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行:
〔同前 “一、修習依師之理” 章節〕
正行
經由外緣依止善知識聽受正法,內緣自覺暇身義大難得,勸取心要,進而必須憶念我的暇身無常 ── 修習念死無常。
《涅槃經》說:
「一切耕種之中秋實第一,一切足跡之中象跡第一,一切想中無常想是為第一;由是無常想,能滅除三界一切貪欲無明我慢。」
這是說,世尊初轉法輪時先說無常,世尊示現涅槃時說無常,意即最殊勝的教法或教法心要就是念死無常。因為只為今生,所修所學皆非佛法;若不具無常想,便難為了來世令心轉向佛法,更難生起各種證量。能令自心趨入佛法的修行,念死無常向來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無常經》也說:
「生者皆歸死,容顏盡衰變;強力病所侵,無人免斯苦;假使須彌山,盡劫皆壞滅;大海深無底,亦復皆枯竭;大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吞。」
明顯說明了,不論是有情世間或無情器世間都是無常性、變滅性的本質,任誰也不能改變諸行無常的真理。若從修學次第的角度看,依此暇身成辦利他成佛的法業,必須去除我執、摧滅我愛執;在去除我執、滅我愛執之前,則須先行摧滅常執、捨下今生貪著,能夠摧滅常執、捨下今生貪著,才能希求來世的義利,故應先行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死無常。
一、思惟念死無常的種類:
1.生住異滅的粗分無常 ── 指有情五蘊的生老病死及器世間的春夏秋冬節氣變化等,或稱續流無常。
2.剎那變滅的細分無常 ── 指一切有為法在已生未滅之際,剎那剎那無以安住,皆有滅性的本質(即有為法的第一剎那在其第二剎那已經不存在),或稱剎那無常。
當下所應思惟的是粗分無常,亦即證得我的粗分無常。
二、思惟念死無常的功德,分為六種:
1.捨現世 ── 若常思惟自身的無常,就易於捨下不過百年的今生利益的貪著,而以長遠的來世利益為主,為來世作準備。
2.去常執 ── 有為法的本質本具變滅性,不可常保;應知有為諸法的實況是:恆常不正常,無常才正常。我們由於無始以來已經習於顛倒執取諸法永住、恆常,因此當無常大鬼來時便無力反抗。在無常的洪流中萬物顯得短暫易滅,儘管渺小危脆如我者迄今仍然不能自主或不受影響,但可以肯定的是,經由不斷地思惟、憶念我很快即將面臨死亡,確實是去除 “常” 的最佳方法。
3.心修法 ── 即是經由不斷地思惟、憶念我很快即將面臨死亡,導生出時不我予,就能初期生起迫切趨入修行的想法,如祖師說:若能開啟無常慧眼,則能見惡業苦果,能救護惡業苦果,能皈依三寶、奉行業果,由是生起一切善法。
4.清淨修法 ── 由於時不我予而殷切希求,自內心思不僅易於轉向佛法,且在修法的中期也能常保清淨動機令修行持續,沒有染污,不以世間八法或為短暫不實的名聞利養而修法。
5.貫徹修法 ── 除了中期能夠清淨修行,沒有染污之外,且能令時無間斷如理精進,不再拖延、懈怠、放棄,後期也能堅固貫徹、修行圓滿。
6.安樂而死 ── 由於真實相應念死無常,平常即已數數串習,貫徹修習與相應正法,使得臨命終時已有了萬全準備,能令身無痛苦貪著、心無怖畏憂惱,就像反掌折枝那麼容易,也像遊子歸家那麼欣喜地安樂而死。
如上述,修習我的生死無常,便能感得諸多功德與利益,愚鈍如我者,此時不修又待何時呢?
三、思惟不念死無常的過患:
反之,若不數數串修我的生死無常 ── 也就不能捨下現世,不能去除常執心,不想修法(只想修世間法)、即使修法也不清淨乃至不得貫徹,臨命終時只有四個字 ──「憂惱而死」,故應善思不念死無常的過患,不得不修,令心有所轉動,決定趨入修法。
四、思惟發起何種念死無常之心:
雖然必須修習我的生死無常,但應發起何種心而正修習呢?眾所周知,一切有為法 ── 如命根(或五蘊)、親眷、財富等都是因緣所生法,有生必有滅,所以並不是以這一期生命的終將壞滅而生怖畏,而是應該對於來世道糧匱乏感到怖畏。也就是說,在未死之際尚未行善、累積來世道糧(如不行布施、不修忍辱、不善持戒等),致令來世不能感得善趣或尚未累積解脫成佛之正因 ── 對此應感怖畏。
提婆菩薩《四百論》也說:
「誰能念死,決能修行,如是有情,死是無恐。」
這說明了,任誰修行即有資糧,任無修行再多的財富、親眷一樣也帶不走。因此修習念死無常而害怕,是害怕沒有修行就死了,而不是怕死,故應致力於發起如是念死無常之心,生起念死無常的證悟為要。
五、思惟正行修習念死無常之理,分三:
那麼,什麼是念死無常的正行修習之理呢?
