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皈依上師三寶
七、皈依上師三寶

七、皈依上師三寶


Bg D24

  為一切道之起源而修皈依,如上求師得依止已,當殷重啓請,於彼如軌皈依。皈依以信爲本,應有淨信、欲樂信、決定斷疑信之三種信心。謂於師見其功德,生清淨信;於自觀六道苦,從懺罪積資多門深生意樂,希求解脫成佛;於三寶見爲資糧田,捨彼無所依怙,惟彼能救,啓堅固信,歸心投止也。蓮花生大士云:「一心依信三寶,決定得大加持,所求圓滿。」以此信心,為生白法種子。若無此,猶樹無種子,或成焦芽不能生長白法也。


  又信爲七聖法財之一,最勝受用,不畏盜損,如金剛王之百輻金輪,御以飛行,任運往來。又如七寶盒,拾取如意,喩取涅槃道者,亦復如是。故說信爲一切加持,一切受用,加持等之大小,但視信力之淺深。否則,釋尊當前,亦將疑二,彌陀及諸大菩薩之 慈力遍滿虛空,無信者難攝受也。佛經云:「心中觀念三寶,則諸佛常在上面,時時加持灌頂。」又蓮花生大士云:「汝信心在者,我時在汝前。」以信佛見佛,猶天空無間隔也。


  「藏中有子,常貿易於印度。母求佛蹟,無以報,母以死邀之,乃拾犬牙咍母,謂是佛牙。母信心頂禮供養,牙常放光,且飛出舍利。及母命終,現五色瑞相焉。」此何以故?因母不疑,感諸佛加被。是知一切從信心來也。又「恭波地方有信佛者,性愚癡。一日入拉薩某寺,朝釋相,見酥燈供品,和而食之,意謂供物,食之必得加持。見銅相莞爾,以爲隨喜其事,至爲欣幸。將出,以其靴置佛膝上,管殿喇嘛來,欲棄之,不得動,愚者以佛爲愛己也。臨行,握佛手,若不忍去,邀佛期年至其家。歸而謀諸婦,及期婦汲水,見水中石上有影相焉,愚者識爲佛,入水負出,拜而慰之。亦若釋尊失足墮水也者,佛意不至其家,止於宅外,供養七日而歸。及今數百年,石上水中,有緣者亦往往見佛也。」彼信心者,不知酥供不可食,不知靴垢不當加佛膝,亦不知銅相不可邀瀆,卒以殷重愛樂之心,感佛蒞臨。謂非清淨心敬信三寶之所致歟?


  佛告迦葉云:「般若非信心不能得。」謂由上師、三寶加持力入自心,然後自心得生空慧。此永不退轉之信心,卽通達空性之左券也。彌拉日巴尊者弟子某,隨學多年,將入山靜修,尊者親送之。因啓請,某何時可以收弟子?尊者云:「汝何時以我爲大持金剛者,彼時可爲師,欲見空性本亦如此也。」又阿底峽尊者弟子某,一日請師曰:「上師呀!我求你之加持。」尊者曰:「弟子呀!我求你之信心。」如是當知,信爲道源功德母也。

  皈依發心(皈依動機)有三:一、從觀惡道苦,希求下世人天福報,或爲現世求妻祿子財者下根也;二、見六道皆苦,欲自解脫,此二乘中根也;三、於流轉大苦海中,思一切衆生如母,爲當令他解除衆苦,得菩提正道而皈依者,此爲大乘要道,是爲上根。


  或謂學佛甚難,苟非墮性,卽是怯弱。聞而不思,未知法義殊勝也。如慮卽身不能成辦,須發願請三寶加持,此生不成,下世乘願再來,若康、藏、靑、蒙之轉世者是。倘謂我一人何能度?此無菩提心,自斷慧命,最爲不可。應思人天短期享受,福過災生,如作百年皇帝夢,醒時有何受用?如是觀察思惟,下根固不是。求聲聞、緣覺,雖亦自得出離,然彼長淪六道,如母有情,苦當誰救耶?譬臨陣前,人皆趣死,而我獨生,生有何樂?是當發大乘心,爲利他而求皈依也。已皈依而發心錯誤,當啓白上師,增上發心。以衆生無量無邊故,其皈依發心功德亦無量無邊。蓋皈依本無分別,以修因發心不同,故其 得果差別,實不可以道里計。

