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四念處共通的修習法
九、四念處共通的修習法

九、四念處共通的修習法


Bg f58

  關於四念處的修習有些要點是貫通整部經典的,適用於身、受、心、法任何一個念處,以下稍作介紹。

比丘於身,隨觀身而住,熱誠、正知、正念,捨離對世間的貪欲與憂惱。於受,隨觀受而住,熱誠、正知、正念,捨離對世間的貪欲與憂惱。於心,隨觀心而住,熱誠、正知、正念,捨離對世間的貪欲與憂惱。於法,隨觀諸法而住,熱誠、正知、正念,捨離對世間的貪欲與憂惱。

(一)具三心捨貪憂 

  修習四念處須具備四個條件 ── 具備熱誠、正知、正念三心,以及去除身心世間的貪欲與憂惱。如果修行者不熱誠、不正知、失念,無法去除貪欲與憂惱,那麼他的業處就無法成功,此四個條件是隨觀念處不可或缺的要素。


  第一要件是熱誠(atapi), atapa 原意是熱,意指熱誠、熱切,對事物有濃厚的興趣,還有努力、精進的意思,亦即北傳所譯的「四正勤」38。若無興趣、熱誠,則做任何事都會意興闌珊,當然無法修習四念處,而解脫煩惱。有熱誠修四正勤,意指不放逸,不讓煩惱生起,若煩惱生起便立刻斷除,即是「熱」、「熱誠」。若不立刻斷除,就是不夠「熱」。這是離開煩惱的第一要件,要熱、要精進。


  第二要件是正知(sampajana),正知就是智慧,即正確地、完整地、平等地觀照所緣。正知有很多層次,在修行的每階段都需要正知。修四念處最重要是以四種正知 39 審視如何做對自己修行是最有益、最適宜的。南傳佛教說明修行的過程,在智慧方面特別強調四種正知,包括四種不同的智慧在裡面,提供一個好的方便來斷煩惱實踐無我境界,這是離開煩惱的要件。四種正知是了解無我的智慧,以此為方便,來了解無我的道理。四念處修行的目標,即是領導我們達到無我的境界。


  第三要件是具念、正念(satima),要不斷地保持正念。熱誠與正知是正念重要的緣。若無熱誠與正知,正念就不明顯。在此,正念、熱誠與正知連在一起,是一個過程。所以,若修習身念處,同時也在修四正勤、四種正知,它們無法分開。若修習安般念,必須先以正念專注於呼吸,再以正知清楚地知道呼吸。隨時保持正念在呼吸上,不忘失呼吸即是正念;清楚地了知呼吸是正知;為清楚地了知呼吸所付出的努力是熱誠。懈怠、迷糊、疏忽、放逸的心,將無法清楚地覺知呼吸。所以,在修行時,熱誠、正知與正念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要件是捨離對世間的貪欲與憂惱,佛陀說明了修行必備的三項要件後,接著開示必須捨棄的兩種煩惱,若不能捨棄它們,就無法獲得高度的定力與智慧。在佛教的語言中,「世間」(loka)是指五蘊、名色、十二處、十八界,是破壞、干擾、逼迫、崩壞的意思,我們的五蘊、我們的世間是連續不斷破壞的過程。憂惱與瞋相應,繫屬於瞋。整句的意思是除去對世間的貪與瞋。經文在這裡雖然只提到貪、瞋,但是在此是以貪、瞋,指稱所有的煩惱、障礙。


  五蘊既是連續不斷崩壞的過程,因此我們要去除對它的執著。註釋書說「捨離」意指斷煩惱,要去掉貪、瞋,去除五蓋,修行才可能成就。
  貪與瞋是五蓋的歸納,貪是執著所有名、色(五蘊)的所緣;瞋為厭惡所有的名、色(五蘊)的所
緣。若能不執著、不厭惡,才可實現四念處的智慧。捨離五蓋可以用定鎮伏,用慧斷除。


  修四念處想要成就,應克服關於世間、五蘊、十二處等所有的煩惱,特別是貪、瞋。若能了解真正的身,不會生起執著,也不會拒絕。如果用這種態度修習,則能離開煩惱,繼續安住於清淨的心。如此也能清楚了解止與觀的密切關係。成就止與觀的條件就是離開五蓋,特別是離開貪與瞋,離開貪與瞋,才能修正定、正觀。


