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得啊!無常沒有例外,世間一切萬法都是無常。只有一個例外那就是「無常」是永恆的,哪一法能夠脫離無常呢?
唯一永恆的就是無常。所以人不要因為在社會架構下成功,就以為足以駕馭一切。當你有這種感覺的時候,千萬記住,無常馬上就到。如果自覺了不起,那是因為無常還沒有侵襲你。
生命觀由有限到達無限,其關鍵是發菩提心。我們常常說要發心,發的就是從生死海中覺悟的心。真正發心要發大心,發從生死海中覺醒過來、尋求出離的心;更精確的說,就是追求人生止於至善的生命境界。只有這樣,我們的生命,才能夠從有限進入無限的領域。
要注意,既然無限,就沒有成就的終點。不要一聽到無限,就很高興要成佛了!成佛不是終點,成佛只是個過程。成佛以後要做什麼?是變成佛像坐在這裡嗎?那成佛以後就變銅啊,變石頭、木頭做的佛像?不是啊,成佛只是個過程。我們用佛像來表達,是為了警醒因地的菩薩。要怎樣警醒因地剛發心的人?時時警惕啊!為了鞭策自己,因而用佛像來表示法身,而不是說成佛以後每一個都變成那樣。
在整個學佛過程中,必須從有限的生命走入無限領域的生命裡,才有可能轉色身為法身,這是非常重要的關鍵。法身是什麼?要不斷去參,參就是求證,但不是邏輯推理的求證,而是從經驗中慢慢體會種種狀況,然後再去印證,再去超越。邏輯推理則是另一種用大腦思惟的修行方式,即使像愛因斯坦這麼聰明的人,大腦的運用量還不到百分之二十。
各位,聰明智慧如愛因斯坦者,才用到百分之二十,那麼要用到開悟的百分之百是不是很難呢?雖然以邏輯推理作為修行之路是可行的,但是很難成就,所以不建議各位走這一條路。把大腦的思惟模式放下,提起不用大腦的這種生命取向的思惟模式就好了。其實不用大腦就沒有所謂的思惟模式,這只是相對於大腦取向的思惟模式而言,所以我才說生命取向的思惟模式。
大腦用來記憶,生命用來欣賞。聆聽一場音樂會,好好欣賞,什麼都不太會記得。假如一聽人家唱歌,就想他哪裡唱得不好,該怎麼唱,誰怎麼唱,那麼你整首歌後面都沒聽到了,這就不叫欣賞,而是記憶。用記憶根本無法欣賞,所以用記憶就是活在虛幻的鏡像裡。
欣賞一幅畫也是一樣,當升起「這一筆是敗筆,要怎麼畫才好」的念頭時,這一幅畫對你而言就不見啦,只剩意識形態在那裡而已。所以要用欣賞的!生命處處都存在。用記憶,你就會批判,大腦一介入,生命就消失了,剩下的只是一堆知識。這值得我們深思,相信這對各位生命的覺醒會有絕對的幫助。
再做一個補充我們這一期生命,從色身來看是極有限的,從色身的定義來講,是從生日到忌日這段而已,所以這是片段的生命觀,這是第一種。這種人是極端的,現在很多人就是這樣主張,所有知識形態幾乎都是這種片段式的主張,對於過去一概不承認,對於未來也不接受,知識表面上是這個樣子。可是真正追求知識的人會有一種無限的生命觀,因為他已經介入裡面。
譬如,物理學是高度知識化的科學,研究物理的人一定知道牛頓,可是牛頓的生命早在幾百年前就已經結束啦!為什麼直到現在還不得不提起牛頓?以物理學的立場來講,物理學是牛頓的法身,而法身的生命是無限的。讀過哲學的人一定會接觸到亞里斯多德,可他是兩千年前的人呀!從片段的生命觀來看,他也早已不存在,但事實上,他們活在無限的生命領域裡。
因此,主張知識形態生命觀的人,看起來好像是片段的生命觀,事實上他們都是無限的生命觀,只是他們不知道而已。所以從實質上來看,這個世間通通都是無限的生命觀。
