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文華
兒童文學作家,退休國小教師
閱讀就像是一把萬用鑰匙,只要懂得善用它、親近它、愛上它,就能夠開啟人生道路上的無限可能。王文華,一位不遺餘力推動閲讀的退休小學老師,當年他的學生幾乎全是來自弱勢家庭;他卻用自己的方法,向學生們證明:閱讀可以為你解決問題,可以讓你的生活不一樣,甚至幫助你創造夢想。
如果說教育是影響孩子未來的重要關鍵,閱讀就是那把開啟未來的金鑰匙。臺灣從二〇〇一年開始推動全國閱讀計畫,二〇〇四年則在偏遠地區小學推動希望閱讀,期望能夠藉著閱讀;幫助弱勢的孩子們脫離貧窮的未來。
不山不市的所在
我是來自南投縣國姓鄉一所小學的老師,教書到今天大概第二十五年,差不多寫了一百二十本書。我在目前的學校已經服務二十年了,學校就位在四周都是丘陵的地方。說它偏遠似乎不算;說它熱鬧,卻也未必。那裡沒有工廠、沒有旅館、沒有便利商店,甚至連間像樣的雜貨店都沒有。這樣的一所學校,學生數只會越來越少,現在學生只剩三十六個了。(編按:本文整理自二〇一五年一月八日大愛電視臺《人文講堂》節目,作者當時任教於南投育樂國小,今已退休,著作已超過二百種。育樂國小目前學生數為二十八人)
記得九二一地震發生後,當時載運救難物資的車子不斷地經過我們學校,我們的村子也倒了很多房子,很多人受傷甚至往生。但物資車不曾停下來,而是全部都往埔里去;所以,我們的村民必須自行開車往深山裡去,把需要的救難物資載回來。
由此可看出,我們學校,第一,它不算偏遠,所以政府甚至民間的資源都不太會進來;第二,此地也不是一個很熱鬧、發達的商業區。簡單講,它就是一個「不山不市」的學校。
後來我仔細想,在我成長的過程中,小時候住的地方也是一個不山不市的地方;我還發現,很多跟我接觸的作者或編輯,他們也有不少來自這種所謂不山不市的地方。換句話說,它既不是臺北這種大都會,也不像原住民部落那麼偏遠,就是很普通的一個小鎮、一個村落。
我們村子裡的大部分家長都是種檳榔為生。記得差不多在一九九七年,我剛到那個學校去服務的時候,檳榔的行情非常好;學生家長如果在一座山上種滿檳榔,大概一年收穫可以進帳千萬。
但是,在二〇〇〇年九二一地震過後,村子的檳榔行情開始大跌;原本一座山的檳榔收成可以賺一千萬,之後慘跌了一百倍,大概只剩下十萬行情。三年前你跟他講讀書,他跟你講:「老師,我一年賺一千萬,我幹麼讀書!」可是,三年之後,全村經濟盪到谷底,大家都不知道怎麼辦!
細數閱讀的好處
我還記得,一九九七年時,第一屆畢業生有二十四個,將近一半讀不到高中畢業,就回家跟爸爸去種檳榔。可是,到了二〇〇〇年之後,發現檳榔行情大壞,孩子卻找不到第二條出路。
面對這些活潑可愛的孩子,想到他們將要面對的未來,我很想幫他們找到第二條路、第三條路。我想,為了他們的將來,我可不可以帶著學生找到他們比較基本的核心能力是什麼,可不可以帶他們去做、去發掘?後來,我所想到的,就是閱讀!
