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行:
〔同前 “一、修習依師之理” 章節內容〕
正行
不論是小乘法藏、大乘顯乘法藏乃至大乘密續教典,都是建基在於四聖諦的教義上,以證悟四聖諦為基礎的。
當知做為一個菩薩行者,能真實淨化內心並能以法利益眾生,必須具有利他心,利他心則來自於出離心。若對自身的痛苦都不覺得有什麼好出離,未曾想過自己痛苦應斷,又豈有可能幫助有情離苦得樂?因此,當先認識自己的輪迴的苦因即是集諦,依此推而廣之,確切再予挪移到有情身上,實屬必要。所謂無苦無出離,乃是由思惟自身苦策發厭離,生起欲得解脫的心;進而思惟眾生苦策發大悲,一心勤求救拔而生起欲求佛果的心。要言之,若不具出離心,單修下士道或人天乘,佛法無以深入,同時修學大乘佛法等同沒有基礎,出離心的重要性是無庸置疑的。
那麼,如何發起厭背三有苦、希求解脫的出離心呢?當知解脫不在於外在,所謂解脫是指斷盡煩惱而說的,有欲斷煩惱之心也才名之為出離心,因此除了具足共下士道修心以及思惟苦諦過患,發起厭離之外,也應進而思惟自身苦因集諦的過患,生起欲斷之心。如宗大師說:「集諦次第不專念,不得正解斷根本。」為此,簡述修習集諦之理。
一、思惟集諦的定義:
是指引生我的苦諦有漏因位之一分、輪迴所攝的染污品諦,是屬於輪迴有情身心所攝(非無情物或山河大地),或者令彼眾生感得苦果苦諦的近取因與俱作緣,即稱為集諦。就三界六道眾生而言,雖然正報與依報有所差異,業界也有不同,但都同樣是來自於各別眾生心中的煩惱與業力所驅使而感得的。
二、思惟集諦的種類:
集諦分二,即〔煩惱集諦〕與〔業集諦〕。
(一)、思惟煩惱集諦:
煩惱是造業的主因,也是感果的助緣。就如種子本身雖有長芽的能力,但是若無土壤、陽光、水份等外在的因緣也無力長芽一樣。因此若無煩惱,不但不造新業,也無以滋潤舊業。如二乘阿羅漢,因為已斷了三界九地的分別與俱生煩惱障,即使仍有往昔一些惡業尚未感完,但卻不再新造輪迴引業,也不可能繼續輪迴,可見煩惱確是輪迴的主因。
相反的,心中有煩惱即會繼造新業,煩惱才是一切苦因,這也是為什麼拜懺或懺悔的理由,並不僅為了消業,更須去除煩惱。如法稱論師說:「僅只懺悔業障如同兒戲,實應懺悔煩惱。」噶當派祖師內蘇巴尊者也說:「我不勝煩惱,則戒不清淨,定慧無從生,輪迴莫能出。」
如上可知,思惟與對治煩惱的重要性。為此,應該充分認識了知煩惱的定義、行相、種類、生起之理、對治之道以及過患,而不能只是滿足於下士道修心,得少為足。由於讓自他眾生痛苦不樂的主因,就是在於眾生本身的煩惱繫縛,基於這個理由,應先認識煩惱的行相。
1.正明煩惱,分二:
(1)思惟煩惱的總相,即:
①不寂靜相 ── 就是令內心現起不寧靜、不祥和、不安樂相。譬如有人毀謗你或當眾曲解、誤認你為小偷,則立即生起煩惱相(現瞋心或鬱鬱寡歡、悶悶不樂),在此之際,先前寧靜之心轉成不寂靜,這就是煩惱的總相,遍在一切個別煩惱上。
②苦惱相 ── 是指外相現粗不調柔的煩惱相狀,如當生瞋時即無端地遷怒於人事物,甚至行之於外而拍桌、椅、痛哭、失眠、茶飯不思等,這些都是因為內心有煩惱,心想不開而引生的加行與外相。
(2)思惟煩惱的別相 ── 可依次思惟其定義與特徵。佛經說煩惱的種類千差萬別,總說八萬四千種,即二萬一千貪所攝、二萬一千瞋所攝、二萬一千痴所攝、二萬一千貪瞋痴合一所攝,也因此,佛說八萬四千法門對治八萬四千種煩惱。此中,集攝為六根本煩惱、二十隨煩惱(由六根本煩惱所導出)再予集攝則是貪瞋痴三毒。故應結合自心認識煩惱各別的行相。
首先,六根本煩惱(或名十種煩惱)── 即五種非見(或稱五鈍使):①貪、②瞋、③痴、④慢、⑤疑(染污疑)、⑥染污見。其中,染污見又名五種見(或稱五利使),即:①我見、②邊見、③邪見、4見取見、5戒禁取見。思惟無明所產生的根本煩惱,不外乎是在這六根本煩惱的範疇之內,也由此導出大大小小的隨煩惱;因此必須了解定義才可內觀自心,到底自己是生起什麼樣的煩惱。
①貪 ── 凡是緣著內在及外在的可悅愛境而隨逐耽著,不想捨離的心所,即稱貪心。一生貪心,就如油著布難以洗除。不論是對自己的有漏色身、功德、條件,或是外在可悅愛境的器世間或貪著來世 ……等,都是生貪的所緣;但是有時也因對象不同,所生的貪心仍有不同。另外,貪心屬於惡心所,有力導生或造作輪迴所攝的善惡業。若從行相上看,與欲求功德的善法欲似乎也極為相似,但本質上卻有其差異之處。