此外,介於有限與無限之間的第三種生命觀是比較麻煩的。這就是一般民間信仰所謂的「三世」或「三生」,即過去生、現在生、未來生,但這並不是究竟的無限生命觀。前幾年流行《前世今生》一書,認為過去有很多生,未來也有很多生,這是典型的有限片段連結的無限生命觀,介於有限生命觀與無限生命觀之間。
簡單的講,有限的生命觀就好像一串珠子哦,這輩子是其中一顆,你只看到那一顆,其他的都沒看到。但是沒看到並不表示不存在。你現在的生命是這一顆,過去也有,但是你的注意力只在這一顆上面,其他的你都沒有看到,這就是片段的生命觀。你還是活著,這個事實你接受,但是你沒看到其他的,因為你整個注意力都集中在這裡。第三種生命觀的人,他是肯定有過去,也有未來,一世一段,生命就是很多很多過去生、很多很多未來生連結起來的,這不是無限,這是由很多有限所集合起來的,其實你只看到外相。
法身才是真正的無限,它不屬於外相的部分。外相顯現的,偶爾會是人,有時候會是其他六道的眾生,如天人、阿修羅,地獄、惡鬼,甚至是畜生。你可能當雞、松鼠、老鼠,也可能當山姆叔叔,對不對?很多動物你都經歷過,未來也有可能經歷很多種狀況,我們就把它當作一代、一代這樣連接起來。事實上這種連接沒有意義,我們要的是串連這個有形有相的那個生命後面的本體,很多人研究這個本體,稱之為「靈魂」。是這靈魂在輪迴嗎?不是!其實只是我們的業力在集合而已,業力跟因緣組合起來就成為這一世或那一世,就只是這個樣子而已。
業力跟因緣的組合覆蓋了法身,我們要去解法身,讓法身顯現出來;佛法的修行就是讓法身顯現出來,業力跟因緣組合的部分我們不去拒絕它,但是它對法身所造成的汙染與逼迫,我們要去中斷它,這就是修行成就啦!
舉個例子,我們常常說「了生死、出三界」是「出世間法」,生死輪迴叫「世間法」,可是到底什麼是世間法?出世間法又是什麼呢?其實很簡單,在財、色、名、食、睡上面打滾,就是世間法;在生命的意義、價值與目的上面提升生命品質,就是出世間法。你能不能提升自己的生命品質?生活中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只要是用來提升生命品質的,通通叫作「出世間法」。或許這種講法你沒聽說過,但這是很明確的定義,而且絕然正確。因為提升生命品質,就能讓我們了生死,出三界,不再輪迴!
我們現在這個階段的生命品質有很多煩惱,不過還可以忍啦!堪忍?堪忍就是娑婆世界。我們也有很好的因緣,你會接觸佛法,你也會追求,雖然用的名詞不太一樣,然而都是想要向上爬升。問題是我們使不上力,常常一會兒很好,一會兒就不好。所以我們一定要做個明確的定位,這一生不用來攀緣世間的財、色、名、食、睡,而把心安住在如何提升生命的品質,肯定生命的真相、確定人生的目的、價值 與意義。
把心安住在這上面,就是讓法身顯現出來。法身顯現的時候,業力與跟業力相關的因緣組合,對我們的逼迫就會終止。若能完全終止或不起作用,就是法身完全顯現之時。修行、學佛的重點就在這個地方。假如你對這種生命觀不能確定,那就無法定位,所以要跟各位介紹這三種生命觀:有限片段的生命觀,有限片段連結的無限生命觀,以及究竟的無限生命觀。法身顯現的是真正無限的生命觀,應化身乃片段生命連結的無限生命觀,是不究竟的,而外道修行就通通在這第二種生命觀裡。