我想,閱讀的第一個要點就是「樂趣」。你可以跟小孩講這本書讀了有一百種、一萬種好處,孩子只要跟你講:「我沒興趣!」你就推不下去了。
帶閱讀最重要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找到孩子覺得有樂趣、願意去讀的書。找一本他有興趣的書是最重要的;如果你找得到這樣的書,一個願意把時間花在閱讀上的孩子會是很專心的,他會沉浸在書的世界裡面,進入另外一個時空。
我覺得,這樣的小孩,你叫他去排隊或做一件非常枯燥無味的事的時候,他等候時只要把書拿出來,立刻就安靜下來了,孩子的心就很安定。
閱讀的第一個好處是,會提供孩子一種樂趣。第二個好處是,它會提供孩子思考力。試著分析一本書:書是由一頁一頁的紙做成的,一頁一頁的紙裡面有一句一句的話;一句一句的話裡面,又有一個一個詞,由一個一個的字串接 …… 如此不斷地讓孩子的腦袋思考、判斷、研究進而分析。
當孩子可以定下心好好讀一本書,他的腦袋就像工廠一樣地不斷運作;只要孩子的大腦因閱讀而不斷運作,他的思考力肯定也會發展。只要大腦天天鍛鍊,孩子的思考能力肯定會進步。
閱讀的第三個好處是,一個孩子如果願意讀書,他會變得更聰明。我記得有一本書叫《少年小樹之歌》,講的是美國印第安人跟白人之間的抗爭。少年小樹跟著他的印第安人爺爺,到山上去躲起來,這個爺爺就去釀酒。
當初美國白人頒禁酒令,禁止私釀酒,小樹的爺爺卻在私釀酒。小樹很不解地問:「爺爺你為什麼要做一件犯法的事?」爺爺就跟他講:「我就是討厭白人。」可是,討厭白人就可以犯法嗎?不了解這段歷史的學生就不會懂其中理由。
找到人生的導師
我記得,那時候學校有個老師把閱讀《少年小樹之歌》當學生回家功課,要學生一天讀半本,分兩天把它讀完。兩天後,我問他們班班長:「班長,你看完《少年小樹之歌》,你告訴我這本書裡面在講什麼?」然後班長就笑一笑地說:「我不知道。」我說:「你怎麼會不知道?」結果,他說只看了封面,內容完全都沒看。
為什麼他會看不下去?因為這本書的字很小、很多,而且書又很厚,所以孩子不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把它讀完;而且,它是在講美國印第安人跟白人之間的關係,所以你必須要具備相關的基本歷史知識,但這些是學生沒有的。所以,要讓孩子變聰明的方法,就是你要把這本書的背景和來龍去脈講清楚。
後來,我在帶讀這本書的時候,先播放關於印地安莫西干人的電影讓學生看,讓他們了解所謂「最後的莫西干人」是什麼意思;接著,我把美國地圖掛出來,讓他們看看少年小樹是住在什麼樣的地方。
在孩子讀這本書之前,我就先讓他們把「先備經驗」準備好了,也就是進入一本書之前該有的基本功已經事先打好。當孩子的先備經驗這樣不斷累積,隨著他看的書越多,頭腦裡面的知識就越多,他自然就變聰明了。所以,閱讀的好處之三,就是會讓人變聰明。
閱讀的第四個好處是,會讓孩子有智慧。「智慧」和「聰明」是不同的;智慧是指能衡量全局得失、或者抓重點的能力;聰明指的則是反應、學習、理解、找出問題和答案的能力。
我觀察到,學校裡面有兩種書,是小朋友最不會去拿的;第一種書是「名人傳記」,第二種書就是古典文學,像《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等,這兩種書常是擺在書架上、滿布灰塵。
或許,孩子覺得書中偉人離他很遠,所以他不會去看;可是,其實它很重要。孩子如果願意看名人傳記,他會認識到歷史上許多偉人,也會發現偉人並非永遠成功的;他會知道,沒有人的一輩子都是成功的,也沒有人永遠都在失敗谷底。當失敗到谷底後,就會開始觸底反彈;而當升到巔峰時,也可能就開始往下落,人生就是這麼一回事。
所以,當他在讀這些偉人傳記的時候,他會發現原來許多偉人也曾經小時候很皮(跟他一樣),原來偉人也曾經失敗過,並且了解他為什麼會失敗、後來又何以成功 …… 諸如此類。下次,當孩子面臨人生抉擇的時候,一個讀過名人傳記的孩子就會把這些「書裡的導師」找來,放在心裡時時記取,便會知道該怎麼應對眼前的事。