②瞋 ── 即緣著外在的無情器世間,或對自身與他方有情等不可悅愛境所發起的乖離惱的心所,亦即不喜歡、忿恚、抗拒、厭背,甚至生起謀略傷害的意樂,如火上加油 一般而言,造作惡業是以貪心為根本因,以瞋心為直接因,有此瞋心唯造惡業,難以轉變為善性的本質。所謂「生瞋九因」,主要就是指緣著我與我的親人被傷害 ── 過去被傷害、現在被傷害、未來被傷害而生瞋心,也有緣著他人在三種時際對我的敵人好而起瞋心的。
③愚痴 ── 指愚無知,心不明了,愚蒙染污為性。當下特指愚蒙於業果、三寶、前生後世等實相,認為當下及時行樂、造作惡業也沒有關係的愚痴。這是生起功德的極大障礙,誠如宗大師說:୮身體的最大障礙是死亡,心靈的最大障礙是愚痴。」
④慢 ── 因為執著有一個實有的我,故於我的出身、長相、容貌、財富、地位或功德等也執為實有;基於執我為實有的關係,因而緣著我的種種條件生起貢高我慢、睥睨一切之心。若有慢心則易輕視有情,不生慈悲,障礙生起功德,也障 礙發起利他心;若有慢心,即使別人有慈悲心想予以教化,也極難得到真理,如云:「我慢高山,德水不入。」
⑤染污疑 ── 懷疑有三種,即:合理具義的懷疑、等分的懷疑及不如法不具義的懷疑。當下所說的,是等分的懷疑及不如法的懷疑,如認許三寶大概是沒有吧!前生後世大概是沒有吧!即是緣著實況,心住於有無二邊的中間而不能確定有無對錯或偏向於無知、顛倒那一邊的猶豫心所。由染污疑(屬惡性),將導生邪見。
上述貪、瞋、痴、慢、疑即稱五種非見或五鈍使,又稱思惑,是屬於心續上、情緒上、習性上的錯誤顛倒的煩惱。以下是五種見或五利使,又稱見惑,是屬於見地上、見解上的錯誤顛倒的煩惱,即:
①我見(即壞聚見或稱薩迦耶見)── 即執取我、我所為實有-依相似理由,一向顛倒執取我不是假名安立,而是在五蘊上有一個真實的我,我去找可以找得到的見解(屬染污慧)。我見屬於顛倒了解,明明身軀是因緣和合而安立,是壞滅性、無常性,卻執著有一個實有的我,這種俱生執著遍在輪迴眾生心續中,由此生起一切煩惱,它既是輪迴根本、生死主因,也是三有的主宰者。
②邊見 ── 即執取我為實有的常邊見(增益見)或妄計我若沒有實有,即等同我完全沒有的根本無的斷邊見(減損見)。實際上,諸法名言中緣起有,名言中自性無,是離斷常二邊的中道。
③邪見 ── 依於相似學說、理論等理由而安立的顛倒見,如不承許前生後世、沒有業果、沒有輪迴、沒有解脫等,甚至主張世間是由創世主所造或無因無緣而生,這種「於無計有」的增益與「於有計無」的減損即稱邪見,也是染慧為性的執著。若具邪見,學佛極難相應。
④見取見 ── 指緣著自所執著的我見、邊見、邪見等,妄計最為殊勝、染慧為性的謬執己見的見地。
⑤戒禁取見 ── 即緣著戒、惡禁行、可捨戒或軌則,如外道執取著持守牛狗戒、獨腳站立(印度外道所持守,以為如鶴立可生天)等戒與律儀是能真正淨罪斷惑的解脫道,這就是染慧為性的戒禁取見。
其次,二十隨煩惱 ── 是由上述十種根本煩惱而隨行導出的煩惱,內分三項,即初為八種上品隨煩惱:
①昏沉 ──於所緣境不明晰的心所。
②掉舉 ──即貪心所攝之一分,不能專注於善所緣的心所。
③散亂 ──是散亂於所緣境的心所。
④忘念 ──不具正念而忘失。
⑤不正知 ──不具察覺力。
⑥懈怠 ── 不勤精進。
⑦放逸 ── 不具戒慎。
⑧不信 ── 不具信心。
由於在一切染污心中都有這些煩惱的蹤跡,涵蓋範圍較廣,故稱八大隨煩惱。
再者是二種中品隨煩惱:
①無慚 ── 觀待自身而言,對所造作的一切惡行,完全不內顧自己而覺羞恥,隨自意樂,即稱無慚(對自無慚)。
②無愧 ── 觀待外境而言,對所造的一切惡行,完全不外觀他人而覺羞恥,完全不在乎別人的評論,我行我素,無所謂,即稱無愧(對外無愧)。
由於此二煩惱遍於不善法,隨行於我的不善心而生,故稱二中隨煩惱。
最後是十種下品隨煩惱:①忿(忿怒)、②恨(懷恨)、③覆(覆藏) ④惱(苦惱)、⑤嫉(嫉妒)、⑥慳(慳貪)、⑦諂(恭維)、⑧誑(欺騙)、⑨害(傷害)、⑩憍(驕慢)。由於這些煩惱乃是各別而起,且僅與意識同俱相應,助伴少範圍小,故稱十小隨煩惱。
上述是我的煩惱的種類。那麼,我的煩惱的生起次第是什麼呢?
