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畫 →( 首字 二、七)
二畫 →( 首字 二、七)

二畫 →( 首字 二、七)

二入

理入和行入。理入是由理性着手,覓求真本,入佛知見;行入是由實踐着手,實踐修心,磨鍊意志。 快速跳轉到 “二凡“。


二力

自力和他方。自力是衆生本身的戒定慧三學;他力是佛菩薩的願力加被。


二凡

內凡和外凡。內凡是快要進入聖位的人;外凡是剛剛聞敎起信的人。

二土

1.淨土和穢土。淨土是諸佛清淨的國土;穢土是眾生污穢的國土。
2.報土和化土。報土是諸佛報身所住的國土;化土是諸佛化身所住的國土。

二心

1.眞心和妄心。真心是眾生本具的如來藏心,圓淨妙明,離一切的妄想;妄心就是虛妄的心,常起妄念而生種種的境界。
2.定心和散心。定心是禪定的心,也是修善的心;散心是散亂的心,也是修散善的心。

二如

1.隨緣真如和不變真如。隨緣真如是一種不守自性的真如,它隨染緣而生染法,隨淨緣而生淨法;不變真如則是清淨本然,雖隨緣千差萬別的諸法,但它的自性,從無遷變。隨緣真如如波,不變真如如水,不變之水起波相,但隨緣之波並不失水性,以隨緣之故,真如即萬法,以不變之故,萬法即真如。
2.有垢真如和無垢真如。有垢真如是眾生所有的真如;無垢真如是諸佛所顯的真如。
3.在纏真如和出纏真如。在纏真如是有垢真如的別名;出纏真如是無垢真如的別名。

二行

見行和愛行。見行是見思二惑中的見惑;愛行就是思惑。涅槃經說:「人有二種:一者見行,二者愛行。見行之人多修慈悲,愛行之人多修喜捨。」

1.流轉門和還滅門。一切眾生,造業受生死,叫做流轉;行者修道證涅槃,叫做還滅。
2.聖道門和淨土門。行人在此娑婆世界,理解佛法,先斷惑而後證果,名聖道門;若依彌陀願力,往生極樂世界,得不退轉,直至成佛,名淨土門。
3.福德門和智慧門。在六度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五度是福德門;般若一度,也就是明白諸法實相是智慧門。
4.悲門和智門。悲門是諸佛菩薩利他的德行;智門是諸佛菩薩自利的德行。
5.行布門和圓融門。行布門又名次第行布門,謂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滿後方至佛地,次序歷然;圓融門又名圓融相攝門,謂一位中,即攝一切前後諸位,所以一位滿,皆至佛地。

二光

1.色光和心光。色光又名身光,即佛身上所發出來的光,吾人的眼睛能夠看得到;心光是佛心所發出來的光,它恆常照護著一切眾生。
2.常光和神通光。常光是佛身上所常發放的光,如釋迦佛一尋之光是;神通光是佛以神通力所發放的光,如釋迦佛在說法華經時,特以神通光照遍東方一萬八千國土是。

二因

1.生因和了因。生因是能夠產生果實的因種,如殼麥等種子是;了因是以智慧去透視事物的原理,如燈照物,了了可見。
2.正因和緣因。正因是正主的因;緣因是助緣的因。

二衣

制衣和聽衣。制衣是佛制定比丘一定要穿著的衣,如比丘的三衣和比丘尼的五衣是;聽衣是佛特許聽便蓄存的衣,如長衣是。

二身

1.生身和化身。生身是佛為了濟度眾生而托於父母胎生的身;化身是佛以神通力變化出來的身。
2.生身和法身。小乘說王宮中出生的肉身為生身,而戒定慧等諸功德為法身;但大乘則說理與智互相冥合的真身為法身,而隨機應現的應化身為生身。
3.真身和化身。真身是佛所證得的法報二身;化身是佛應眾生機緣變化而現的身。
4.常身和無常身。常身就是佛的真身;無常身就是佛的應化身。

二求

得求和命求。得求是眾生希求獲得快樂;命求是眾生希求獲得長命。

二序

諸經開頭時,有通序和別序。如是我聞等是共通於諸經都有,叫通序,序說本經特殊的緣起,叫別序。

二忍

1.眾生忍和無生法忍。眾生忍是忍受眾生的種種加害而不起瞋恚的心;無生法忍是安住於無生的法理而不動心。
2.安受苦忍和觀察法忍。安受苦忍就是眾生忍;觀察法忍就是無生法忍。
3.生忍和法忍。生忍是忍受有情的瞋罵捶打等凌辱;法忍是忍受寒熱風雨飢渴老病等非情的禍害。

