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求生淨土的修持法門,除了上述「信」「願」「行」三資糧,及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三心具備。還有念佛的定力、定境。所謂「念佛定境」就是「念佛三昧」。
念佛法門,從淨土相關的經典來看,除了《菩薩念佛三昧經》、《般舟三昧經》、《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外,就是《觀無量壽佛經》最為提倡。
「觀經」的開始,就是王舍城太子「阿闍世」,忤逆不孝,將父王母后拘禁,時王后禮佛,求佛救度,願離五濁惡世,求生極樂國土。佛陀示現十方淨土給王后「韋提希」選擇,韋提希選上了「西方阿彌陀佛世界」。王后說:「唯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思惟』就是『念』,『正受』就是『定』)。
世尊向韋提希說:「汝當繫念,諦觀彼國淨業成者。」(『繫念』就是把念頭縛在一處。『諦觀』就是仔細觀察。)而後佛陀又向韋提希說:「汝及眾生,應當專心,繫念一處,想於西方。」
觀經第九觀,佛陀又說:「但當憶念,令心眼見,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佛,以見一切諸佛故,名『念佛三昧』。」觀經末段,佛陀說:「何況憶念,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分陀利華』。」(分陀利華就是白色蓮花)
從觀經的內容可了解,念佛求生極樂,佔很大份量,因此,有很多眾生,以「念佛」為修學課程。但是「念佛」是「稱名」,或是「思惟」,或是「繫念」,或是「憶念」。
「稱名」就是「念佛」。但是,「唸佛」是要達到「定心境界」為目的,如,《阿彌陀經》說:「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亂。」才符合「念佛三昧」。切不可做做樣,給人知道我有唸佛,我是一位佛弟子。如果在修持中,每日不能以固定時,持續不斷「繫念」,心想「西方」,或「憶念」阿彌陀佛三十二相,不但不能得到念佛三昧見十方佛,當世往生時,心也容易「顛倒錯亂」,這樣終不能達成往生西方淨土的願望。絕對不可想,平時有念佛,即有往生「極樂世界」的機會,這是錯誤想法。因為很多死亡前「心亂顛倒」,所以不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前面說過,慧深法師在電台說:台灣有二千萬人口,四十年來有四百萬人念阿彌陀佛,但是只有四百人得往生西方世界。想想看,這種只有萬分之一的成就。他所說的這個數目,不管是不是正確的,但這之中隱含者另一意義,就是大多數念佛的人,不明白往生西方極樂的基本條件和修持,也不明白「念佛」的全部含意,所以不能在念佛中有一心不亂的境界,當然也有很多修學不全心精進。所以根據經典來看,雖然念佛的人很多,但實際能往生西方者卻少之又少。
「念」可讀為「唸」,「唸誦」就是口中發出音聲,所謂「稱名」就是「唸佛」。
「念」是「憶念」,「憶念」就是「回憶」和「想念」以前的意思。
「念」又是「思惟」的意思,「思惟」是屬於「禪觀」的「靜慮」性質。
「念」又是「觀念」,「觀」讀「貫」,是「深思」的意思。「觀念」是人的思想,就是「思想觀念」。
由字義上了解,「稱名唸佛」只是「念佛」中的一部份修持而已。「念佛三昧」要達成者,「念佛」意義必要完全清楚,也要全部修持,才得到「念佛三昧」的境界。就是沒有「念佛三昧」的境界,到了臨命終,也不至於「心亂顛倒」。
「念佛」是觀經裡,上品上生位「六念」修持之一,包括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六念精進具足,才得現出「念佛三昧」的定境,如果定境不生,亦不至於不得往生「西方極樂」。
所謂「六念」,如果學佛者,無佛法知見,或少有知見,也難明白「六念」法義,因此,學佛的人一定要精進多聞,充實佛法內容,不然的話,根據什麼修行學佛。事實「有正知見,才有真修行。」
念佛:念自性是佛,《觀經》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既然無差別,因何我作流浪兒?在六道常浮沉,受生死苦煎熬。以此「思惟」好好參悟「自性法身」,誠如蓮池大師說:「念佛是誰」。這個「誰」又是「誰」。
念「佛恩佛德」,無始劫以來,恆沙諸佛,佛佛同心,視眾生平等同體,他們犧牲身命一切,欲把眾生度盡,這種恩澤,萬劫殺身難報於萬一。常常「憶持」佛恩佛德。
念「佛因佛力」,觀知佛在因位的修持,及捨身命的勇氣,如,釋迦牟尼佛,在菩薩因位時,為了度眾生,捨身無量,捨眼睛、捨手足、捨王位、捨醫藥亦無量,生生世世不斷行六波羅蜜。阿彌陀佛為了完成四十八大願,莊嚴淨土,以便攝持眾生,救度眾生,竟然精修五大劫。觀知諸佛因位的精行苦修,而後反觀自己,今世雖然學佛,到底付有多少心力?是否盡心盡力?步上難修能修,難忍能忍之行。還要「念佛」有三明、四智、五眼、六通、無量光明,大慈大悲,我欲與佛同等覺,我亦能救度無量眾生。
念法:憶持不忘如來所說之大法,三藏十二部經教,做為救度眾生,得證涅槃妙法。我今生有緣得聞如來正教,一定要「不斷上求佛道」,以達覺證。而後再施於眾生,願大地眾生人人同登覺路,同證菩提。
念僧:憶持不忘古今大德聖賢僧,他們是佛陀弟子。為了維護正法,使正教常久不衰,他們有大丈夫志,又具足戒定慧,可為當世人間典範,又為後世眾生法則。我憶念賢聖僧的偉大,我效法他們的行持。
念戒:憶念不忘戒律功能,戒能除一切不善法,能生一切善功德。因此,我必依戒精進修持,以免重造惡因,尤其是往生淨土,以戒為先,不持戒律,藏識多惡業種子,到時難免三惡道苦,所以我必念戒,多造善因,以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尤其是在家修士,必要建立菩薩戒,戒律法義要真實了解,不可有名無實。
念施:憶持不忘布施之德。「貪」為三毒之一,布施能除慳貪,慳貪不除容易墮落餓鬼道,所以說布施不可忘失,六波羅蜜布施為首,因為布施能攝取一切眾生,以便將來度化。「念施」是念念不忘布施。
念天:天有三界不同層次,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天人之果,皆是光明之心,得功德而往生,所以說「天者光明」。「念天」是反省自己心地,是否光明,作事是否磊落,無欺詐、不自私,有菩薩大人之風,不然以什麼功德得生淨土。
「念」是憶念,憶念已往的不是,速速懺悔。憶念已往慳貪,速速量力行施。憶念已往無知懈怠,速速精進上求佛道。憶念已往有意無意所造諸惡業,反過來即好好修持十善行,能如是依如來聖教,念念不忘而精進,到時藏識中性種清淨,自性「彌陀」顯露,不只入「念佛三昧」定境,「般舟三昧」也成就,「西方極樂」上品上生位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