  口稱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此普通念誦之詞也。密法不共皈依者,應以身、口、意三門,供養上師。上師無量智悲力所顯現之三寶,及金剛佛、佛母、本尊、護法等大功德聚,是爲皈依之境。特別說,自身之風、脈、明點,及菩提心要,須通達生起。然後對上師所得大悲智慧、普遍圓滿之法、報、化三身境界而皈依,是由自心以理皈依,爲金剛皈依。此當依師開示,及經所宣說而修學。


  蓮花生大士云:「將來末法時,男鬼入男人心,女鬼入女人心,小魔入孩兒心,大魔入出家人心,遍康、藏人各挾一鬼矣。」當知皈依上師三寶,勿濫信土地神祗等。調伏自心,則魔皆成假相。若知世間一切夢幻,一切皆空,則我執盡除矣!卽偶然遭魔者,須認是業力所牽,不可降伏,速修此法,怨仇自解。


  佛經上說:「究竟勝義禪波羅蜜,須以信心了解。」阿底峽尊者云:「吾人在未成菩提以前,當依止善知識,從聞、思、修得禪波羅蜜。倘現在無病而修,皆是善知識恩德所加持。」格西格月心嚴云:「共不共之功德,均由上師加持,倘通曉三藏十二部而無皈依,不得究竟義利也。特別入密乘者,依止上師尤爲重要。故修根本上師法,實較生起、圓滿爲先務。因已修二次第,惟不知本尊爲上師所變現者,是未能深切信解上師爲金剛持,上師與佛無二也。」本法及大小顯密續皆如是說,如眞有傳承不中斷之上師,其加持力能使自心了解空智,與師無二,自心與師心相應者,一切無不成就。密法云:「多劫而修,不如剎那間觀上師也。」印度大德洒爾哈云:「依根本上師口訣而修,如智珠在握,見空性成佛不難也。」無垢光尊者云:「依法修二次第,不識要門,則難得共不共法一切成就,若修根本上師合修法,則全得矣!」


  彌拉日巴尊者坐山修上師法,憶念師門,起見白雲在空,因亟誦上師讚,忽雲如鳥墮,化五色虹光。瑪巴洛渣現身謂曰:「吾與汝常在一處,無時或離,勿生分別,只要淨信我與汝無二,則一切易修也。」故說修金剛本尊,每因發心不淨,則護法與以違緣障礙;何如修上師法,則一切本尊齊修也。又秘密法云:「觀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之功德,不如剎那觀上師爲勝。多念上師咒,尤得加持。」又本法云:「如想善知識時在頂上心中,及在左右肩者,其功德與賢劫千佛無二。」此應深信勿疑,亦勿以所修本尊爲不是。因不修合修法者適成大錯,以上師與一切本尊無二故,以上師爲三世諸佛所變現故。


  如公足巴仁波車(龍樹化現)云:「根本上師爲佛,四身具足,如雪山。教導我之善知識如日,若無此則雪山不能融化。」謂無善知識引導,猶居北方岩洞中,欲見太陽不可能也。拿若巴尊者云:「人學法有得,以爲自修自證,不信是上師功德所加持,此爲最大過患。」


  從今日起,直至菩提,惟依靠上師、三寶,別無皈依處。凡所作爲,不商父母,不自張,升、墮、苦、樂不計一切,只倚賴上師、三寶,依教奉行。
  巴祖仁波車至一處,當地教派甚多。因着出家衣,人問何教?答:「佛教。」問修何本尊?答:「三寶。」又問,只答我母親而已。故云:離開上師、三寶,別無本尊也。


