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本有

窮釋子,口稱貧,
實是身貧道不平。
貧則身常披縷褐,
道則心藏無價珍。
〈永嘉證道歌〉
除佛教以外,世界上所有的影響較大的宗教,都宣稱宇宙間有一個至高無上的創造者和主宰者,它創造了宇宙,創造了人類;同樣,它也能主宰宇宙、主宰人類。它能主宰人類的命運,能決定人們的吉凶禍福、夭壽貴賤乃至喜怒哀樂。在它面前,整個人類都顯得軟弱無力,任何一個人更是微不足道。人們要想避免災禍與痛苦、得到吉祥與幸福,就祇有對這個創造者和主宰者的創造力與主宰力堅信不疑,並進而去祈求它的佑護。對於自己當下的境遇和未來的命運,人沒有自主權。
(一)、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與此不同,佛教不承認宇宙間有一個創造者,更不承認人類有一個主宰者,不承認在宇宙人類之上有一個「上帝」或「眞主」或「神靈」的存在。在它看來,這個宇宙之中,祇有眾生及其所依存的環境,決無創造這些而又能主宰這些的造物主和主宰者。世界萬法是由因緣形成的,眾生之身由五蘊構成的,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因爲佛性就在每個人的心中。
向我們昭示這種自主精神的是佛教的一個基本思想:佛性本有思想。
在佛教發展史上,關於佛性是「本有」還是「當有」或「始有」的問題,曾一度存在著爭論。
一、佛性本有:「佛性本有」是說眾生原本就有佛性,這種佛性是先天的內在的,不是在後來某個時候,或某種情況下纔有的。
二、佛性當有:「佛性當有」是說從眾生將來必當成佛這一結果來看,應當有一個致使他成佛的原因,這個原因就是佛性,所以佛性是「當有」,即從結果來看應當具有的成佛之因。
三、佛性始有:「佛性始有」是說,眾生成佛之時纔開始有佛性,他過去沒有成佛,就說明他過去沒有佛性,後來成佛了,纔有佛性,這實際上是把佛性視做眾生成佛以後的本性。
在這三種觀點之中,「本有」說更強調了佛性對於眾生的先天内在性;相應地,也就更突出了眾生解脫的自主性。經過一段時期的爭論,「本有」說占了上風。
關於佛性本有說,各類佛教經典、歷代佛學大師都做了大量論說。小乘佛教即有「心性本淨」之說,認爲解脫之道就在於保存、顯示這一本淨之心性;《大方等大集經》說:
一切眾生心本性,清淨無穢如虛實。
《楞伽經》認爲:
如來藏自性清淨 …… 在於一切眾生身中。
《大般涅槃經》說:
涅槃之體,非本無今有, …… 有佛無佛,性相常住。
在這些經典中,《涅槃經》對佛性的論述最完備。關於佛性本有的思想,該經用了很多譬喻來說明這一道理,諸如「貧女寶藏」、「力士額珠」、「闇室寶瓶」、「甕井七寶」等等。譬如「貧女寶藏」,是說有一個女人,家裏藏有無數珠寶,可是她自己卻不知道,還在那裏受窮;及至發現了這些珠寶,纔知道自己原來是這麼富有、擁有這麼多的珠寶。該經以此說明,佛性是人人本有的,祇是大多數人不見此性、不明此理罷了。
中國佛教也倡導佛性本有說,竺道生即指出:
善性者,理妙為善,反本為性也。
意即善性亦即佛性,就存在於眾生的本性之中,祇要反觀本性,即可見佛性。後來的禪宗特 別強調這一點,並且還將佛性徹底世俗化,將其直接等同於人的自心自性。禪宗六祖惠能(慧能)有幾首著名的偈,頗能說明這一點。偈一曰:
菩提祗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祗在眼前。
偈二曰:
一切無有真,不以見於真;
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
若能自有真,離假即心真。
偈三曰:
若能心中自見真,
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見自性外覓佛,
