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類環境的結構:
書籍目錄
二、人類環境的結構:

二、人類環境的結構:

  世俗世界與佛國淨土



Bg B68

   世俗世界是指有情眾生所居處的世界,佛教對它做了多層次的考察,將其劃分爲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種境界。

   這裏的「欲」是貪慾的意思,主要指食慾和淫慾;「欲界」即是指受到食慾和淫慾支配煎熬的眾生所居住的世界。欲界裏的眾生分爲六類,即前文提到的「六道」,由低到高依次爲: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六道及其空間位置與情形分別是這樣的:


   一、地獄:「地獄」亦稱「不樂」、「可厭」、「可厭」、「苦具」、「苦器」等,為六道中的三惡道之一。
   佛教設置了無數個地獄,不同的佛典對這些地獄做了不同的分類。《俱舍論》、《大乘義章》等將其分爲八種,稱爲「八大地獄」或「八熱地獄」,分別是指:


 1、等活地獄:投生此地獄者互相殘殺,屍體經涼風吹後又死而復活,再受更大的痛苦。
 2、黑繩地獄:投生此地獄者,要被黑鐵繩所絞勒。
 3、眾合地獄:投生此地獄者,要受到眾多野獸及刑具的殘殺。
 4、號叫地獄:投生此地獄者,受盡苦難的折磨而發出悲號。


 5、大叫地獄:生此地獄者,所受的殘害較前更重,故要大聲呼叫。
 6、炎熱地獄:投生此地獄者,要受到銅鑊、炭坑的煮燒。
 7、大熱地獄:罪人受煮燒較前更烈。
 8、阿鼻地獄:亦稱「無間地獄」,位於南贍部洲之下二萬由旬,深度與廣度亦為二萬由旬,造「十不善業」重罪者墮入此地獄,受苦無間。


   有的佛典則指出,地獄有以下幾大類:一是「孤獨地獄」,由八萬四千小地獄組成,位於大地上面,處於山間曠野之中、以及水上樹下等處;二是「近邊地獄」,位於世界邊界之外;三是「八寒地獄」,位於南贍部洲下面極度寒冷的地方,分別是指:


 1、阿部陀地獄:墮入者身寒生瘡。
 2、尼刺部陀地獄:墮入者身寒瘡破。
 3、阿吒吒地獄:墮入者唇舌凍僵,發出顫音。
 4、臛臛婆地獄:墮入者口發「臞臞婆」聲。


 5、虎虎婆地獄:墮入者不能發聲,祇能在喉嚨裏發出「虎虎婆」響聲。
 6、溫缽羅地獄:墮入者身體凍裂,像青蓮花。
 7、缽特摩地獄:墮入者身體大裂,像紅蓮花。
 8、摩訶缽特摩地獄:墮入者骨折如白蓮花。


   佛經上說,地獄之王是閻羅王(亦稱「琰魔王」),他手下有十八判官以及成千上萬的差役,內中設有法庭以審判受報者,並由鬼卒分掌處置。


   二、餓鬼:餓鬼是「六道」中的惡道之一,據稱種類很多,總的特徵是常常苦於饑餓,其中有的腹大如鼓,喉細似針,沒有人給他們舉行祭祀,因而經常忍饑挨餓。他們居於閻羅王的地下宮殿,也居於人間墳地、黑山洞等地。

   三 阿修羅:此種眾生居於須彌山低處和輪圍山一帶。
   四、人:佛經上說人居住在南贍部洲的地面上。
   五、天:「天」亦稱「天人」、「天眾」、「天部」,是高於人類的上界生類,而不是指天空。    
   「天」的另一種含義是指這些生類所生活的環境,包括「欲界六天」,具體是指:


 1、四天王天:此種天前文已提及,佛教說它是欲界六天中最低的天,也就是最接近人世的天。

   佛經上宣稱,在須彌山腰有一座犍陀羅山,此山有四峰,每峰居住一天王,各護一天下。四天王在中國又俗稱四大金剛,是東、南、西、北四方的守護者,具體即是前面提到的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四天王各有九十一弟子,輔佐四王守護空間十方。四天王又各有八個大將,代理天王管理所居各處的山河、森林以及其他地方的小神。八大將中居首位的是韋陀,是專門保護出家僧尼的,因此極受我國僧人的尊崇。