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念念相續,就是經常緣念無有間斷,而經常的意思就是念念,這跟我們講「偶爾想一下」、「一天想幾次」的那種「經常」不一樣。經典講「經常」就是「一直」、「一直緣念」的意思。剛開始訓練時想到就提起來,這沒有錯,剛開始是這樣;你由一天三次增加到五次,五次增加到十次,十次增加到二十次,那就緣念很多次了。訓練初學者的緣念,有很多教材,通常在古代都把它轉變成公案的方式。
譬如,供養法師功德很大,大家都喜歡供養。有一天有個師父把他的功德箱打開,裡面都是紅包袋,紅包袋裡面卻沒錢。他覺得奇怪?就入定去看大家都拿紅包袋而沒有放錢的因緣?入定一看!原來古代講經時要把錫杖帶著,他沒有錫杖架可以靠,因此就把錫杖靠在大殿的牆壁上,這一靠,福報就通通消失啦!這是要大家注意,在大殿坐的時候,背部不要靠著,靠著會沒功德,福報通通會不見。
坐椅子要坐三分之一?你相信嗎?不信也好,反正你若是怕福報消失,最好只坐三分之一。五觀堂吃飯時椅子坐三分之一,受戒時椅子坐三分之一,聽經時椅子坐三分之一,什麼都三分之一。為什麼?坐三分之一,腰桿就打直了,你就不會去靠。但是光跟你講,你卻做不到,於是就帶點半恐嚇性的講因果,那你就會乖乖坐直啦!這就是古代的教育的方法。
有位法師為大戶人家開示,許多人都擠坐在樓梯上,因為這樣看師父比較清楚,可是你一坐在那裡,人家出入就不方便。法師每次開示就告訴大家,不要坐在那裡,哎,就是有人喜歡坐那裡。師父講故事就是講因果嘛,不講因果,就不像講佛法啦。所以他也依樣畫葫蘆說:「坐在那個上面的人哪,會擋人家的財路,你這一坐啊,將來也會擋掉自己的財路喲!」話還沒講完,人就都跑光了。他的目的就是叫你不要坐那裡嘛,至於是否真的擋人家財路,那無所謂,反正你離開就對了,依教奉行嘛,這就是教材,不必當真。這不叫因果,只是一種教材。
另外再說說比較嚴肅的故事:有個正在趕路的老和尚聽見哇哇的哭聲,他往路邊探探頭,發現一個鼻息微弱的小孩兒,老和尚唸唸大悲咒,灌灌水啊,結果那孩就活起來了。其實,古代這種小棄兒很多,有的父母無法救快病死的小孩,於是便遺棄一旁,反正橫豎一死,那就丟一邊了。老和尚總不能把小孩兒丟掉吧!即使丟掉,他也會跟上來,就像我們在路邊給一隻狗食物,牠就會把你跟到底一般,當然,這小孩子就跟著老和尚了,老和尚等於收了個小徒弟。
日子一久,小徒弟長大理所當然就剃頭當小沙彌了。小沙彌是師父的小跟班,在師傅身邊耳濡目染哪,心想:「像師父這樣當個阿羅漢不好,將來還是要當菩薩比較好,當菩薩才能救眾生。」這一想,英雄主義就出來了。老師父已證阿羅漢,他有他心通:「哦,這小鬼要當菩薩,哇!發心菩薩不得了,來來來,我幫你背包包,讓你走在前面。」老和尚尊重發心菩薩,菩薩就走前面,還替他背包包。
這個孩子走在前面想一想:「當菩薩很辛苦哩,要給眾生做牛馬哦!嗯,我看我還是像師父這樣比較輕鬆。」「啊!小鬼退心了,哈,來!包包拿去,走後面。」走著走著,天色已晚,師父做晚課時,這孩子糊裡糊塗說:「師父,你這誦經聲跟剛才走過的狗叫聲一樣。」「哇,不可以這樣講啊!造口業啊!師父是阿羅漢,怎麼可以這樣講。」小孩子驚慌失措:「師父,我跟你懺悔!」師父說:「好好,此罪可免,但是因果就沒辦法免除啦!來世你要當狗,好好懺悔。」這孩子果然過了七天就死了,死了以後輪迴去當狗啦!
