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活在現前
不活在現前

不活在現前


Bg B27

   活在現前,以爲現前的存在眞實,這是世間思惟。久遠以來人類就都活在這種錯誤的認知,肯定世間實有眞實不虛,以致掉入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中不能自拔。頗有志求解脫生老病死,離苦得樂的學者,費盡力氣探索宇宙人生的奧義,仍不免於活在現前的盲點。人類的智慧已盡了邊際,再也不能突破此一虛偽,於是釋迦牟尼佛爲了此事出現於世間。


   我們囿於世間思惟所以不能突破活在現前的迷思,若觀色無常,開放世間思惟,即時發覺現前是一種錯覺,活在現前,必然是現前五欲的奴隸,難怪精進於求道也只是消遣了生命,不能解脫生老病死苦,不能離苦得樂。解脫生老病死苦要當如實知宇宙人生的眞相,悟知現前無常苦空非我,既知現前宇宙人生的眞相,自願捨離虛偽的現前,不活在現前,離欲離諸惡不善法,趣向解脫,趣向湼槃,那怕只剎那間現前都不留戀。以此正知正見,樂於觀色無常,厭,離欲,正向滅盡貪瞋癡,乃至寂靜湼槃。


   世尊住世時,所應說已說,所應度已度,不度者依然固執活在現前。世尊入滅後,時至今日,到處有人倡導活在現前,栽贓給釋迦牟尼佛,說這是佛說,此說如瘟疫,四處瀰漫傷害學佛人的慧命,學者竟然都不知不見已入於非法非義,掉入人類久遠以來的盲點,活在現前。


   觀色無常當可突破此一虛偽,是故佛法開宗明義說,「當觀色無 常」,爲什麼呢?若現前宇宙人生無常,斷斷不活在現前。雜阿含一七二經:

   色受想行識五陰就是宇宙人生萬法的異名,宇宙人生萬法很空洞籠統,歸納爲五大類就是色身及身外一切物質世界,感受,思想,行爲,意識心理世界,此等諸法剎那生剎那滅,無常變易,並無現前之事實,但是我們活在世間知識中,只知世間思惟,以世間思惟來觀察世間,盲目的以爲現前眞實,執意要活在現前,以爲活在現前是如實知,餘者皆非,譬如觀賞電影電視,迷入戲中,以爲現前眞實而憂悲惱苦生。若觀色無常則發現,所謂現前,是在過去已過去,未來尚未來之變易中錯覺有現在之實際,事實上,時間沒有停留,沒有靜止過,既然不停留,何曾有現在呢?若要活在現前,豈非活在預設中之世界?倡導活在現前的人譏笑他人不如實知現前,譏笑他人活在預設中,殊不知活在現前就是活在預設中。若發現現前諸法無常者當斷,斷斷不活在現前。雜阿含八經:

   現前是一種錯覺,是故於現在色厭,現前的五欲之樂何有可樂之處,是故離欲,不活在現前才可能以義饒益,長夜安樂,樂於實踐佛法,是故雜阿含一七二經說「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世尊從來沒有說活在現前的語意,學者幸勿曲解如來本意,雜阿含一七五經大正二册四六頁上:

   活在現前的人才會急急忙忙撲滅已經燃燒的頭髮眉毛衣服,這是世尊所不許,爲什麼呢?因爲無常火比頭衣燃燒更熾盛,應當先救無常火,無常火若已滅才救頭衣火,若無常火都未曾息滅,頭衣燒然尙可暫忘,爲什麼呢?急忙救頭衣火的人,面對淫欲時必然急忙行淫欲,面對名利時必然急忙爭權奪利,面對飢餓時必然急忙貪愛美味,面對疲倦時必然貪愛睡眠,面對不如意事時必然瞋恚不可收拾,無時不在愚癡中,都不知警覺無常火甚可怖畏,於淫欲,名利,飲食,睡眠,瞋恚中造善業惡業不善不惡業,不消多久,變易其苦樂不苦不樂,執迷活在現前的人必然掉入尚未來的現前,及至於發現過去未來現在永無出期的現在已入於餓鬼中,已入於畜生中,已入於地獄中,痛哭哀號都已無濟於實際。


   所謂無常火就是過去、未來、現在,剎那生滅之三世火。有情生活在三世中,偏偏以爲只有現在,執迷要活在現在,明明生活在預設的情境中,偏偏執迷要活在如實知的現前。譬如今天,是昨日的延續,今日活着所做所爲無不爲了明日還要生活的假設,而所謂今日實際上是昨日已過去,明日尙未來的假設名詞,却斷取今日,以爲今日眞實,沒有昨日也不必有明日,殊不知若無昨日豈有今日,若無明日如何定位今日呢?我們生活在昨日明日之關連中,假設此段爲今日,不能昧此經歷而否認昨日及明日。假使我們不昧於此,誰能證明我們是突然出現於今日,活於今日呢?若不能證明於此,誰能證明沒有過去,沒有未來呢?昨日已過去,明日未來,預設爲今日,把昨日明日今日放大,便是過去世未來世現在世,一切有情類無不活在此種無常變易中。 


