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懺悔後,生命會重組
七、懺悔後,生命會重組

七、懺悔後,生命會重組

Bg k60

Bg k53

業是否能消,大家一定很在意。一般的懺悔業障,業都無法消,但是不用怕,譬如業報注定三十歲要死於刀下。

  原本是慘死橫死,然而開始懺悔以後,死於刀下的業還是存在,卻可能延壽至八十歲,最後在開刀房裡死了。一樣死於刀下,然而我們不認為這叫橫死,對不對?造什麼因得什麼果,但懺悔後,果報現前之際,會重組一下,延後或轉移他處,所以說「重罪輕報」。


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修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此廣大最勝供養,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亦無有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事供養不如法供養,兩者差距很大,前面已經介紹過了。如來尊重法,因為法就是真理,是成佛的依據。所有的宗教大概只有佛教如此肯定真理,對真理的存在絕對尊重,包括你、我,若要在佛學上有所成就,也要依據這個真理。


  有的宗教獨尊其教主,認為此人可以超越真理,這就見人見智了。誰願意相信就相信,我們不作批評。但要知道真理是在一切之上的,假如真理之上還有比它更超越的部分,那麼它就不是真理了。在這個定義之下,真理是至高無上的。那麼真理所指的,到底是什麼?


  佛就是真理!真理不能靠知識性的推理而得,必須透過生命的實踐才能產生。佛和真理相交融,他在成佛後才能把所證得的真理告訴我們,這一點沒有修行過的人不容易了解。如果告訴你:「生命可以改造!」你一定覺得對啊:「今年犯太歲,點個燈,改改命運。」這叫糊塗,不叫生命改造。透過禪修,才能真正改造生命;在真正禪修後會發現,修行的技術其實都很簡單,但是必須抓得住要領。


  首先要把心整個放在呼吸上、鼻息中;不是昏沉欲睡,而是要清清楚楚。對於息的長短、粗細、冷熱都要了了分明。第二個階段會觀察到息的種種狀況對身體的影響。第三個階段則感受到息的變化、呼吸的變化對身體的影響,唯有此時才能感受到什麼叫生命啊!但是,一般人的情況不叫生命,而叫「屍體」。你只是一具不知道被什麼操縱的軀體,一如修行人說的:「拖死屍的是誰?」不就是你!怎麼說我是被拖著的屍體?我是尊貴、殊勝的,要用蜜絲佛陀的啊!事實上,不就是一具「屍體」而已。因為真正的生命並不需要外來的東西,需要外在東西支持的,一定也是外在的,而非真實的。


  大部分的人根本感受不到生命的存在,就算感受到也只是停留在非常粗糙的階段,那種很精微細緻的感受,必須從修行中鍛鍊得來。「佛就是真理」,因為佛和真理同一脈動、同步一體,並相互交融。


  禪修中說「息身、念身、色身」三身交融在一起,法、報、化三身一體。然而我們感受不到法身、報身、化身是一體的,色身容易懂,但法身在哪裡?報身就更不明白了,那如何明白生命的存在呢?佛陀經過極端嚴格的訓練,生命中最精微細緻的部分也完全證得,所以他才能如實而說。反觀一般人,通常都是很粗糙的知識推理,無法如實而說,因此,「諸如來尊重法」,法是大前提。


  「以如說修行出生諸佛故」,意指上一章有關法供養的七句話,如說修行才能出生一切佛,用知識推理不能成就。修行人如是說,後來的人就這樣跟上去,跟上去實踐,實踐後你會感受到,「哦,就是這樣!」那就對了。假如不去實踐,光是推理:「這個我知道!」知道沒有用,知識可以用知道的,但修行不成。


  修行像孩子慢慢長大一樣。你不可能跟新生的小嬰兒說:「嘿,小子,趕快爬吧!」沒辦法,一定要慢慢來。小孩子躺著哭,兩腳亂踢,雙手亂抓,突然有一天會翻身了,翻翻轉轉之後開始爬了,這些都是必經的階段。嘿!哪一天他坐起來了,接著開始會走了,他再更進一步,你就高興一次,絕不可能前面的過程統統省掉,開始就會跑。要知道,成長的過程一定是這樣一步一步走過來的。


  修行也不例外。如果你說:「前面太囉唆了,我就修後面這一段就好。」那就很麻煩了!就像人家吃十碗飯才會飽,而你直接吃第十碗;前面都沒有吃,這一碗還是第一碗,而不是第十碗啊!我們一定要非常肯定,一定要「如說修行」 一步一步才能出生諸佛,一切佛都一樣。「如說修行」的內容、次第,以及應該具備的條件,在〈淨行品〉已有詳細說明。