各位常常可以看到類似的公案,其中最有名的就屬舍利弗救了一隻狗的公案。這狗跟著騎驢的主人去收租,結果餓極了,就把主人便當裡的香腸啃掉一半,主人大概太累啦,一面走一面睡,等他想吃飯時才發現香腸被狗吃了。盛怒之下,他就把狗的四條腿砍下來彌補香腸的損失,而且順手就把狗往路邊丟棄。不久舍利弗走過,好像聽到悉悉索索的聲音,結果從亂草叢中看到那隻狗,「啊!怎麼四條腿都被砍掉了?」他奇怪這條狗怎麼那麼歹命哪,他入定去觀。哦,原來這狗就是前一個公案中的小沙彌。
我們會覺得很不公平,這小孩子也無知啊,一句:「師父,你這誦經像狗叫就變成了畜生,而且當狗要當幾生還不知道,你看這因果叫人怎堪受?這一點要弄清楚,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確實如此沒有錯,但是我們不知道理論,所以不能光從表面上來看。
這小孩子造了業,七天就死了,這七天是指他「壽命完整命終」之意,這孩子本來壽命就不長,但也絕對不是過七天就該死,「七」只是圓滿的意思。這孩子此生可能活到二、三十歲都不一定,古代二、三十歲死的人很多。他是壽命結束以後去輪迴的,他說師父誦經像狗叫,這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對佛法之道根本認識不夠,沒有正確的認識。重點不在於他對誦經這件事的錯誤認知,而是在生命本質的認知上有了嚴重的偏差。
人類有向上追求止於至善之生命境界的本能,可是在追求的過程中,生命氣質裡會有下劣心的傾向:「只要這樣就好!」「狗戒」並非佛教之戒,意指先入為主,會排斥所有其他的那種心態。狗戒是印度傳統,指當某人餵了狗之後,這狗會一直住在那人的附近,因為他會常常供給牠食物,牠就認為他是主人,可是一有別的狗過來,牠會攻擊別的狗。所以在印度,牛是聖獸,狗則不然,也就是說,印度人對狗有一種排斥,所以對於生命品質低下的人也都以此形容或譬喻。
因此,如果不了解印度人的傳統思惟和語言模式,你會直接從這公案的相上去判斷它的恰當與否。這個公案在古代會發揮很大的作用,因此我們很難跟各位談這個部分,它主要是當教材,是鼓勵我們不輕言批評,尤其對前輩,不管是師長、父母,都不要任意的批評。
現代不一樣啦!我們的邏輯一框,當然認為這種講法不對了。但是從因果律上來講,這個公案是成立的,因為我們的生命品質往往朝低下的地方走,容易受不好的習氣薰染。假如你不了解這個背景,光從公案來看,那對佛教因果理論會完全失去信心,你會想:「早知道就不學佛了,開個玩笑就這麼嚴重。」事實上,公案故事都帶有寓言性質,其重點在於教化的作用。我們要認識清楚,不然常常會產生很大的誤解。
再者,從生死海中發心以後,要如何才能念念相續呢?就是從原來沒有目標的生命狀態,轉向追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目標,然後經常朝這個目標去思考。到了某個階段以後,它會蘊蓄成為你的生命品質,一種不斷積極向上的趨勢。那麼這就到達「念念相續,無有間斷」。
雖然,我們有時會覺得心好像不在上面,可其實身、口、意三業都朝著這個方向在進行的。就像樹木一樣,根所吸收的水分、養分,定然一直往上輸送,在這個過程中,有些樹枝往下垂,但這也算向上,因為從生命的本質來看,它都是向上的,所以有些時候你看起來好像中斷了,其實不是,因為你的品質是向上的,這一點要了解。所以,「念念相續,無有間斷」是我們生命在經過調整以後,不斷向上的生命狀態。
「身、語、意業,無有疲厭」也是如此。「身、口、意」三業通通是朝著止於至善的目標,沒有疲倦,像樹木生長的過程從未終止。樹幹的年輪每年都往外長一圈,受到客觀的陽光、空氣和水分等因素的影響,差別只在於這一圈的大小而已。所以生命向上提升的部分,其本質是念念相續、無有間斷的,身、語、意業無有疲厭。你用大腦來想,怎麼有可能;心念,身、口、意都在這上面,那其他事就都不要做啦?是啊!用大腦來想,就會變成這種模式。但,事實上不是用大腦思考的模式,而是用生命的模式。
