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皈依的方式
書籍目錄
第一部  道前基礎
第二部 共下士道
三、輕重差別
四、說明十善業
五、思維別業果
六、思維因果後如何正行
七、生起下士意樂的量
八、破除邪執分別
第三部 共中士道
四、分別思維六道痛苦
二、集業
三、死亡
四、結生
三、幾世圓滿
四、生起中士意樂的量
五、排除錯誤見解
六、抉擇能趨入解脫道的體性
四、如何對治煩惱
五、分別說明斷除煩惱
第四部 上士道
三、如何策發菩提心
四、略說七重因果
五、正式修習七重因果
六、寂天菩薩的自他相換教授
二、已得守護
三、還出方便
四、願心學處
三、解釋學處次第
三、差別
四、實際財施
五、意念財施
六、小結
三、差別
四、如何修習
三、差別
四、如何修習
三、差別
四、如何修習
五、總結六度
三、如何攝受眷屬
四、解說四攝
三、止觀雙修的道理
四、次第決定的道理
三、住所緣時如何修
四、住所緣後應該如何修
五、引生住心
六、成就奢摩他
二、抉擇補特伽羅無我
三、抉擇法無我
四、差別
五、止觀雙修
六、修習毘鉢舍那成就的標準
總結
二、金剛乘的修習方法
二、皈依的方式

二、皈依的方式


   皈依的道理是什麼?《攝決擇分》說,要知功德、知差別、自誓受、正皈依,以下分別說明。

(一)知功德

   先憶念皈依處的功德,了解佛寶功德、法寶功德、僧寶功德,然後再皈依。

1.佛寶功德

  身功德

   憶念佛身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好等莊嚴,並思惟《讚應讚》所說,「佛陀身相尊貴莊嚴、殊勝美妙,如甘露般清澈的眼睛,像無雲秋空下眾星拱月。佛陀法相金色晃耀,身披端嚴法衣,像金黃色峰頂霞雲裊繞。佛陀面容光滑圓滿,雖然沒有綴以種種嚴飾,連滿月皎潔的光華也頓形失色。佛陀蓮口宣說妙音,像日光照射蓮花綻放,連蜜蜂都無法分辨真偽,紛紛旋舞在側。佛陀臉色金光燦爛,牙齒潔白端整,像秋月從金山隙縫散發萬丈光芒。佛陀以輪相自顯的右手撫慰輪迴眾生,去除生死怖畏。佛陀妙足遊化世間,蓮幅足印就是大地最尊貴的繪飾,使三界蓮花相形見絀。」

  語功德

   佛陀能在同一剎那以智慧相應,解答一切有情心中疑惑。雖然只出一聲,只發一語,就能攝受眾生隨類各解、自然開悟。這麼稀有的道理,就像《寶積經諦者品》說,「即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在同一時間向佛陀提出各種問題,佛陀也能在一剎那間遍知,只出一聲就能酬答所問,頓除眾生所有疑惑。要知道佛陀是三界最殊勝的導師,以梵音宣說法要,善巧轉動法輪,六道眾生因為佛陀的慈悲願力,才能脫離苦海邊際。」

   又如《一百五十頌》說,「應該觀察世尊悅耳動聽的音聲,從溫良和善的容顏宣流,如同月宮降下甘露妙藥。世尊耿直爽朗的音聲,能止息眾生貪愛,如同雲露滌淨大地欲塵;世尊鏗鏘有力的音聲,能拔除眾生瞋恚,如同金翅鳥搏攫瞋害毒蛇;世尊洞澈事理的音聲,能摧壞眾生顛倒愚癡,如同陽光療癒無明眼翳;世尊豁達灑落的音聲,能降伏眾生我慢,如同金剛杵擊碎驕慢高山。世尊現證世間與出世間的智慧,故能無所欺誑;世尊持守戒律毫無缺失,故能隨順眾生;世尊善於詮釋深奧義理,故能應機開解。世尊柔和的聲音能吸引眾生注意,只要放下萬緣品味法語甘露,就能去除煩惱毒害。世尊關懷的聲音時時縈繞耳際,能安慰匱乏貧苦的眾生、喚醒放逸懶散的眾生,出離貪愛輪迴的眾生。世尊諦實的聲音能讓上智歡喜、中智增慧、下智除翳,利益不同品類的眾生。」應該如此思惟。

  意功德

   分為智慧功德和大悲功德,在智慧功德部份,對於世間法的盡所有性、出世間法的如所有性,就像低頭看手中的菴摩羅果,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毫無障礙剎那現證。除了遍知的佛陀具有如此寬廣的智慧功德,其他外道和聖者因為智量狹小,不可能同時觀見如所有智和盡所有智。如《讚應讚》說,「只有世尊能剎那遍知,一切世俗諦與勝義諦的道理,只有世尊的智慧廣闊無邊,非其他眾生所及。」又說,「世尊能知三時一切法,能知所有種性本際,如同觀看手中菴摩羅果,這是世尊獨有的意功德境界。不論有情世間或器世間,所有法類的共相或別相,世尊都能通達無礙,如同風在虛空任意穿梭,毫無窒礙。」