  不但是在定中,在日常生活中的任何時刻都要努力,以正知、正念來捨離五蓋,我們才能保持正念。在《雜阿含經》中佛陀以自己為喻,說失念的後果,就如空中的飛鳥隨時有遭到捕捉的危險。佛說在過去世他曾經是隻錦色的孔雀,由於非常地努力修行,所以獵人無法捕捉牠。不過,有次由於牠看到一隻雌孔雀,心受到迷惑,失去正念,獵人因此輕易地捕捉到牠。同樣地,若不修習念處,我們就是在五種妙欲或摩羅的境界;若修習四念處,我們即是留在父母、祖先的境界 40,所有解脫世間的諸佛、阿羅漢的境界。
所以,四念處是修行者的根本、清淨的處所。若修行者不離開這境界,時時有正念,如那隻孔雀能看清陷阱,獵人無法捕捉牠。如果修行者離開四念處,就好像那隻孔雀看到雌孔雀,一時失去正念,就掉入獵人的陷阱。所以四念處的修行是時時都在「法」中,時時都要捨離煩惱,若有一念心留在煩惱裡,就不是在修四念處。


  最明顯的煩惱是貪與瞋,生起貪與瞋,所有其他的煩惱就隨之而來;若有熱誠、正知、正念,煩惱就無機會介入,四念處的修行就是沒有煩惱的境界。
  熱誠、正知、正念,捨離貪、瞋這四項也是四念處的內容,它們是不能分開的,有這四個要件,四念處才能成就。具足這四個要件,我們就不斷地留在無煩惱的境界。如此止觀的修行便可以成就。所以,我們是以修習四念處而入涅槃古城。


  因此,經文在此總釋四念處時,每個念處前都提到這四個要件。因為缺少它們,就無法修習四念處。
  當然,修習四念處不只需要這四個要件,而是包括所有的善法,只是這四個要件是最具代表性、最重要的。


(38)  四正勤:又名四正勝、四正斷,策勵身、口、意的修行,不令放逸。即:已生惡令速斷,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
(39)  四種正知為(一)有益正知(sAtthaka-sampajañña);(二)適宜正知(sappAya- sampajañña);(三)行處正知(gocarasampajañña);(四)不迷惑正知(asammoha – sampajañña)。參閱本書:正知。
(40)  S.47.6,《雜.第617經》,《大正藏》冊2,172下。

(二)觀內外、生滅

如是,比丘於內身(受、心、法),隨觀身(受、心、法)而住;於外身(受、心、法),隨觀身(受、心、法)而住;於內外身(受、心、法),隨觀身(受、心、法)而住。又於身(受、心、法),隨觀生法而住;於身(受、心、法),隨觀滅法而住;於身(受、心、法),隨觀生滅法而住。

  這段落在整部經中重覆出現,依據身、受、心、法所在章節不同而變更所緣。在這個關鍵段落中,佛陀敘述了四個念處的共通修習法。所有的修行者,不論從那個念處、那個方法開始,都必須經歷觀內(ajjhattam)、觀外(bahiddha)、觀內外(ajjhatta-bahiddha),以及觀生、觀滅、觀生滅的階段。修習了這些後才能「無所依而住,不貪著世間之任何事物」,完全不執著身心世界,達到解脫。


  「觀內」是觀自己的五蘊身心;「觀外」是觀他人的五蘊;「觀內外」,是自他交替觀察。為什麼需要觀照他人呢?因為我們不只執著自己的五蘊,也執著他人的五蘊,所以兩者都必須觀照。如何觀呢?初學者可以推論或觀想的方式,觀想「他人」的情況與「自己」的相同,待止觀有基礎後,便能如實照見了。


  「觀內外」之後是「觀生滅」,這是四念處的觀察重心,如實觀察五蘊身心的實相──五蘊是不斷生滅變化,是「無常」的;五蘊不斷受生滅壓迫,是「苦」的;五蘊生滅無常,並無不變的「我」存在,是「無我」的。由粗顯層次至深細的層次,逐漸解開繫縛身心的煩惱,乃至完全解脫。