  「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菩薩是指修行人,在大乘佛法裡尤指普賢行者,想要修行就要行法供養,能行法供養就能成就供養如來。供養如來就是培養自性、善根,整個重點在這個地方,而想要培養善根,就要按前面七個法供養來實踐。事實上這七個中體、相、用通通都有了,這就是法供養的部分


  「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這樣修行才是真供養。對我們而言,包括前面事相上的供養也需要,沒有事相很難進行,除非是上上根器者,像慧能大師,什麼都不知道就這樣開悟了。如果你也想學這一招,恐怕行不通。不過,你的善根也許比他更好也說不定,但有一點要留意,目前整個社會,西方世界也一樣,有很多指導禪法的新興宗教或道場叫禪坐或禪修中心,另外,還有氣功或靈修中心,這些地方為了避免冗長的理論建設,往往只教技術,例如怎麼坐,怎麼調息之類的,彷彿只用某一種技術,就能有大法了。其實這只能叫「靜坐」,假如也有一番指導而進入禪定的話,那也只是「外道禪」,而非佛門中的禪。佛門中的禪是要「了生死、出三界」的,那是「出世間上上禪」,而不是一般的世間禪。


  現在外面的禪修中心,都是世間「慘」,我們要學就要學「出世間上上禪」台灣現在是春秋戰國禪、水果禪、自在禪、喝茶禪、生活禪、香蕉禪,連莫斯科禪也可以外銷來台灣,這些都是世間禪。出世間的禪法一定能幫助人們「了生死、出三界」,否則再怎麼修,再怎麼入禪定,都只是世間禪。修行一定要抓住那個目標,離開標的所修的,統稱為魔業,因為你已忘失菩提心了。所以各位如果想到我們道場裡修學禪法的話,對不起,技術很簡單,但工程很複雜,因為不經一番心靈改造的工程,是沒辦法「了生死、出三界」的。


  內心世界要怎麼改造?錯誤的貪、瞋、癡、慢怎麼摧毀?怎樣把戒、定、慧、解脫知見建立起來?這些是修法的根本。建立了戒、定、慧、解脫知見,出世間就沒有問題。你說:「我有本錢,無需如此。」可以嗎?當然可以!你賺了很多錢存銀行,不用有何不可?你想要了生死,那就提出來用,但是得先要存夠本錢啊,否則怎麽兌現?你存在銀行不領不要緊,反正這輩子學到這裡就好,下輩子再精進,可以!這叫「調整焦距」,只要焦距一對準,隨時可以按快門,那就補捉到了,不然事到臨頭才要抓鏡頭對焦,一定鬧得手忙腳亂。


  同樣地,我們把基本的出世間法學好,你認為這世間還需要我在這裡服務眾生,那你就留下來;假如覺得眾生比牛更難教,簡直是對牛彈琴!你累了只想回老家,那就回去吧!這是個人的因緣和悲願,兩者都好,沒有對不對的分別。但是你沒有這個本錢,想走也走不了,想留也留不住,你完全無法掌握,只能受制於外在的因緣與業力;但是如果能掌握的話,就不易受外來因素所影響。


  上述的供養法是真修行,而這個修行叫真供養,所以真供養就是真修行,真修行就是真供養。各位一定要按佛法中所指導的,邁向真理之路;抵達真理的終極目標,就這麼一條路。至於要現什麼外相,像是信耶穌、穆罕默德或是老母娘娘,都無所謂。當然站在佛教的立場是盡可能不要,但事實上這並不一定會影響到生命的品質,只要我們真正懂得真理的價值與意義,那就是真供養。


「此廣大最勝供養」,這供養很殊勝廣大,沒有邊際。這樣的供養法、修行法,盡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界、盡眾生煩惱界,無有窮盡,所以說「虛空界盡、 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供乃盡。」供養是「能」,這四個無盡界是「所」,能所相對,我的供養供什麼,供在這四個境界裡。這四個境界的供養方法我以前已經介紹過了,運用此法將供養本身當作媒介;佛法給各位的就是方法,其他都是媒介,供養也是媒介。我們會不會供養,關鍵就在這裡。