正行念死無常的方法有多種,三界法王宗喀巴大師的不共口訣則是:三根本、九因相、三決定,依此修習念死無常。
1.思惟決定必死,理由有三:
①思惟死主(閻羅死主)決定必來,沒有任何因緣能令退卻阻擋 ── 總的說來,不論投生何時、何處、何種身份,一旦業報已盡,死主並不能以諸財物行賄、以高官權勢交換、以千軍萬馬抵擋,或以最新的醫學技術等等外物治療而免,甚至於至誠祈求三寶、上師、廣發大願也都無力挽回;也可以說,死時國王放下政權,乞丐放下手杖,必死無疑,無一例外。故應時時憶念周遭親友的無常以為借鏡,提醒自己必然是下一個死者,深知決定必死。
②思惟壽期有減無增 ── 有說:
୮放逸之中人壽過,餘壽現如油盡燈。」
意思是,在放逸當中壽命遞減無增(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就如燈油燃盡時油燈也就熄滅了,不再明現亮光一樣(喻如死期漸次、剎那逼近)。
在這世間,不論是認識或不認識,下一秒、下一分、下一時、下一日,下一月、下一年也都必然有人離開人世,現世還活著的人,百年後也決定必走。這點,誠如第七世達賴喇嘛法王說:
「大德多歸清淨剎,父母親眷終別離,壽長終至百歲中,無一存在決定死。」
《廣大遊戲經》也說:
「三有無常同秋雲,眾生生死等觀戲,眾生壽行似空電,如崖瀑布疾疾行。」
意即,三有輪迴的眾生如同秋天的雲、如同觀看戲劇節目 ── 這是說明粗分無常;也如同空中的閃電、如同速疾的瀑布流水,一刻也無以永住 ── 這是說明細分無常。生命其實也如屠場中待宰的畜生,每一剎那都更接近死亡;天增歲月人減壽,明天不死只是拖延,並不是長壽,最後一天很快就要到來了。
③思惟生時也無暇修法 ── 自內思惟在暇身存活之際,事實上,曾幾何時如理如實善用閒暇而投入修行?至終兩手空空,兩腳一蹬,不得不悔恨而走(悔不當初)。祖師曾說:
「少時心依父母,壯時心繫妻兒,老時心憂兒孫,一生無法可修。」
又說:
「不知不知二十年,想要想要二十年,不能不能二十年,一生歷史如是矣。」
這是指人生的寫照,例如年少不具善根,無知過二十年;二十到四十歲之間忙於家計,想修行也力不從心,唯能業餘學佛;四十到六十歲世法有點成就了,便忙於養生,但已耳不聰、目不明、記憶衰退,不堪學甚深教法,有心無力;最後唯有徒增遺憾,如此而過一生。師長也說:
「十歲談玩,二十歲談情感,三十歲談工作,四十歲談子女,五十歲談健康,六十歲等死。」再如伽喀瓦大師說:「一生若為六十歲,扣除睡眠、受食、雜務、散亂,真能精勤於修行時間,不超過五年。」
由上教說與事例,應想我決定必死,因為閻羅死主無緣可擋必定到來,我的年歲有減無增,即使有心也無暇修行而必定死亡。
先想外在器世間無常,再想內在總的有情世間無常,又想他人無常,最後則想自己也無常。既是決定必死,那麼死時會是什麼模樣呢?