二戒

1.性戒和遮戒。性戒是本性就是戒,不待佛制,誰犯了就有罪,如殺盜淫妄等戒是;遮戒是禁戒,佛禁止不許作,如飲酒等戒是。
2.邪戒和正戒。邪戒即外道所持的牛戒狗戒等戒;正戒即佛教的五戒八戒等戒。
3.定共戒和道共戒。定共戒是入定的時候,自然能夠收伏身心,防止一切的惡法;道共戒是見了道之後,自然不會再犯戒。這二種戒都是在修定修道之中得的,不是受的。

二見

1.有見和無見。有見是偏於有的邪見;無見是偏於無的邪見。
2.斷見和常見。斷見是執身心斷滅之見,屬於無見;常見是執身心常住之見,屬於有見。

二受

身受和心受。身受是眼耳鼻舌身等五識的苦樂感受;心受是人們意識上的憂苦感受。

二見

① 有見和無見。有見是偏於有的邪見;無見是偏於無的邪見。② 斷見和常見。斷見是執身心斷滅之見,屬於無見;常見是執身心常住之見,屬於有見。


二利

自利和利他。上求佛果是自利;下化眾生是利他。


二和

理和和事和。理和是二乘聖者共同斷除見思二惑,及共同證悟無爲的道理;事和是對凡僧而言,共有六種,即身和、口和、意和、戒和、見和、利和。以上理事二和,名爲僧伽,卽和合衆的意思。

二苦

內苦和外苦。內苦有二種,即一切疾病爲身苦,憂愁嫉恨爲心苦;外苦也有二種,即盜賊虎狼之害,和風雨寒暑之災。

二明

內明和因明。內明是佛所說的一切大小乘教法;因明是考定邪正分清真僞的理法,相等於現代的論理學。

二果

聲聞乘的果位名,梵語叫做斯陀含,華譯爲一來,意思是修到了此果位的人,死後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們這個世界來一次,就不再來欲界受生死了。


二食

1. 正命食和邪命食。正命食是比丘按照佛制,以乞食來資養色身,清淨延命:邪命食是比丘不依佛制,以四邪或五邪之法來求取活命。
2. 法喜食和禪悅食。法喜食是聽了佛法,心中歡喜,善根增長,資養慧命;禪悅食是修禪得定,心身怡悅,安樂自在。

二死

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一切眾生,在三界六道中,由於善惡業所感,其壽命皆有分限,其身形皆有段別,故其生死,名分段生死;三乘聖者,已斷見思惑,了分段生死,但因修道的結果,迷想漸滅,證悟漸增,此迷悟的遷移,每一期皆不同,其中由前期移入後期,恰如一度生死,其變化神妙莫測,不可思議,故名變易生死,或不思議變易生死。

二持

止持和作持。止持是持此戒以止惡,亦即諸惡莫作之意;作持是持此戒以作善,亦郎眾善奉行之意。此止持與作持二門,可以攝盡一切的戒律。


二根

1.利根和鈍根。利根是指根器很銳利的人;鈍根是指根器很遲鈍的人。2. 指男女的二根,亦即男女的生殖器。


二乘

聲聞乘和緣覺乘。凡屬修四諦法門而悟道的人,總稱爲聲聞乘;凡屬修十二因緣而悟道的人,總稱爲緣覺乘。以上二乘又分爲愚法二乘和不愚法二乘兩種,愚法二乘是聲聞緣覺二小乘,迷執自法,而愚於大乘法空之妙理;不愚法二乘是與愚法二乘相反,他們善知理法,進入大乘的境界。


二流

順流和逆流。順流是流轉於生死的因果;逆流是還歸於寂滅的因果。


二悟

頓悟和漸悟。頓悟是頓時就能開悟;漸悟是逐漸才能覺悟。


二修

1.專修和雜修。專修是專修一善;雜修是諸善氣修。2.事修和理修。事修是注重事相的修法,如把所善事念念於心,即著相而修,此種修法只能獲得世間的善報,不能出世間;修是注重理性的修法,如把所善事以三輪體空作觀,不著於人、我、法相,這種修法能了生死,證涅槃。3.真修和緣修。真修是地上菩薩證真如之後無修行法,無心無作;緣修是地前菩薩真如而有修的行法,有心有作。

二衆

道炙和俗象。道衆是有道行的大眾;俗眾是凡俗的大眾。

二執

我執和法執。我執又名法我執,即執著一切法都有實在的體用。


二教

1.顯教和密教。顯教是顯明易懂之教,如應身佛释迦牟尼如來所說的一切大小乘教法是;密教是秘密難曉之教,如法身佛大日如來所宣示的一切内證真言教法是。
2.漸教和頓教、漸教是由淺入深,逐漸使人覺悟的教法;頓教是直說究竟妙理,立刻就能使人覺悟的教法。
3.律宗判如來一代時教,爲化教與制教二類:化是化導象生,凡諸經論中所示禪定智慧的法門,使人斷惑證真者,都是屬於化教類;制是制定戒律,如四分律、五分律、十誦律等,爲佛所制的律儀,所以統衆防非者,都是屬於制教類。