起心總是大癡人。
(見《六祖壇經》)
這些佛語禪言,告訴了我們甚麼?它告訴我們:人人心中原本就有佛性,人人心中原本就有明燈;這「佛性」,這「明燈」是每一個「我」自己擁有的,而不是上帝賦予的,也不是他人賜贈的。我們擁有這佛性、這明燈,就能主宰自己的命運,就能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這佛性、這明燈能夠引導我們選擇一條通向解脫的人生道路,能使我們超越生死輪迴的命運悲劇,而走向光明、走向永恆。這一切全靠我們自己,解脫是「自我解脫」,任何別人都不能決定我們能否解脫,也不能幫助我們獲得解脫。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自己命運的主人,自己未來的主人、自己生死苦樂的主人。
但在現實生活中,卻有一些人自願交出人生的自主權、主動權,將自己的命運與未來交給他人掌握,將自己的得失苦樂維繫在他人身上。
(二)、把命運交給上司的人
有的人將自己的前途和希望,寄託在上司身上,認爲自己能否陞遷、能否被重用,或能否謀 個好的職位,這全看上司如何決定、如何安排。所以平日裏,他總是圍著上司轉,看著上司的臉色行事,時刻揣摸著上司的意圖,迎合著上司的喜怒哀樂。久而久之,他自己沒有了思想,沒有了頭腦,沒有了眞實的情感,他的一切都是由上司決定的。他原本也是一個完整的「我」,有頭腦、有思想、有情感,與他的上司並沒有本質的區別。但他卻自願把這些原本可以決定自己前途的東西交給上司,讓上司佔有他的頭腦、思想、情感,然後又讓上司決定他的前途。但結果呢?他的前途一定不會太好。
因爲,他一切以上司爲轉移,而上司並不是眞理的化身,上司也有犯錯誤的時候。他跟著上司轉,上司錯了,他也跟著錯;上司栽跟頭了,他也跟著栽跟頭。或者,上司並沒出差錯,但過了一段時間,卻從這個部門調走了,他也一下子失去了依靠。此時,他所能走的路祇有兩條:或是跟著上司走,或是重新巴結新的上司。反正,他祇會重複以前的所作所 爲,永遠處於這種輪迴之中。一輩子過去了,他或許謀到了一官半職,但他不可能真正做出甚麼 大事,不可能幹出一番眞正屬於他自己的事業,更不可能到達人生解脫的彼岸。他的一生祇是上司的一個縮小了的影子,他連他的「自我」都失去了,還怎麼能掌握自己的人生航向,又怎麼能駕駛著生命之舟航向人生解脫的彼岸呢?
(三)、把命運交給婚姻的人
(1)、找女人做靠山的男人
也有人喜歡將自己的前途寄託在「婚姻」這根線上。比較常見的是,男人喜歡找一個有權有勢的人的女兒做妻子。此人所看重的,與其說是這個女子本人,倒不如說是她的父母。他想依仗岳父或岳母大人的權勢,爲自己的未來打下一片根基。爲了這一目的,他對岳父、岳母畢恭畢敬,但這恭敬未必是出於尊重,而多半是出於利益;爲了這一目的,他對妻子百依百順,而這依順也不一定是出於憐愛,多半仍是出於利益的考慮。爲了這個利益,他可以忍氣吞聲、委屈求全,可以犧牲自己的意志與原則。久而久之,他沒有了自己的意志與主見,沒有了自己的立場與原則,甚至沒有了自己的人格與尊嚴。
這樣的人,把所有的一切都賭在這個婚姻上,幻想著這個婚姻能帶給他一切。所以,他平日所考慮、所努力的,就是如何鞏固這個婚姻。也許,這個婚姻一直都沒有出問題,而他也從這個婚姻中得到了不少好處,官職、地位、金錢,他都得到了。但同時,他也失去了很多,而且他的所失要比其所得更珍貴,這就是人格、尊嚴、情感、意志。
這樣的人,生而爲男兒,卻活得不像個男子漢,他將自己七尺之軀的未來,寄託在一個女子的身上,寄託在一位老人的身上,這不是很可悲的嗎?而且,假如他的岳父母、他的妻子不喜歡他這樣的人,那情形又會怎樣呢?那情形是,他失去了很多,卻甚麼也沒有得到。這樣的男人可悲不可悲?他自願將自己的命運交給一個生命力不如自己的人掌握,自願往人生的苦海裏鑽,還談甚麼人生解脫呢?