  舉個例子,背經書的「背」,其實應該是「讀誦」,這一點你可能覺得奇怪,因為不會背的話會變成死記。譬如經首「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其地堅固金剛所成」,這句要背不難,「上妙寶輪及眾寶華,清淨摩尼以為嚴飾…… 」再背下去大概就開始亂了,跟背大悲咒一樣,一直跳針。


  經文文字很優美,你看這裡面有幾個摩尼?「清淨摩尼以為嚴飾」是第一個;「諸色相海無邊顯現,摩尼為幢」是第二個;「常放光明,恆出妙音,眾寶羅網,妙香華纓周匝垂布,摩尼寶王變現自在,雨無盡寶,及眾妙華分散於地,寶樹行列枝葉光茂,佛神力故,令此道場一切莊嚴於中影現」,這一整段當中就有三個摩尼。下面一段經文摩尼更多,一多就會讓人搞混,如果搞混,就是硬記了,所以背誦起 來就會跳針。


  「其地堅固金剛所成」,簡單講就是心地很堅固,信心堅絕一如金剛,故謂「金剛所成」、「上妙寶輪及眾寶華,清淨摩尼以為嚴飾」是地的本體,「諸色相海無邊顯現」是相,「摩尼為幢常放光明,恆出妙音」是用。這三句你一句句念,「體、相、用」帶上來,下面「眾寶羅網,妙香華纓周匝垂布,摩尼寶王變現自在,雨無盡寶,及眾妙華分散於地」,這都是利益眾生。「寶樹行列枝葉光茂」,寶樹是行 法,「枝葉光茂」表示成就,甚至於指子孫繁衍。「佛神力故,令此道場一切莊嚴於中影現」,以覺悟的力量,因緣和合,讓這心地道場,方寸之間,一切莊嚴,通通現前。


  懂得初步的意思以後,再次讀誦流覽一遍。背,即按照經典意思的次序再背誦一遍,如此一來,對法意也會有進一步的了解,多讀誦一遍就多一分了解,讀愈多,了解愈深。這樣讀誦經典,說是「背」也對,說是「讀誦」也沒錯。事實上,當你眼根隨著經文流轉,意根也已經重新洗練一遍。就像鑽螺絲一樣,讀誦一遍轉一圈,讀誦五遍轉五圈,螺絲愈轉愈深入,愈讀愈深入,到達核心就不難了。如果硬記,就像背大悲咒或楞嚴咒,背起來仍究毫無意義。但是用上述的讀誦方法,智慧要開很快,讀誦愈多,自然愈深入,而且不自覺地就開悟了。懂得此法,讀誦經典不難,修行也不難,技術本來就這麼簡單。


  修行的過程中我們要常反省,有沒有找到正確的媒介或方法,方法一定有,只是不得其門而入而已。大家常常要問師父方法,師父說的是師父的,自己找來才是自己的。假如你已經找過幾次,真的用得不太好,那麼師父一講,你會:「哦!」恍然大悟。否則可能是:「好吧,既然這樣,就回去修修看。」修修看?還是「羞羞」看?如果不用心,就像鑽螺絲沒有固定的點,根本鑽不下去。


  這裡講媒介跟方法,能、所之間再透過供養的媒介,運用這樣的方式,你一定會產生興趣。真正的興趣來自於行法,而非聽師父講,師父講得再好也沒用,只有真正的實踐才會滿心歡喜,才會沸騰。接下來的「四無盡境」,前面已經提過了;即使這四種境界窮盡以後,我的供養亦無有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部分也提過了。


復次,善男子!言懺除業障者。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瞋、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淨三業,遍於法界極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眾前,誠心懺悔後不復造,恆住淨戒一切功德。如是虛空界盡,眾生業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 盡,我懺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眾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懺悔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這一段是懺除業障法門的主體,是主要修行的方法。開頭的部分不提了,但是盡虛空遍法界,那麼多無量無邊的佛刹極微塵數佛的背景還是存在的。特別的是,我們通常講懺「悔」業障,但是這裡綱目的部分則標舉出懺「除」業障,而後面則都講懺「悔」。除是除掉,悔則不一定除掉,兩者在本體上仍有所差別。


業是否能消,大家一定很在意。一般的懺悔業障,業都無法消,但是不用怕,譬如我們有業,三十歲要死於刀下,而且是慘死、橫死。三十歲才剛成家立業,小孩還小,怎麼就死了。那就開始懺悔,雖然死於刀下的業還是存在,但卻可能由三十歲延壽至八十歲,最後在開刀房裡死了。一樣死於刀下,但我們不會認為這樣是橫死,對不對?但是三十歲可不一定死在開刀房喔!是被不良少年殺死或因某種意外或戰爭身亡。懺悔以後生命因素會重組,這種情況會有,但是沒辦法實驗求證,對不對?