二智

1.如理智和如量智。如理容又名根本智、無分別智、具智、正體智和實智等,是佛菩薩觀証真如契於諸法實相的真智;如量智又名後得智、分別智、俗智和權智等,即佛菩薩說法度生分別事相的智。2.根本智和後得智。境智無異,不起分別,名根本智;分別一切差別之相,慧照分明,名後得智。3.真智和俗智。其智是根本智的別名,亦即照了真諦理性的智;俗智是後得智的別名,亦即照了俗諦事相的智。4.實智和權智。實智是真性之中的真實智慧;權智又名方便智,即相機説法的方便智慧。5.一切智和一切種智。一切答是聲聞緣覺的智,能夠明白一切法真空的道理;一切種智是佛的智,能夠通達一切諸法的實相。聲聞緣覺只有一切智,佛則二智皆有。


二報

依報和正報。依報又名依果,即眾生依之而住的果報,如國土大地房屋器具等是;正報又名正果,即眾生五蘊假合的身體,因此身體乃因惑造業所感,是正統之果報。


二答

言答和示相答。言答是以言語來作答;不相答是示現種種的形相來作答。


二惑

1.見惑和思惑。見惑是見解上的迷惑錯誤,如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不正見是;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錯誤,如貪、瞋、痴、慢、疑等五煩惱是。斷此見思二惑,即証阿羅漢果,出離三界、2.理惑和事感、理惑是對理性的迷惑;事惑是對事相的迷惑。


二業

1.引業和滿業。造善惡業後,此業能牽引眾生,生於六趣四生,受苦樂報,名爲引業,這是就此業的因位而言。待到此業種子在第八識中,薰習成熟,發爲果報時,則能使造者,在六趣四生中,得種種身,享種種受,如強弱夭壽苦樂等,皆能令其圓滿,名爲滿業,這是就此業的果位而言。2.定業和不定業。定業是一定要受果報的業;不定業是不一定要受果報的業。3.善業和惡業。善業是良善的行爲作業,如修五戒與十善是;惡業是惡劣的行爲作業,如造作五逆與十惡是。4.共業和不共業。共業是招感共同果報的業因;不共業是招感各別不同果報的業因,如身體不同,苦樂不同等是。


二罪

性罪和遮罪。性罪是本性就是罪惡,如殺、盗、淫、妄,不待佛制,誰犯了就會得到報應;遮罪是遮止的罪,如酒的本質不是惡,但是佛禁止不許飲,誰飲了就會得到毀犯佛制戒的罪。

二義

了義和不了義。了義是說理非常透徹究竟的意思,如宣說真實義理的大乘經是;不了義是說理透徹和不究竟的意思,如只爲方便而說的經典是。

二愛

欲愛和法愛。欲愛是凡夫們對五欲的貪愛;法愛是菩薩們對正法的喜愛。


二道

1.難行道和易行道。凡依經教,在此土積累功勳,斷惑證真,修因果者,皆屬難行道攝;凡依念佛法門,往生淨土,於彼國中,仗佛威神,終成正覺者,皆屬易行道攝。
2.有漏道和無漏道。漏是煩惱的別名,有漏道就是帶有煩惱不清淨的道法,如三乘行人在見到真理以前所修的一切行法是;無漏道是無煩惱及清淨的道法,如三乘行人在見到真理以後而順着真理起修的一切行法是。


二檀

世間檀和出世間檀。世間檀就是凡夫的布施,或聖人有漏心的布施;出世間檀就是聖人無漏心的布施。

二語

又名兩舌,即搬弄是非,離間他人。/大集經十曰:「須彌可說口吹動,不可說佛有二語。」

二際

涅槃際和生死際。際是界的意思,小乘人視生死與涅槃有分界,但大乘人體悟諸法性空,視生死即涅槃,無界限可分。

二漏

有漏和無漏。漏是煩惱的別名,有漏就是有煩惱,無漏就是無煩惱。

二諦

俗諦和真諦。俗諦又名世諦,或世俗諦,即凡夫所見的世間事相;真諦又名第一義諦,或勝義諦,卽聖智所見的真實理性,亦即內證離言法性。


二餘

生身的苦果和煩惱的殘餘,叫做二餘,若加上業的殘餘,便叫做三餘。

二藏

1.經藏和律藏。經藏是佛所說的經文;律藏是佛所說的戒律。2.聲聞藏和菩薩藏。聲聞藏又名小乘教,即說聲聞緣覺二乘教理的經典,如四阿含經等是;菩薩藏又名大乘教,卽說修行菩薩道的經典,如華嚴等諸大乘經是。

