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蓋
書籍目錄
身念處
法念處
禪修開示
三、五蓋

三、五蓋


Bg f96

  在說明四種修行的時候,我有說明五蓋是最明顯的煩惱,有五蓋就不可能得止和觀,我們要知道怎麼對治它們。現在我要說明:我們怎麼習慣在沒有五蓋的心,了解怎樣安住在清淨的心。五蓋是屬於法念處的部份,我在這裡先作說明,法念處時,再從另一個方面說明。

  在這個欲界,貪欲是一個很有力量的法,它顯現在很多方面,我們要出離這個障礙,修行才會進步。要了解貪欲的出現和「觸」及「不如理作意」有關。眼根沒有感到可意色,它不能夠出現;耳根沒有感可意聲,它不能夠出現;鼻根沒有感到可意香,它不能夠出現;舌根沒有感到可意味,它不能夠出現;身根沒有感到可意觸,它不能夠出現;意根沒有感到可意法,它不能夠出現。


  如果我們停留在好色、好聲、好香、好味、好觸,貪欲會越來越明顯,我們的心就越來越散亂。這個世界為什麼叫欲界,因為多欲,心不穩定,定的功德不夠。定的功德就是讓我的心不散亂,讓心領導我們得目標。定根強,出離心才會強;定根不強,出離心不能夠強。培養定的能力,就是培養出離心,出離心是我們最重要的資糧,靠這個資糧,我們能夠出離欲界,出離貪欲,出離一切不善法。


  經典中譬喻貪欲如一桶加了紅、黃、藍染料的水,視力正常的人也不能夠看清楚自己臉的倒影。同樣的,修行者心有貪欲時,無法專注業處,什麼都做不好。修習安般念呼吸不會明顯,看書的時候,心會模糊,書中的內容不會清楚,當然也無法了解或背誦。


  要如何對治呢?七覺支是對治五蓋的利器;首先用「念」,具念便能覺知目標,將心帶回家。你們中國字很有意思,「今」「心」結合在一起變成「念」,也就是「活在當下」的意思,你現在做什麼,心就在那裡;修安般念的時候,念在呼吸。如果有念,其它的善法能出現,能夠變成明顯;如果失念,所有的不善法會變成明顯。念覺支是擇法覺支的條件,擇法覺支的緣。


  有擇法覺支知道什麼是善法、不善法?什麼法利益、什麼法不利益我們?什麼法適宜?什麼法不適宜?了解修行業處的內容,心中沒有貪欲,心才能統一得到目標。有了念與擇法覺支,精進才有真的效果,努力專注於所緣,他感覺法喜,繼續努力,身心有輕安的感覺;心平靜、平等捨離貪瞋,此時是捨覺支。所有發達的心都有捨,越發達的心,捨就越明顯。


  剛才說貪欲好像加入染料的水,我們看不清水;如果我們心有貪欲,修行者看不到心的功德,不能夠運用智慧。智慧是分別抉擇善法、不善法,如果心沒有這個分別,沒有這個了解,沒有這個通達,心被貪欲、被五蓋蒙蔽,那心會繼續蒐集不善業。要了解貪欲的過程、五蓋的過程,就是繼續蒐集不善業的過程。


  因為過去的業,因此我們投生在欲界,貪欲總是悄悄出現,然後控制我們的心,如果我們不去掉貪欲,我們就繼續蒐集不善業,繼續蒐集輪迴的存在。我們要用智慧清楚分別有染料的水,不讓它和清淨的
水混在一起。清淨的水,清澈見底;清淨的心,諸善功德顯現,蒐集善業,蒐集解脫的資糧。

  在這個欲界,瞋恨是一個很有力量的法,它顯現在很多方面,要出離這個障礙,修行才會進步。要了解瞋恨的出現和「觸」及「不如理作意」有關。它和貪欲好像個性相反的兄弟,碰到好色、好聲、好香、好味、好觸,貪欲心生起;遇到不好色、不好聲、不好香、不好味、不好觸等不可意所緣及不如理作意,瞋恨心生起。經中形容瞋恨像一鍋滾燙的開水,我們看不清水中情況;心中有瞋恨,智慧不明顯,無法分別善法、不善法。心被瞋恨蒙蔽,不斷蒐集不善業,及蒐集輪迴的存在。


  瞋恨心是最黑暗的心,除了可以用七覺支對治外,最好的方法是用最亮的心對治,宗教的愛心 —— 慈悲心是最亮的心,以最亮的心對治最黑暗的心。慈悲修行的好處是讓我們心柔軟,心柔軟了,瞋恨心便不明顯,如果心有慈悲,雖然看到不可意所緣,可以很容易改變作意,不可意所緣變成可意的所緣。慈悲的修習很重要,我會再用一個完整的時間介紹它。

