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心量與境界的開展
三、心量與境界的開展

三、心量與境界的開展

Bg k56

Bg k53

華嚴非常重視心量。境界的開展不能只局限在小地方。我們之所以有煩惱,就是因為生活在狹小的空間轉不出去。

  犯了錯,不要帶著罪惡感,這不是佛教徒的主張,而是要懂得反省檢討,然後繼續前進。如何前進呢?心量必須打開。境界是無量無邊的,生命的成長也是無限的。人生所要求的是持續、無止境地超越,即使獲得了成就,也不能沾沾自喜停下腳步。


復次,善男子!言廣修供養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現前知見,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為供養。

  「廣修供養」,一般所講的供養只從字面來看,舉例來說,包個紅包給師父,或發個心做件事,都可稱為供養。大家知道佛法是不求外相的,凡事向內,所以佛學又稱 “內學”,佛經又稱 “內典”。我們的内心清楚明白、光明普照,叫做内明;觀照內心,沉靜心思,叫做内觀;如是修行,内心的成就,叫做內證。一切通通向內求,沒有例外,所以供養也是一樣要向內的。


  在佛教的經典中,特別是大乘經典,供養意指培養。如何供養呢?培養增長善根、福德和智慧,如此,「廣修供養」即是無所不修。凡是能夠增長善根、智慧和福德的任何一個層面,我們絕不錯過,這叫「廣修供養」。


  世尊在一次行化的途中,遇見一位正在穿針引線的老比丘,老人雙手微顫、雙眼老耆,怎麼樣就是無法如願讓線頭穿過針孔。世尊問:「有沒有人要修這個福啊?」世尊眼看大家都猶豫著,便說道:「這福我來修吧!」佛陀是福慧兩足尊,還需要修福幹嘛?怎麽那樣小氣!留一點給人家修不好嗎?不是的!佛陀到了這個境界,仍舊要繼續成長,生命的成長永無止境呀!從佛陀示現的這個例子,我們應 該要感到很慚愧。這麼一點小事,佛身邊的阿羅漢們都還猶豫,佛與羅漢就是不同,他當仁不讓,立刻站出來。供養的真意就是如此啊!


  中國自唐德宗時代譯此經至今,一千五百年來因為講經已著文字相,所作的解釋多少都偏差了。想想看,我們對佛教的誤解有多少?以當時的眼光來看,這些經文問題很少,如今由於語言文字所引發的意識形態,已經使我們對經典的看法有所偏頗。我們現在講到佛,總以為佛陀高高坐在佛龕上很神聖。其實不然!佛陀的神聖不在於高不可攀,而在於融入點點滴滴的生活中。如果從日常生活中能體會這種神聖,才是真正的善根與智慧。


  在生活中我們能不能感受到一家人相聚時的神聖呢?家人湊在一起,正好吵架,對不對?我看你不舒服,你看我不順眼,這就是凡夫。一家人相聚在一起,彼此間無所不談,感受到那份幸福溫馨、芬芳光彩,那就是天國、極樂世界的所在。極樂世界不在他處,就在我們自己家中,當下就是了。


  你在生活中對立、抗爭,顯然就身處娑婆世界,如果因此造成內心的一種傷害,那更是陷入五濁惡世了。學佛就在於能不能肯定當下,生活中處處都是培養善根、福德和智慧的地方,「廣修供養」就是這樣修的。你要包紅包給師父,這是供養沒有錯,不過也只是千千萬萬供養中,一種比較具體的形式而已。看到別人做事,我們讚嘆,這是「隨喜功德」,也是一種供養;生活中處處與人為善,在在都是供養。否則看到別人做事,你心想:「那有什麼了不起,我只是不做而已,要是做起來,比他更大。」這叫障道