二障

1.煩惱障和所知障。煩惱障又名惑障,卽貪瞋痴等煩惱,能使衆生流轉於三界之生死,因而障礙涅槃之業,故名煩惱障;所知障又名智障,卽衆生有無明邪見,無明邪見能覆蓋慧解,令不聰利,因而障礙菩提之業,故名所知障。2.事障和理障。貪、瞋、痴等煩惱能使生死相續,障大涅槃,名事障;邪見能礙正知見,障大菩提,名理障。


二德

1.智德和斷德。智德即菩提,因菩提能透視一切的事理;斷德卽涅槃,因涅槃能斷除一切的妄惑。2.悲德和智德。悲德是諸佛菩薩利他的德行;智德是諸佛菩薩自利的德行。3.性德和修德。性德是自性本具的德;修德是用功修來的德。

二證

事證和理證。在三學中,修戒學是事證,修定慧二學是理證。

二護

內護和外護。內是指自身内在的心;外是指外在的親人眷屬。


二覺

1.本覺和始覺。本覺是本有的覺,非是修而後得,九界眾生,皆有此覺,雖經無量劫的生死流轉,而不動不變,與佛無異;始覺是因爲本覺隨緣,現垢染相,又因爲一向垢染,今日開始悔悟,活生起覺心,所以謂之始覺。其實本始同是一覺,譬如油燈,原是光明的,此名本明,中間一度,被風吹滅了火,呈黑暗現象,此名不明,後來又把它再點亮了,因爲第二度的明,是暗後復明,所以名爲始明,其實本明始明,其明相同。2.等覺妙覺。等覺是與佛差不多相等的覺悟;妙覺是微妙至極的覺悟,也就是佛的覺悟。③自覺和覺他。自覺是使自己覺悟,但要把界內見思惑和界外塵沙無明惑,悉皆斷除,才是達到自覺的地位;覺他是將自己所覺悟的真理,轉而覺悟他人。此二覺圓滿,便稱爲佛。


二識

起信論所說,即阿賴耶識和分別事識,阿賴耶識華譯爲藏識或無沒識,因它含藏一切法的種子而不沒失;分別事識又名意識,卽依阿賴耶識而生分別色聲等六塵之眼耳等六識。

二觀

事觀和理觀。事觀是觀察一切因緣生的事相;理觀是觀察一切事物的理性。


二邊

1.指常斷二邊見。無常誤認爲有常是常見;非滅誤認爲斷滅是斷見。
2.有邊和無邊。邊是邊際的意思。世間一切的事物,必假衆緣和合而生,無有自性,雖無自性,但不能說是無,是名有邊;又世間一切的事物,卽假眾緣和合而生,原無自性,無自性,則一切法皆空,不能說是有,是名無邊。


二邊三際

二邊是指有無二邊;三際指過去,現在、未來三時,或指外、內、中間三處。

二邊中間無礙

受五蘊身心是一邊,解脫五蘊身心又是一邊,受了今之五蘊身心後,中間因修八正道,而解脫了後之五蘊身心,這就是由此一邊,經過中間,而到另一邊,三者相關連,而性相皆寂,無可取著,名二邊中間無礙。

二世

今世和來世。

二世間

有情世間和器世間。有情世間及眾生由惑造業所感的生死存亡的色身,也就是有情的正報;器世間卽眾生所依靠的宇宙國土,也就是有情的依報


二足

福足和慧足。在六度中,般若是慧足,其餘五度是福足。


二足尊

又名兩足尊,是佛的尊號,因佛在有兩足的有情中是最尊最貴者。又佛福慧兩足,故被稱爲二足尊。

二空

1.我空和法空。我空又名人空或生空,即悟五蘊無我的真理;法空卽悟諸法緣起性空的真理。2.性空和相空。性空是說諸法皆衆缘和合而生,根本沒有自性;相空是說諸法緣生的相,都是虛空不實的。


二空觀

人空觀和法空觀。觀五蘊之中無人我故,不見有衆生相,名人空觀;觀五蘊諸法,但有假名,並無實體,不見有法相,名法空觀。


二空真如

我空真如和法空真如。二乘聖者,悟人我空無之理,名人空、我空、生空,悟後所證的真如境界,即我空真如。菩薩悟法空之理,悟後所證的真如境界,即法空真如。

二禪

四禪之一,即色界二禪天的禪定,其境界是定心細微,無尋伺的心所,於三受中只有喜樂的二受。


二禪天

修成二禪的人所住的天界,在色界的第二重,共有三天,即少光天、無量光天和光音天。在此二禪天的天人,因無尋伺的麤(cū同 “粗” 表達動粗的意思)動,所以能夠避開切末的大火災,但因爲心中還有喜樂的念頭,所以不能避開劫末的大水災。