  掉舉和追悔是兩個心所法,它們擺在一起合成一蓋。為什麼將它們變成一蓋?因為它們的性質相同,都是心不穩定、心不安,心不能調合、安住。也用相同的法對治。平常我們看經典,它們是排在第四,第三是昏沉和睡眠,我故意擺它們在貪、瞋的後面,因為它們和貪、瞋有密切的關係。什麼是它們的密切的關係?掉舉與追悔是對可意或不可意的所緣產生不如理作意,而心生不安,心上上下下,找不到法喜,體會不到法樂,


  心不安、散亂,所有的不善法都可能出現。經中比喻掉悔心像一盆被風吹動漣漪不斷晃動的水;又像一個石頭掉落在一堆塵埃上,塵埃會四處飛揚。如果我們的心有掉悔,擾動不安,什麼都看不清楚。


  為什麼有掉悔?要了解很清楚,為什麼有這個心的不安?我們想做什麼,不過不能夠做;我們要說什麼,不過不能夠說;我們要得到什麼,不過不能夠得到;我們要什麼目標,不過找不到適合的方便;我們想變成什麼,不過我們不是什麼。在修行的過程很可能你們有經驗,你們想得到什麼,得到禪相,得到勝處等。在修行的過程想得到什麼成就,結果如果這個心沒有跟適合的方便在一起,便會生起掉悔。


  最有效對治掉悔的方法是定覺支,定與掉悔不能一起生起,有定根的心,便沒有掉悔的心。禪定,法樂和智慧一起出現,在修行的過程要了解這個道理。當掉悔生起時,運用適當的對治修行,令它們無法增長。

  它們也是兩個心法,因為它們的性質很像,它們讓我們的身心不敏感、沉重、軟弱無力。為什麼出現昏沉與睡眠?因我們對懈怠的情況不如理作意,不能精進思惟我們修行的所緣。如果我們用功努力精進,勇猛地精進思惟我們修行的所緣,那不可能我們的心、身體會被昏沉與睡眠擊敗,所以修行者要特別注意很努力用功不斷地思惟他修行的所緣。


  如果能夠不斷地思惟修行的所緣,自然地所緣會越來越微細,禪相會出現,身心會越來越穩定。因為「尋」心所的作用,不斷的思惟禪相,思惟我們修行的所緣,昏沉與睡眠不可能會出現;「尋」心所的作用不強,昏沉會明顯。


  昏沉與睡眠像一桶長滿青苔與水藻的水,看不清水中的情況;若心被昏沉與睡眠控制,智慧不明顯,我們無法用智慧分別善法、不善法。它們是所有修行者最危險的敵人,最明顯的障礙,所以我們要特別注意,不要讓我們修行的所緣不明顯,用精進調它越來越明顯,用精進不注意身心沉重、不敏感的感覺,不讓我們的心注意無聊的感覺。努力思惟我們的所緣,以「精進」、「尋」對治昏沉睡眠,使它們不能干擾我們的修行。

  疑是心猶疑不決有多種立場,這裡的疑是指宗教上的懷疑。在佛教而言,是對佛、法、僧、戒、定、慧、五蘊、緣起八種應該相信的對象產生懷疑。經中比喻疑就像一桶被攪拌混濁的黃泥水,什麼都看不清;心中有疑,智慧不明顯,不能分辨善法、不善法?利益、不利益?適宜、不適宜?疑代表我們的心沒有覺醒,因心無警覺,所以心離開所緣。心中若出現疑,讓我們無法入定、無法修觀,完全浪費我們的時間、精力,我們的時間、精力寶貴,所以不要讓疑出現在我們的心。


  如何對治疑?以「伺」心所對治,「伺」的特相是重覆的省察所緣,將心留在所緣,「伺」的作用強,不可能會出現疑。因我們離開所緣,心不能留在所緣上,疑才能生起。如果我們的尋與伺能夠不斷留在修行的所緣上,那禪相會越來越明顯、穩定,禪相與呼吸融化變成一體,我們便深入禪定的境界。


  在修行的過程裡要很清楚的了解五蓋,五蓋與止觀是互相對立的,有五蓋,止觀不能成就,四念處的修行不能成就,所有的善法都不能成就。所以要清楚它們,了解它們的緣起,它們如何在心中生起?清楚了解如理作意的重要,用覺支轉我們的作意,用智慧對治它們。五蓋是法念處的第一個練習,我說明法念處的時候,會再說明以不同樣的方法對治五蓋。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