 從懺悔的理論來看,生命因素重組以後就不容易辨識原來的軌跡。事實上,業障是不能消的,只能轉移,其實即是重組。造了什麼因,就會得什麼果,但懺悔後,果報現前之際,會重組一下,延後或轉移他處,所以說是「重罪輕報」。石頭掉下來原本要打破頭,現在因為輕報,所以只打到臂膀脫臼,你說:「好佳在!只差幾公分就打到頭了。」石頭擦過耳朵,壓得手臂脫臼,貼幾次藥膏就好了,你說這叫「重罪輕報」,是不是因為懺悔之功,無從求證,可是因緣重組確實會如此,這是一般的懺悔。


  一般懺悔即佛前懺悔,那叫「發露懺悔」懺悔效果最大的方法,應是在五比丘面前公開所做所為的不當。五比丘是指在教義、修行、戒行、慧門或定門上有造詣的人,不一定要阿羅漢,當然有最好。在他面前表白所做如何如何,請大德證明你真的懺悔,可悔不可悔,再教育你一下,這樣功德最大。


  很多人家裡設佛堂,白天去造業,晚上回來懺悔,那大概沒什麼效果。其他宗教也有類似的方法,稱之為「告解」或「祈禱」,都屬於懺悔。只要我們誠心懺悔,都能讓生命的因緣重新組合。然而「懺除業障」是把業障徹底除掉,那就不僅僅是轉移的問題了。要如何除掉業障?這個工程很大,必須按經文的方法。


  「菩薩自念」,懺悔的人,就是菩薩,是指真心懺悔的人;「自念」,自己要這樣反省,懺悔就是反省檢討。「我於過去無始劫中」,什麼時候?不知道!所以說無始。「由貪、瞋、癡,發身、口、意」,從貪、瞋、癡發出來,由身、口、意所做。譬如,我們打蚊子有時瞋心一發,它叮你一口,你就殺紅了眼,非把它打得粉身碎骨不可,這是瞋心發起的身業。但是老虎吃掉一隻羊,只是愚癡,它不知道為什麼非得吃肉不可,因為身體結構就是如此,在吃的這部分它沒有貪、沒有瞋,只是吃飯而已。它有沒有造業呢?有,但只是愚癡的業,而不是瞋心的業。老虎吃羊,你也吃羊,你吃涮羊肉,那是起於貪心,你不單愚癡,而且還貪吃。老虎愚癡,因為牠只能吃肉,不能吃草,但你為什麼非吃羊不可呢?


  吃肉是因緣,因為你的牙齒裡有犬齒可以吃肉,但你犯了更大的毛病—— 貪吃,你不敢像老虎那樣生吞活剝,所以要 BBQ,這是貪吃再加愚癡。假如不吃肉,那是福報,因為你修到一個不貪吃、不愚癡,吃素的人有福報就在這個地方。你不用擔心:「花同樣的錢,為什麼那麼笨,有肉不吃?」放心!你賺到福報了,少吃一點肉,賺到福報,照樣也吃得飽飽的。


  「作諸惡業無量無邊」,從貪、瞋、癡發出來而由身、口、意所造的惡業無量無邊,其中有多少類似吃的部分,如愚癡、無知。整個人類歷史所造的業,像當年白人在非洲抓黑人,把黑人當成私人財產,要賣就賣;此外,販售鴉片圖利,讓亞洲國家不買也不行。現在立法不准販賣黑奴,那為何當時可賣?現在不能吸食鴉片,更不能攜帶,不然要判死刑,可當年為什麼用槍砲強迫人家買?人類因無知所造的業實在太多了。小時候過年做香腸,裡面要加硼砂才好吃,油條加硼砂炸起來才脆,可是硼砂吃了有害建康啊!我們因為長年的無知而造業,引起瞋心,引起貪欲,造成不必要的對抗。各位能想像得到嗎?想不起來啦!


  不要賺那麼多,錢夠用就好,留點時間好修行。我們賺那麼多卻用不完,那賺那麼多要做什麼?留一點給別人賺不好嗎?要到什麼時候才肯留給別人賺?你想,反正這一波非賺不可,等這一波結束了,下一波再看看,結果看到下一波,手又癢了,為什麼?這就是無知所引起的貪。你認為很正常,社會也准許這樣,甚至鼓勵如此,但是這樣對嗎?