  依照註釋書或《無礙解道》(paTisambhidamagga)的說明,實現解脫過程要靠五種斷,或稱五種遠離,就如七種清淨法 41,漸漸斷除煩惱,走上解脫。
  第一種是鎮伏斷(vikkhambhana vossaggo)是屬於奢摩他的部分,用定鎮伏煩惱,就能呈現清淨的心。在修習安般念時,是以安般念來實現鎮伏斷。


  第二種是彼分斷(tadagga vossaggo)是屬於毘婆奢那的部分,一般經典中,彼分斷即指以律儀來遠離煩惱,在此彼分斷是以觀智一分一分地捨斷煩惱。身的彼分斷是不染,心的彼分斷是無貪。這需要有力量的觀,才能隨分地捨斷煩惱。什麼是有力量的觀?如在《清淨道論》中列舉於觀的過程中,要遠離十種觀的隨煩惱 42,例如光明、輕安等,能遠離隨煩惱的觀,便有力量斷除煩惱。


  若觀智成熟,能直接照見真實法的生滅,持續的觀「生滅」愈來愈快,法的「生」愈來愈不明顯,「滅」變得愈來愈明顯,這便是有力量的觀。此時不在意法的「生」,專注地觀法的「壞滅」,就達到了壞滅隨觀智(bhaGga-ñANa)43。實現壞滅智後,再持續的觀壞滅,到了行捨智 44,實現第三種正斷斷(samuccheda vossaggo)。正斷斷是在見道位 45,然後進入修道位,以出世間觀斷除煩惱,證悟道果,即是第四種安息斷或止滅斷(paTippassaddhi vossaggo)。


  最後是出離斷(nissaraNa vossaggo),完全解脫實現涅槃,安住在無煩惱的情況,證得漏盡智、無生智。這是完整的安般念與四念處的修習過程,修行者都要經歷此過程。


(41)  即戒清淨、心清淨、見清淨、度疑清淨、道非道智見清淨、行道智見清淨、智見清淨。
(42)  觀智未成熟會生起光明、智、喜、輕安、樂、勝解、策勵、現起、捨、欲十種觀的染。若要觀智成熟,更上層樓,須遠離十種觀的染。參閱《清淨道論》,頁654-658。
(43)  參閱《清淨道論》,頁662。
(44)  行捨智(saGkhArupekkhA-ñANa)是世間最高的觀智。觀一切行法的無常、苦、無我,並以種種行相觀空之後,禪修者捨斷怖畏與欣喜,對諸行無動於衷而中立,不執著它們為「我」或「我所」。參閱《清淨道論》,頁674。
(45)  見道:行捨智後,以涅槃為所緣,於道心生起的一剎那,斷除三結(身見、疑、戒禁取), 同時徹知苦諦、斷除集諦、證悟滅諦(涅槃)、開展道諦。見道以前為凡夫,入見道以後為聖者。

(三)七種隨觀 

 註釋書引《無礙解道》說明七種隨觀法 46,配合內外、生滅觀察,可以成就觀的智慧。
 第一、無常隨觀(aniccAnupassana):觀身(受、心、法)是生滅無常的,能去除常想。
 第二、苦隨觀(dukkhAnupassana):觀身(受、心、法)是苦非樂的,這樣能去除樂想。
 第三、無我隨觀(anattAnupassana):觀身(受、心、法)是無我的,如此能去除我想。


 第四、厭離隨觀(nibbidanupassana):觀身(受、心、法)為無常、苦、無我時,會厭離身體,而不會執取身體,斷歡喜想。
 第五、離欲隨觀(viraganupassana):觀身(受、心、法)為無常、苦、無我時,對身不起染心,而遠離欲想。
第六、寂滅隨觀(nirodhAnupassana):觀身(受、心、法)為無常、苦、無我至相當程度時,暫時去除煩惱,捨棄集想。


 第七、捨遣隨觀(paTinissaggAnupassana):觀身(受、心、法)為無常、苦、無我時,能捨棄、不執著它們,心會傾向涅槃,而捨棄執取。以七種隨觀的智慧去觀照身、受、心、法念處,便能對治四種顛倒,寂滅諸煩惱,趣向涅槃。


(46) 「依無常而觀以斷常想,依苦而觀以斷樂想,依無我而觀以斷我想,厭惡以斷歡喜,離欲以斷貪欲令滅以斷集,定棄以斷執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