 2、忉利天:亦稱「三十三天」,是欲界六天中的第二天,位於須彌山巔,四方有四峰,四各有八天,總共三十二天。它們共同輔佐居於中央的帝釋天,合稱三十三天。


   此天的主管者是帝釋天,其王城位於須彌山巔的太平地正中,王城每邊長二千五百由旬,高一由旬半的金城楯圍繞,地面由金鋪成,並飾有五顏六色的珠寶。王城中央爲帝釋天的宮殿,四周總長爲一千由旬,城外周圍是四苑,苑中各有如意池,池裏積滿了功德水。城東北有高達百由旬的神樹,終年散發出芬香;西南有會堂,爲天人講經說法處。


 3、夜摩天:此天在忉利天之上八萬由旬處,晝夜不分,光明燦爛。
 4、兜率天:此天位於夜摩天之上十六萬由旬處,居住在這裏的天人通體光明,能照耀全世界。
 5、樂變化天:此天位於兜率天之上三十二萬由旬處,居住在這裏的天人,其主觀欲望都能立刻變成現實快樂。
 6、他化自在天:此天在樂變化天之上六十四萬由旬處,是欲界六天中位置最高的一天,居住此天的天人能自由變化,自在受樂。這裏的統治者叫做「他化自在王」,他亦是整個欲界之王。

   色界位於欲界之上,是已離食、淫二慾的眾生所居住的地方。由於居住在這裏的眾生仍有形狀和身體,亦有所居住的宮殿、國土,即有「色」,故稱色界。據《俱舍論》等所載,色界包括「四禪天」,共十七層梵天,稱「色界十七天」。其中的前九天三個爲一排,連同後八天,高高居於欲界之上。


   一、初禪天:生於此處的眾生不食人間煙火,故無鼻、舌二識,但有眼、耳、身、意四識生起的喜、樂二受和尋、伺思惟能力。

 初禪天包括三層梵天:
 1、梵眾天:「梵」即天王、天神,此天為大梵天王所統領,故名梵眾天。
 2、梵輔天:是大梵天王的輔相。
 3、大梵天:為初禪天之王。


   二、禪天:生於此處的眾生既無眼、耳、鼻、舌 身識,亦無尋、伺思惟能力,祇有意識與喜受及捨受(非苦非樂之感受)相應。

 二禪天也包括三層梵天:
 1、少光天:此處光明最少。
 2、無量光天:即光明增加為無量無限的光天。
 3、極光淨天:此天光明遍照,而且説話亦口出淨光。


   三、三禪天:生於此處的眾生唯有意識活動,與樂受、捨受相應

 三禪天亦包括三層梵天:
 1、少淨天:離喜受樂為「淨」, 少淨天即「淨」少之天。
 2、無量淨天:即「淨」增為無量之天。
 3、遍淨天:即「淨」周遍一切之天。


   四、四禪天:生於此處的眾生唯有與捨受相應的意識活動。

 四禪天包括八層梵天:
 1、無雲天:即此天無雲。
 2、福生天:這是有勝福力者方能往生的天。
 3、廣果天:即果報最勝最廣的天。
 4、無煩天:指沒有煩亂之天。
 5、無熱天:即離諸惱熱的天。
 6、善觀天:指果德易彰之天。
 7、善見天:指見極清澈的天。
 8、色究竟天:此天是色界最高的天,上有大自在王,主大千世界,也是所説十住菩薩的最後生處。

   無色界位於色界之上,是三界中最高的一界,爲既無欲望亦無形體的生存者居住的地方。此處沒有宮室和自然國土,亦無任何物質性的東西,故名「無色界」。


   「無色界」的居住者與「無色定」的修行者相對應。「無色定」是一種對治色的束縛,滅除一切對外境的感受和思想的修行,以及由此達到的精神境界。這種修行方法與相應的境界,分爲四等,稱「四無色定」,即「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此「四無色定」的內容於後文詳述)。佛教說,修習四無色定的人往生之後生於相應的四無色界。四無色界亦稱「四無色天」,它與四無色定的名稱及高低等次均一一對應:


 1、空無邊處天:此為修習「空無邊處定」者往生之後所生之處。
 2、識無邊處天:此為修習「識無邊處定」者往生之後所生之處。 
 3、無所有處天:此為修習「無所有處定」者往生之後所生之處。
 4、非想非非想處天:此為修習「非想非非想處定」者往生之後所生之處。

