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愛離、怨會苦
書籍目錄
三、愛離、怨會苦

三、愛離、怨會苦



Bg B73

   關於愛別離苦,《聖諦經》說,愛別離是指眾生通過眼、耳、鼻、舌、身、意「六處」而產生喜歡愛戀之情,但卻彼此分散,不得相應,彼此別離,不得相聚。眾生又有地、水 空、識「六界」,若對由此而構成的外部生存環境產生依戀喜愛之情,卻又彼此異地,不得相應,別離不合,這也是愛別離。所說愛別離苦,就是指眾生在與所愛之人、所戀之物、所喜歡的環境別離之時,身體心靈所遭受的深切的痛苦。


 佛教這裏所說的三種愛別離即:
 ・與所愛之人的別離。
 ・與所愛之物的別離。
 ・與所愛之環境的別離。


   這三者之間是緊密相聯的。一個人愛另一個人,會連帶愛他所居住的環境、所使用的或與他有關的物品,所謂「愛屋及烏」便是;反之,愛一個環境,當然包括愛這個環境中的人與物;而愛一個物品,也會連帶愛與此物品有關的人。這裏我著重以所愛之人的別離爲例,對愛別離苦舉例說明,其中也涉及到與所愛之物及環境的別離問題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有或多或少的所愛之人,愛父母、愛兄弟、愛戀人、愛子女、愛朋友、愛師長。我們總是希望能經常同他們在一起,分享他們的歡樂,分擔他們的痛苦;同時也讓他們分享自己的歡樂,分擔自己的痛苦。在這種相互分享與分擔的關係中,我們會感到溫暖與幸福,會消除孤獨與寂寞。與所愛的人在一起,歡樂會增加一倍,痛苦會減少一半。然而,對於相愛的人們來說,人生總是聚少離多,渴望相聚的人們偏偏要各自分離。這種分離給相愛的雙方造成了深深的痛苦,這就是佛教所說的愛別離苦。


   遊子要出遠門了。臨行前,老父爲他打點行裝,慈母爲他縫製衣裳。那曲「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千古絕唱,唱出了多少天下父母對遊子的依依不捨、念念親情和對再度團聚的殷殷企盼;唱出了多少天下父母對即將到來的骨肉分離的痛苦感受。老父在打點行裝時,將這些情感都裝進了行裝中;慈母在縫製衣裳時,也將這些情感都一針一線地縫進了衣裳裏。遊子終於出門了,打從他跨出門檻的那一刻起,父母就在等待著他重新跨進這門檻。可這出門與進門之間究竟有多少距離、要經歷多少時間?他們不得而知。


   他們所能做的,除了默默皺紋一天天加深,腰身一天天彎曲,祈禱遊子在他鄉能平平安安以外,就祇有等待了。母親等待著他重新回到自己的懷抱,父親等待著他抹去臉上離別的淚痕。在等待中,他們頭上的白髮一天天增多,臉上的步履一天天緩慢。他們每一天都幻想著遊子回歸的情景,然而每一天的等待所換回的都是失望。他們就這樣忍受著一天天的等待、一天天的失望,而他們的生命也在這一天天的等待與失望中慢慢流逝。這種親子間的別離之苦,能讓每一個剛強的男兒悄然流淚,會使每一個幗國英雄涕泣沾襟。


   戀人要分離了。分離前,他們相依相偎,默默無言。他們仰望星空,相互尋找著對方的星座,以便在離別後能從這顆星星中看到戀人的身影。他們默默地注視著對方的眼睛,希望自己的情感能流進這眼睛裏和心靈中。他們靜靜地聽著對方的心跳,因爲這心跳將會是離別後彼此所能品味、欣賞的最美的音符。戀人要分別了,他們希望時間能停下腳步,讓他們再相互多看一眼。一聲汽笛劃破了寂靜的天空,也劃破了他們的心。戀人終於遠離自己而去了,拋下了他(她)孤單的身影和疼痛的心。


   在兩地思念的日子裏,他們希望空間能變小,能讓他們在某一座山巓眺望到戀人的棲所。他們希望空氣能傳情,能將自己的思念呼向對方,又將對方的溫情吸進自己的心房。思念是痛苦的,因爲思念不僅僅是思念,它還伴隨著落空、孤獨和淒涼。


   在離別的日子裏,他們的憂愁無人消解,他們的傷口無人撫慰,他們的痛苦無人分擔,他們的歡樂也無人分享。一切的境況、一切的遭遇,都祇能由他獨自承受、獨自面對。他們盼著戀人能早日回到身邊,可是那一天卻總是遙遙無期。於是,他們便祇好在思念、孤獨與企盼中看著一年年的花開花謝,度過一個個春、夏、秋、冬。青春在思念中漸漸消退,年華在孤獨中慢慢流逝,希望在企盼中一次次地破滅。這樣的別離能不苦嗎?而更苦的是戀人間的死別。


   生離雖苦,卻苦得有希望;死別之苦,卻苦得那麼令人絕望。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蘇軾,〈江城子〉上爿)



   這一首首令人肝腸寸斷的悲惋詞曲,唱出了多少死別之苦!

   可歎的是,每個人在一生中要經受的並不僅僅是某一種離別之苦,而是各種離別之苦交織在一起,既有親人間的離別、骨肉手足間的離別,也有戀人、友人間的離別。這一次次離別像一塊塊石頭敲打著我們的心靈,今天被這塊石頭敲打一次,明天又被那塊石頭敲打一次。每敲打一次,我們的心就流一次血。我們的血就這樣今天流一滴、明天流一滴,一直流到乾涸、枯竭。在不斷流血中度過的人生,能不苦嗎?

   與愛別離苦相反的是另一種人生之苦:怨憎會苦。《聖諦經》說,所說怨憎會,是說眾生具有內六處即眼、耳、鼻、舌、身、意,六處若產生不愛或怨憎之感,都要彼此相處,會合集聚,這便是怨憎會。眾生又有六界即地、水、火、風、空、識,如果對六界所構成的某種事物或環境產生厭惡之感,都要彼此共處,這就叫做怨憎會。所說怨憎會苦,就是指眾生在與怨恨不愛之人、厭惡嫌棄之物相處相會時,身體心靈所遭受的深切痛苦。


   也許這種苦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會遇到的,但真正能倖免於此苦的大概也不多,祇是程度不同而已,重者有所憎,輕者有所怨。這種怨憎或出於情感,或來自道義,或源於利益。它們所出有異,但給人的感受又都是一樣的:令人痛苦。因此,人們總是不想與自己怨憎的人走到一起、走在一起,更不願與他們長期相處或經常相會。然而正如俗話所說:冤家路窄,愈不想見到的人愈經常撞到他。他好似空氣一樣存在於每個角落裏,你走到哪裏,他也跟到哪裏。


   有的是出於偶然的巧合,有的則是出於精心的謀劃。他會像幽靈一樣跟著你,有的經常在你眼前晃來晃去,讓你心惱神煩;有的則是呆在你的附近,你雖看不到他,卻時刻能感覺到他的存在,這讓你不安、讓你心跳。更有甚者,有些相互怨憎的人們就生活或工作在一起,天天不想見到,卻又天天必須面對。這樣的人生能不苦嗎?


   愛別離、怨憎會,這些人生之苦起自文明的到來,起自人們社會生活的開始。人類一踏入文明的大門,人們一走進社會生活的領域,這些痛苦就必然地產生了,抛也拋不開,推也推不掉。而且,由社會生活所引起的人生之苦還不僅僅是這些。除了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以外,還有一種苦:欲求不得苦。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