   在大悲功德部份,有情受煩惱繫縛不得自在,世尊受悲心繫縛也不得自在;世尊看到眾生受苦,經常起大悲心懸念眾生。如《一百五十頌》說,「凡夫被煩惱障和所知障影響,無法脫離輪迴痛苦;世尊被大悲心驅轉,放不下解救眾生的誓願。因此向世尊頂禮前,先向大悲心頂禮。雖然世尊深知輪迴過患,卻因悲心,自願久住輪迴拯濟眾生。」《寶積經諦者品》也說,「世尊看到眾生被愚癡覆蓋,遮住了本然清淨的自性,以致於在生死中輪轉不盡,所以世尊發起無盡悲心。」又說,「見到眾生被欲望牽引,貪執外境而墮入苦際,於是世尊發起強烈悲心。見到眾生被煩惱迷惑,心意煩憂而起病苦,爲了拔除眾生苦痛,於是世尊生起十力悲心。世尊經常繫念眾生,無時無刻不住在悲心,以眾生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以眾生的痛苦為自己的痛苦,這就是世尊沒有絲毫過失的理由。」

續讀下文(請點按這裡) ……

   

  事業功德

   世尊身語意三門能無功用任運而轉,能無間斷隨時起念,時時饒益有情。由於所要教化的眾生因緣不同,對於因緣成熟者,世尊能無餘化導,令他們遠離一切惡作衰損,好樂修習正法。如《一百五十頌》說,「世尊宣說摧伏煩惱的法門,揭露魔王迷惑眾生的技倆,闡述生死輪迴的過患,開示遠離怖畏的大道。世尊繫念眾生的悲心從未斷過,若說還有能利益眾生的事,世尊還沒做還沒完成,這是不可能的。」《讚應讚》說,「若說世尊還有應度而未度的眾生,還有應遠離而未遠離的衰損,還有應證得而未證得的圓滿,哪有這種事?」以上簡單說明佛寶功德。

   修習時要透過不同的角度,才能引發清淨信念;經常不斷思惟,才能策勵勇猛信心;然後以同樣的方法思惟法寶及僧寶功德,唯有如此才能了解「所有經論都是宣說三寶功德,都是指導修行要訣」的道理。把觀察修當成邪分別,認為修行應該捨棄;有這種觀念的人,等於自斷積聚資糧、懺悔業障的眾妙法門。既然暫時獲得暇滿人身,也準備要好好修行,攝取佛語最真實的心要,就該知道錯誤觀念會引發多大的障礙。

   反覆思惟三寶功德,有助於調整心性趨向善法。當然一開始就想獲得定解,也很困難;必須經過不斷串習,才能任運而轉。經常憶念三寶所產生的信心,經常誓願證得佛陀果位所引發的悲心,等到信心清淨、惡業清淨、煩惱清淨,就能日夜見佛;即使臨終面對解肢的痛苦,也不會忘記三寶。《三摩地王經》說,「應該這樣理解所開示的教法:透過不斷觀察思惟,心自然趨向所觀察的事理。隨時憶念佛身具有無量的功德和智慧,心自然趨向佛陀,不論行住坐臥,時時懷著欣慕仰望之心,發願生生世世都要修證無上佛果。」又說,「以清淨的身語意經常讚頌佛陀功德,能夠持續下去,就可以日夜親見佛陀。到了那個時候,即使身處病痛、心處不安,甚至瀕臨死亡,也不會退失念佛心。總之不管遭受多大痛苦,都不要會阻斷信心。」

   博朵瓦說,「一開始經常思惟就能慢慢增加信仰,開展清淨信心,最後獲得佛陀加持。對佛功德產生定解才會至心皈依,然後修習佛陀開示的教法,最終成就一切世間及出世間圓滿。可惜眾生對佛陀的妙智信心不足,才會事事占卜,反而忘記正法。」又說,「例如一位很準的算命師說『你今年沒有災患、諸事吉祥』,這個人一定整年心意泰然。如果算命說『你今年災禍連連,哪些事該做,哪些事不該做』,這個人一定會小心謹慎遵照指示,一旦犯忌則忐忑不安,害怕沒有依卦行事,會招致損害。同樣的,佛陀也制定了一些戒律,說這些可以做,那些不可以做,但是我們會把戒律放在心上嗎?違背戒律會忐忑不安嗎?不但不擔心,還自我安慰『雖然戒律是這樣訂的,但時代不同了,已不適用了』,於是任意妄為輕棄佛語,照自己的意思去做。」不好好觀察,隨自己高興,就會胡說八道。

   要避免這些行為,應該向內檢視自心。經常思惟佛寶功德,努力引發定解及清淨信。有清淨信,才會對佛陀說的法寶及依教奉行的僧寶,產生同等信心。以上就是皈依的真正要訣,缺乏這些基礎,不但無法藉著皈依轉變心性,更不要說妄想獲得什麼成就了。