二色身

佛的二種色身,卽實色身和化色身。實色身就是佛的報身;化色身就是佛的應身。〖應身(梵語:निर्माणकाय nirmāṇakāya),大乘佛教術語,又譯為應化身、應化法身、化身等,大乘佛教認為非佛的真常法身,而是為眾生說法,臨時變化而來的身相。〗

二眞如

1.隨緣真如和不變真如。隨無明之緣而起九界的妄法,叫做隨緣真如;雖隨緣而爲妄法,但其真性不變,叫做不變真如。因隨緣真如故,真如就是萬法,因不變真如故,萬法就是真如。2.有垢眞如和無垢真如。有垢真如是衆生所有的真如;無垢真如是諸佛所顯的真如。3.在纏真如和出纏真如。這是有垢真如和無垢真如的別名。4.生空真如和法空真如。空人我之後所顯的眞如叫做生空真如;空法我之後所顯的真如叫做法空真如。5.依言真如和離言真如。真如之體,本來就是離言詞之相和心念之相,叫做離言真如;依假名之言說而顯其相,叫做依言真如。6.安立真如和非安立真如。這是依言真如和離言真如的別名。

二法身

1.金光明經所說的法身和智法身。法身者,諸佛與眾生同具的本覺理性,在眾生爲無明所隱沒,在諸佛則爲始覺之智而顯現;智法身者,始覺之智究竟,與本覺之理契合。2.菩薩瓔珞經所說的果極法身和應化法身。果極法身就是法性法身;應化法身就是方便法身。3.瓔珞經所說的自性法身與應化法身。自性法身就是真身;應化法身就是應身。4.曇鸞所立的法性身和方便法身。法性法身是證得法性理體之佛的真身,攝在三身中之法身與報身中;方便法身即是由法性法身而示現的種種方便化益眾生的應化身。5.元照所立的理法身和事法身。法身就是如來所證的真理;事法身就是戒定慧等五分功德法。

二我見

人我見和法我見。人我見是凡夫們不明白五蘊假合的道理,對於自己的身心妄執有一實在的我體的邪見;法我見是凡夫們不明白諸法緣起性空的道理,對於諸法妄執有其實在的體用的邪見。

二我執

人我執和法我執。與 二我見 同義。


二般若

1.共般若和不共般若。共般若是天台宗所說的通教,對聲聞、緣覺、菩薩三乘而說,亦爲三乘所共同修證,故名共般若;不共般若是天台宗所說的別圓二教,只對別圓之二菩薩說,不共於聲聞、緣覺二小乘,故名不共般若。2.實相般若和觀照般若。實相般若就是窺見心性,徹證實相的智慧;觀照般若就是觀照實相的智慧。

二脇士

又名二挾持,或兩脇士,即在佛左右協助弘法的人。阿彌陀佛的二脇士是 觀世音大勢至 二菩薩,藥師佛的二脇士是 日光月光 二菩薩,釋迦佛的二脇士是文殊和普賢二菩薩。

二煩惱

根本煩惱和隨煩惱。根本煩惱卽貪瞋痴慢疑惡見等六種大煩惱,因爲是一切煩惱生起的根本,故名根本煩惱;隨煩惱即忿恨覆等二十種小煩惱,因爲是隨逐六種根本煩惱而生起的枝末煩惱,故名隨煩惱。


二解脫

1.慧解脫和心解脫。慧解脫是說智慧能使人脫離一切的煩惱障,最終證悟不生不滅的涅槃;心解脫是說心識能使人脫離一切的定障,而得進入於滅盡定。
2.性淨解脫和障盡解脫。性淨解脫是衆生的本性清淨,沒有繫縛染污的相;障盡解脫是衆生的本性雖然清淨,但是由於無始以來的煩惱,不能顯現本性,今把惑障斷除,而得解脫自在。

二應身

勝應身和劣應身。勝應身是佛非常殊勝的應化身,是佛應初地以上的菩薩而示現的一種應化身;劣應身是佛最下等惡劣的應化身,是佛應初地以下乃至凡夫而示現的一種應化身。

二皈戒

皈依佛寶和實的戒法。

二無記

有覆無記和無覆無記。有覆無記是極其微弱的惑障隱覆着聖道,但不是召感苦果的惡性;無覆無記是離惑障的無記法。無記是體性微弱到無善惡可記的意思。

二無常

念念無常和相續無常。念念無常是說一切有為法都是念念生滅而不停住;相續無常是說相續之法在經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最終還是要歸於壞滅,如人命的死亡及燈火的熄滅是。

