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尊發心首楞嚴 全佛現成圓佛頂
法爾空乳流智海 大慈大悲大喜捨
全佛現前大菩提 大三昧耶如頂嚴
相憶互誓大願句 相續無間無退轉
圓頓發心全佛眾 海印法界蓮華藏
▊ 以何種心境來修習此法
修習大白傘蓋佛母時,我們應當以何種心境、何種見地來修習此法?倘若我們沒有發起無上菩提心就沒有大乘佛法,因為大乘佛法即是菩薩成佛的法門,這是要發起無上菩提心誓度一切眾生,使他們離苦得樂成就無上佛果的法門,而不只是自求解脫的法門而已。
▶ 菩提心
全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又作無上菩提心,即是求無上菩提的心。菩提心為一切諸佛的種子,淨法長養的良田,若發起此心來勤行精進,當得速成無上菩提。所以由此可知菩提心乃一切正願的起始、菩提的根本、大悲及菩薩眾的所依;大乘菩薩最初必須發起大心,稱為發菩提心、發心、發意;而最初的發心,稱初發心、新發意。求往生淨土者,亦須發菩提心。
而菩提心的體性,據《大日經》〈住心品〉記載:如實知自心,即為菩提。即以本有的自性清淨之心為菩提心。
而一切殊勝本尊法的成就,都是來自於體悟本尊的發心——無上菩提心;假若不能了悟諸佛的大悲願海,是不能獲致修持本尊的圓滿成就;至於在身、語、意的三密相應上,若是沒有具足廣大的願力,就不能具足如同所修學的本尊一樣的發心。
假若我們經由觀想身、語、意來與本尊三密相應,意密是觀想本尊的樣貌,語密是持誦本尊的咒語,身密是結本尊的手印。我們思惟一下,是否經由這樣的修行,就能與本尊的身、語、意三密相應,而能圓證成就?
意密的內容是除了觀想本尊的外相之外,還要了解本尊為何會生成如此的樣貌。如果我們只單單觀想這本尊的外相,是不能確實地與意密相應的,而是我們要思惟為何這個本尊會生成此樣貌?是什麼因緣、發心使本尊會具足千手千眼?如此的思惟便產生很大的意義,才能真切地與所修本尊的心相應。
我們更要思維為何佛身會示現三十八相、八十隨形好?為何佛菩薩對眾生永遠總是汨汨不斷的慈悲心?在此就應該要更加了解此佛菩薩的本願力。為何每尊佛菩薩的手印都不同呢?這其中都是有其事理因緣,我們皆要細細密密地來體會。
如果我們要深刻體會佛菩薩,首先要了解此佛菩薩在性格上有什麼特質;所謂佛菩薩的特質,不是我們一般所指的人格特質,譬如這人個性比較急躁或是平和,不是指這些人格特質,而是指佛菩薩願力的特質,我們要先了解他的特別願力。
▌ 了解佛菩薩的心意
例如佛是如何成就的呢?佛的產生一定是依據其三昧耶誓句而圓滿成就,若是沒有三耶誓句就沒有佛的生成,所以沒有願力就沒有佛。我們平常稱誦阿彌陀佛的佛號,光是口中念著南無阿彌陀佛,這樣子的誦念佛號是不夠圓滿的。而是在我們稱念一句阿彌陀佛的佛號時,是否了解阿彌陀佛的心意呢?是否了解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呢?
當我們口念:「南無阿彌陀佛」,而我們的心發起四十八大願,如此一來我們就能與阿彌陀佛有同等的悲願力。稱念佛號或誦持咒語當然是有功德的,但當我們誦念本尊心咒時,我們是否心中總是祈求佛菩薩本尊為我消災解運呢?這樣的心態是否正確呢?
