩。城中復有,長者居士,同時飯僧,佇佛來應。
(消文):這個時候,波斯匿王為了父王的忌辰,舉辦齋供,恭請世尊到皇宮應供。世尊到來的時候,波斯匿王親自前來迎接,備辦了很多珍貴的飲食,都是無上的妙味。波斯匿王也親自迎請諸大菩薩到皇宮裡面來應供。在室羅筏城中,還有許多長者居士,也同時設齋供養僧寶,他們正等待著世尊前來應供
(分釋):接著要講解丙二:發起序。「發起序」是序述一部經發起的因緣。這部《楞嚴經》發起的因緣,是阿難尊者遇到摩登伽女的災難,就是由於阿難尊者示現墮入婬室,才引起世尊講這部《楞嚴經》。
為什麼說阿難尊者是示現墮入婬室呢?因為阿難尊者過去在空王佛的會下,和世尊同一個時候發心,從他深遠的本因地來說,也是一位大菩薩,而他之所以誤入婬室,是大權示現,是要藉此來引發《楞嚴經》大乘教法的。
阿難尊者墮入婬室,是要說明只靠著多聽聞佛法,而沒有認真修習禪定,是沒有辦法抵擋邪咒的。也就是說,會被邪咒攝入婬室,乃是禪定力不夠,這正是在啟示我們,除了多聽聞佛法之外,還要進一步腳踏實地修習禪定。
為什麼要以阿難尊者來示現誤墮婬室呢?圓瑛大師《楞嚴經講義》的解說,有兩種意義。第一是說明阿難尊者雖然多聞第一,卻沒有辦法勝過邪咒,由是可以知道只是多聽聞佛法是不可靠的,必須要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才有能力抵擋邪咒。第二是表示阿難尊者雖然是世尊的堂弟,但是修行這一件事,世尊是沒有辦法代替他的。由是而知,必須靠自己腳踏實地修行,縱然是佛,也沒有辦法代替修行的。
世尊和阿難尊者是至親的兄弟,阿難尊者受到摩登伽女的災難之後,就在世尊的面前哭訴說:「我以為世尊您所修的三昧能夠分給我,怎麼知道各人修各人得!」這正是說明修行是公修公得,婆修婆得,縱使是世尊,也沒有辦法代替眾生的業障。眾生的力量是很微薄的,我們祈求世尊的加被以為助力,但是除了祈求他力的加被外,必須要有自力,如果只一味的依靠世尊的力量,而自己卻不修行的話,世尊也沒有辦法幫助你。
舉例說:觀世音菩薩很靈感,能解除眾生的種種災殃,但是自己不稱念聖號、不虔誠禮拜觀世音菩薩的話,怎麼能夠得到感應道交呢?又咒語雖然很靈感,但是自己不認真持咒的話,咒語再靈感,也跟你沒有關係了。所以,雖然有佛力的加持,還必須要靠自己修持的力量,這是非常重要的。這一部楞嚴經是以阿難尊者示現誤入婬室,來說明修行是沒有辦法由他人代替的,雖然阿難尊者是世尊的堂弟,世尊還是沒有辦法把自己所修的功德分給他,更何況是別人呢?
阿難尊者過去的深本,雖然是一位大菩薩,而解釋《楞嚴經》的經文,還是要依據阿難尊者現在的事跡來闡釋,這樣才能夠激引凡夫小乘人的道念。凡是深位的菩薩,要示現平凡的人,一定要曲盡淺位的情態,例如下面經文所說的,阿難尊者不但執著己見,而與世尊辯論不已,後來了悟道理的時候又感傷哭泣,這都是盡情表露下劣淺智的事跡,也是要引發凡夫小乘人,能以阿難尊者為殷鑑,而踏實修行。論阿難尊者的深本,已經有相當的成就,現在卻示現為不務實修,定力微薄的小乘學人,這都是在啟示我們的。
本經的「發起序」之下又分為四科,第一科是王臣設供;第二科是佛僧赴請;第三科是阿難示墮;第四科是如來垂救。第一科王臣設供,是國王與大臣設齋供養世尊與僧眾們。
時 是眾僧自恣之時,就是七月十五日解夏的日子。從四月十六日結夏安居開始,經過九十天的修行,有很多出家眾都成就道業或證得果位,佛陀內心很歡喜,所以解夏自恣之日,又名佛歡喜日,在這一天設齋供養佛、供養眾僧,功德很殊勝。七月十五日供僧的緣由,是記載在《盂蘭盆經》。
《盂蘭盆經》記載世尊要目犍連尊者在眾僧自恣之日設齋供僧,以救度他母親的餓鬼道苦。因為目犍連尊者的母親在世之日,毀謗三寶、造種種惡業,而墮落餓鬼道。目犍連尊者得到神通之後,用神通力去觀察,看到他的母親在餓鬼道受苦,他想我有神通,用神通送飯給母親享用,母親就不會飢餓了。那裡曉得飯一送到他母親的手上,還沒有送到嘴巴,就變成火炭,沒有辦法吃了。
目犍連尊者嚇了一跳,回來哀求世尊有什麼辦法能夠解救他的母親,世尊就告訴他在解夏自恣這一天,設齋供僧,靠著眾僧修持的力量,才能夠救度他的母親。由於這一段因緣,所以國王及大臣,都很喜歡在這一天設齋供養佛陀與眾僧。