二無我

人無我和法無我。人無我是了解五蘊假和合之義,知道人無常一的我體可得;法無我是了解諸法因緣生之義,知道諸法皆無實在的體用。

二無我智

證悟人無我和法無我的智慧。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名數)知人無我法無我理之智也。楞伽經一曰:「如河流、如種子、如燈、如風、。(中略)如汲水輪,生死趣有輪,種種身色,如幻術神咒機發像起,分善彼相知,是名人無我智。云何法無我智?謂覺陰界入妄想相自性。」

二種愛

貪愛與信愛。貪愛是一種有染污的愛,如愛妻子是;信愛是一種無染污的愛,如愛師長等是。

二種病

身病和心病。身病是人們身體上所發生的種種疾病;心病是人們心理上所發生的種種病態。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名數)一、身病,一身四大不調所生之病苦,謂之身病。二、心病,或歡喜太過,或憂愁太過,或依恐怖,或依愚痴等,失心之平和,而起諸病者,謂之心病。見涅槃經十二。
又一、先世行業病,謂先世好鞭打人,以種種之惡法,惱害眾生,而感今世之多病也。二、現世失調病,即上之身病也。見智度論八。

二種施

財施和法施。財施是以財物去救濟疾病貧苦的人;法施是以自己所聞知的佛法,去向人演說。


二種證

次第證和超越證。這是聲聞乘行人證悟四果的兩種情形。次第證又名次第斷,就是由初果起,次第的斷除煩惱,次第的證悟四果阿羅漢;超越證又名超越斷,即不經過初果乃至三果,一下子便證悟四果阿羅漢。

二種戒

1.作持戒和正持戒。見二持條。2.出世間戒和世間戒。出世間戒沙彌的十戒及比丘尼的具足戒;世間戒優婆塞與優婆夷的五戒和八戒。3.性戒和遮戒。見二戒條。4.道共戒和定共戒見二戒條。5.性重戒和息世譏嫌戒。性重戒者,卽殺、盜、淫、妄、因此四者自性是極重的罪,故云性重;息世譏嫌戒是飲酒以下的一切戒律,佛大慈爲了息世人的譏嫌,所以特別制訂,即一切的遮戒是。6.隨相戒和離相戒。隨相戒之隨即隨順,相卽形相,隨順如來之效,而現染衣出家乞食自活之相,故名隨相戒;離相戒之離卽遠離。持戒的人,心無所著,則一切的戒相,猶如虛空,了無持戒的相,故名離相戒。

二種比丘

多聞比丘和寡淺比丘。多聞比丘是指聞誦經典雖多但是很少修行的比丘;寡淺比丘是指讀誦經典雖少但是很注重修行的比丘。

二種三寶

自性三寶和別相三寶。佛法僧三寶在自己的心性上現出來,叫做自性三寶;佛法僧三寶有各別的形相,如佛有法報應三身的分別,叫做別相三寶。自性三寶是體,別相三寶是用。

二種精進

身精進和心精進。身精進是身體力行善法;心精進是勤斷慳貪(qiāntān 吝嗇而貪得)等之惡心。

二十二根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男根、命根、苦根、樂根、憂根、喜根、捨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二十五神

受持五戒的人,時常都有二十五位善神護衞其身。

二十五有

由業因而有果報生,故果亦名爲有,三界的果法,分爲二十五類,名二十五有。其中欲界十四有,即四惡趣四洲六欲天。色界七有,即 四禪天 為四有,另大梵天五淨居天無想天爲三有。無色界四有,即四空處。


二十八天

三界共有二十八天,卽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欲界六天是四王天,忉(dao¹)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色界十八天是梵衆天、梵輔天、大梵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少淨天、無量淨天、偏淨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無色界四天是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在此三界二十八天中,只有欲界的四王天與忉利天,因依須彌山的地界而居,故稱地居天,夜摩天以上,都是凌空而處,故名空居天。茲列表說明如下:

二十八天 1

二百五十戒

比丘的具足戒。分八段,即四波羅夷、十三僧殘、二不定、三十捨墮、九十單墮、四悔過法、一百眾學、七滅諍法。

七大

地、水、火、風、空、見、識。地水火風是四大,空卽虛空的本性,見卽眼根的見性,識卽八識。因爲以上七大周徧於法界,所以叫做大。


七有

地獄有、畜生有、餓鬼有、天有、人有、業有、中有


七宗

律宗、法相宗、三論宗、華嚴宗、天台宗、真言宗、禪宗。

七使

七種的煩惱,使就是煩惱的別名。一、欲愛,即五欲的貪愛。二、恚(hui⁴ 恨、怒),即瞋恚無忍。三、有愛,卽色無色愛。四、慢,即貢高我慢。五、無明,即不明事理。六、見,即各種邪見。七、疑,即懷疑正法。

