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諸位來此發心受八關齋戒,不知不覺的前後已經八次。在這八次中,每次都對諸位講個有關八關齋戒的論題,想來諸位對於八關齋戒,已經有了一個概略的認識,而對受持八關齋戒的信心,自必更爲堅定。今天是諸位第九次的發心受戒,我想再和諸位料簡幾個有關八戒的問題,便於諸位掃除內心尚存在的疑問,則對八戒的奉持,就可按月的維持下去,而不致於退心。如此、發心受戒的諸位,就可憑此功德,及早躍出苦海,不再久遠滯留生死!
佛陀的僧俗弟子,向來被分爲七衆,而七衆弟子各有不同所受的戒,如在家二衆的受五戒,比丘、比丘尼的受具足戒,沙彌、沙彌尼的受十戒,式叉末那的受六法戒,是則諸位受八戒,在佛的七衆之中,究竟是屬那衆所攝?這問題實是值得論究的。首先要知道的,就是八關齋戒,爲一日一夜戒,而五戒則是盡形壽戒。如說這是屬於優婆塞、優婆夷二衆所攝,但他並沒有盡形壽所受持的戒,似乎不可攝於在家二衆裏面。如說絕對不屬優婆塞、優婆夷二衆所攝,然他又有一日一夜所受持的戒,似又不可不攝於在家二衆裏面,如是分別抉擇,應當怎樣裁決?
八戒不是盡形壽戒,說受此戒的人,是屬優婆塞、夷,當然有點問題,因照一般來說,要有盡形壽戒,方稱優婆塞、夷。然受八戒行人,有日夜戒在身,又不得沒有他的一個名字,因而在佛教學派中,有把這稱爲中間人,就是於七衆外,更有木叉八戒。如〈薩婆多論〉說:「受八戒人,在七衆中,何衆所攝?雖無終身戒而有日夜戒,應名優婆塞。若得名者,又無終身戒,若言非者,又有日夜戒。止得爲中間人也,即七衆之外更有木叉八戒」。事實,受八戒者,是還可以稱爲優婆塞的,不過要在上面,加上 “淨行” 兩字,如受法時所說淨行優婆塞(夷),爲最恰當名字。
上面所說的八戒行人在七衆之外,是有部學者依於盡壽五戒及日夜八戒而分別的。但在出入有部經部而獨自成立一派的成實論主,在〈成實論〉中說八戒行人不在七衆之外,因爲八戒是通收在家二衆的。且從佛所制的八戒看,正是爲在家二衆所制的。近世弘一律師在「普勸出家人常應受八戒文」中,雖依藥師經證明出家人,亦應常常受持八戒,但發心受八關齋戒者,無疑仍是以在家二衆爲最多數。同時,發心受八關齋戒的人,大都是已受過盡壽五戒的(不受五戒的,亦可受八戒),現在雖僅受一日一夜戒,但因完全斷淫的關係,勝過五戒,不邪淫,所以稱爲淨行優婆塞、夷,應無疑義。
諸位都已知道,五戒能够全部受持,當然最爲理想,但有感於戒律的尊嚴,自覺不能全部受持的,佛亦慈悲方便的,並不硬性的規定,由發心者隨分隨力,認爲能够受持多少戒,就受持多少戒,所以有滿分、多分、半分、少分、一分優婆塞之別。現在成爲問題的,就是諸位所受的八關齋戒,爲是必需全部具受?抑是隨力可得分受?據〈成實論〉的八戒齋品說:這也沒有一定,完全看你力能受持多少就受多少,絕對不可加以勉强的,如果硬性規定全受,設你不能嚴持,豈非反增罪咎?是以我們常說,佛制戒律是活潑潑的,是爲令人解脫的,不是苦人所難的!