我們要了解一切佛菩薩的咒心都是平等心、慈悲心與無上菩提心,要如實體悟本尊的咒心,而以這樣的心意來修持大白傘蓋佛母法,才能具足功德與利益,否則只是口中誦念,手結手印,心中卻無發起平等大悲心;這就像 練功夫,只有在拳架上下功夫,而沒有練到内功,如此是無法修習成就。我們如此發心來修持大白傘佛母,無上菩提心即是菩提,善發菩提心,終能出生圓滿的佛智,圓滿悲智而出生諸佛。
▌ 與佛菩薩同一發心
所以我們要修習本尊觀,要先把本尊所具足的願心研究清楚,他是如何發起大慈大悲心及本願力。他如何完成其願力?他有何種特色?要如何發心才能夠成就、才能夠救度何種眾生?這些都要明白清楚。清楚了這些以後,由於我們的發心,從此就能無礙地踏上菩提的道路。
▋修習本尊觀的第一要件

依此發心,我們所修學的本尊會自然與我們相應,我們的心就是本尊的家,我們的發心如果和如來一樣,我們的心即是佛陀的家,佛陀便安住在我們的心中;因為我們未發心,佛陀就不住於我們的心中,就如同我們自己將他捨棄一般。
佛菩薩、本尊都是安住在清淨的境界之中,然而本來清淨的心,我們常常是沒事就把他弄得亂七八糟。就如同《十地經》云:「眾生身中有金剛佛性,猶如日輪,體明圓滿,廣大無邊;只為五陰黑雲之所覆,如瓶內燈光,不能照輝。」我們的自心本來清淨,就讓佛菩薩安住於我們的自心之中,安住於此,讓我們與佛菩薩同一發心,同願同行。
「如尊發心首楞嚴,全佛現成圓佛頂,法爾空乳流智海,大慈大悲大喜捨」,無論我們修持什麼本尊法,我們都要把所修持的本尊發心弄得清楚明白:修學釋迦牟尼佛,便把釋尊的心弄清楚;修藥師法便把藥師佛的心弄清楚。如此一來我們便有福了!
將佛菩薩的發心弄清楚,而且如同佛菩薩的心一般發心,這比我們修習一百八十萬遍的儀軌功德都還大。所以我們修學大白傘蓋佛母,便要將佛母的精神、心意好好的體會。
「如尊發心首楞嚴」,我們要依大白傘蓋佛的發心來發起無上菩提心,大白傘蓋佛母是依何而示現呢?是由佛頂所現,而變成佛頂寶蓋覆於一切眾生,來護佑一切眾生成佛。大白傘蓋佛母是從一切如來佛頂髻所現形的寶蓋,來護持一切眾生,所以「全佛現成圓佛頂」。
「法爾空乳流智海」,如果有一天,我們做一個夢,夢見在空中擠牛乳;或是在石頭上彈琴;這在修行上就有些趨入了。這代表緣起啊!法爾空乳才能流出智慧海,這是大智海的灌頂。當我們修習拙火時,修法中有提到智乳灌頂,這智乳從何而來呢?這智乳即是從空性而來。
由此看來,大白傘蓋佛母就是我們的乳母,她養育著我們,護佑著我們直到成佛。所以我們可以說是從大白傘蓋佛母的智慧大海裡頭所流出來的,他真的是我們的乳母、養母、生母,在不同的意義中有著不同的感受。
「大慈大悲大喜捨」,我們要發起大慈(緣於無量眾生,思惟使他們得樂的方法,而證入「慈等至」的定境,稱為慈無量。)、大悲(緣於無量眾生,思惟使他們離苦的方法,而證入「悲等至」的定境,稱為悲無量。)發起大喜(思惟無量眾生能夠離苦得樂,内心深感喜悅,而證入「喜等至」的定境,稱為喜無量。)發起大捨(思惟無量眾生一切平等,沒有怨親之別,而證入「捨等至」的定境,稱為捨無量。)發起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四無量心。
「全佛現前大菩提,大三昧耶如頂嚴」,現觀眾生全佛現前大菩提,如此大三昧耶就常住於我們的頂嚴。「相憶互誓大願句,相續無間無退轉」,大白傘蓋佛母常住於我們的頂嚴,我們與她相互憶念永不忘失,如同子憶母、母親憶念孩子一般,憶念互相成就的三昧耶誓句大願,相續無間而永無退轉。
「圓頓發心全佛眾,海印法界蓮華藏」,這是圓頓發心的全佛眾生,我們要體悟一切眾生都是佛陀,一切眾生頂髻都現起大白傘蓋佛母。
由是現觀眾生是佛陀,我們自己是顆摩尼寶珠,而每個人亦是摩尼寶珠,一個小區域團體也是摩尼寶珠,整個法界都是摩尼寶珠,珠珠相映相攝,整個世界就如此圓滿成就,十方三世同時炳現,現起蓮華藏世界海。我們要如上發心。
▶ 圓頓
圓滿、頓超之義。「圓」是指一切遍圓的圓滿教授,「頓」是指剎那頓超的當下開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