2.思惟煩惱的生起次第 ──
即如《中觀寶鬘論》說:
「乃至有蘊執,爾時有我執;我執故造業,依業復受生。」
意指從我的俱生法我執(如緣著某個寶石,起一個實有執著)而生起俱生人我執,由俱生人我執(執取有一個實有的我能受用它)而生起非理作意分別心(後想這寶石全方位都很珍貴,分別增益它超越實況的完美),由非理作意分別心而生煩惱(由這樣的非理作意分別心妄計極好,實有不變,而起貪煩惱),有煩惱就造業,由造業就輪迴受苦,這就是煩惱的生起次第。
反觀自照,思惟由因而感果,有果必有因。目前我在感果之中,具有苦諦也具有無量引業,尤其煩惱的惡分別心及兩種顛倒執著(‘人我執’ 與 ‘法我執’)在心中根深蒂固,是十分明顯的。
由知煩惱的生起次第,繼而應知:
3.思惟煩惱生起之因,分六:
①煩惱的隨眠種子 ── 這是不相應行法,有引發後後煩惱現行的一種感果能力,如我心續中的三毒等種子雖處於隨眠狀態,但遇境接觸,則立即引發現行。
②煩惱的所緣境 ── 如云:
「貪愛順情,瞋嫌違情。」
是說,如遇可悅愛境時則起貪著,難以分離;遇不可悅愛境時則生瞋恚,起傷害想,這些境界也是生起煩惱的因素之一。
③惡友邪師 ── 由於親近了惡友、惡知識等惡緣,就受了影響與薰染,令自增生煩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德有說: 「遇醉象僅害一生,遇邪師惡友則害多生。」
④錯誤言教 ── 如聽受不正知、不如法、相似法的言教,得到錯謬誤導的修行之理,這也是生起煩惱的因緣,如指鬘尊者未證果前,因聽受外道的邪說而殺害有情的公案。
⑤串習力 ── 煩惱雖不是心識本質,不入心體,但若常常串習而不對治,則像夏天的野草自然蔓延。
⑥非理作意 ── 即增益一向如此,或增益顛倒,超過實況,如四倒見── 無常執常,不淨執淨,以苦為樂、無我執我,由於境上的實況與所執所現的有極大的差異,故依此而起煩惱(如對某人起貪著,則增益全好,成不客觀)。事實上,輪迴有情沒有全好全壞,有一部份是增益的結果而起煩惱。依於上述,故應進而思惟煩惱的過患。
4・思維煩惱的過患,或有幾種:
①障心不能自主 ── 由堅固的煩惱種子,令心不自在。
②壞善法 ── 不樂於造善業,遠離了涅槃之法。
③造惡業 ── 習於造諸惡業,惡名昭彰,也為護法、師長與聖者所呵斥。
④增生顛倒見 ── 一旦生起煩惱,即令自己已有的顛倒錯謬見地更加堅固,增長不捨。
⑤壞戒 ── 令所受持的淨戒成不清淨。
⑥令心散亂不安樂 ── 令心續具足煩惱者不得寂靜。
⑦令失功德 ── 令功德未得不得,已得趨於衰微。
如是思惟我的煩惱集諦。接著,必須思惟我的業集諦。
(二)、思惟業集諦:
1.正明所集之業:
凡是一種能令與彼同俱的心王、心所沒有自主地趨入境者,如磁鐵能把鐵引到某一方位;或說,與造業者的動機有關的行為或新因,即稱為「業」。
▊業有兩種:
(1)思業 ── 或稱意業,即令造作業行或業道的心所,即思心所。舉凡造業時,都是先由此一心所驅動,如云:「起心動念無不是業」,就是這個意思,故須格外觀照自內心意的加行與行相,因為業必與造業者的動機有關。
(2)思已業 ── 指身口二業,就是由意業的思心所推動或自作或教他作的外在加行,如依身而傷害、依語而謾罵有情等身口業行。
總之,就種類上看,所集之業唯有身口意三業 ── 透過三門造作三業── 集攝為思業之意業以及思已業之身口二業,依此而造作並成立了善與惡的業行。