七垢

七種的煩惱,垢就是煩惱的別名。
一、欲垢,即欲使他人知道自己的功德。
二、見垢,即對自己的功德生執著分別的見解。
三、疑垢,卽對於自己的功德生起疑惑。
四、慢垢,即以自己的功德去跟別人校量而生出輕慢他人的心。
五、憍(jiāo)垢,卽對自己的功德生起貢高欣喜的心。
六、隨眠垢,即自己的功德爲他人所蓋覆而生煩惱。
七、慳垢,即對自己的功德生起慳惜的心。

七逆

七種大逆不道的行爲,卽出佛身血、殺父、殺母、殺和尙、殺阿闍梨、破羯摩檜及轉法輪僧、殺聖人(小乘是阿羅漢,大乘是地上菩薩)。


七華

(喩)七覺支


七識

末那識 條。


七聚

律學的七項罪名,郎一、波羅夷,是棄(於佛法之外)罪,是斷頭罪,是不可救藥罪。二、僧殘,是個團淨法中的殘傷者,惟其雖殘而尙有懺除救藥的餘地。三、偷蘭遮,譯作大障善道、大罪、麤惡、麤過等,或稱爲濁重犯,主要是由於波羅夷及僧殘罪的未遂罪中產生,但是也有獨立產生的。四、波逸提,譯作捨墮,這是由於取了蓄了不應當蓄的東西,忘了帶上不應不帶的東西,首先將那東西捨給僧中,然後再以懺波逸提罪的方法懺罪。五、提舍尼,意思是向彼悔,比丘共有四條特定的戒,犯了以後,須立即面對(彼)一人宣說悔過,所以又稱爲悔過法。六、惡作,指身業的惡作,是舉止上的小過小失。七、惡說,指口業的惡說,是言語上的小過小失。

七樂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前五衆是出家眾,後二衆是在家眾。

七趣

地獄趣、餓鬼趣、畜生趣、人趣、神仙趣、天趣、阿修羅趣。趣是趣向的意思。/楞嚴經九曰:「如是地獄餓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羅,精研七趣,皆是昏沈,諸有為相,妄想受生,妄想隨業。」

七支

十惡中的前七惡叫做七支,卽身三(殺生、偷盜、邪淫)與口四(妄語、綺語、兩舌、惡口)的惡業。〖兩舌:利用機會,在兩人之間道長話短,並搬弄是非,最終目的在於挑撥離間,破壞當事人的處事和諧。《佛说戒德香经》卷1:“不两舌者,家常和合无有别离。”〗

七支戒

戒止身三、口四的七支作業。

七佛

指過去的七佛,卽毗(pí)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

七佛八菩薩

七佛八菩薩神咒經所說,七佛是維衛佛、式佛、隨棄佛、拘留秦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八菩薩是:文殊師利菩薩、虛空藏菩薩、觀世音菩薩、救脫菩薩、跋陀和菩薩、大勢至菩薩、後大勢至菩薩、堅勇菩薩。

七寶

諸經所說的略有不同,般若經所說的七寶是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硨渠(chēqú)動物名。一種蛤類。軟體動物硨磲貝科。世界最大的二枚貝,長可達一公尺,厚達二十五公分,殼表有五個粗褶,生活於熱帶海底。肉色白如玉,可食,殼可作裝飾品。)、瑪瑙。法華經所說的七寶是金、銀、琉璃、硨渠、瑪瑙、真珠、玫瑰。阿彌陀經所說的七寶是金、銀、琉璃、玻璃、硨渠、赤珠、瑪瑙。

七寶獄

一個疑惑佛智但憑自身善行而投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邊埵(duǒ)懈慢界的人,他於五百歲間不能見三寶和獲得樂,這情形好像一個的人被關在由七寶所成的牢獄裡一樣,所以稱爲七寶獄。

七賢

1.指小乘的七賢,又名七方便位,或七加行位,都是聲聞乘人在見道以前的修行位,其位是五停心觀、別相念住、總相念住、輭(ruǎn)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前三是三賢位,後四是四善根。2.指大乘的七賢。仁王經天台疏上曰:「一初發心人,二有相行人,三無相行人,四方便行人,五習種性人,六性種性人,七道種性人,俱在地前調心順道,名爲七賢。」

七賢七聖

小乘俱舍宗所立的賢位與聖位。七賢見七賢條。七聖又名七士夫,或七大夫,或七聖人,俱舍論說:「學無學位有七聖者,一切聖者皆此中攝。一隨信行,二隨法行,三信解,四見至,五身證,六慧解脫,七俱解脫。」

