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柯慧貞
亞洲大學副校長、臺灣大學心理研究所博士
如果你起床後第一件事,是查看手機上的訊息,小心有可能成為科技奴的傾向!網路成癮普遍存在於當今社會,甚至衍生出身心健康、偏差行為和社會問題。離不開虛擬世界的人生,是否已經成為一種疾病?研究網路成癮多年的臨床心理學家柯慧貞,提出什麼有效的解決方法?
網路成癮是什麼?很多人說,是不是使用網路的時間過多了?是的,這是成癮的現象之一。
網路成癮的九個現象
每個人可以問問自己:
(一)在過去這一年裡,有沒有常常上網?而且上網的時間太長,長到必須對家人、朋友或老師隱瞞上網的時間?
(二)有沒有因上網的時間太長,影響到工作、學業或身體健康,以及和家人、朋友的關係?
(三)有沒有因為上網,而錯失一些很重要的事,譬如犧牲和家人、朋友的相處,犧牲讀書和過去喜愛的活動?
(四)有沒有網路依賴的現象?類似「愛上一個不該愛的人」的那種感覺,每天都想著要上網,沒有上網的時候也在想什麼時候要上線。
(五)有沒有每一次上線都超過預期的時間?譬如,爸媽說只能玩一個小時就要做功課,卻沒有辦法停下來,繼續玩了整個晚上。
(六)有沒有因為上網而產生其他的問題?譬如,學業成績退步,父母要求減少上網卻沒辦法做到?
(七)有沒有利用上網來逃避現實中遇到的問題?像是數學題目做不出來,便利用上網打電玩來忘憂解愁。
此外,上網有沒有達到成癮的很重要現象,還包括(八)「耐受性」,以及(九)「戒斷症候群」。
例如,有些老人家吃鎮靜劑或安眠劑,原本吃一顆可以睡,慢慢地要吃兩顆才能睡,後來要吃三顆才睡得著,這就叫「耐受性」。網路成癮也有耐受性,也就是需要上網的時間愈來愈多,過去每天晚上打三個小時遊戲就夠了,現在每天打四、五個小時,假日打七、八個小時,都還不滿足,或是打電玩要買更多寶物才會得到滿足。
成癮是什麼呢?成癮是指戒不掉!只要稍微想戒,就會非常不舒服,煩躁不安、心情沮喪,覺得人生不曉得要做什麼;甚至於如果被阻止上網,就會想跟對方力爭,很多親子衝突就是這樣發生的。這就是「戒斷症候群」。以上九項,如果一年中有五項是經常發生,就要注意是不是有網路成癮的風險。
想戒,戒不掉;不戒,問題多
二〇〇一年,我在成功大學當學務長時,遇到學生跳樓自殺事件,便在網路查看有無蛛絲馬跡,才開始關注網路成癮這個問題。
調查結果發現,這位學生在跳樓之前,有三天三夜一直在上網。早上室友去上課,看見他坐在電腦前;晚上室友回來,發現他還在上網,隔天早上仍是坐在那裡。三天三夜之後,他就跳樓自殺了。
為什麼一個孩子會跳樓自殺?為什麼不少自殺者都具有網路成癮的問題題?據媒體報導過的事件,例如網咖猝死案例中,我們也了解到,沉迷網路會危害身體健康、造成嚴重的社會治安問題,社會犯罪的議題也因此浮現。有些孩子會因為被斷網、被阻止和同學在線上聊天,或是不斷玩網路遊戲,而與家長產生嚴重衝突。這樣的暴力行為不僅發生在家庭,也常發生在社會中。
在網路遊戲裡,孩子們被鼓勵不斷獲取分數;當增強的這些行為被孩子搬到現實中,或模仿在網路裡的角色,分不清楚虛擬網路和現實生活的差別,就有可能產生一些犯罪行為。
當這些問題不斷出現時,我們能做的是什麼?如果換作是你,要如何幫助他?
以「小蔡」這個典型案例來看,為什麼他會「迷網」?朋友的影響是其一;原本小蔡是和同學相約去打籃球,同學卻約他到網咖打電玩。
同學一開始約小蔡時,他不好意思拒絕。這是很多孩子遇到的問題,擔心如果拒絕了,會遭受到關係的霸淩 —— 同學不理我,或同學疏離我,或無法介入同學的話題。
小蔡就這樣由同學帶去網咖。到了網咖打電玩之後,他發現實在太好玩了,不像功課做不出來,充滿挫折感。他在網咖不斷地過關,很快升級,也不斷地拿到寶物,投入的時間愈來愈多,玩的種類也愈來愈多,從中得到很多樂趣,也獲得很多成就感。
小蔡在網咖花的時間愈來愈多的時候,其他的問題也一一出現了。第一是身體受到影響;因為睡眠受影響,白天上課很不專心,成績也受到影響,功課變差了。朋友逐漸變成網咖這一群人,或網路認識的人,跟班上其他同學以及社團同學也就慢慢地疏遠。
「在網路上,我是王(King);在班上,我是卒仔。」小蔡覺得自己變成功課不好的那一群,而老師關愛的眼神也不再出現;現實生活出現很多問題,心情不好時,就更想逃避到網路上。
在現實生活中,小蔡常常被罵、被念,壓力很大,上網卻很有成就感。如此一來一往,變成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問題愈來愈多,在網路上得到的成就愈來愈好。可是,網路並不是永遠都有成就感。小蔡跟我說,他在網路上也曾和網友吵架,有人比他更高竿、更強時也會被比下去。網友中,有些人一樣會損他。
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問題,可以逃避到網路世界;但是,在網路上遇到問題,卻沒辦法逃回現實人間,因為現實同樣要面對很多問題。他因此感到痛苦、產生憂鬱,甚至去精神科治療憂鬱症。
小蔡也知道應該開始戒上網咖,他試著想:「不行,我一定要重新振作起來。未來我還要參加學測、參加指考,我一定要振作起來,不能再這樣。」
他曾經好多次在媽媽的要求下、老師的要求下,想要去戒,可是戒不掉;經常是戒了幾天後,又失控地上網,而且超時。所以,每一次當他要求自己減少上網時間卻又做不到的時候,就更加深內心的失敗感。
失敗感是一種憂鬱的感覺,也是一種很挫敗的感覺,所以他陷入「知道自己有很多問題,也知道自己這樣很不好,可是卻沒有辦法戒掉」、「想戒,卻做不到;不戒,問題又很多」的局面,這就是很多人面對的困擾。
人生有感,不必依賴上網
為什麼上網會成癮呢?從個體内因素來看,當一個人有需要或需求時,網路能夠提供這些好處,譬如:需要快樂、需要忘憂解愁,網路能夠讓人忘憂解愁;需要朋友,網路能夠提供與人之間的互動
而從個體間因素來看,因為需要朋友、需要人際互動,網路的人脈或人際之間的歸屬感,會讓人留在網路。還有環境因素,例如可以隨時上網等,這些因素都很重要。
如果希望預防或幫助孩子戒除網癮,讓他減少上網時間,就必須知道他從網路中獲得什麼好處?我們能不能在現實生活中也提供他這些好處,讓他不須依賴網路才能獲得這些好處?
