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種修行
書籍目錄
身念處
法念處
禪修開示
二、四種修行

二、四種修行


Bg f95

  修行的過程就是解脫的過程,要了解我們是在那一個過程裡,是在開端、中端,還是末端。《無礙解道》分別四種修行,可以透過四種分別,了解我們修行的情況,調所有的善法統一,調它們成一味,一個解脫味。若能如此修習,智慧能夠成熟,修行的過程能夠成就。那四種呢?

  如果要成就得修行,要徹底了解如何得到目標,如果我們不了解如何得到目標,當然不容易達成目標。修行是個不斷的過程,要了解每個過程中的「得」;現在修習安般念,「得」就是得入息、出息明顯,「得」就是覺知息的長短,覺知氣息的整個過程。運用智慧,讓呼吸的觸點明顯,調五根平衡,呼吸越來越微細,呼吸與禪相結合,禪相變白、變穩定這是取相;繼續專注,禪相變成明亮、光芒四射,是似相。


  此時可以辨識有分,辨識五禪支。如果能辨識尋、伺、喜、樂、一境性,便是得到第一禪定。接著可以入只有喜、樂、一境性的第二禪定,再來是樂、一境性的第三禪定,然後是只有一境性的第四禪定。如果我們很清楚了解這個過程,奢摩他的修行會很順利。毘婆舍那的修行也一樣,我們要了解很清楚,要「得」什麼目標。這些了解靠我們平常的用功,了解以後要修行比較容易進入。


  從那裡了解安般念的過程,在「觸點」了解,觸明顯智慧才會明顯;觸不明顯智慧也不會明顯。觸明顯,定才會明顯,止會明顯,觀會明顯。觸不明顯,止不會明顯,觀也不會明顯,五根、五力不會明顯,什麼都不會明顯。觸是法,觸不明顯,不清楚觸點,那是丟掉法,就不能了解怎麼調合所有的善法平衡。了解「得」,清楚自己的修行,才能得勝處。

  修行的過程中,難免會有一些障礙、煩惱出現,要了解如何對治它們,達成自己的修行目標。如腳痛、胸悶、昏沉、散亂時要如何調整自己的身心。不管修習止,還是修習觀,最明顯的煩惱就是五蓋,覺知未生起的五蓋生起了,在出現的初期便對治它們,知道用什麼方法對治,不讓它們繼續增強。如果我們能運用這個了解,運用對治法利益我們的修行,修行會很順利,進步會很快。

  這個修行對我們來說是最重要的,我們說:習慣成自然。要培養修行的習慣,讓修行變成我們的習慣,繼續留在這個習慣上。不是只有在封山禪修的時候,才努力修行。修行是不管我們做什麼,不管我們在什麼姿勢,不管我們在何種情況,都保有修行的習慣,都能自然修行。這樣我們才是「真正的出家、真正的修行」,我們能這樣才能真的利益自己、利益他人。


  我很喜歡斯里蘭卡的一個故事,在斯里蘭卡有一個名叫僧伽羅興達(SaGgharakkhida)的長老,長老學問修行都很好,也很努力弘揚佛法,他的學生、徒弟很多,他成為佛法的榜樣,戒清淨、心清淨、智慧清淨。他年紀大了,生病了,他知道自己快要死了。他想:我要走了,徒弟們一定會問:長老您的修行成就?您要出生在那裡?您解脫嗎?如果我誠實地回答:我是凡夫而已,我什麼道果都沒有。他們一定會很失望,可能也會對佛法失去信心。


  於是長老放鬆身心,進入禪定,以禪定的力量,集中他的心,思惟色法、名法,思維名色法的緣起,看清楚它們的生滅,思惟他們的無常、苦、無我,結果他當下實踐見道、修道成就阿羅漢。這是習慣的力量,雖然在這之前他是凡夫,但是他已經讓修行變成習慣,他習慣在禪定,習慣思惟名色法,習慣於名色法的生滅,由於習慣力他很快便能成就,給他的徒弟們最好的鼓勵,也是大家的楷範。

  解脫的過程就是心清淨的過程,了解心清淨的過程,讓所有的善法成熟在這個實現清淨的過程。清淨有七個階段,了解自己是在那一個過程裡頭。四念處的修行,就是讓心清淨的修行,在過程中,可能清淨的心仍會受到污染,達到涅槃就能究竟清淨。


  雖然分別為四種修行,但它們是結合在一起,是個不斷的過程。因為習慣修行,所以能運用對治修行,由於對治修行,便能得修行,能得修行,便可以清淨修行。重要是:怎麼運用它們在我們的修行,讓它們變成我們的修行,成就我們的修行。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