  父母怨仇,同爲無始有恩之人。怨仇在前者,以怨仇爲忍辱境,彼瞋有害我,是違緣故。我不瞋恨耐他怨害,使我進修,恩德尤大。若父母愛我,予取予求,反令我容易造業,或使不得精進,遠不如怨仇之恩而違緣助我也。譬如父母,貽我受用,仇來毁之,使我知一切無常,正給我以修學之機會,因往往見有受用好者反無行持。故說佛法上之助緣,父母不若怨仇,其意深至。魔鬼在前者,以受病害損惱必可消業,其恩德亦大。如「彌拉日巴尊者家產蕩然,因復仇而造業,又因悔悟而求法成就。」又「藏中一比丘,患傳染病,知爲宿業,勵修觀音法,得見本尊。」皆其例也。無垢光尊者云:「怨仇每爲得道之路,由苦惱而成大樂,受怨魔及重病後,聞法不生恐怖,易得悉地。」謂藏中常請上師、三寶違緣加被者,豈無故歟?至勸人學佛,其恩亦大,當以功德回向。


  行者行住坐臥,均當不離上師、三寶。行時,想上師在右肩,舉步當若繞塔;坐時,想上師在頂上空中;食時,想變成甘露,先供後食;臥時,想住上師清淨剎土。一切行動,應啓請上師、三寶求加被精進行持。特別於念誦回向時,一心請求慈悲攝受,令一切有情皆成菩提道,不遺一人也。

  皈依後應遠離者三:
 一、皈依佛,不皈依天、神、邪魔、外道。以天雖有福,未脫輪廻苦;山神、土神、灶神等,不出三界;魔、外道縱有神通,非正道,均於吾人死後不得幫助,故不應供養禮拜。
 二、皈依法,不傷害有情,乃至不憎嚇他,以憎嚇他當受瘋魔報。卽在夢中亦不起殺心犯罪也。
 三、皈依僧,不信外道邪見,不與同住,亦不與疑謗三寶、密法者爲伍(不與此等惡人爲朋共聚)。


  皈依後應學行者有三:
 一、皈依佛,見畫、塑、雕、鑄等佛像,應無顛倒的生起恭敬供養之心。龍樹菩薩云:「世尊像,無論泥、木、石、瓦造成,或壞損者,均當供養,因有護法護持。」亦勿在貨物上印造佛像等。
 二、皈依法,下至經典一字一偈,亦當尊重,勿置於床上,及不淨處,亦不可置放他物於經上。過去世尊將入涅槃時,曾告阿難云:「我過去無經典,只自記耳!五濁惡世,可以結集流通,當視之如佛。以字音如法,義如佛如僧,實三寶具足也。」德格學人見經卽置額目間,或云眼鏡、香等均不可閣壓。祖師等開示鄭重如此。


 三、皈依僧,對漢、藏、男、女出家者,均當尊重,見僧伽衣亦應恭敬。皈依後有順應者三:(一)恭敬善知識如佛,常聽開示,如教修學,不踏上師日影足印。(二)以善知識教誡爲法寶,不可違背。自上師侍者及同學弟兄,均視如僧寶,不可侮慢。此爲重要,否則犯戒。


  特別於密壇灌頂上師,當視如三寶具足身,爲佛代表,以其行動皆爲救度衆生,且多方便法門也。「瑪巴洛渣入印度,訪那若巴上師,聞已入涅槃,因思法身不滅,遍求之,冀得一見。一日入山,見師趺坐,當前有六十二尊金剛本尊等壇城,那問:『禮上師乎?抑禮金剛壇城乎?』瑪思金剛難見,因先禮拜,隨見金剛等入上師心中,始知爲上師功德(佛、金剛)、事業(護法)所顯現。」故當視上師卽具足一切金剛本尊也。