希望每天與書為伴的孩子
我記得班上有個孩子,爸爸在高雄當海軍;後來媽媽離家了,爸爸沒辦法獨自照顧,就把他送到山上來跟阿媽住。孩子剛跟阿媽住時有很嚴重的隔閡;一個都市小孩突然要他住到山裡,而且和生性勤儉的阿媽生活習慣又大不同,所以祖孫倆幾乎每天吵架。
面對這道難解家事題,原本我也不知該怎麼辦。剛好,九歌出版社當時有非常多有關少年情緒跟隔代教養的書,我就找來讓孩子看。大概看到第四本、第五本,這孩子就跟我說:「老師,你不用再丟書給我看了。」我問為什麼?他說:「我現在跟我阿媽已經很好了,我也知道你當初為何要拿這些書給我看。」
換言之,這聰明的孩子已經從書裡找到解答了。所以,書可以幫助孩子的EQ(情緒智商)變好,他會變得更有智慧去處理人世間所遇到的事情。這讓我覺得,閱讀能帶給孩子這麼多好處,為什麼不帶著孩子閱讀呢?只是,要讓一個孩子開始愛上書,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從聽故事開始。
無論你是老師或家長,只要你持續不斷地講故事給小朋友聽,孩子就會跟你很親。然後,你可以把一些想傳達的東西透過講故事告訴他,這就叫傳承,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像我,在學校裡就會不斷講故事給小朋友聽。
我曾在山上的原住民學校服務三年。從埔里開車到那個深山學校,車程要兩個半小時,比到臺北還遠。我當時就是跟孩子們講故事。我講《三國演義》、講《西遊記》,每次講一章,不斷累積,目的就是要讓自己講故事的能力變好。
而當孩子聽過這些古典文學裡的故事,他會開始去把《三國演義》等書拿來看。所以,讓孩子願意去看一本書,最好的方法就從我們當「故事爸爸」或「故事阿媽」開始。
我曾經帶過一個女生,這個孩子小五的時候是我教的;她的情緒障礙波動很大,常常莫名其妙就哭。這個孩子為什麼這麼愛哭?因為她的爸爸媽媽很早就離異了,孩子一個人跟阿公住在山裡面。她的情況很可憐,我一開始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那時學校開始在推閱讀,我就對小女生說:「妹妹,我們利用第二節下課的十五分鐘,老師念書給你聽。」因為她的閱讀能力不強,我就講故事給她聽。一開始,這個孩子是聽我念;聽著聽著,慢慢變成是我們兩個一起念;到最後,是她念給我聽。這整個過程大概歷經一學期,她從此變成全班閱讀量第一名;再過一年,她變成全校閱讀量第一名。
那一年她讀了四百本書,我們推舉她競選模範生。校長之前問我:「奇怪,你們那個女生怎麼最近都沒有哭了?」校長對她還存在以往愛哭的印象;但是,她已經從閱讀中得到自信,也學到很多處事的方法。那一年,她獲選全鄉的模範生,靠的也就是閱讀。
當這個女生即將讀大學時,她問我:「老師,世界上有沒有一種工作可以每天跟書在一起?」我說:「據我所知有兩種,一種是當書店店員,這種不用讀書考試;第二種是到圖書館服務,那就要讀圖書館系。」她便立志要考圖書館系,希望將來在圖書館工作,就可以天天跟書在一起。
小學生編年度童話選
除了讓孩子養成閱讀的興趣之外,我不時也會帶他們到外面去走一走我們學校位在風光明媚的南投,境内有許多漂亮景點。比如日月潭,離我們學校大概四十分鐘,但孩子沒去過,我覺得不可以 —— 明明就住在這麼美麗的地方,居然沒體會過自己家鄉的美!為什麼呢?因為家長忙於工作甚或因分隔兩地而沒法帶孩子出遊。我就跟孩子講:「沒有關係,你把書看完,老師幫你找錢。」 。
所以,我們大概每半年,只要孩子讀到一百點(一本一點)的書,我們就去募一輛遊覽車的經費,把他們全部載出去,帶他們去看家鄉的美景,比方說溪頭、嘉義板頭社區,或去搭集集小火車。