接著應予串修不淨觀,修死相法 ── 即以活心修死身之法,觀想自身已成死屍,漸而潰爛為畜生之食物,內心生起真實已死的感覺,如是修法有力激發必死與必如此而死的定解。── 由此思惟,決定修法。
2.思惟死無定期,理由有三:
①思惟南瞻部洲眾生壽量無定 ──人道雖有四大洲(指東勝身洲、西牛貨洲、南瞻部洲、北俱盧洲)、八小洲,但如《俱舍論》說:南瞻部洲的眾生因業力故壽量不定,劫初時人壽無量,劫末時人壽平均只有十歲,這是目前現見的經驗和事實。而且,黃泉路上無老幼,有的胎死腹中,有的一初生即告夭折,有的幼兒時死,有的青年時死,有的壯年時死,有的老年時死,不一而足,誰也不例外,因為壽期無定故。
②思惟死緣極多活緣極少 ── 且活緣可能變成死緣,例如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育樂享用(醫藥、飲食、汽車、房子等),這些看來都是生活的順緣,也是必需品,但是卻也可能變成死緣(如藥物過量致死、飲食不當,車禍意外、地震屋垮、運動過度等)。其實生命本即危脆,如燈處風中不停搖曳隨時熄滅一般;當思維經上說:「人命極無常,猶如拍手聲。」
說明了,死緣遍一切處,每天想來一定是我的最後一天而不是還可以長住久安吧!因為死緣極多故。
③思惟身軀危脆,死無定期 ── 即當身體的四大調合(指地水火風平衡,相安無事),才得以安康,一旦四大不調即面臨了或病或老或死的危脆生命型態,甚至被一根微不足道的荊棘刺傷,就得病致死。《八大人覺經》說:「生死無常,國土危脆。」這都是顯而易見的事實,身軀危脆的寫照與例子更是不勝枚舉。
由上,思惟我的壽量無定、死緣極多以及身心危脆,所以死無定期。事實上,雖知有生必有死,卻不知何時會死,不知明日與來世何者先到,沒有人可百分之百保證我今日不死:今日就死太短壽,明日不死就太長壽了,故應生起我即將面臨死亡的定解。── 由此思惟,決定現即修法。
3.思惟死時除佛法外餘皆無益,理由有三:
當面臨死亡時,只有生前在心續上所安立的善業習氣能令臨終無障礙,來世增上。究實言之:
①死時,親眷猶如雲聚散,生前所執愛親友雖然如侍在側團團圍繞,也無一可伴我而去,我顧不得他,他顧不得我,只是獨生獨死而已,如《地藏經》說:
「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是說即使是父子 ── 再好的關係、再深的情誼也都不會是永遠的,一切畢竟壞滅捨離;我為他造業的親人消逝了,我為他造業的敵人消逝了,連造業者的自己也都消逝了,唯有自己孤獨地去償受業報。
②死時,財物受用如夢華,今生的歸今生、來世的歸來世,生前所積聚的財富分毫也無法攜帶(所帶走的大概是生前為創造財富而造的惡業吧)。「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今生如旅館,身體如旅客,終須捨離一切身外之物,何況財富?唯一的補救方式或許就是以諸財物上供三寶、下施有情,將財物轉為累積來世功德的助緣。
③死時,最執愛身終須捨,無論是願意或是不願意,從結生到現在極其珍愛的身軀也都必須捨離,生前再怎樣保養裝飾最後只不過屍骨一堆,虛幻身軀已被火燒盡了,土葬則成蟲蟻的食物。如此想來,死時一切無用,唯有佛法,能在心續上安立善根種子及習氣對來世才有真實利益。── 由此思惟,決定唯一修法。
要之,由正修習念死無常,有力推動自己修法行善,因此由造善業而得善念往生,來世感得善趣,即使沒有解脫成佛,也不致於墮入三惡道。繼而,來世依著往昔所積的善業習氣亦得值遇殊勝教法因緣,繼續修行增上;得以如此,就能一生又一生由樂而樂、由善而善了,或許這才是真正有益的親友與財富吧!如云:「應捨此世諸事物,當時思念死無常,濁世人壽如空電,現應即時勤修學。」
又云:「思暇滿不浪費,念無常做準備。」
因此,應該在不斷變化、不能止息的無常中得到覺悟。這世間的一切正為無常大火燒,何處是清淨自在的所在,何處又是一個無苦無懼、無憂無愁的心靈境地呢?顯然地,由數數思惟修習我的無常,便不應再顛倒無知地以為我的時間與機會還多得是,便不應再拖延再虛耗於今生無義的紅塵世事 ── 世事如湖水的波紋,一波未止一波又起,紛紛擾擾永無止期:應趁著自己有暇,有心、有緣、有信心、有能力、有自由意志時修學正法,趨向修行,轉動內心(令心流成法流),這才是念無常做準備之義(即為來世準備遠行的道糧)。
六、修習念死無常的生起之量:
依著如是修學,能油然生起捨下現世的想法,以來世為重;油然生起怖畏無常的心念,趨入正法的修學。
後行:
〔同前 “一、修習依師之理” 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