「貪」是無知所引發的,所以貪、瞋、癡會摻雜在一起,有的並不一定造業,有的確實造了許多惡業。開香煙工廠、造酒廠都不是好事業,廣告時還要附帶說明喝酒吸煙有礙健康,這不是黃鼠狼給雞拜年,貓哭耗子假慈悲嗎?為什麼要做這種事業?這叫惡業!貪、瞋、癡引發身、口、意所造的惡業實在太多太多了。 


  懺悔法有很多種,有些很具體,譬如:對個別事件的懺悔叫作「事懺」有些是過去無知而我們不知道,像是前輩子可能對父母不孝,過去身可能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等等。有時想想,憑我這料子不可能做那事,對不對?可是很久以前為什麼會下地獄呢?可能造無間業,再想一想,既然有可能,那就通通懺,這叫「通懺」。因為沒有具體的證據,想想好像也不可能,只是呢,既然有這種可能,為了避免例外,我們通通懺,這就叫「理懺」


  「若此惡業有體相者」,如果我們造的惡業有體有相的話,「盡虛空界不能容受」,那整個宇宙也裝不下去。假如有人吵架,你注意欣賞,吵一次架要對罵一、兩個鐘頭,如果罵的内容有形相的話,五大湖也裝不下去。出於口所造的業,真是不可思議啊!想想看,曾幾何時我們也發過這樣的業。所以先把業的對相弄清楚,這業的對象就是「所」,標的不清楚就沒辦法懺悔乾淨;然後用「能」,「能」就 是「我今悉以清淨三業」。


  前面是從貪、瞋、癡發出身、口、意作無量無邊諸惡業,現在要清淨貪、瞋、癡三業,應該就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解脫知見未必能有,但戒、定、慧一定要有,功夫夠的話就有解脫、解脫知見。用這五分法分的身、口、意三業,而且這三業要「遍於法界極微塵剎」,盡虛空遍法界,以這樣的三業來懺悔。


  若要懺除盡虛空不能容受的業,首先要知道自己造的業有多麼大,所以現在要用遍於法界極微塵剎如此大的清淨身、口、意,在一切諸佛菩薩眾前誠心懺悔,如此兩者才相當。古人說「七年之疾求三年之艾,無有是處。」你有七年的舊疾,用三年的艾草是沒辦法治的。懺悔也一樣,拜三拜就走了,佛菩薩說:「回來!回來!」「你叫我啊?」這種懺悔無效!不過有懺總比沒懺好,否則下個月可能就再受報。


  我們造的業那麼多,要懺除的對象那麼的大,相對的,我們有沒有發那麼大的懺悔心?「誠心懺悔,後不復造」,過去所做的種種,以後不再造了,以清淨之業遍於法界極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眾前,誠心懺悔後不復造。這雖然是消極的,卻是第一個條件


  接下來,「恆住淨戒一切功德」,這是積極的。以後我要做與過去相反的,以前我很會罵人,現在不但不罵人,還要稱讚人家;有的人喜歡順手牽羊,別人一不注意,東西就到他口袋裡了;學佛以後,從此以後不再偷盜,不但不偷,而且還要一直布施供養。一是消極的,壞事不再作了;一是積極的,一直作相對的好事。以前常起瞋心,現在不但瞋心不復造,而且要以柔軟心恆住淨戒一切功德,這是第二個條件。


  境界有多大,我們造的業就有多大,境界看清楚後,發比業大的清淨三業的心,然後不但不復造,還要積極行善,如此才有可能剷除業障。這樣也就不是一般講的懺悔,業障就不是轉移而已或因緣重組一下而已,而是徹底除掉了。人生中要真的除掉業障,最重要的就是下定決心,而其關鍵便在此。


  《孟子》裡有個公案。有一個人偷雞,後來他懺悔說要慢慢改。可是偷雞怎麼慢慢改?這個月偷五隻,下個月偷四隻,再下個月改偷三隻,明年偷兩隻,這叫慢慢改?偷性不改就不算數,要改就必須一次改掉。戒煙也一樣,以前一天兩包,現在一天一包,後來改為一天十支,再改為一天五支,你慢慢拖,到最後一定戒不掉。


  懺悔,決心最重要!我們認識到所造的業之後,要用我們清淨的身、口、意業下定決心去改,改就有兩層面,消極面後不復造,積極面補過去所造的惡,應持續作相對的好事積極行善。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