我跟孩子們講,你們都知道也聽過「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只要你願意看書,因為你努力了,從書裡面就能有所收穫,所以老師願意帶你們出遊。而且,帶他們出遊的時候,中午吃的一定是高級西餐;因為我要讓孩子知道,這都是因為他們讀書得來的,也讓他們知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道理。
此外,我還讓孩子們將平面的書「立體化」。我們把一本書改編成劇本;為了要演這一齣戲,孩子必須勇敢地走上舞臺,要在別人面前講臺詞,我就讓孩子們去體會、去揣摩。
同時,為了呈現一齣戲,還可以學到音效、美術、學習怎樣製作道具以及特效。我把孩子集合起來,讓他們有機會去表演;表演有了收入,就可以作為維持演出的經費。有些原本做不到的事,後來也因此做到了;譬如,我們曾經帶孩子們到澎湖表演,他們的機票費用就是他們自己表演賺來的。我在二〇一三年接到出版社的一項任務,請我編年度童話選。我想,機會來了,我可不可以把它帶進來給我的學生?所以,我跟學生商量好:我們一起來編一本書,這本書如果編得好,老師把編輯費全部捐給你們,我們去金門玩。
因為,班上有一個小朋友,當時最大的願望是要去金門。所以我對那學生說:「我希望可以在你畢業典禮前,幫你完成這個願望。可是,大家要參加這個活動並不容易,要讀很多童話,把整年度徵選的每一篇童話都讀過。」他們說:「沒問題的!」
他們總共讀了一千零四十五篇童話,再從這一千多篇裡面挑選出二十五篇,編成一本童話選。為了這本書,我們每週利用兩節課時間討論,討論完之後再讓他們去閱讀、賞析每篇童話,判斷適不適合放進選集。每個人都要參與討論、都要發言,因為我希望孩子可以利用這一堂課養成表達自己主張的能力。
生命因閱讀而改變
一年之後,書印好了,班上綽號「小光頭」的同學拿到那本書,揉一揉眼睛說:「沒想到老師說的是真的,真的變成一本書了!」我說:「你想不到的事情還多著。」
後來,我們在學校辦了一場新書發表會,我找來地方記者,四、五部攝影機對著他們,他們覺得好神奇。我說:「還有更神奇的喔!」
我們之後到臺北的紀州庵辦了一場新書發表會,那一場的記者更多了。新書發表會之後,他們還到電臺去接受訪問。這些孩子突然發現,老師說的都是真的!因為大家一起很努力地去做一件事情,就把原來不可能的事情變成可能了。
就這樣,我們就真的到了金門!記得那是五月份的時候,我們在小金門騎著腳踏車,他們每個都穿著外套,海風吹拂過來,外套都掀了起來,就像一個個小飛俠在我面前飛馳著 °
我當時心裡非常感動。我一路帶著這些孩子,帶著他們做了他們這輩子覺得很驕傲的一件事情;看著眼前的他們,我十分驕傲,因為我相信他們有能力做到。而我想讓孩子知道的就是:凡事只要相信,一切都是有可能的;人,不應該被局限!
這也讓我回想自己的人生經歷。我高中的時候是讀夜間部,夜間部的孩子通常是不讀書的。我白天在塑膠射出工廠上班,晚上就到夜間部上課;我在高一課堂睡了一年,六點半上課,我就睡到七點半。
我那時每個月都領到模範勞工獎,老闆就會送我一打香皂。那時我只覺得,這輩子就當個工人就好;以後就娶個老婆,穿著短褲、藍白拖,牽著親愛的老婆的手,就這樣過一輩子。那是我年輕時的藍領夢。
升上高二,我依然在課堂睡覺。就在那一年,我遇到一位國文老師。記得上國文課那一天,她拿著藤條把我敲醒,然後拿一篇文章對我說:「你來讀這篇文章。」那篇文章就是〈縱囚論>,文章大意應該多數人都還記得:唐太宗在某個除夕當天,把三百多個死刑犯放回家。他說:「我給你們一個機會,讓你們回家跟家人團圓;你們這些罪大惡極的人,有這個機會要好好把握。但是,我們約定一個期限,期限到了你們就都要回來讓我砍頭。」
試想,這些死刑犯會不會回來?應該是不會回來,畢竟他們都是犯了死罪的人。沒想到,這三百多個人都在約定的時間內回來了。唐太宗一時龍心大悅,就決定全部赦免他們,因為他覺得這些人都改過向善了。很多人就覺這個唐太宗真是個好皇帝,可以把人民教化得這麼好。