  廣義上來講,「廣修供養」所指涉的範圍相當廣,那要怎麼修呢?現在先來看看經文上所說的幾個關鍵。

言廣修供養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

  前面提過,這個「極微塵」是以一微塵一個世界來講,但這裡它說,一一極微塵中各有一切世界,這是第一層。為什麼一微塵中有一切世界呢?這是《華嚴經》的語言模式,它說一粒微塵可以統攝一切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國度,這就是「一即一切」的意思。按前面的說法,一微塵就是一個世界;那麼這裡一個世界能夠把一切世界都包含進去,此即先前講過的「因陀羅網境界門」。在普賢行法裡,一法是一切法,一切法入一法,也是指此。這是這段經文的第一個關鍵。


  一個世界裡有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所以一個世界有一切佛;而一微塵攝一切世界,一一世界各有一切佛,所以說「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每一個世界都有極微塵數世界,每一個極微塵世界都各有極微塵數佛。如此層層開展,就有三層了。按照這種語言模式,它所指的其實是「不可說不可說」的量。


  《華嚴經》非常重視心量。境界的開展不能只局限在某個微細的小地方。我們之所以有煩惱,是因為生活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裡,轉不出去。譬如當你得罪人家或做錯一件事的時候,會有很深的罪惡感。其實,我們不是說不管它,而是檢討:「唉!弄錯了,好,那就懺悔。」除了檢討,還有更長的路要走,更寬廣的境界要去實踐,這時候對於眼前所發生的事,絕對不能沉緬,不能有罪惡感。佛教徒本身是不主張罪惡感的。它要我們看清、懺悔、反省、檢討,然後呢——重新出發。假如一直帶著罪惡感,那是不對的。


  第四個部分講懺悔。懺悔與原罪的理論不同,它不是叫人帶著罪惡感,而是要我們懂得檢討反省,然後繼續前進。如何前進呢?心量必須打開。假如一抬頭就碰壁、就看到盡頭,那要如何前進?那個境界是無量無邊的,我們強調過,生命的成長也是無限的。人生所要求的是持續的超越、無止境的超越,即使獲得了成就,也不能沾沾自喜停下腳步,否則人類就不會進步了。


  從法身生命的角度來看,它與色身生命是迥然有別的,因為色身在 DNA 裡已經限制了你,當生理成長到某個階段就停止,然後開始老化;反觀我們強調的法身,只會無盡的成長,那是不可思議的。如果你用色身的大腦思惟,一定參不透。


  從這個地方把這個境界的那個心量先打開以後,經文又揭示了另一個關鍵,「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前面在講第一大願的時候,只提「佛所」,而沒有說「海會圍繞」。第二大願時只有一種菩薩海會圍繞,而這裡則是「種種菩薩海會圍繞」。這其實是一種大願的擴大——佛所,然後海會圍繞,然後種種海會圍繞 …… 我們如何了解一一佛所有種種海會呢?就從釋迦牟尼佛這裡來看,有楞嚴海會、法華海會、清淨海會、般若海會、華嚴海會 …… 這就很多了。這樣來看,雖然它是歷史事實,但還是太理論化了。」


  我們把它放到生活中來看看。一個家庭裡,男主人有幾種海會?女主人又有幾種海會?這個男主人在爸爸的面前是兒子,在兒子面前是爸爸,在太太的爸爸面前他叫什麼?女婿。好!工作職場先不談,就這麼簡單幾樣,當他們聚合在一起的時候,關係結構是很不一樣的。每一種不同的關係結構,都叫做「海會」,而很多很多來自各方的人聚在一起,就叫「海會圍繞」。


  各位到餐廳吃飯,「老闆啊!來碗飯啊!」你吃完付過錢就走了,你知道自己是餐廳海會中的菩薩嗎?這叫什麼?叫消費者海會,對不對?想想看,假如把這樣每個分子都從中抽離出來,餐廳豈不是垮了。所以工廠就是生產者海會,學生有學生海會、老師有老師海會…… 一個世界裡即有無量無邊的海會圍繞,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各種不同的族群。


  我們每個人都不單只隸屬於一種族群,職業是一種族群,消費是一種族群,嗜娛樂、休閒活動都各有各的族群。在這當中,我們都不是單一的。你可能去打球,也可能去游泳、騎馬 …… 那一個一個族群聚在一起,就是所謂的「菩薩海會」了。當然,菩薩海會的主要定義在於菩提道上,換句話說,人生啊!人生覺醒這條路上,從來就不是單一的,它既多元又豐富。