▊業也有分為有漏與無漏兩種,有漏業又分輪迴所攝的引業與滿業。
①引業 ── 引是牽引,能引異熟;凡是能夠牽引感得投生六道隨一之業,就是引業,也稱為牽引之業 ── 如造作傷害眾生的業行是感得惡趣的引業,造作利益眾生的業行是感得善趣的引業。惡引業決定引生惡趣,善引業決定引生善趣,這是決定、不會變動的。準此,引業可分:
a.非福業 ── 此為惡引業,由此牽引感得投生欲界的三惡趣。
b.福業 ── 此為善引業,由此牽引感得投生欲界的四種人道與六種欲天的善趣。
c.不動業 ── 此為有漏的世間止觀所攝持的善引業,由此善性為本質的不動業能牽引感得投生上二界。
②滿業 ── 滿是圓滿,是指在引業所感的果報中圓滿與不圓滿的業,如由持戒感得人道,若不僅持戒,又常行布施,則感得人道時富饒而受用圓滿;又如由持戒感得人道,但因往昔不行布施,來世即感得乞討或受用匱乏。很明顯,滿業是不決定的,善滿業可能在惡趣感報(如龍的受用),惡滿業也可能在善趣感果(如依乞討生者);也就是在善引業或惡引業中,滿業都有圓滿或不圓滿的。
總言之,欲界的業,是以貪著五欲塵為主;色界的業,是以貪著定樂為主;無色界的業,是以貪著更深細的定樂為主。大致上都是依著各別有情的不同心思而造作不同業行,致而感得三界隨一的投生,故名三界唯心造 ── 意指遮破了心之外的作者,三界乃以意業為主,並推動了身口加行,而感得三界不同的生命形態與果報。
2.思惟如何集業之理:
凡夫如我者,除了依於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攝持或依殊勝福田力(如塔寺、供像、淨土法門等)所造諸業才是隨順集諦,也是對治法、解脫因之外,若由染污品的十二因緣所發起,或由煩惱推動造作諸業,則是真實集諦,是有漏有覆(指與煩惱相應的)的輪迴業因。
也就是說,若由無明與煩惱推動,第四禪天以上為得捨受而造業增長,或從初禪天乃至第三禪天為得定生樂受而造業增長,是有漏有覆的輪迴善性的不動引業,是真實集諦。若為得來世諸五欲塵樂受而造善業,是增長福業;若於今生未死之際,為得現法樂受而造惡業,是增長非福業,這二者所造業都同樣是真實業集,一是有漏有覆的輪迴善引業,另一是有漏有覆的輪迴惡引業。所以,思惟我所造諸業 ── 除了以三主要道及少分依福田力外,含遍都是能令流轉生死的苦集二諦一重因果!誠如龍樹菩薩說:
「由妄執有我,遂起貪等垢,遍計依他轉,凡愚受諸苦。此一切唯心,如幻相現起,次造善惡業,遂生 善惡趣。」
三、修習集諦的生起之量:
無始迄今,自心煩惱等集諦過失一直壓伏、映蔽著慈悲等功德,現在應予認識並努力將慈悲等功德壓伏、映蔽著煩惱等集諦過失,才名真正修行。
思惟我的苦因集諦確是輪迴的苦果苦諦之因,身心苦不堪言,皆來自於自身造作集的苦因而有。我的集就是我的煩惱與業,我的煩惱讓我有有有的痛苦,沒有有沒有的痛苦,可說煩惱無孔不入,無日無之;觀照自心,依此推動的業行有哪些呢?包括思業、思已業或引業、滿業,皆為輪迴所攝。這些有漏業行我都已具足、正具足,將具足,現今既已了知此諸過患,即應生起猛利厭離欲斷之心,生起能斷除的對治道。
要之,凡一切時,一切處,能任運自然地生起知彼集諦過患,不貪著三界一切圓滿,策發厭背三有苦及苦因、希求解脫樂及樂因的意,就是修習集諦的生起之量。
後行:
〔同前 “一、修習依師之理” 章節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