可是,這件事在北宋的歐陽修看來,覺得不可思議。他寫了〈縱囚論〉批評說:「哪有這種事呢!明明就是你這個皇帝沽名釣譽,算準了囚犯會回這些囚犯也是算準了若是依約回去就會得到赦免;根本就是上下交相賊,沒有所謂改過向善的成分在。」
善誘啟發求知欲
那天老師上完課,就跟我們說:「各位同學回家之後,就以「論〈縱囚論〉」為題目寫一篇文章。」說真的,它全部都是文言文,當時的我也讀不懂,回去居然還要以「論〈縱囚論〉」寫作業!記得當時全班同學都猛搖頭說:「老師,我們不會寫!」
眼看全班哀聲四起,就看到那個大學剛畢業的國文老師,用一種很不捨(似乎又有些不屑)的眼光看我們,就跟我們說:「好吧,既然都不會寫,那就寫下雨天吧!」全班聽了都歡呼起來;下雨天誰不會寫,幼稚園開始就常寫這樣的題目,大家很開心。
可是,我看著老師的眼光,突然覺得:我就想寫「論〈縱囚論〉」!因為,我當年的心態是,男人最怕被女人看不起。所以我就舉手說:「老師,如果我想寫『論〈縱囚論〉』呢?」她看我一眼說:「算了,你不會。」男人最怕女人說不會!所以我再跟老師說:「要是我會呢?」她說:「那你就回去寫寫看。」
那時候我是住在夜間部工廠的宿舍,一間四十六人住的通鋪,我睡在上層,外面有一盞路燈照進來。我打開作文簿,拿起毛筆要開始寫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真的不會寫,因為完全看不懂文言文。這下該怎麼辦呢?
隔天我就跟工廠請假,跑到當時的省立臺中圖書館去借書,把唐朝相關的書搬出來開始看。看了一天看不懂,第二天再去看還是看不懂,第三天我終於找到方法了:我不應該去找一般成人的歷史書,應該是去找兒童版、有注音的唐朝歷史。這下子,我終於看懂了。
大概讀通後,我就開始寫,從唐太宗是怎麼當上皇帝的開始談起。是因為玄武門之變,他把跟他爭奪王位的哥哥、弟弟都殺了,被殺的兄、弟有部下,這些人決定誓死反對唐太宗;用現代話來講,他們就是唐朝的政治犯,政治犯怎會願意向你求饒呢?我當然不屑你,所以砍頭就砍頭。他們是有情有義的人,就算只是暫時被釋放,他們還是遵守信諾,所以他們就依約回來,沒想到唐太宗會把他們全部釋放。
打開不同人生風景
我就用這個論調去寫,洋洋灑灑,一本作文簿讓我寫了半本,就把它交出去了。一個孩子很認真地寫一篇文章,一定很期待看到老師會怎麼評他。苦苦等了一個禮拜後,老師終於把作文發回來了;我很興奮地打開本子,想看看老師給我怎樣的評語。結果,整篇作文看下來就是打勾、打勾,一路到最後就四個字「課後詳談」,沒了!失望之餘,我下課後就去找老師。
下課後是晚上十點鐘。我們兩個就牽著腳踏車,從夜間部教室走回我住的宿舍,大概走了一個多小時。老師一邊走、一邊跟我講:「王文華,你這個人先天不良、後天失調,小時候書讀太少,你應該多看一點書。」
說完,就從口袋裡掏出一張紙,上面列了二百本書的書名,對我說:「你去把這些書讀完。」然後她給了我很重要的話:「你雖然是一個夜間部的孩子,但是我相信你的能力不只這樣,你可以更好。」
我真的把這話聽進去了。所以,我高中夜間部讀完後,輾轉跑到清境農場當代課老師,又去考大學;之後再念研究所,畢業後又去寫書。隔了快三十年,我把這個故事寫出來。
有一天,一通電話打來我服務的學校,就是當年那位教國文的李老師。她打來問我說:「我當年有跟你講過這些話嗎?」我就跟老師說:「老師您一輩子跟學生講過很多話,您可能記不住;但是,您對我說的那些話深深影響我一輩子,所以我永遠會記得。」
「你的能力不只這樣」,我也把這一句話講給我的學生聽。我常跟學生說,你們的能力,不是只在山上種檳榔而已;只要你願意,千萬不要想自己一輩子就只有種檳榔,也許先去環遊世界吧!先去把世界繞一圈,如果你真的覺得自己的家鄉最美,再留在家鄉;不然的話,你的能力真的不只這樣。
閱讀是什麼?閱讀就是閱讀你的夢想。它就像是一把萬用鑰匙,能夠開啟你人生道路上的無數視窗,帶你走向風景殊異的奇妙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