波斯匿王 波斯匿是印度話,翻譯中國話叫做月光。這位波斯匿王與世尊是同時間出生的,世尊誕生的時候,四周都放光明,有吉祥的瑞相,波斯匿王的父親,不知道這是因為世尊誕生所放的光,以為是太子的福力所致,所以把他取名為「月光」,又另取一名叫「勝軍」。「勝」是殊勝,「軍」是軍旅,是說波斯匿王的軍隊很強,他每次帶軍隊去打戰,都是打勝仗,沒有那一個國家的軍隊能夠抵禦的。波斯匿王在過去龍光佛的時候,已經證到四地菩薩,與世尊一樣,都是地上菩薩,世尊當時是八地菩薩,現在來娑婆世界示現成佛,而波斯匿王也是大權示現,內秘菩薩行,外現國王身,幫助
世尊宣揚佛法。
為其父王,諱日營齋 「為其父王」是波斯匿王為他的父親,因為他的父親也曾經是國王,所以說父王。「諱」是「隱諱」,就是「忌辰」;「諱日」是親喪之日,是父母親去世的日子,就是忌辰。忌辰為什麼說是諱日呢?因為父母親去世,做兒女的人,不敢提起這件事,只要一提起這件事,心中就會感到悲慟,對於父母去世之日,隱諱而不說,所以稱為「諱日」。世俗人在父母親的忌日,一方面要拜祭去世的父母,而且在這一天,要粗茶淡飯,穿著要樸素,以這樣來表示哀悼的意思。而佛教是教人在這天要修齋供超度亡者,以增其冥福。「營齋」是備辦齋供;波斯匿王父王諱日的這一天,剛好正是眾僧自恣之日,所以波斯匿王就備齋供養。
請佛宮掖,自迎如來 「宮掖」是皇宮的左右掖庭;「請佛宮掖,自迎如來」,是波斯匿王親自迎請世尊到宮中的掖庭受齋供,表示對世尊的尊重恭敬。
廣設珍饈,無上妙味,兼復親延,諸大菩薩 「廣設」是準備很多;「珍」是貴重的食品;「饈」是已經煮好能夠食用的食物;「無上妙味」是說沒有比這種更好的味道,就是所準備的齋供具足了色香美味;「兼復親延,諸大菩隡」,波斯匿王不但供養世尊,還親自邀請諸大菩薩來應供。從以上這一段經文,能夠看出波斯匿王請世尊應供有六種敬意:第一是請世尊應供的地方是在皇宮,並不是在皇宮外。第二是波斯匿王親自前來迎世尊、菩薩們受供,不是派大臣去迎請世尊到皇宮後,波斯匿王才出來見世尊。第三是所設的珍饈是廣設,也就是準備的齋品非常的豐富;第四是所準備的供齋品都是珍品;第五是這些珍品的味道都非常的微妙;第六是不但請世尊應供,連菩薩也一起請來供養。
城中復有,長者居士,同時飯僧,佇佛來應 在「王臣設供」這一科中,前面「時波斯匿王」至「諸大菩薩」這一段,是國王的設供,現在要解釋的「城中復有,長者居士,同時飯僧,佇佛來應」這一段,是大臣等的設供。
城中 是室羅筏城之中;就是在室羅筏城的地方,還有長者與居士同時飯僧。
長者 是年長的人,而長者不但年紀要很大,而且必須具足十種德。第一是姓貴:是說他的姓氏,必須要高貴。印度有四姓階級的差別,而且階級制度是很嚴格的,要能夠做為長者,必須是上等族姓,不是上等族姓是不夠資格的;第二是位高:是他的地位必須要很高,也就是在社會上必須要有地位;第三是大富:是大富豪之家,經濟能力很好;第四是威猛:必須有威嚴,所說的話能夠攝服他人,且會令人生起敬畏之心;第五是智深:要有高深的智慧,能夠判斷是非;第六是年耆:年紀要很大;第七是行淨,行為要端正,「淨」是沒有染污,行淨是行為品德好,不犯種種過錯;第八是禮備:要懂得禮貌,而待人以禮;第九是上歎:受在上面的人──上司的讚歎;第十是下歸:在下的人,都能夠歸順他,對他有信心,而且願意服從他。
必須要具足這十種條件,才有資格稱謂「長者」。「長者」以現在來說,就是地方上受人尊敬,同時能夠調和地方上紛爭的長輩者。
居士 是在家學佛修行的人。雖然他是在染污的塵世中,因為虔誠修持佛法,所以其內心常常都是清淨的。居士有兩種,一種是有德有位,一種是有德無位。「有德」是說他有德行,「有位」是說他有社會的地位;有德行且在政府中有地位的居士,就像中國的蘇東坡居士,蘇東坡居士是一位很有名的居士,他也做過朝廷的官。另一種是有德無位,就是雖有德行,卻沒有在政府做官,沒有地位,例如龐居士,他雖然對佛法的修持很好,但在政府中沒有什麼地位。室羅筏城裡面,還有長者、居士同時設齋供養出家眾,為什麼會在同一天設齋供養出家眾呢?因為在眾僧自恣之日供僧修福,其功德是很殊勝的。
同時飯僧 是在同一個時間,供養出家眾,就是同在解夏自恣之日供僧。
佇佛來應 「佇」是等待,等待佛來應供。這一句在《楞嚴經講義》有兩種解釋,第一是這些長者與居士,並不知道世尊已經接受波斯匿王的邀請去應供,所以還在那裡等待世尊來應供;第二是已經知道世尊接受了波斯匿王的齋供,只是在那裡等待世尊指派菩薩、辟支弗、阿羅漢等聖眾來應供。請不到世尊,但世尊能派菩薩們去應供,也是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