經典在講生命的東西就是這樣,不可思議也在這裡,不是做不到,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生命都在成長,就好像我們不曾看過樹木有哪一天停止成長。雖然冬天樹葉掉光光,生命彷彿停止活動了,其實生命一直持續著,這時候仍舊是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才是生命不可思議的地方。不要以為樹葉掉光光就是死掉了,死了一個冬天,到春天會再活起來,它沒有死,那只是一個暫衰的外相。
這是我們對於生命存在的一種認知,對於佛法所指導我們人生觀的這個部分,懇切的期望各位重新認識一番。第一個是我們把生命誤解為對身體的認識,換句話說,我們都把這個色身當作生命。
色身不是生命,身體的存在只是一種物理現象,頂多擴大為物理現象、生理現象、社會現象、心理現象。假如按次序來分,最基礎的生命是植物,它只有物理現象,生理現象很小,所以被蟲傷害便很容易死亡,生理現象極簡單,一年四季,落葉就再長新芽,只有這樣。就一般動物來講,生理現象就比較複雜了,所以他會吃、會拉,一些低等動物就是如此。
第三是心理現象。所謂愈高級的動物,生理現象也愈複雜,甚至開始加入了心理現象,所以狗會揣摩你的狀況,你很高興的回來,牠也很高興,你回家怪怪的,那狗也會變怪,牠尾巴垂著躲在角落看你。牠已經捕捉到主人的氣,氣氛不一樣就乖乖躲在角落,你一吹口哨,牠就會來撒嬌,這就是牠的心理現象。心理現象牠有,不是沒有,但是不多。狗生病的時候沒精打采,可是你是否看過狗哭,看過狗笑?大概沒有罷!狗笑起來大概會嚇死人,我們知道牠很高興,知道牠好像有問題,但是牠不會笑呵呵的,牠的心理現象還沒有複雜到像人類的程度。
第四是社會現象。群居性的動物即有社會現象,例如蜜蜂、螞蟻會分工,野狼有組織,而雁子天上飛成「人」字型 …… 這都是簡單的社會現象,只是有個樣子而已,絕不像人類這麼複雜。人發明了一個會動、一個不會動的房子,你晚上稍微作夢一下,假設自己是上帝在上面看著人類,那個人跑到會動的房子裡,跑出去繞一圈,然後進入不會動的房子裡不知道在幹什麼?一到冬天找不到人,上帝只會看到一些不是由他創造的東西;房子不是他創造的,汽車也不是他創造的,是人類創造出這些東西的,甚至還要為此爭奪哦!人本身是上帝創造的,但是複製羊出來了,「上帝,你的著作權好像期約滿了!」哈!人類開始向上帝挑戰,「人」,他甚至也要創造了。
人類的社會現象太複雜啦,本來神權時代、君權時代,上帝還可以容忍。人類創造一個皇帝、國王,說是是代天行道。哦!是上帝授權的,上帝還可以容許。結果,現在講民主的時代,哇!根本連上帝也不理了,上帝完全退位了。
你會發現人類的社會現象愈來愈複雜,我們的色身在這個世間受到四種現象所限制,我有我的精神生活,我有我的什麼 …… 這些其實都是社會現象跟心理現象。你忘了色身絕大部分都是物理現象跟生理現象。人類太複雜啦,所以心理現象跟社會現象也特別多。迷惑了自己,忘了自己是誰,甚至自以為比上帝還了不起,宣告上帝已經死亡。
上帝不會因為你宣告他死亡,他就死亡;他依然存在,他還是一樣的殊勝啊!你信不信他,他都一樣,真理的存在永遠就是存在。人類在自己的社會架構中,有些人很有福報,奮鬥得很成功,但卻不知道自己的成功是無常的。王安先生是華人當中的佼佼者、電腦大王,聽說他以六十塊美金起家,到他倒閉死亡之前,最高財產紀錄曾達到幾十億美金。波士頓有兩棟大樓,最後好像五十萬美金就賣了,每個月要兩百萬保養費,你看看,如此一生真的是無常!
