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思死無常
書籍目錄
最勝耳傳修心七義論講記
釋頌文科判為三:
二、開演正教義
丙、正教授引導弟子之次第
第四、明一生之修法者
第五、明修心之量
第六、明修心三昧耶
第七、義明修心學處
甲四、正明主論
乙一、出離心
乙二、菩提心
乙三、正見
丁二、斷相違法
丁三、正贊無過大師
丁一、此法為求解脫者堪入之理
二、思死無常

二、思死無常



第一、開示加行法

謂先依四加行修,而後可入正行,四加行者:
一、思暇滿難得 二、思死無常 三、思維業果 四、思生死過患


   二、思維死無常者,修學人雖已聞法信受,不知死無常義,則不能鞭策自心精進相續曰故思死無常教授為令心不鬆懈,長時相續,能令善取心要,把握不放,故極重要。思死無常者,喻如遠行人上路,途中每遇一處,不受他人留止,不為人捎帶事物,只計路程遠近,盡力趲行,但辦行李資糧不可少者,不取無用之物,學人思死無常,亦復如是,逕趨彼岸,不肯稍停,惟取佛法,不受餘法,捨棄世間一切名聞利養、恭敬,輕現世而重來世,此是清淨修學。若無捨此世之心,雜世間名聞利養而修者,其所修之供養、禮敬、集福、懺罪等善法,均已變為世法之工具,是雜染修,不名清淨。名聞本空,而眾生樂受名聞,學佛亦多為名。由昧死無常義,重視現世虛榮。縱廣修諸法,不離雜染,難生功德。惟通達死無常義者,不樂現世,所修清淨。即供一柱香,念一聲佛,亦生多功德。或謂如捨棄現在一切世間法者,不將窮餓以死乎。答之曰,依噶當派祖師云,法依於窮,窮依於死,死依於曠野。意謂學法人,先下決心,捨此世,求正法,故不畏窮。而窮即是所依。窮至於餓死,死而無衣衾棺槨,凍死曠野,然非所畏死,以法重於此也。學法者,果真如是精神,斷不窮餓。佛過去曾授記說,凡清淨趨向善法之佛弟子,我以過去所得無量福德資糧勝過轉輪聖王所有之福報,以迴向於汝,直至此世界毀滅以前,唯餘片土,僅生最後禾苗一穗時,而皈依我法弟子,決無饑謹之虞云云。故依佛所說,真正吾人能生棄此世之心,福報相尋而來,有加無已。彼錢財等,皆屬魔事,必不讓汝獨作清淨窮人。此中不可思議,真修法者,自能知之。昔迦當派大德白貢金自傳云:我昔有地,所播種子四斛,益以晝劫夜盜,然自計尚不能一飽。今出家巖棲,一無所有,然我之受用,可以遍供南閻浮提眾生而有餘。昔我辛苦,求食不得。今食轉求我口不得。我昔狹弓矢,佩長劍,而仇敵愈多。今我身無一針,反不靚一敵。此誠不可思議。以此反映,捨棄現世,思死無常,能生不可思議之功德。

   莫謂思死無常,是淺近法,應初業者修。須知過去諸大菩薩,皆以思死無常得度。即諸修密成就之大德,亦復如是。諸經亦說,諸法以思死無常為最勝也。思死無常修法,依宗大師特別教授,分三根本,九因相。三根本者,一、人決定死;二,死無定期;三、死時惟佛法能作利益,是為三根本。每根本各具三因相,共為九因相。

一、決定死者分三因相:

   甲、死來不可拒,經中所載佛與聲聞緣覺均經滅度,凡夫何能免死。過去大學問人,大富貴人,盡捨形壽,我豈例外。今大地有情,皆壽不過百歲而死,我亦同然,推之未來,凡受生亦必有死,則死之義決定。彼死主操吾生命,其來也,雖有大力,不能挫其一毫;多財,不能邀其一有;昇天入地,不能避。移形改貌不能脫。故死來決定,不能拒絕也。

   乙、因壽量日減而知必死。人人壽命,有如藏金,日耗日少。常人年復一年,消其壽算,以就死城,度日益多,距死城益近。此尚是指不遭意外之平等壽量而言。何況更有橫夭,速於常人者耶。譬彼行將屠宰之羊群,步步接近屠場,縮短壽命;人亦如之,決無不死者也。