上面曾經一再說過,八關齋戒是一日一夜戒,而受此戒的時候,是受戒那天的晨旦舉行,爲最合法,如到了午後來受,那就不能得戒。但在〈婆沙論〉中,又這樣方便說:發心受戒的行者,假使老早就這樣想過,我要於齋日受行八戒,可是真正到了這天,忽然遇到其他事緣,只顧一心去做他事,忘記自己應受八戒,待事做畢回來,於吃飯時想起,再行去受亦是可以。但這不特不能視爲當然,而且應該深生愧悔,認爲是自己的太過大意,往後不得以此爲例。如有一次這樣做了,以後次次都這樣做,那也不足爲法,希望諸位特別注意!
受行八戒,前面說過,要從師受,且這授戒師,專指出家衆,而出家五衆,任何一衆,都可爲八戒師,只要他是守持過午不食戒的。可是現在問題又來了,就是萬一出家衆遇不到,而自己求受八戒的心又極誠摯,那怎麼辦?有沒有特別方便可讓行者受戒?有!就是在佛像前,自誓受行八戒,同樣也可得戒的,萬一佛像亦不可得,試問又將怎辦?仍然可以受戒,就是至心向於空中,內心在作這樣想,口頭在作這樣說:我今受持八戒,亦復可以得戒。因爲諸佛法身,是偏滿虛空的,行者既能以至誠心、恭敬心、殷重心、悲切心、清淨心求,有感斯通,當然得戒。
受行八戒是大功德事,能有多人發心受此戒,自然是個很好的現象,因爲這麼一來,不特顯示人們的向善心切,亦復顯示佛法的得以普及。可是問題因此而來,就是發心受八戒的,還是多人同時而受?還是個別一人而受?《行事鈔引善生經》說:「受八戒不得多,唯獨受」。經中所以特說獨一人受,爲使行者專心致意於自己所受的戒行上,不讓這純潔的心念,受其他的混亂所動。現在諸位受八關齋戒,都是許多人同時而受,於情理上雖沒有什麼不可,但衡之於戒律總不太美滿,是不得已的一個辦法,務望諸位絕對的保持肅靜,不可發出不應有的吵雜聲!
受行八戒固然是功德事,但若現在有這麼一個人,過去擔任政府官吏時,爲了行使自己的職權,或會殺過人,或曾打過人,現在發心學佛,知道佛法好處,欲來求受八戒,會不會有成就?關於這問題,可作這樣說:不論他過去的行爲是怎樣罪惡的,甚至做了很多惱害人群的事,現在發心求受八戒,只要事前對自己過去所曾做的殺戮罪惡,加以至誠懇切的懺悔,是還可以成就戒法的,這如前面所說的懺悔可知,設若沒有經過懺悔的工夫,由於殺戮和打捶的罪惡爲你作梗,是則縱然受戒,不致有所成就。不特官吏如此,就是被强有力者所逼殺害衆生,亦復如此。
受行八戒的行者,在自己本身來講,對於所受的戒法,是可受持清淨的,根本沒動念要去毀犯它,可是有時遇到特別的惡因緣,不由自主的强逼你去捨戒,試問應當怎樣方便而捨?最理想而又最好的辦法,當然是以種種的善巧方便,莊嚴護持,寧可犧牲自己寶貴的生命,決不放棄自己所受的戒法。設或有時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逼你非捨戒不可,想要犧牲生命亦不可得,其時不妨堅定自己的意志,而只方便的行捨戒法,在捨戒法的時候,只要求得一證人,向他說明不得已捨戒的因緣即行,不一定要在出家的五衆前捨,是爲遇惡緣捨戒,不是自己的本意。