   我們不止活在三世中,斷取現在世,也活在預設中否認預設,譬如 我們吃飯,便是預設身體需要,所以要注重營養,注重美味,注重衛生,若不做此預設,必飢不擇食,也無人類飲食文化。譬如我們穿衣,便是預設身體需要,要保暖適應天氣可能之變化,要體面,要美觀舒適,若不做此預設,人類必無穿著文化。譬如居住,便是預設身體的需要,要遮風擋雨,要起居生活方便,要安全,要隱私,若不做此預設,人類必無居住文化。譬如吃藥,便是預設能治癒疾病,要健康,要預防,要長壽,若不做此預設,人類必無醫學文化,他如交通,教育,娛樂,文藝,宗教,社會福利,軍事,外交,國防,無不如是在預設中發展。


   甚至連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舉止無不在預設中,譬如小孩舉手取物,便不自覺的預設取物之距離,我們舉步行走也不知不覺的預設步伐大小,舉高舉低,若預設錯誤舉手投足都差錯取不到東西,走路跌倒,又譬如計算數目,三三得九,九九八十一,便是利用預設的九九乘法,絕不愚癡的一二三乃至八十一的一一如實計算,甚至我們學佛也在預設中學習佛法,若不預設唯有佛法得以成佛,必然盲目的以爲學信仰上帝可成阿羅漢可成佛,以爲畫餅可充飢,以爲做心理分析可以解脫煩惱。我們活在預設中,也將利用預設完成學佛之目的,若昧於預設之功用,終將一事無成。


   觀色無常,證知有情活在過去未來現在的預設中,沒有現前可活,無常火甚可怖畏,要當不顧過去色,不欣未來色,於現在色厭,離欲,正向滅盡,不活在現前,要當趣向解脫,趣向湼槃。

   趣向解脫,趣向湼槃,便是預設以致於安隱處所,雜阿含二一一經大正二册五三頁上:

   我們不知世間不眞實,迷戀現前,迷戀過去,迷戀未來,而以現前苦多樂少,未來不可知不可掌握,於是掉入往事中,緬懷往事中可喜可欲可戀之情境,編集起來如同選錄錄影帶,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映現於腦海,反覆不斷的回味,不知厭倦,即使學佛獨一靜處專精禪思,閉眉閉眼盡是往事回味,甚至捨家非家的比丘比丘尼也仍然追逐往事中之可喜可欲可戀,我們幾乎是活在往事中,白白虛度此生,所以世尊敎誡諸比丘,要當增加自護,善護念不要追逐過去往事,不欣未來諸欲樂,於現在諸欲厭離,不久當得盡諸漏,心解脫慧解脫,自知自證不受後有。


   世尊以其所知所證預設我們也必然多逐過去五欲功德,少逐現在未來,因此又預設令我們不顧過去色,不欣未來色,於現在色厭,離欲,趣向解脫趣向湼槃,並預設終將心解脫慧解脫,自知自證不受後有。由此而可知,預設並無不可,並非預設不可知便是不如實知,也並非如實知便眞實,譬如夢中如實知撿到錢,實際上空無所有,譬如預設男女結婚將生小孩,雖未結婚未生小孩却並非不如實知。契合眞相的預設便是如實知,不切實際的如實知只叫做顛倒,傻傻的以爲如實知現前只叫做傻瓜,世尊不教我們做傻瓜,是故世尊不教我們活在現前。世尊敎我們於現在色厭,離欲,趣向預設的湼槃,此一預設可經由禪思而自知自證,我們無須聽聞預設之詞便生疑慮。「湼槃」是 世尊所自知自證,非同一法味的凡夫無法證入才叫做預設之詞,學者何妨但當依法奉行,及至親嘗此味,信一切智者所說,世尊未嘗虛妄語。


   當觀色無常,便是爲了藉助觀色無常,如實知無常而同步趣入湼槃,這是觀色無常的目的,所以說不顧過去色不欣未來色,於現在色厭,若不活在現在,豈非敎我們不知所措?要當於現在色生厭,活在解脫境界而趣入湼槃,不是活在現前。爲什麼呢?雜阿含五一經:

   我們活在現前無常中,錯把壞法當做眞實,追逐五欲之樂,所以生老病死憂悲惱苦,若活在解脫湼槃境界,湼槃是不壞法,任他諸法生滅無常,任他生老病死,而不憂悲惱苦,是故當觀色無常而趣入湼槃。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