  智悲光尊者云:「上師恩德甚大,微論病痛快樂,順緣違緣,應視爲上師、三寶所加持,不可變動心志。如偶有病患,亦當力疾修學,無病精勤,更何待言耶?又思心中剎那起一善念,成一善業,或熱時得一線涼風,冷時得一絲暖氣,均當視爲上師之加持力也。」經論中廣如是說。入佛子菩提行論云:「世尊、大德均入涅槃,猶黑夜無月。凡夫心中,偶起信心,或生一善念,當如雷時掣電,卽此一線光明,應認爲上師加持力所得。」故應時時依靠上師,不可忘失。如病求醫藥,應當思爲方便顯現,以所見醫視如佛,聞聲爲法,餘人為僧。旅行中亦當作觀禮拜,不可謂非佛堂,以十方諸佛遍滿虛空,無所不有也。


  修內加行者,須念四皈依,或内外金剛皈依讚,隨念一種卽足也。睡時,想五聚皈依境在心中,或在身旁,觀令明顯安臥。食時,想舌爲佛母,食如甘露,以供三寶;或未食先供,想我食爲供餘。如着新衣,想變化天衣無數,以供三寶,餘一給我。如是觀想,均須略修定也。其他受用亦同,乃若美麗園林,莊嚴宮殿淨水明山,勝妙品物,雖非自有,亦可淨發歡心,供養三寶。故藏中汲水,先供後用,亦此意也。


  普賢行願品云:「過、現功德及未來身根受用,均須供養三寶。」又朔望晦日,特別設供,不可間斷。一切受用,美滿者應思爲三寶加持,若遇惡境,及夜有惡夢,亦當依靠求加持。常念四皈依,如是串習日久,則到中陰身時,自然念念不忘三寶而得加被。總之,一切行動當仰賴三寶,縱捨身命,亦勿退失。因無始身命,數如恒沙,均不遇三寶也。「印度有居士,爲外道所窘,逼捨三寶,居士終不爲奪,外道殺之,血如甘露,立生淨土。」又「阿底峽尊者初入西藏時,人問佛外之分,尊者云:『視有無皈依處,及皈依清淨與否為斷。』」「印度外道掌簡巴,常修氣功,亦戒殺、盜、淫,且作七供,雖得相當成就,但不能解脫輪廻。」卽以不知皈依三寶故。蓮花生大士云:「當來藏中佛法衰微,我將化身入藏宏法,惟導人皈依三寶,持清淨戒。」相傳卽阿底峽尊者也。


  佛經云:「皈依佛者,爲佛子。皈依法者,不殺不瞋。皈依僧者,不與邪外爲友。」如以佛子而販賣佛像,造業甚大;見佛像不佳,當說工作壞,勿妄評瀆;置經床上地下,或跨越,其罪匪輕;經上不可置佛像,此有至理。因業重不聞法身佛說法,經典爲法身舍利,一閱而知法義,能說能行,出生諸佛故。


  特別學密法者,於鈴杵應當尊重,須知九股杵表九乘,五股表五佛五智,杵上佛相毘盧遮那,鈴中墬子,表法身佛母,中有咒輪,一切智慧三寶具足,所出音聲無異佛語。又最勝秘密法之鈴杵與壇城無異,勿以鈴置八供音樂上,當另供樂器。「牟亞鄉有大德某,內外深邃所用法器,弟子亦不盡知,只見常念藥師經而已!及入寂,弟子於衣袋中出小鈴杵,及小壇城,有秘密法典,庋藏一櫃中,人皆不知不見也。」眞正學密者,不當如是耶!

