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幾個重要的聞法規律
書籍目錄
一、西藏佛教與中國佛教  〔法  尊 〕
二、怎樣接受顯密佛法 〔根 桑澤程〕
三、甘珠佛爺的開示 (灌頂弟子 — 廣定記)
十一、六十種心略釋 (密 林)
3、幾個重要的聞法規律

3、幾個重要的聞法規律

作者 : 根桑澤程

聞法當合掌、靜心、趺坐,遠離三過、六垢、五不記,並依四種想。
   三過者:
   一、不屬耳而聽。如器口向下,雖傾注而不入內。
   二、聽不專注。如器有罅隙,入內隨漏。
   三、聽而起邪執。如器不淨,縱入内而美味變毒,意謂不聽受,或聽而不知心要,或增上慢,三業不淨等。

   蕩巴桑結(譯爲勝士正覺尊者,唐末宋初人,一說達摩祖師。)云:「如剪羊毛長短不勻,如啞子食糖,知甜味而莫戲精粗,如聽琵琶,須樂聽受,勿雜他聲。」此謂中後不如初,不能曉了,不專注也。

   釋尊云:「成佛之道,吾付汝,行與不行,由在汝也。」巴祖仁波車云:「釋如是說,汝等當如是聞、思、修。」 迦六巴仁波車云:「不依法而修,乃種地獄因。」此正顯示聞法者對上師與法,不可稍有疑二,應知佛法難聞,常作希有之想,所得教法,當如理作意而修也。

   六垢者:
   一、我慢。慢心較三毒爲甚,能障一切善法,易生難防,如小賊潛伺,應時時觀察自心,勿觀師過,但念其恩。縱自勝人,當虛懷接受,能生白業, 常思自己業重難修,作卑劣想,生大慚愧,起欲樂受學之心。

   二、無信心。無信不能入諸法之門,信有四種:
     1、思三寶功德生隨喜心,起清淨信。
     2、因希求圓滿福慧而信。
     3、信上師、三寶是具足福慧者,爲福慧之田,乞求加持成就。
     4、堅固不退,寧捨身命,不捨上師、三寶,此爲最要。

   三、無欲樂心:謂隨意聽法,不進修也。藏諺云:「佛法如野草,偏處皆是,求卽得之,人患不求耳!」此謂:法門雖多,要進修方有得也。

   四、多攀緣。謂:內六根對外六塵,一起貪着,卽爲輪廻苦因。以眼等是召禍之媒,飛蛾撲燈,色塵爲害也。印度以琵琶誘擒野獸,聲塵爲害也。蜂採花釀蜜死,香塵爲害也。魚吞餌,味塵爲害也。象畏熱浴水往往陷泥死,觸塵爲害也。憶過、現、未種種妄念,法塵爲害也。佛經云:「過、現、未都不要想。」過去不思者念戀無益,因有生必死,惟諸佛功德可思耳。現在位置財寶身命,胥有壞時,唯法不壞。人生皆苦,卽每日茶 ,僅爲養身求法,亦勿貪着。未來攀緣者,如欲於乾溝撒網,遇雨得魚,是可笑事。「月城之父,得一袋麥,懸諸梁,坐守其下,自計由此積財娶妻生子,取名月城。忽鼠嚙袋墬,竟壓死。」佛經上說:「放下一切妄念,卽是菩提。」故淨心修學,實爲入佛門最重要之心要也。

   五、昏沉。謂:心高舉與低弱,均有過患,低弱卽昏沉也。昔日釋尊初轉法輪時,有位弟子竹金姐,不易受法修定,釋尊以彈琵琶當不緩不促,方能成聲之喩示之,竹因得證阿羅漢。

   六、無忍耐心。謂:於外境饑、渴、冷、熱,當忍耐受,須想餓鬼累刧不得食,此時縱有饑渴等,是爲衆生離苦得樂,時間甚短,較三途之苦何如?應當耐受,不惟不以爲苦,更生意樂,其功德乃無涯也。

   五不記者:
     一、記句不記意。謂:失義也,失義必滋疑誤,如四密意趣言殺父母,意指無明等。
     二、反記。謂:非密意而句義不相合,且成紕繆。
     三、錯記。如謂:先密後顯,先大後小,或錯句讀也。
     四、不解是非。謂:不辨法義也。
     五、不記深妙處。謂:淺視法義或非難深意也。

   依四種想者:
     一、於己作病人想。
     二、於說法人作良醫想。
     三、於教法作良醫想。
     四、於依教修行作療病想。佛經云:「善男子!衆生身多病,法如藥寶,善知識如醫。」想我們因無始以來,三毒纏身,實如重病,正需醫藥,醫師所教,當恭敬聽從,忌油忌風亦如守戒,因持戒原爲對治三毒重病也。禪定等亦同,倘諱疾忌醫,必成不治之症,藥不入口,或服食些微,便又捨置,乃無濟於久罹之沉疴。

   迦六巴仁波車云:
   「依師教授,卽恭敬三寶也,倘只求上師、三寶加被,自不進修亦徒然耳!」巴祖仁波車云:「如只在口頭說上取下取,自無定準,恐亦難成就。」蓮花生大士云:「已死方灌頂,恐中陰身已成野狗,倘無善業,終從輪墮。」於此當知,如教修行,卽爲供養上師,卽受上師慈悲力加被,他無有也。要想我們現得人身,亦是由善業來,倘不續種善因,一旦失却人面,則得之甚難,長遠來,無義空過者矣!此時得遇善知識,當於黑、白業果,知所取捨,將煩惱重病清淨解脫。作是思惟,故當於師所教授,精勤勵力焉。智悲光(亦譯德藏)尊者云:「善知識如獐,法如寨,獵人捉獐取睛,得麝捨獐,甚爲不可。」謂:法從師受,不可忘師,如不殷重恭敬,正是以法造業。

   於善知識說法,爲救度衆生,心生意樂,卽願菩提心,圓滿六度, 卽爲修菩提行。供曼遮爲布施,依規律爲持戒,耐受冷、熱、饑、渴爲忍辱,深信無間爲精進,一心不亂爲禪定,有疑依師解了爲智慧,悉成功德。若手執傘杖及餘物入說法處,或以帕蒙首,均爲不敬,乃成過患。世尊在世時,化覺國王在矮坐聽法,如飲甘露。是知佛法當於恭敬中求之也。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