2.法寶功德

   因為尊敬佛陀,就想到佛陀具有的無邊功德,都是因為親證了滅諦和道諦,而能淨除業障、圓滿功德,所以對佛陀開示的教法及證法,自然產生同等信心。如《正攝法經》說,「諸佛世尊擁有的無量功德,都出自於正法。一開始要聽聞無漏法所化現的教正法,然後依照教正法開示的戒律修習定慧二學,最後依靠證正法成辦修行事業,說明不論初期、中期或後期,都要依賴正法。」

3.僧寶功德

   這裡講的儈寶,特別指獲得見道位以上的三乘聖者。和前面一樣,從思惟法寶功德開始,想到僧寶因為如理修習正法而獲得聖位。《正攝法經》說,「想想僧伽所具的德行,包括身體勵行正法、言語宣說正法、意念觀修正法。僧伽是孕育正法的良田,能受持正法、依止正法、供養正法,以善行護持佛陀事業,成為正法的實踐者。僧伽能捨棄世間財物受用,專注緣念正法,趨向圓滿要道。僧伽能自性正直無諂無誑,能自性清淨斷除煩惱;以慈悲心為體性救度眾生,成就利生事業;又能遠離世間八法,常在靜處觀修,遮止惡業,使心趨向白淨善法。」


見道位,和修道位、無學道位共稱三道,說明修道位階,由見道位區分凡夫或聖者。小乘佛教修習七種方便,獲得無漏智稱為見道,大乘初地菩薩才算獲得見道,由二地到九地為修道,土地到佛地為無學道。

(二)知差別

   由知差別而皈依,如《攝決擇分》說,先知道三寶的差異再如理皈依,分為六部份說明。(1)性相差別,佛寶的性相是「現證正等正覺菩提果位」,法寶的性相是「由佛傳授證果的要道」,僧寶的性相是「從他聽聞修習佛陀教法」。(2)事業差別,三寶先後次序不 同,先有佛寶轉動法輪,繼有法寶開示斷除業與煩惱的修行訣竅,後有僧寶精進修證正法,證明正法可修可證。(3)信解差別,如前面的次序,先建立親近承事佛寶的信解,再建立希求證德法寶的信 解,最後建立與僧寶同修共住的信解。(4)修行差別,如前面的次序,先修習供養承事的佛寶,再修習止觀方便的法寶,最後與僧寶 共同受用資財與正法。(5)隨念差別,分別憶念三寶功德不同,如經說「這是佛法、這是僧寶、這是法寶」。(6)生福差別,依賴補特伽羅及法,產生殊勝的福報,這裡的補特伽羅是指佛寶和僧寶,佛寶是「一位」,僧寶是「多位」。另外在戒律也講到,至少要依止四位僧伽,才能增長福德。


 補特伽羅,就是人、眾生、數取趣的意思,因為佛教主張無我,不承認有生死主體之真實補特伽羅,但為了解說方便,不得不將人假名為補特伽羅:數取趣,是指數度往返五趣的輪迴者。

(三)自誓受

   發誓以佛為修行導師,以涅槃法為修行要道,以做為修行伴,這種發願才算皈依正確,以上出自《毘奈耶廣釋》。

(四)正皈依

   皈依三寶後,不可以再說還有其他可以皈依的對象。內道和外道有很大的差別,因為導師、教法及和追隨者優劣不同,必須深信只有三寶才是真實究竟的皈依處,不能再皈依和佛陀相違的外道。

   1.導師差別:佛陀盡斷所有過失、圓滿無邊功德,證得究竟解 脫,其他外道師父不具備這些優點。《殊勝讚》說,「為什麼要捨棄外道師父?為什麼只能皈依佛陀?因為只有佛陀才能毫無過失圓滿一切功德。」又說,「把外道經典拿來研究,愈深入了解,對佛陀愈有信心。因為外道教法不具備一切智,不能遍知,其宗義本身就含有過失,帶著煩惱修外道法,修半天還是充滿垢染。可惜眾生被煩惱損害,不能了解真實無過的導師,具有此等功德。」

   2.教法差別:佛陀傳下的聖教,是從安穩道獲得的安樂果,能息 滅生死流轉,避免三毒欺誑。對於想要究竟解脫的人來說,唯有佛法才能去除罪業,獲致涅槃。外道教法與此相違,不具備這些優點。如《殊勝讚》說,「修習佛陀教法才能獲得究竟安樂的果位,因此尊稱佛陀轉法為『獅子吼』,具有廣大利益眾生的功德。」《讚應讚》也說,「要善於分辨這是應該修的內道,那是應該捨的外道;這是對治煩惱的清淨聖語,那是引發煩惱的雜染邪語;這是顯示空性的真如聖語,那是執無為有的欺罔邪語。光是這些,就足以分出優劣。這是累積善業的妙善聖語,那是障礙善業的虛邪語。光是這些,就足以分出高下。外道帶著錯誤知見,唯有內道才能清淨外道的邪分別,這就是內道與外道的差別。」

   3.追隨者差別:由前述推知教法有優劣的差別,那麼隨著教法的 修行者自然也有優劣之分。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