  要注意不管任何的宗教、政治、學術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如何提升人類的品質、如何造福這個社會,讓人類這個大家庭能夠擁有更好的生活環境,擁有更好的生命品質,在這個前提下,通通可以稱為菩薩海會。假如相聚的目的是為了功名利祿,而這種對立性容易勾心鬥角且傷害到別的族群,那就不能叫菩薩海會了。因此,不管是宗教也好,學術也好,政治也好,領域儘管不同,大家為了兌現共同的目標,相聚在一起就應該打成一片,其樂融融才對,如果造成對立,相互仇視傷害,這個基本的立場就已經弄錯了,這就不是為整體人類的幸福在奉獻了


  各位想想,現在學術界互相排擠,政治界互相鬥爭,宗教界互相對立,這些現象代表人類在努力的方向上產生了矛盾,這是很可惜的。所以我們一再鼓勵各位參加「華藏工程」,因為它的目的就是訓練我們接納、欣賞不同族群的不同意見,不要因為別人講得不好就排斥,必須去欣賞,試著了解他人為什麼這樣講,「哦!原 來背景不同,所以得到的結論是那樣。」這就對了!在沒有弄清楚之前,意識形態 的作用自然會讓人有排斥感,久而久之族群的對立便產生了。假如能夠免除這種意 識形態的差異性,那大同世界、極樂世界就不遠了。


  「種種菩薩海會圍繞」這經文雖然很簡單,但如果有種種族群的對立,就稱不上「海會圍繞」。「海會圍繞」是完全交融的,它跟族群對立不一樣。從經典裡可 以看得很清楚,在這樣的環境,這個「所」,如果想要供養,要供養什麼呢?「我 以普賢行願力故」,就是前提了。前面講的「所」,是指那個環境、境界,亦即「境緣法力」。那麼接下來:

起深信解現前知見,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為供養。

  此即為「自證智力」。你要以「普賢行願力」才能夠供養,普賢行願力是一個 前提,而那個境界也因普賢行願力才能顯現。現在的重點則在於供養的這一份能力 「自證智力」,要以普賢行願力來起深信解現前知見,然後「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要因為別人講得不好就排斥,必須去欣賞,試著了解他人為什麼這樣講,「哦!原來背景不同,所以得到的結論是那樣。」這就對了!在沒有弄清楚之前,意識形態的作用自然會讓人有排斥感,久而久之族群的對立便產生了。假如能夠免除這種意識形態的差異性,那大同世界、極樂世界就不遠了。


  但是要記得供養的三個原則:隨分、隨力、隨緣。這三者是真正的恆順、隨順。隨著能力和因緣做供養,不要看人家有,你也想要,那沒必要。你不必到銀行去貸款來供養,只要就能力所及去做就好,不要被這個「上妙諸供養具」給迷惑了。文字上講的「上妙諸供養具」,其實就是依自己的能力,盡所能去做。綜合起來就是指我們在生活中,都以一顆最恭敬的心,隨著能力來供養就可以了。


  再跟各位舉個例子。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從中國歷史的角度來講算得上是位好皇帝。這個皇帝前輩子是樵夫,他每天上山砍柴後就會摘花到山上的一座小佛寺供佛,恰巧此山之中也有一隻猴子天天以鮮花前來供佛。問題是佛前僅有一只花瓶這個供養具,供佛的新花一來就要把舊花拔落。因此猴子供佛插花前會把前人所供的花拿掉,隔天樵夫去供佛時同樣又把前人供的花拿掉。


  有一天,樵夫親眼目睹猴子把他的花拿掉,氣得滿腔怒火追著猴子跑。猴子躲進山洞裡避難,樵夫不但放火燻洞,還置石封住洞口,結果把猴子悶死在洞裡。供佛的福報很大,樵夫轉世成為皇帝,即梁武帝。梁武帝在位的第四十八個年頭,國將軍侯景(即是前世以花供佛的猴子)反叛,帶領兵馬殺到臺城,將臺城團團圍住,把梁武帝餓死在臺城。