七七齋

人死之後七七四十九日,由於業緣的安排將去投胎,此時若其親屬爲之修福,則可以轉劣爲勝而投生於善處。

七金山

在須彌山之外有七重金山,即雙持山、持軸山、擔木山、善見山、馬耳山、障碍山、持地山。

七方便

小乘的三賢四善根。三賢是五停心觀、別相念處、總相念處。四善根是暖、頂、忍、世第一法。

七加行

七方便的別名。


七覺分

又名七菩提分、七覺支、七等覺支,爲五根五力所顯發的七種覺悟。一、擇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簡擇法的真僞。二、精進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三、喜菩提分,卽心得善法,而生歡喜。四、輕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煩惱,而得輕快安樂。五、念菩提分,即時刻觀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六、定菩提分,卽心唯一境,而不散亂。七、捨菩提分,即捨離一切虚妄的法,而力行正法。

七種語

佛所說的七種語,即一、因語,於現在因中說未來之果;二、果語,於現在果中說過去之因;三、因果語,對着一件事既說因又說果;四、喻語,卽作種種的譬喻;五、不應說語;六、世流布語;七、如意語。
〖世流布語:謂如來隨順眾生,凡所演說, 即同世間流布之語。 如說男女大小車乘房舍,乃至城邑僧坊之類, 是名世流布語。〗

七種辯

菩薩所特有的七種辯才,即捷疾辯、利辯、不盡辯、不可斷辯、隨應辯、義辯、一切世間最上辯。

七種布施

一、施客人,即羈旅他鄉的人;二、施行人,即欲遠行的人;三、施病人,即身體有病的人;四、施侍者,卽侍奉病人的人;五、施園林,即以園林施給寺廟;六、施常食,卽布施錢財或田園給十方僧供常食;七、隨時施,即不論何時何地隨人之所需而施食等。

七種無上

佛所特有的七種無上,即一、身無上,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二、道無上,佛以慈悲的道法去利樂一切眾生;三、見無上,佛以正戒正見正命等成就其身;四、智無上,佛具有四無碍智;五、神力無上,佛的神通力不可思議;六、斷障無上,佛已經斷盡了惑業苦之三障;七、住無上,佛住於偉大的寂滅涅槃境界。

七種懺悔心

人們在作懺悔時所應具有的七種心情,即大慚愧心、恐怖心、厭離心、發菩提心、冤親平等心、念佛報恩心、觀罪性空。

七葉巖

地名,在王舍城側的靈鷲山上,因有七葉樹生於巖窟之上,故名七葉巖,是第一次五百大阿羅漢結集經典的地方。

七聖財

七種已經見道的聖人所得到的功德法財。諸經所說的略有不同,賽積經說:「云何聖財?謂信、戒、聞、慚、愧、捨、慧。如是等德法,是謂七聖財。彼諸衆生不護此故,名極貧窮。」法句經說:「信財戒財,慚愧亦財,開財施財,慧爲七財。」報恩經說:「七聖財爲信、精進、戒、慚愧、聞捨、忍辱、定慧。」

七聖覺

七覺分。見 七覺分 條。

七遮罪

七種的遮罪,即在五逆罪之外,加上殺和尙和殺阿闍(she²)梨。因凡是犯了此七逆罪之一的人,便禁止他受菩薩戒,所以叫做遮罪。


七轉識

八識中的第七末那識和其他六識,那是依第八根本識轉變而生起,所以七識稱爲七轉識。

七證師

受具足戒時的七位證明師。

七法財

七種出世的法財,即信財、進財、戒財、慚愧財、閒財、捨財、定慧財。


七法不可避

生不可避、老不可避、病不可避、死不可避、罪不可避、福不可避、因緣不可避。

七重金山

指環繞須彌山的七重金山,其名是雙持、持軸、擔木、善見、馬耳、障碍、持地,此七金山多爲聖賢神鬼所住。

七常住果

謂常住之法有七種,即菩提、涅槃、真如、佛性、菴(同:庵)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境智。

七菩提分

七覺分 條。

七等覺支

七十五法

小乘俱舍宗對宇宙萬有,立五位七十五法,以總括之。五位者:一、色法,有十一,即吾人依正二報所具的種種色質,內五根外五塵皆是。二、心法,有一,即六識的作用。三、心所有法,簡稱心所法,有四十六,係屬於心王者。四、不相應行法,有十四,謂不如色法之有形,亦非如心王心所之無形,與此三法皆不相應,非心非物,乃宇宙萬有變化的幻象。五、無爲法,有三,謂無生滅變化之可得,而寂然常住之法,以上共七十五。玆将其内容列表说明如下:

七十五法

七見二疑二無明

即十一遍使。見 十一遍使 條。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