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惟暇滿難得的原因
書籍目錄
第一部  道前基礎
第二部 共下士道
三、輕重差別
四、說明十善業
五、思維別業果
六、思維因果後如何正行
七、生起下士意樂的量
八、破除邪執分別
第三部 共中士道
四、分別思維六道痛苦
二、集業
三、死亡
四、結生
三、幾世圓滿
四、生起中士意樂的量
五、排除錯誤見解
六、抉擇能趨入解脫道的體性
四、如何對治煩惱
五、分別說明斷除煩惱
第四部 上士道
三、如何策發菩提心
四、略說七重因果
五、正式修習七重因果
六、寂天菩薩的自他相換教授
二、已得守護
三、還出方便
四、願心學處
三、解釋學處次第
三、差別
四、實際財施
五、意念財施
六、小結
三、差別
四、如何修習
三、差別
四、如何修習
三、差別
四、如何修習
五、總結六度
三、如何攝受眷屬
四、解說四攝
三、止觀雙修的道理
四、次第決定的道理
三、住所緣時如何修
四、住所緣後應該如何修
五、引生住心
六、成就奢摩他
二、抉擇補特伽羅無我
三、抉擇法無我
四、差別
五、止觀雙修
六、修習毘鉢舍那成就的標準
總結
二、金剛乘的修習方法
三、思惟暇滿難得的原因

三、思惟暇滿難得的原因


1.數量

   《律本事》說,不管從惡趣或善趣投生到惡趣的數量,都多得像大地塵土;從惡趣或善趣投生到善趣的數量,都少得像指縫塵土。由此可知,投生人道極爲罕見,爲什麼?《四百頌》說,「眾生經常造惡、很少行善,註定要投生惡趣。」連善趣眾生都經常造惡墮入惡道,更何況惡趣眾生?光是對菩薩起瞋心,雖然只有短短幾個剎那(一彈指有六十二個剎那),就得花同等剎那的劫數在阿鼻地獄受苦;如果再加上無始劫來,心續裡積存多少尙未成熟的惡業?若不好好對治懺悔,怎麼可能避掉惡趣苦報?

2.原因

   雖然往生善趣的機會很小,還是要努力修習,滌除過去造的惡因,防護今生造的新惡,否則哪有機會?不過,有這種想法的人實在很少。不做,一定會墮入惡趣;到了惡趣不但不能再修善法,整個心都充滿惡念,不管經過多少劫,不要說還想投生到善趣,恐怕連「善趣」這個名稱都聽不到了。《入行論》說,「像我這麼放逸的人,來生一定無法獲得人身。失去寶貴人身,就只能造惡,不可能行善。趁有機會修善時不修,將來肯定痛苦纏身,那時候還能做什麼?根本無法補救。今生不行善,過去生又累積了無數惡業,即使經過百千萬俱胝劫,再也無法聽到善趣之名。」

3.譬喻

   佛陀說人身難得,就像百年才浮出海面的盲龜,要將頭伸進大海漂流的軛木孔,可說機率渺茫。想想僅僅是一剎那的罪業,就要在惡趣遭受無間劫果報,那麼從無始來造了多少重罪,哪有機會往生善趣?

   如果說在惡趣受完苦,讓惡業感果受報,來世就可以往生善趣。從這個角度看,人身不應該難以獲得?事實並非如此,雖然身 處惡趣受報,但在受報的同時,仍然不斷造作新惡,所以經典才說從惡趣往生,最終還是回到惡趣,這種惡性循環無窮無盡。如經說,「不是受報完就可以脫離惡趣,受報的同時還在造惡業,根本沒出離的機會。」

   思惟難得的意義,就該努力修行,如果繼續讓寶貴人身造惡,簡直是浪費生命,必須以正法度日才是正道。如《親友書》說,「從畜生道投生人道的機率,比盲龜伸進軛木孔的機率還小。大王,應該修習正法獲得果利。在人道造惡,就像將鑲滿寶石、雕工精緻的金器拿來裝嘔吐物,哪有這麼愚蠢的行爲!」《弟子書》也說,「已經得到難得人身,就要勤加修證成就菩提的種子。」

   如大瑜伽師對僅哦瓦說,「應該稍作休息。」慬哦瓦回答,「是應該休息,不過暇滿人身難得,要好好把握。」又如博朵瓦說,「過去坌宇地區有一座精緻的城堡,名叫瑪洽喀,後來被敵人占領,經過多年逐漸壞損。一位老人心裡感到十分惋惜,後來聽說城堡又回到主人手中,老人因年邁無法行走,只能靠著一根矛拖著殘弱的身軀,歷經千辛萬苦到城堡前。看到城堡被修復,老人高興的說『我是不是在作夢啊?』得到暇滿人身,也應該有失而復得的歡喜心。」

4.具足四法修行

   如果還沒生起想要修法的心,就應該思惟人身難得的道理,爲了真正引發修習意樂,應該生起四種思惟。一、必須要修行,有情都想快樂不想受苦,快樂的唯一要道就是正法。二、有能力修行,修行要具備外緣和內緣,外緣是善知識引導,內緣是暇滿人身。三、必須今生修,既然已經得到寶貴人身,今生不修,來世不知何時再有機會。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死,現在就要修,以此對治今生不修的懈怠心。四、必須現在修,雖然知道今生要修,但常常推拖等有空再修,例如明天再修、下個月再修等等。第三及第四項都強調當下,可以併爲一項,改爲具足三法;也可以把死亡無常拿來一起修,但限於篇幅過長,後面再解釋。

5.小結

   前面講了這麼多種角度,應該足以轉變行者心性。如果還不能調整心性,可以簡化成三點,一思惟暇滿的體性?二思惟暇滿的利益(現竟門)?三思惟難得的道理(因果門)?從這三點挑選適合自己的方法。在因門方面,觀察投生善趣的可能性,至少要修集一項善因,如戒律清淨等;想要暇滿俱全,必須結合眾多善因,例如以淨戒爲根本,其餘五度爲件,再加上無垢清淨正願等。不過仔細想想,現實生活能如理累積善因的人,可說寥寥無幾,要想得到八無暇、十圓滿善趣身的確稀有。在果門方面,觀察惡趣眾生能投生到善趣的數量,幾乎等於零;再觀察同樣身處善趣,暇滿和不暇滿的數目也是天差地別,由此確立極爲難得的道理。如鐸巴格西說,「要努力修暇滿道理,所有的善法都源自於此。」


現竟門指思惟現前和究竟利益。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