  皈依之功德,不論顯密,當先持戒,戒之所依,爲皈依處。故說得皈依處者,如得大地,餘爲地上物,一切能生。謂皈依爲諸戒之本,從入佛子乃至涅槃,一切功德,皆從皈依起。亦說淨信皈依,如地上投金剛種子,能生勝果。又皈依者,四天王發願常爲護持,所求如意,此世後世,常遇三寶,易得人天福報,或究竟成佛道也。


  江柱滾把論偈云:「無皈依持戒,功德何所依?殊勝入齋,尤當依三寶。」「昔有犬逐一豕,豕繞塔以避,後豕當世尊轉法輪時,得聞法要,成阿羅漢。」又:「一人於雨中見小泥塔,急拾草 履蓋之,又一人至,以履垢,換其他淨物。此二人者,以此功德,後與造塔人,皆爲金輪王。」故說聞三寶名,或見佛塔,均可爲成佛種子。是知三寶功德之不可思議如此。


  皈依後,一心依止上師、三寶,懺罪積資,則過、現、未來一切罪障,自然消滅。如:「瑪紀扎國王(阿闍世王)弒父得位,後皈依三寶,勵力懺罪,僅墮地獄七日,得生三十三天。」又:「提婆達多常謀害佛,生墮金剛獄,將受苦,忽自云:『已知佛法功德,決心皈投』,立卽脫苦,蒙世尊授記,成羅漢果。」


  善知識開示,應當從聞起修,三門如不清淨,應思如何對治。須知法要入耳,卽金剛種子下地,思所以保持此種子者,卽是信心。思所以增長此種子者,卽是行持。勿徒僅得聞慧,無大義利也。學法勿求神通,因鬼魔皆有神通,不足重,有信心卽是神通。信心深切,卽當發願,如不捨願力,行持精進,則一切罪惡,均爲願力所遮,欲造不能,於此成就佛果,得決定矣!善知識開示之重要,有如此者。凡眞正行持者,每多障難,此爲一定過程。何以故?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之故也。


  如欲棲心淨地,親眷尼阻,病患貧窮,疑惑變志,又或家反富厚,仕宦逼人,環境不良,閉關得病,如是種種均爲障難,應以淨信皈依,不受轉變。要想障由業生,恃三寶力,則一切不能爲礙,適成助緣。更思三途苦,必較此障爲重,我病為衆生病,有魔為衆生受。得富厚者,用以布施,排萬難者正是精進,當如是思惟而修也。


  巴祖仁波車云:「康、藏普通學佛人,無傳承灌頂,亦不知生起、圓滿二次第,以麵作魔相,誦惡咒降伏,供以葷腥,恐不是修佛法也。」彌拉日巴尊者云:「若彼文武壇城,上根中根,修可成就,利賴甚大。倘爲無病、得財而修彼者,是無異求權威無上之人王於殿上掃地,此理不順,犯戒墮獄,或此也。」如是當知,設文武壇城當有絕大義利,修降伏法,應不失菩提心。因十惡魔本非善良,須先通達二無我,以慈悲開示,使其轉變,違命則降伏之。不然者,卽非士師而殺人,旣擅修而傷悲心,終亦無益於所求,且魔來受此邪施,他日復至。


  愚者,必謂佛法無靈矣!是當依靠上師、三寶,念誦四皈依,或請比丘代念十萬、百萬遍,惡魔自然遠離。因皈依佛,則三乘文、武壇城盡在是矣!皈依法,則大、小、顯、密盡在是矣!皈依僧,則無量菩薩衆,盡在是矣!勿向三寶外另求也。以要言之,吾人一心仰賴三寶,正信淨修則魔從何來?故說皈依功德,如有色可見者,盡虛空界亦不能容也。「有盜行竊,主家咍其手入窗中,繫而擊之,且擊且念皈依。盜憶其詞,於途中隨念,惡鬼遠避焉。」


  皈依而修財神法,亦非法義。因佛法平等,無貧與富,縱偉人富厚家積千倉,臨命終時,罪惡能優容之乎?此理易知。如華屋大廈頂上甚,其功德無所依也。巴祖仁波車求加持偈曰:「我具皈依相,而信心淺佳,但不能從頂上修起。老實說,若無皈依三寶,則持戒發心,懺悔罪業,積集資糧,均爲無基建屋薄;願無倒生起,求上師加持。」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