   與上述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一世俗三界相對的是佛國淨土。

   小乘佛教一般不講佛國淨土,它認爲一般眾生祇能修成阿羅漢果,是很難成佛的;「佛」祇是對釋迦牟尼的尊稱,釋迦牟尼佛教化的地方,是佛和眾生共同居住的世界,因而沒有專門的佛國淨土。大乘佛教則認爲,一切眾生都能成佛,三世十方處處是佛,其數量如同恆河沙子一般難以計量。這無數的佛所居住的世界,就是佛國淨土。「佛國淨土」亦稱「佛國」、「淨國」、「淨界」,它是與世俗眾生所居的所說「穢土」、「穢國」相對的。

   關於佛國淨土的情況,大乘佛教的不同典籍有不同描述,其中影響最大的有以下幾種說法:

   「彌陀淨土」也稱「阿彌陀佛西方淨土」或「極樂世界」,是《無量壽經》及《佛說阿彌陀經》所宣揚的淨土。這些經典描繪了這一淨土中盡善盡美、莊嚴奇妙的景象。如《無量壽經》說這裏:

   衣服飲食,花香瓔珞,缯蓋幢幡,微妙音聲,所居舍宅,宮殿樓閣,稱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一寶二寶,乃至無量眾寶,隨意所欲,應念即至。
   這裏一應俱全,所求必應,沒有痛苦,祇有歡樂。這些經典還宣稱,眾生祇要信仰阿彌陀佛並稱念此佛名號,往生後即可往生彌陀淨土。

   「華藏世界」亦稱「蓮華藏世界」,是《華嚴經》宣說的淨土。該經宣說,世界是毘盧舍那佛的顯現,山河大地、各種生物及一切現象均是佛體,一切聲音都是佛法的獅子吼。毘盧舍那佛是華藏世界的教主,華藏世界是毘盧舍那佛教化眾生的地方。這裏的一切均由須彌山無數風輪所持,最下面的風輪能住持上面的一切寶焰,最上面的風輪能住持香水海,香水海中有大蓮華(花),四週爲金剛輪山所圍繞。《華嚴經》宣稱,華藏世界有無數香水海,每一香水海中各有大蓮華,每一蓮華中又包藏無數世界。這些世界次第排列,其中第十三重爲「娑婆世界」,是人類居住的地方。在娑婆世界裏,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

   密宗將佛國淨土置於一種動態變化之中,與眾生修行的境界聯繫起來。該宗認爲,菩薩修行有十三地,他們功德圓滿、修成佛果後所達到的佛國境界也有十三天,毘盧舍那佛住在最高的一層天。一般佛教徒祇要修行圓滿,往生後也都可輾轉經過「十三天」而到達毘盧舍那佛所在之天,其順序是:

 1、在不動明王處度過初七日。
 2、在釋迦牟尼佛佛處度過第二個七日。
 3、在文殊師利菩薩處度過第三個七日。
 4、在普賢菩薩處度過第四個七日。
 5、在地藏菩薩處度過第五個七日。
 6、在彌勒佛處度過第六個七日。
 7、在藥師佛處度過第七個七日。
 8、在觀世音菩薩處度過百日。
 9、在大勢至菩薩處度過一年。
 10、在阿彌陀佛處度過三年。
 11、在阿閦佛處度過七年。
 12、在大日如來佛處度過一段時間。
 13、到達毘盧舍那佛處。

   顯然,在佛教構造的宇宙圖式中,所說的佛國淨土,除了佛教徒以外,其他的人是很難解悟的。即使是佛教所說的世俗世界,也與我們所理解的外在世界有相當大的差異,不過,佛教宇宙觀中也包含著某些符合常識乃至科學的成份,如其關於時空無限性及宇宙無限性觀念,其關於人類生存環境的某些描述,都透出智慧的閃光。

   現在要解釋的問題是,這樣一個生存環境是怎麼形成的?是由甚麼構成的?構成這一生存環境的東西本身又是怎麼產生的?對這些問題,佛教是這麼看待的:宇宙即人類生存環境是由種種「法」構成的,而「法」又是在因緣的作用下產生的。這一觀念反映在緣起論中。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