  上述是因果報應的故事,對不對?我不知道,僅供參考。這個公案的關鍵在於拔除別人的供養會結上惡緣。假使供了就走,根本不知道那惡緣如何生成?有何後果?不知道也就算了,當果報現前時,往往一句「真倒楣」就結束了,殊不知運氣不好事出有因,只是我們不明究理,所以通通拿「運氣」來稱呼。例如,有人很認真的研究了好幾年的股票,怪的是不進場不崩盤,一進場就崩盤。你說「命運不好!」一句話就簡單交代過去了,其實前因你不知道。宇宙運行的真理有一定的軌跡,只是我們的智慧能力不足,無法洞悉而已。在這種狀況之下,我們就需要了解,了解這個「因」是怎麼來的。


  經文這地方講「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為供養」,用普通話來說,就是以最好的來供養。假如各位有寶石墜子項鍊,不論墜子是玉、是鑽石或寶石,都是石頭。可是若是鑽石墜子,一定用白金去鑲邊架,而路邊攤買的玻璃珠墜子,頂多用銅片或不銹鋼鑲邊啦!所謂「上妙諸供養具」,就是指供養具愈好,表示供養品一定是最上等的。我相信除非有人故意欺騙,否則不會有白金架子鑲玻璃珠或假鑽石的事情,對不對?如果真有這種情況,銷售者很明顯有欺騙消費者的意圖。


  反過來說,如果告訴你框架是不銹鋼製的,我想,你大概就會認為鑽石是假的或人造鑽石。供養具裡的供養品一定是要最好的,「上妙諸供養具」其實包含這一層意義。這也告訴我們,佛法語言的深蘊,往往背景後面就存在著深一層的理論,而我們卻常常忽略了,以致於對經文不能全然了解。因此我才強調,各位必須了解佛法的語言模式和思惟模式。


  以供養品來看,花、水果、點香、蠟燭等都用最好的,它的意義何在?這意思是指我們要培養生命中最好的善根,不能抱持「有就好」的心態馬虎度日。我們的人生要追求止於至善,達到十全十美的生命境界,就一定要選擇最好的。如何選擇最好的?其實毋須外求,只要絕對而純粹的淨化我們生命內裡的因素,不要含糊籠統,差不多的,都不行,要絕對。


  因此,我們要培養戒、定、慧,要持戒,那就要清清淨淨的持戒,不要問:「這樣可不可以?那樣可不可以?」問這些都沒有用,你自己認定的標準是什麼?你自己做到就好,別人有別人的標準,別人如何都不必去管。「戒、定、慧」,或者我們所指的任何一項,都要用上述「上妙諸供養具」所表達的精神,來培養我們的善根、福德和智慧。


  以這樣的普賢行願力來推動,讓它盡虛空、遍法界,擴及一切境界,這個境界中儘管非常複雜,我們通通要去窮盡,重重疊疊都要去窮盡。窮盡的本身會有很多障礙,讓自己來受這種訓練,就好像要馴服一頭野牛一樣,古代叫木牛土、石牛土,把自己像野牛一樣地來調服它,但是你要去調服別人 …… 外面,我以外的任何一個人,要調服那麼一個人,那就好像要馴服一百頭野牛一樣那麼難,所以說修行完全 要靠自己,當你發起要追求至善至美的那個生命境界時,你自己就會跟上去了。


  在座有很多朋友從事的是銷售工興趣作,很多人在面對客戶時,多半都能夠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礙,業績斐然。它的重點其實不在於銷售的多寡,而在於培養出本身的自信和興趣。同理,栽培一個新人的關鍵也在這裡。當他產生興趣的時候,你不用操心,不管你教他什麼,他自己就會去衝、去嘗試,可是他產生不了興趣,你就很擔心他會陣亡。