爲惡緣所逼而捨戒毀戒,固不能說沒有罪惡,但這罪惡畢竟要輕得多,因爲不是自己本意要去毀戒的,所以到了後來擺脫惡緣時,知道這是要不得的,能够痛切懺責改悔,以求出除所造罪惡,只要在懺悔時感得瑞相,然後請求重行受戒,是還可以成就戒法。但若另外有這麼一個受戒的人,根本沒有遇到什麼惡緣,強逼他非捨棄戒法不可,但由於自己內心煩惱的衝動,使自己的染汚心現前,未經捨去自己所應守持的戒法,而竟毀犯了自己所受的如來禁戒,那過失要比捨戒而犯的重得多,於現生中亦不容懺悔而重行受戒,所以於所受戒,務 要莊嚴護持。
受戒行人,應該持戒清淨,是天經地義的,不容有點含糊。但是我們知道,世間有很多事,往往說來容易,眞正做時很難,尤其是佛法的淨戒,更不如想像的簡單,所以印順論師有句名言,就是「受戒容易守戒難」。如所受的八關齋戒,不但不可殺生,就是鞭打衆生,亦是不許可的。然而有些鞭打衆生習以成性的人,想到今天受了戒,不好去鞭打衆生,但一日一夜過了,明天多打他幾下,像作這樣的想法,雖則今天沒有犯戒,但不得說持戒清淨。又如遇到什麼事情,覺得違犯自己心意,不禁大發雷霆脾氣,或有什麼惱怒自己,而起傷害他人的心意,表面看今天似未犯戒,但你所持的戒,不得算爲清淨。證知要得戒行莊嚴,還得時時檢點三業,身口既不得作非威儀事,內心亦不得起貪瞋害覺,唯有如此,方得稱爲持戒清淨。所以我熱切的希望諸位,「如人護一目」那樣的護持淨戒,以免造下犯戒的重大過失。對此所受八戒,如果有所毀犯,不特不能增進餘戒,亦不能生長諸善法,能不謹慎的如法奉行?
講到這裏,我想說一故事,以明持不持戒的得失,作爲本講的結束。
當佛在世時,有次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說法,不特有很多的聲聞衆,還有很多的菩薩衆,法會的隆盛自不待言。一天晚上,約略在九時左右,有甲乙兩位天人,亦來到佛說法的給孤獨園。由於兩位天人過去受過佛教的八關齋戒,不特以此八戒功德上生天堂,而且以此八戒功德身放光明,所以他們來祇園時,以其身光將祇園照耀得明亮無比,說它明如白日亦不爲過,使得祇樹給孤獨園,完全顯現出如黃金色一般的寶光。佛是知道他們來歷的,等他們表演了放光的熱鬧場面以後,就隨他們的根性所宜,而爲他們宣說妙法。他們聽了如來的妙法,眞的如飲甘露一樣的,當下就心開意解的頓悟道要,而具備了超出三界的資格,所以感恩似的禮敬佛陀,再度回歸天上。
在佛與天人的師資道會以後,這一幕的精彩節目已經過去,本再沒有可說了的,可是到了第二天的清晨,阿難尊者忽然提出昨晚所見的事實向佛問道:昨晚來向世尊求法的兩位天人,威相奇特,淨光耀目,遠勝一般所見的常光,不知他們是修什麼功德而得如此勝妙福報?敬請佛陀慈悲開示,讓我們清楚了知!佛陀經過阿難的請問,就將過去的事實說給阿難聽:謂離現在不太久遠的時候,迦葉佛出現在這世間度生,到佛示滅以後的末法時代,有求生梵天的甲乙兩位淨行修士,不特生同時,居同里,而且又是志同道合的好友。到了長大的時候,聽到佛法的好處,特別是聽到易於修習的八關齋戒法,如有發心受持八關齋戒,就可隨心所欲的,得到無量的勝福。於是甲乙兩位淨行修士,雖則原來是屬婆羅門教的信徒,但因聽到受持八戒的好處,就毫不遲疑的,相約到佛弟子中大德比丘的面前,至誠懇切的求受八關齋戒,大德比丘見到他們這樣誠心誠意,也就如法的爲他們傳授八戒。可是他們求受八戒的心,雖同樣是很眞切的,但他們的心願却各不同。年紀較大的甲婆羅門求受八戒,目的願仗八戒的功德,上生天堂享受天福,而年紀較小的乙婆羅門求受八戒,目的願仗八戒的功德,再來人間做人中之王。