譬如,孩子需要的歸屬感、愉快感、成就感以及意義感。當他在網路上當王(King),帶領一群人去攻堡時,他被賦予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任務,也就能獲得前面提到的四種正面感受。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如何幫助孩子擁有這人生四感?
比方說,輔導老師將要輸入電腦的所有教材,請孩子幫忙打字,再給他一點鼓勵,比如小小獎學金;而且老師告訴他:別的同學要幫忙,我都不要,我就是挑你,就是要你來幫老師的忙。
學生認為老師很重視他、很需要他,他可以幫老師的忙;因此,他獲得了歸屬感,獲得了意義感。就這樣,輔導老師把孩子從網路世界帶回來,讓孩子順利回到班上。
此外,還有一個小朋友一直懷疑:「我不是媽媽親生的,我是被認養的。」孩子在某一個階段,都會因為爸爸、媽媽的一些言語,懷疑自己不是父母親生的,所以才會這樣罵他。
其實,往往是親生的才會毫無顧忌地責備孩子,可是他一直懷疑,也跟同學講:「我會不會不是我媽親生的?」因為這樣,他的心情常常很沮喪,覺得沒有歸屬感。也因為這樣,老師適度地導引之後,他去做志工,成為志工小隊長,幫忙募集發票、募集寶特瓶;一方面做環保,再把捐款捐給孤兒院或獨居老人。
當他收到小朋友給他的謝卡時,覺得很有意義感,發現自己能夠幫助別人;又因為發現社會上還有人比他更不幸福,他開始懂得珍惜,懂得感恩爸爸、媽媽。因為這樣,他也被帶回來了。
所以,重要的是,我們要幫助每一位孩子、每一位青年,讓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得到歸屬感、愉快感、成就感、意義感;也就是說,人生有感,他就不需要去依賴網路帶給他的感受。
提升自我控制,聰明上網
南韓的網路成癮盛行率和臺灣差不多;但他們在發展遊戲產業的同時,也做了很好的配套措施。
任何事情都可能帶來利與弊。發展電玩產業,令民眾上網機會增加了,風險也會增加。韓國所做的,就是把可能會有風險的人數預估出來,開始做防治策略。他們成立超過一百四十個預防中心、超過一百個治療中心,開始培訓很多專業人員,包括老師和相關醫療人員。
更重要的是,他們也跟遊戲產業合作,在設計手機的時候可以控制使用時間,例如兒童不能在夜間上網的配套措施。我們可以想想看,臺灣社會是不是也需要這樣的配套措施?
我們在亞洲大學和中國醫藥大學成立了一個網路成癮的防治中心,希望能夠不斷地開發預防或治療的方案,也不斷提供這方面的諮詢服務、人才培訓,呼籲大眾一起來重視。
我們需要利用上網的好處,而上網也需要一些好的習慣,包括人(與父母討論網路交友情形)、事(保護自我隱私、選擇適齡遊戲)、時(規定上網時段)、地(電腦放在公共區域)、物(善加運用手機應用程式,過濾網路內容)。
如果孩子無法控制時間、常常失控的時候怎麼辦?除了分析他在網路中獲得的好處,幫他從現實生活中找到歸屬感、愉快感、成就感和意義感,也要教育孩子,有一些衝動或欲望時,怎麼控制自己的欲望和衝動;以及生活中遇到很煩的問題時,如何提升情緒商數(EQ),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此外,要教他溫柔但堅定的拒絕技巧。當朋友邀他一起到網咖的時候,可以反過來主動邀約對方說:不然我們去打球好不好?
教孩子處理讓他「迷網」的問題,也要帶孩子確認他努力的結果:是不是覺得「現在我要下網,就可以下網呢?」「這種自我控制感是不是提升了?」經過這樣的訓練之後,孩子的下網控制感通常能確實提升。
換句話說,孩子需要我們幫助,而且是有方法地幫助他。我們要教孩子聰明上網,要在現實生活中給孩子一個有感的人生,這樣才能帶給孩子幸福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