  學佛也是同樣的道理,一旦肯定了自我,自然會去克服眼前的一切困難。如果你沒有堅定的信心,別人為了活動來找你,你通常會考慮老半天才說道:「好吧!師父要來,今天我就去罷!」結果下課後的結論就是:「我去過了啦!」像這樣的話,是不能成就的喔!這叫應付了事。修行不是應付,是對自己負責。小孩子讀書也一樣,當他對讀書有興趣的時候,用不著你嘮叨,他自動自發就會讀,即使你勸他休息啦!明天再讀啦!他還是孜孜不倦,等你天亮睡醒了,他還在讀,因為他有興趣。他沒興趣,你拿刀架在他脖子上也沒用。


  所以,對於追求生命中止於至善的這個目標,你自己要能定位和肯定。能夠肯定,就會去解決周遭環境的所有困難,不能肯定,就通通會被打垮。人家問你功課有沒有做?「唉!師父你不知道,好忙呢!」對呀!很忙。哪個忙呀,是瞎了眼的「盲」,還是心裡忙?當你能夠肯定人生的目的與方向時,所走的這一條路自己一定清清楚楚,絕不至於茫茫然。


  我們常提醒各位不要嫌忙,每天只要記得少講一通電話就夠了,不信你去注意看看,當你打電話找某人,正忙線中,你掛掉電話開始做功課,功課做完再打過去,他的電話還講個沒完。如果這種電話少講,那要了生死很快。真的呀!聊天占掉我們最多的生命。尤其有很多人生活盲目沒有目標,找到一個倒楣鬼,拼命把垃圾倒出去,別人只好很無奈地接受。你說:「我們談得很高興!」其實都是垃圾在發酵,審視談話內容,無非是一堆抱怨或是非。奇怪囉!人類在抱怨、是非上投注了那麼多時間,難怪生命不能提升,沒有改善。如果你能夠不談八卦,不論是非,就來跟佛陀談論佛法,生命肯定超越昇華。


  各位想想,我們並不是真的很忙,只是把生命浪費在沒有必要的地方,只要調一下,我敢保證,各位一定有很多很多時間做功課,進行心靈改造的工程。你一旦有了這個認知,境界再廣再難都可以克服。你大可不必擔心經文講的境界你入不去,絕對入得去!佛法既然跟你提出來了,那就絕對沒有問題。


  先把後面這段經文講完,再跟各位談這個行法要怎麼修。所謂「上妙諸供養具而為供養」,什麼叫「上妙諸供養具」?所謂:

華雲、鬘雲、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天衣服雲、天種種香、塗香、燒香、末香,如是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王,然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一燈炷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為供養。

  此處一共有三個東西,一是雲,一是香,一是燈。很奇怪是不是?雲是什麼?香是什麼?燈是什麼?先把這三樣東西弄清楚。


  雲呀!我們仔細看,遠看有,近看沒有。有一次,台北陽明山下雪,台北機會非常少,很多台北人帶了箱子上山去,問他做什麼?「我們要帶雪回家作紀念呀!」真的就有很多人帶了雪下來,結果變成水。雲,也是一樣,遠看一朵雲,貼近以後就看不見了。雲是氤氳的水氣,從飛機上往下看,喔!白雲一片,結果穿過去時,只是一些霧氣而已。


  這若有似無的「雲」表示什麼呢?空性!空性不是什麼都沒有,它就跟雲一樣。不要以為什麼都空了,都沒有了。不是!佛說因緣所昇華,即是空。現在你所看到的、所認識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所生,所以是空,當因緣抽離時,就什麼都沒有了嘛!因緣會合就有「相」的存在,可是因緣一散,就一切都沒了,如過眼雲煙,你說這是不是跟雲很像呢?只要是因緣和合而生的,因緣一散就沒了,所以是空啊!我們因為看到的是因緣和合的具體之相,於是就執著為有,這是不正確的。


  因此,所表示的「空性」,在比較的基礎上,其說法就是不執著。有這麼一個存在,你不要執著它,它是隨緣來隨緣去的,所以用雲來表示此一狀況。香也是一樣,聞到香以後又有什麼?香在哪裡?這個也挺麻煩的。香聞起來,有香味啊,可是在哪裡呢?你捉摸不到,所以它也表示空性。