王安為什麼失敗?就是「鐵齒」族啊!他發明的電腦很好,各行各業都希望跟他合作,他不願意跟人家整合、相容,那別人家一樣要生存啊,所以就聯合起來把他當掉。同樣地,比爾蓋茲怎麼崛起?他的崛起剛好印證了王安的失敗,可是他的成功又讓自己非常自負,自認為可以打垮IBM,也可以長保江山。唉啊!沒那回事啦!無常很快就會兌現。
記得啊!無常沒有例外,世間一切萬法,都是無常。要說例外,只有一個,那就是「無常」是永恆的。有哪一法能夠脫離無常呢?唯一永恆的就是無常。所以人不要因為在社會架構下取得成功,就自認為足以駕馭一切。當你有這種感覺的時候,千萬記住,無常馬上就到。
當無常來臨時,你根本不知道啊!無常的出沒,無人能夠抵擋。你再了不起、再有通天的本事,也是難以對付無常。想當年秦始皇,你看那種氣勢啊,他不是求長生不老藥嗎?最後還不是被無常帶走了。漢武帝威震八方,派人向扶桑求仙丹,還不是照樣死了;他在位五十八年,經營墳墓五十三年,還是被無常帶走了。所以人不要在自己的色身上下工夫,只要色身的存在,社會現象就會使我們迷惑。
真的,物理現象、生理現象是無知,因為覺性無法發起,一到心理現象的層面以後就應該要覺醒,感受無常的存在,開始追求真正的法身生命。假如你越過心理現象,進入社會現象並擁有廣大福報,特別要留意,不要以為自己就是上帝。
在台灣有一個人跟我說:「你什麼意思啊!」「我什麼意思啊?」他說:「我來了,你不知道啊!」「你來就你來。又怎麼樣啊?」「你怎麼不把阿彌陀佛關掉!」我放錄音帶,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這樣唱著不是很好聽嗎,人來了當然歡迎喝茶啊,我問他:「到底有什麼不對?」「我的成就比阿彌陀佛還大啊!」
我茶水拿起來往他頭上淋下去,說道:「你很大啊 …… 」他火大了!我說:「你成就不是比阿彌陀佛大啊,你是火比阿彌陀佛大,哎!滾出去!」就是有人這樣,他修行不是沒成就,有些證量絕對沒錯,但是不要有點小成就、小靈通、小感應,就以為了不起。不得了啊!那個業力不可思議啊!但他不知道。
這個要很注意,這就是社會現象使人腐敗。所以對於我們自己的生命來講,人類之所以為萬物之靈,即在於我們能夠反省、能夠檢討,那才可能進一步超越,真正在修行上超越。發菩提心就是讓我們從這個生命的萬花筒裡,找到自己的定位目標,這個覺醒才真的叫「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上正等正覺的心」。並不是說這個成就怎麼樣又怎麼樣 …… 而是要讓大家在這正確的目標、正確方向、正確途徑的菩提道上來努力。剩下就靠自己努力啊,誰都幫不了你!
你說:「師父講得很好!」對不起,回去你自己要修行,不是師父講得很好你就解脫了,沒那回事。講得很好是師父的,想解脫,要靠自己。你要是回去光睡大頭覺,那沒辦法。好好修行,就一定可以解脫,這沒錯,但是修行途中絕對不要妄自尊大。我們會有一些成就,那個成就必須去檢驗,然後再超越,這是我們一再要求的,跟各位互相勉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