(2)、找男人做靠山的女人
與此相類似,有的女人喜歡找一個男人做靠山,這個男人可能是她的丈夫,也可能是她的上 司,或是一個小開。眼下所常見的,一般是後兩種情況。這樣的女人多半有些姿色,也有些心眼,能抓住某些男人的心,或是能滿足某些男人的色慾。
這樣的女人,幻想著用自己的美色,從他所依靠的男人那裏,換取金錢財富,或是甚麼特殊地位。在一段時間裏,她確實能得到這些,她能由身無分文而變得穿金戴銀,能由一個灰姑娘變成一個富婆,能由一個普通職員變成上司身邊的祕書或是甚麼經理、主任。但是,如果她的這一切全是那個男人給予的話,那麼,她總有一天會失去這些。因爲,大凡對這樣的女人感興趣的男人都是好色之徒,眞正懂得愛情的男人是不會要這樣的女人做妻子或情人的。祇有那些好色之徒纔會被這樣的女人弄得神魂顛倒、方寸大亂,從而滿足她的一切要求。
但是,這樣的女人,總有人老珠黃之日。到了那時候,她沒有了「色本」,不能再對男人投資情慾了,就再也得不到「利潤」了。她會落得一個可悲可憐的下場:輕者,會受到冷落;重者,會被他一腳踢開。本來,憑著自己的能力,她是可以做出一些事情來的,是可以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的;可是她不願自己去做、去創造,卻願用自己的青春與紅顏做賭注,去賭一個靠不住的未來。最後,她輸了,輸掉了青春紅顏、輸掉了人格尊嚴、輸掉了創造未來的心力和機會,她輸得這樣慘。這樣的人也同樣是自願往苦海裏跳,還談甚麼人生解脫呢?
(四)、把命運交給父母的人
還有一些幸運者,生長在一個比較好的環境中,擁有一對有權有勢有名有位的雙親。他認爲這就是自己的資本與財富,覺得自己很富有。從小到大,他的每一步人生之路,都是由父母爲他選好、鋪好的。該上學時,父母爲他找了個好學校;該工作時,父母爲他謀了個好職業;該成家時,父母爲他找了個體面的對象;該晉陞時,父母爲他創造了條件、打通了關節。這每一步路,他都用不著自己去選擇、去鋪墊、去辛勤的開創,父母早就爲他選擇好、鋪墊好了,他袛需抬起腳,一步步走過去就行。
與那些貧寒子弟相比,他的人生之路沒有彎曲、沒有坎坷,而是那麼順通、那麼平坦;在某一段賽跑中,他一定會最先到達目的地。但有一點他不如人:貧寒子弟會自己獨立走路、會耕耘、會創造,而他卻不會,他一切都依賴於父母。然而,父母終有老死之日。正值人到中壯年,生命旺盛,最適宜於耕耘與創造的季節,父母老了、死了,他也一下子失去了引路人、鋪路人,失去了依賴的對象。他抬起腳,卻不知下一步該怎麼走。雖然他的精力旺盛,卻不知怎麼去耕耘、去創造。到了收穫的季節,他的收成可想而知,他後半生是不會有多少收成的。
他前半生倒是有不少收成,但等到他後半生得不到多少收成時,所有的人,包括他自己就會明白,他那前半生的收成,也不是他自己耕耘的,他祇是坐享其成而已。這樣一來,他一輩子都不會擁有多少眞正屬於自己的勞動果實,因爲他一輩子都沒有學會耕耘、創造,甚至沒有學會走路。眞正會走路 的人,其人生之路是由自己選擇、自己開闢的;而他的人生之路是由父母選擇、開闢的,是父母拉著他一步一步走過來的。所以嚴格說來,這條人生之路不是他自己走出來的。一個人在即將走完自己的人生之路時,卻突然發現這條路不是自己走出來的,甚至發現自己還不會走路,這樣的人又可悲不可悲?如此喪失人生自主權的人又談甚麼人生解脫?
(五)、做為自己的主宰
每個人都應該是自己的主宰,都有主宰自己的能力。但願在這個世界上,像上面這樣自願放棄自己的命運主宰權的人少一些,而能夠掌握自己的人生之舵、能駕著自己的生命之舟,駛向一個離苦得樂的解脫境界的人多一些。
佛教認爲,人生的道路有千萬條,但歸根到柢又祇有兩條,這就是解脫之路與輪迴之路。這兩條路擺在每一個人面前,就看你往哪兒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