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密因」,「密」是秘密的密,「因」是因果的因;如果用三因佛性來講,這就相當於正因佛性。
什麼叫正因佛性?
正因佛性就是講本性,本性是我們成佛的正因。《大乘起信論》裏面講的「本覺」,是我們修行證果真正的因素。佛菩薩給我們講本覺本有——本覺人人都有;雖有,因為有妄想、分別、執著,結果是迷而不覺,本來是覺,現在是迷了。
在《楞嚴經》裏面,佛說這是二種根本裏面的根本。哪二種根本呢?第一種是「成佛」的根本,成佛是它。第二種呢?是九法界「流轉」的根本。我們用真跟妄來說,一個是真本,一個是妄本;真跟妄,或者講迷跟悟,九界眾生是迷,佛是悟;迷、悟,真、妄都是它,這才叫密因。
這個密因在哪里呢?
我們要找不到這個根本,那用什麼東西修呢?
如果修錯了,這就很冤枉,我們這一生精神、光陰都會白白的浪費掉,那就非常可惜!所以一定要把根本找出來。
但是許許多多學佛的人沒有去探究這個事實,雖然講學佛,並不是真正在學佛,真正學佛一定要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佛告訴我們這就是講的「真心本性」。
在哪里呢?
佛說:近就在我們六根門頭。從近處說,就是我們六根門頭。從遠大來講呢?盡虛空,遍法界,無所不在。所以遠該萬法,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它。
我們現在修學從哪里下手?
佛在本經教給我們,就從六根門頭下手。
交光大師為什麼說古來大德註的《楞嚴》他不滿意。他什麼地方不滿意?他有個道理:就是古來大德因為聽了過去印度這些高僧跟智者大師所說的——《楞嚴》所講的跟智者大師發明的三止三觀非常接近,於是古大德就用三止三觀來解釋《楞嚴經》;這是交光大師不滿意的地方,他覺得《楞嚴經》真正的意思沒說出來。他怎麼個解釋呢?他完全把天臺的止觀撇開了,就是以《楞嚴經》佛所講的來說明《楞嚴》,這的確是不一樣。因為三止三觀沒有離開心、意、識,而佛在本經裏面教我們,確確實實不用心、意、識,是離開心、意、識用根中之性。交光大師提出來「捨識用根」,這個思想、見解跟天臺大師就完全不同了。新註立論是依據佛在《楞嚴》上的開示,所以他的註解,值得佛門四眾弟子敬佩,他就是提倡「捨識用根」,這個「根」是指根中之性。譬如我們凡夫眼見色,用什麼見呢?用眼識;耳聽聲,用耳識,這個大家學過一點「唯識」都知道。我們用六識,不曉得用六根之根性,這是佛在《楞嚴》上指點我們的,不要用識。識是什麼呢?識是分別、執著。六根分別外面六塵境界,就叫做六識;意識分別力量特別強,七識末那執著的功能特別盛,阿賴耶是第八識,含藏一切種子,所以叫染汙識,把我們的真如本性,染汙了、障礙住了,這叫做病根。因此,真正修行圓頓的成就,用這個方法達不到,佛教給我們另外一個方法——用根中之性。換句話說,我們見色不要用眼識見,用見性見;我們聽聲音不要用耳識去聽,用聞性去聽。也就是說,我們假如會用六根的根性,那就真正把「首楞嚴」得到了,那就非常恭喜了,你這一生當中必定有非常偉大不可思議的成就。其實一切大乘佛法,哪一法不建立在這一個原理上呢?《大乘起信論》是馬鳴菩薩作的,是大乘佛法啟蒙入門的教科書,菩薩開宗明義就教誨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來接受大乘佛法呢?他教我們三點:一、離言說相,二、離名字相,名字就是名詞術語,三、離心緣相。諸位想想這三離就是《楞嚴經》上的捨識。這三種離了,那用什麼呢?當然是用「根中之性」嘛!這跟佛在《楞嚴經》上所講的名詞不相同,內容完全一致。由此可知,這是大乘佛法裏面,共同的理論基礎,共同的修學原則,這就是「捨識用根」。
「密因」,為什麼佛把這一樁事情說做密因?
它有很深的涵義。一般小乘根性的人,執著的心特別重,佛說這個「密」就是破小乘堅固執著的過失。又說了一個「因」,「因」對什麼人說的呢?是對於大乘圓教狂慧人所說的。有一類自以為是大乘圓融、無礙的根性,好像他懂得很多,說得頭頭是道;但是怎麼樣呢?不認真修行,這個就是「有解無行」。佛特別說個「因」——你修因不圓滿不能證果,解沒有用處;解了以後一定要去實行,要真正把它做到。只懂得一點佛法,不能認真確實去做到,這是大乘圓教狂慧人的過失,所以佛特別提醒他修因的重要,因此用「如來密因」。
《楞嚴經》裏面講三種大定:奢摩他、三摩地、禪那。這三種是阿難請教世尊提出來的。因為阿難他聽經聽得最多、最完整,他是世尊的侍者,世尊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他幾乎都沒有漏失,每一會都參加,因此奢摩他、三摩地、禪那,這些名詞他很熟,所以在這一會上又提出這三個名稱,他不曉得如來所修的,是叫做「首楞嚴大定」。這首楞嚴大定,阿難沒有聽過,所以他問這三個意思,「如來密因」也就是答覆阿難尊者這個奢摩他,所以奢摩他加上一個「妙」字——妙奢摩他——表示不同於一般經論所說的奢摩他。「奢摩他」的意思偏重在止,「止」就是把所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止息住,所以有一點跟天臺家講的止觀那個止接近;實際上是不是這個意思呢?還不是,比那個止的功夫還要進一層。剛才說過了,其差別主要就是用心不一樣。天臺止觀「用意識心」,佛在此地講的奢摩他、三摩地、禪那,雖然也是止觀的意思,但它是「捨識用根」,它是用六根的根性,天臺止觀是用六根六識,差別在這個地方;所以很像很相似,實在是不一樣,這是研究《楞嚴》,先要搞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