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開示

戒學、定學、慧學三學,都是靠律儀,有律儀才會有戒學、定學、慧學。
所以要說明修行的過程,我們要特別強調律儀的重要。我今天要舉一個《法句經》的故事說明根律儀的重要。
《法句經》是南傳佛教,也是北傳佛教的一本非常重要的經。在斯里蘭卡、緬甸《法句經》是所有的出家人要背誦的,在寺廟裡,會先給初學者背誦、學習《法句經》及其註解。在《法句經》註解裡,舉很多故事說明經偈的意思,有一個很好的故事說明根律儀的重要。
佛陀時代有三個比丘,他們聽佛說明根律儀的重要,說明有根律儀才有法,沒有根律儀,就沒有法。
聽完佛陀的開示,他們一起討論哪一個律儀最重要,一位比丘說身律儀最重要,有身律儀,才有其他的口律儀與意律儀。如果我們看到什麼好吃的,我們不能控制自己;如果我們吃什麼好吃的東西,我們不能夠控制我們的舌頭;如果我們看到什麼好的色,我們不能夠控制我們的眼睛;如果我們聽什麼好聲音,我們不能夠控制我們的耳朵等;如果我們聞到好香的東西,我們不能夠控制我們的鼻子;如果我們接觸什麼好的觸,我們不能夠控制我們的身體。這位比丘說,身律儀最重要,所有的律儀都是靠身律儀,要控制眼、耳、鼻、舌、身,不要去見聞覺知好色、好聲、好香、好味、好觸等,所以身律儀是最重要的。
另外一位比丘說:不對,為什麼我們的心會亂,因為我們講不如理的話,我們不能夠控制我們的言語,所有的不好的話,都是因為我們不能夠控制我們的口業,所以說:口律儀是最重要的,其他的身律儀與意律儀都是靠口律儀。如果我們能夠控制自己的嘴巴,能夠講如理的話,自然就能夠控制身體與思想。
第三個比丘說:你們都不對,佛陀講得很清楚,都是靠心,心的律儀最重要。心有律儀,那自然身跟口就有律儀,心沒有律儀,那身跟口也沒有律儀。先有心才有其他的法。他們各執己見不能夠決定,就開始爭論,於是就去請問佛,哪一個律儀是最重要的。
佛陀告訴他們,身律儀是很好,口律儀也很好,意律儀也很好,一切有律儀的比丘,可解脫所有的苦。什麼意思?身律儀、口律儀跟意律儀是一個過程,他們是不能夠分開的。
如果我們修身律儀,我們同時是修口律儀,我們也是修意律儀。如果我們是修口律儀,同時我們是修身律儀,我們也是修意律儀。如果我們是修意律儀,我們也是修口律儀,也是修身律儀。
如果我們能夠修律儀,那我們是修戒學、定學、慧學。如果我們不修律儀,我們就不修戒學、定學、慧學。所有修行方面,所有的佛教的學,都是靠根律儀。如果我們修根律儀,那我們是代表對佛教有了解,如果我們不修根律儀,那我們就對佛教沒有了解,這個是根律儀的重要。
所以我們要成就修行的過程,我們要解脫我們的心,解脫所有的苦,那我們的修行,必須修根律儀。
在現代社會有好多色可以看,好多好聲音可以聽,很多好觸可以接觸,對不對?如果你們要用佛法利益自己,利益別人,要特別強調根律儀。根律儀不是不去看、聽、聞等,將自己變成瞎子、聾子、啞巴,而是不對外界生起染著執取的心。我們聽到什麼聲音,不要執著在聲音,不要取聲音的相。
如果我們看見色,不要執著在色相,例如執著在俊男相、美女相。在禪坐的過程,我們用作意引導心,安住在我們的所緣,但我們不執著我們的心,也不執著所緣。不論我們想什麼、吃什麼、看什麼、聽什麼、接觸什麼、做什麼,我們一定要記得律儀。儘量保持看只是看、聽只是聽,不染著執取。如果我們能夠記得律儀,習慣在律儀,那我們就不勉強的,每天的生活能夠與法在一起,如此,能很自然能入佛法的妙境界。佛法的妙境界是什麼?佛法的妙境界是沒有一個實在的法。我們就不會執著我們的所緣,這個是佛法的妙境界。
我們可以用「不執著一法」一句話來歸納佛法的意思,不論我們修什麼法門,念佛、修禪、內觀,一定要記得根律儀的重要,如果你們能夠習慣律儀的修行,那不論你們是修什麼法門,法門變得越來越清楚,那佛法的妙境界,會悠然出現在你們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