他們在大德比丘處受了戒後,各自回到自己的家中。某乙回到家裏,對於所受八戒,特別是其中的「不非時食」一戒,很能嚴格的遵守,絕對做到過午不食。正因某乙的持戒認眞,不會違犯自己所受的戒,所以到了這個生命結束後,再度來到這個人間,生於王家滿其所願,遂爲人中之王。求生天上的某甲回到家中,本亦立志晚上不受用飲食,以守持如來不非時食戒的,由於他的夫人向不賢慧,不同意他的受持如來淨戒,硬强迫他非進晚餐不可。他懾於太座的淫威,竟與夫人共進晚餐,破壞不非時食一戒。以此破戒惡緣,不特不能滿求生天的宿願,反而墮落到畜生道中去做龍。從此人畜異趣,各自受着不同的苦樂果報,誰也不再認識誰。
貴爲人王的某乙,享受人間的榮華富貴,自不在話說。果園中的園丁,每天取園中的鮮果供王受用,安然的沒有發生什麼事情。一天清泉中飄來一隻芒果,是印度境内最珍貴的果品,而爲園中所從來沒有生長過的。園丁特將這芒果奉獻給園監,展轉奉獻到王前。王於午餐後,嘗此芒果,覺得果味極爲甘美,很想每天能吃一個,就問王后這果從何而來?展轉推問,到了園監,大王勒令園監,必須每天送此果來,否則結束你的生命。
園監回到園中,想到無法應命,不禁放聲痛哭。龍聞這個哀痛哭聲,就從泉中化一老人,問那園監爲何悲哭?園監說明自己遭遇的經過,老人安慰他說,你不要這樣憂愁,我可給你這佳果,由你去奉獻於王,不過在你以果獻王時,可將我的話轉告於王,就說我與你們的大王,過去是極要好的朋友,而且同受八戒共修淨行。王因奉戒清淨,得滿所願而爲人王,我因奉戒不全,不滿所願投生龍中,現在欲求脫去醜身,唯有再度奉行八戒,願你大王爲我求取八關齋法,讓我早日脫此苦惱。園監聽了這話,捧果進宮見王,並將龍所變化的老人所說的話,轉告於王。
人王聽到園監這樣的傳話,不禁大大的害怕起來,因爲這時三寶滅絕於人間,那裏還有八關齋文可得?在不得已之下,於是問於智臣,智臣雖說多智,欲得八關齋文,亦是一大難事。沒有辦法回到家去,其父見他面色難看,問他發生什麼困難?智臣就將事情始末稟白於父,父令換下堂柱,看看是否有得。果於柱中,尋得十二因緣經與八關齋戒經。智臣很歡喜的立即奉經,上獻於王,王得此經,亦復歡喜無量,將之納於金盤中,親自送交龍友。龍得八關齋經,其快慰之情,自更不用說。爲了酬謝他的至友,乃將龍宮所有的至寶,亳無保留的奉贈於王。
從此,不但龍在龍宮,奉行八戒,勤修不怠;人王在宮殿中,亦修八戒,不休不息。到了各自果報的結束,龍與人王這對宿生好友,都生天上享受天福。此二天人,仗此八戒功德之力,昨夜來到給孤獨園,請我爲他們說法,他們聽了法後,應時得證四果,從此超出三界,再也不在生死海中流轉!
從這故事看來,我們可以知道:奉行八戒有奉行八戒的功德,毀犯八戒有毀犯八戒的過失,其間不容有絲毫假藉的。諸位發心受持八戒,只要在緊要關頭時,堅定的守持此八戒,以此受持八戒功德,不特生天享受天福不成問題,就是了生死得解脫亦無問題。所以諸位得有殊勝因緣,發心來此受持八關齋戒,應生慶幸如法奉行。『不可於剎那頃起世俗想,不可於剎那頃起懈怠心。當勤修六念,謹護八支,業煩惱習,自然除滅,淳善本心,自然開朗,出世正因,由之成就』。豈可忽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