  雲的空性是講本體,而的這個空性是一個「相」,至於燈也一樣,光明存有,但抓不到,你知道有光明,但就是沒辦法拿光給別人看,所以講的是「用」。如果要把它倒過來講,也可以。有位同修曾經在華藏工程裡說:「燈是具體的東西,所以燈是相,香是用。」這也行。因為我通常是講體、相、用,你說體、用、相,那也無妨,經文怎麼安排都無所謂,反正我們知道經文所稱的雲、香、燈,就是講空性的體、相、用。從事學術工作的人可能會認為定義很重要,那不妨去定義罷,我個人並不太在意這個部分。


  為什麼要講到空性,講到體、相、用呢?就是要告訴我們,供養的時候,注意不要著相。有位同修很厲害,人家在供養,他說:「唉!這樣供養沒有功德啦!」大家就覺得奇怪:「怎麼沒有功德?」他說:「要像我這樣供養才有功德呀,唉!你們不知道無相布施啊!我就是無相布施啊!」


  據說他在台北很有名的道場無相布施,大家很想看看到底他怎麼布施的?結果發現,五年來他總共供養五次,每次都在過年時,每次供養都是新台幣一百塊。人家問他:「你怎麽無相布施?」他說:「我的目的不在於錢的多少。」事實上他是光說不練。有一次他又談起這個問題,有位師姐問他:「你到道場來多久了?」他答:「五、六年了吧!」師姐又問:「你供養多少?」他答道:「啊!這不可以量計呀!」師姐很生氣:「你在這裡吃了五、六年飯,總共捐了五百塊,夠洗碗水的錢嗎?」


  各位,一講錢就傷感情了,對不對?佛教怎麼那麼世俗,都在講錢?不是的!實在是這種人太投機取巧了。只要是嘴巴上會說自己是無相布施的人,那就絕對不是無相布施,那一切功德全部燒光了,所以不要輕易的套用名相。


  這裡已經講到一個是空性,一個是體、相、用。你可能因為空性而得體,這沒有錯,可是要怎麼表達出來呢?一定要有相,一定要有作用,所以經文才要透過這些例子來講,否則大可以隻字不提,因為既然是無相布施,那帶過去就好了嘛!為什麽要提這些例子呢?目的就是要大家了解,然後照著去做。我們供養也好,布施也好,都是一種相、一種作用,做了以後就不要再著那個相了,但是那個相卻是一 定要履行的。假如不能實踐,光說不練,實在要很慚愧才是。


  同樣地,我隨分、隨力、隨緣供養,但是如果有人真的做比我更大的供養,以世間法比較的量來講,我們就隨喜讚嘆,不能夠說:「要像我這樣無相布施、無相供養,功德才大!」否則會變怎樣?變得很詭異!你只會障人家的道,讓別人做也不是,不做也不行。所以不能夠把這種口頭禪掛在嘴邊,所以經文才要透過例子,把這部分的真正精神表達出來。


  我們知道佛教裡幾乎無處不提佈施。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布施度為第一,對不對?四攝法(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也是布施第一。「無相布施」,並不是只要說說,就是布施,要有具體的行為實踐,所以這個相也一定要有。供養亦然。在大乘經典裡講很多供養,假如你修密法就會知道在大乘佛法裡講「上求下化」,在密法裡則稱為「上供下施」。


  就供養來講,「上供」有上求佛道的意思;向下布施,下化眾生,布施給一切眾生,即「下施」。在華嚴裡特別強調體、相、用這個三部分,在此空性為第一個前提,而體、相、用則是交融運用,不能只是空談。雖然相時而有形,時而無形,但一定要用能夠起作用的相,這作用就在於饒益眾生。因此,佛法有很多設施是讓人去做的,對多數人而言可能是知其所以而不知其所以然,但凡做了就絕對有好處,所以說佛法絕無副作用。你不知道佛法許多設施的意義,但它絕對有用,如果能夠知道,那就是智慧了!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