   丙、思維雖存在時,亦少修法之暇,而死必決定。如伽喀巴云:今以人生六十歲計,除幾時及晚時,飲食疾病,六十年中修學正法時,不過四五年,甚至尚有不到四五年者。若以閉關清淨修法之時日計算,至多不過千餘日而已。今修學人,能逮此數者,尚不多見。或與佛無緣,或雖有緣而遷延自誤,及死主現前,追悔無及。喻如日影沈山,轉瞬即歸黑暗,誠可悲矣。以上三因,明決定死義。然眾生雖知有死,猶抱未必馬上即死之心。彼認死雖決定,但此刻不會死。維持此心,直至死前一剎那,尚不放捨此心。重病者,至死亦不肯自承。故此教授於決定死之後,續有死來無定期之說明焉。如前所說,推延懈怠之心,及此刻不死之想,蓋有二因:一、為少壯少病故,二、年高體健故,咸易忽略,死無定期之重要性。故應以第二根本修習對治。

二、死來無定期,亦分三因相:

   甲、壽量不定。佛說南贍部洲眾生,壽命無定,茲值未法時代,人壽尤其無定。人之壽夭,既苦於不能自知,而死主又不為預告。死在何時,非能預知。有在母胎中即死者。有出胎僅數時死者,數日死者。此後則有童年死、少年死、中年死、老年死,各各不同。有身體原強,而忽然死者。故無論少壯康強,皆不能恃。

   乙、死緣多,生緣少。世間生緣少,而死緣多。壽命如狂風中燈,不待油盡,突然熄滅之因素甚多。佛說橫禍飛災不屬於疾病者,有八萬四千種;屬於疾病者,四百數十種;屬於魔事者,三百六十種,皆可令人喪失壽命。又人身四大,地水火風,喻如四毒蛇,同置一筒,互相吞噬,以強凌弱,任何一種熾盛餘三則受損害,人必患病。故因四大不調而死者,比比皆是,故死緣極多。亦有生因轉為死緣者,護以眷屬,居以宮室,飽以飲食,療以藥物,此皆所以養生,而為生因。然眷屬不和,反招損悔,宮室卑濕,飲食過量,亦生百病,藥物本以療病,有時庸醫殺人,因醫致死,是以生因而為死緣。此外死緣甚多,難以遍舉。人皆有分,只差到早來遲。而死無定期,又已決定。

   丙、人身脆弱,隨時可死。龍樹菩薩說,人之形體如風中燭,水中漚,一吹即滅,一觸即壞。經云,大地須彌大海,一經劫火,悉成灰燼,何況人身血肉,胡能久存。

三、死時惟佛法能作利益

   思維死時,除佛法外,餘均無益。眾生平時不畏無常,及臨命終時,則恐怖悲啼,手忙腳亂。但學佛者,與此相反。隨時思死無常,迫切追求正法,串習力成熟,時至而行,決無驚恐,心有所主也。如習知死主為我冤仇,早晚必將賊我,即精勤修學,以作堤防,臨終如赴長途,資糧具足,無有顧慮。所修正法,尤其扼此菩提心要教授,即為禦侮之兵器,上路之絕好資糧,死來不但毫無痛苦,且當安然以逝。故佛稱善逝,此已化死事為順緣矣。造本論者,伽喀巴將示寂時,連呼錯錯,諸大弟於謂師大修行人,臨命終時,何得有錯。伽喀巴答云,今現前境界,與我之願相違,因我修菩提心,常發悲願,願生地獄,代眾生受苦;今淨土現前,與始願相違,故謂錯也。彼發願為菩提心作用。即因此心,反生淨土。知此,則生時修學正法有得,臨死即得把握;即具撼天之力者,亦不能推向地獄中去。死後惟佛法能作利益。其理至明,此中複分三因相:

一、親友圍繞無一能留。二、悅意財物,不能攜去。三、自身骨肉亦須棄捨。

   印度過去大德,梅哆曾說,帝王卿相,庶民乞丐,死後同歸曠野,盡全世界為其財寶,亦終空手而去。盡全世界以為其眷屬,亦無一人隨行。故財產眷屬,均不能作死時利益。若知此理,及死無定期,死來決定等義,則知死後空虛,惟有正法,始能利益。尤以修菩提心利益為大。由此可生一種決定,而專勤修習菩提心。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