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目錄
第一章 慈悲喜捨.人類情緒的美感
第二章 十二緣起. 夢醒之際
第四章 正知當下
五 蓋

五 蓋


Bg j23

  佛陀說:欲貪是債;瞋怨是病;昏沈是黑牢;掉悔是奴才;疑是缺乏福德資糧,如在沙漠迷路,五蓋在燒。

  五蓋在燒,要有燃燒的感覺。沒有感覺,就沒有認識,只是一堆文字理念。

  我們要去看到欲望就是一種依賴,我們如果沒有依賴,我們的欲望就會很少。我們能體會欲望是負債嗎?很多夫妻吵架叫做互相欠債,不能互相結善緣,又硬要在一起,就說是互相欠債。在佛陀的看法裡,那就是欲望,其實是自己欲望的組成,猶如狗跟著主人,狗對主人有欲望,主人就是狗的欲望。


  如果我們對欲望有依賴,欲望就是我們的主人,我們讓欲望牽著我們的鼻子走。欲望一出來就牽著我們的鼻子,我們只好跟著走。為什麼欲望會變成我們的主人?因為我們對欲望有過度的依賴。你貪愛啊,事實上是債台高築,六根忙碌的追逐欲望如「走三點半」﹙台語指支票到期要給錢﹚。能看到欲望是一種債務,就能看到「無債﹙無欲﹚一身輕」,能看到欲望是為了無欲。


  這不是否定欲望,不是否定債務,而是看清欲望的真面目,不再以債養債,以欲養欲,真的下決心還債,不要再欠世間,給世間糾纏。這時身離─不取,心離─轉貪瞋痴為慈悲喜捨,依離─見一切受不離不寂靜的行苦,起正知當下,一切為離苦而觸。

  佛陀說瞋怨是病,意思是說當我們有惡意的時候,我們就會像被病魔纏身一般,沒有胃口欣賞自然。失去對法的興趣,無法體會法是什麼。我們若常活在惡意中,就不能以善意對待別人,也無法感覺世間就是苦。面對這個苦,就算我們有惡意,也不能讓我們更快樂。人家對我們不好,我們若也對人不好,他可以再對我們更不好。惡意並不能解決我們的問題,甚至它是在製造我們的惡緣。惡意會互相迴向,越攪越大,那個攪就是病,就像被病魔纏身,一個病傳染一個病,它會引起併發症,就像氣管炎如果沒有治好,就會變成肺病,越拖病就越嚴重。


  面對恚礙的時候,我們要學習喜心作意,永遠無條件,無所求的正面取角,無論在多惡劣的環境之下,都能站在 42度角,看到那一道彩虹。只要有光、有水氣,就有彩虹,只是看你所站的角度對不對而已。


  每一個境界都是一面鏡子,照出我們的心在六道的那一道?我們面對境界的時候,我們的心在那裡?我們眼睛在看,耳朵在聽,意根在想時,我們的心在那裡?我們用什麼樣的角度在看?在聽?在觸?在想?


  我們是看到人我、是非、好醜、對錯 …… 還是看到世間的無常、世間的苦、世間的無我?如果我們沒有從無常、苦、無我的角度去看、去聽、去觸、去想,我們就無法超然,無法捨,無法萬緣放下,無法歸零,無法重新開始。我們就活在過去的恩怨情仇裡,無法忘記,與過去的恩怨情仇糾纏不清。時時想到過去,無法重新對待,沒有辦法放下過去,就會被過去所纏身,如染重病。一般人把它說成「業障」。


  什麼叫「業障」?一般人對過去、未來都分不清楚。世間是各種業所成,已經發生的都叫做業,尚未發生的都不叫業。業障就是已經發生的事情你不肯放。已經發生的,當下都已經過去,但你緊緊抓住不肯放,那就是業障。你若肯放,已經發生的業,都已經過去。還未發生的都不叫業力。因為還未發生的,都決定於我們現在要用怎樣的態度來對待業力,對待過去。我們若肯回到當下,當下就是零,零就是空,一切重新開始,我們可以有選擇,就有無限的空間。


  「障」在印度文的意思是五蓋的蓋,業障就是五蓋,它障礙我們的修行,如果不妨礙我們修行的,都不叫業障。無論你一生遭遇到什麼樣的命運,不論生意失敗,或得癌症,只要不妨礙修行,都不叫業障。所以,我們若肯修行就沒有業障,不肯修行就業障很大,就無法活得很真實。

  掉舉蓋是一個不安定的蓋,就像奴才,患得患失,終日看人臉色,這個「人」就是我慢、我欲;終日隨著境界而轉,注意力散渙,不能集中,無時閒(台語),興奮,或煩惱過度,把境界當成主人,唯恐犯到主人的規矩。


  面對掉舉的時候,要去看到,境界不過是一個取相而已。我們的取相決定了我們的心能靜或不能靜,心若不能安定,就叫掉舉。在一切聲相裡,有它的無聲,在一切色相裡,有它的無相,在一切的動裡,有它的不動,我們若去取一個安靜的相,若去看到那個不動,我們的心就會靜下來。


  我們的作意是回到當下,安住於當下的呼吸,安住於當下的動作,安住於當下的修行,或安住於當下的慈悲。唯有回到當下來,我們才不會隨境而轉,變成境界的奴才。

  昏沈蓋是黑牢,有不見天日的意思。昏沈是指精神上、心理上的消沈,遇到境界、挫折就無精打采、意志消沈精神懶散、懈怠,是一種愚迷狀態。如在暗牢中不知天黑、不知天亮、不知頭、不知尾。


  消沈是有頭、有尾的,我們要去看到消沈的頭。我們為什麼會消沈?因為我們有礙著;或者六根放逸過度,講話講太多就會疲勞,就會昏沈;講了會後悔的話,也會造成昏沈,感覺有礙著了就很容易昏沈。那個昏沈是一種不安穩,是一種被內心世界的無明引力吸進黑洞裡,那個黑暗會吞沒你。昏沈是一種身心防衛的反應,是一種逃避痛苦、逃避苦難的心理反應。


  這個昏沈蓋會讓我們不知死活。當我們臨終的時候,能不能清醒,臨終的念能不能清淨,就決定在昏沈蓋。大多數的人在臨終時,頭腦都不清醒,所以這個不清醒就要在平時來訓練。每晚睡覺前,要觀呼吸,要知道入睡前第一個昏沈跑出來時,是吸氣還是呼氣?睡醒時,醒的第一個剎那是吸氣還是呼氣?看到就表示你有清醒,看不到就表示你昏沈。


  另一個對治昏沈的方法是修「光明想」。修光明想就是每天早上起來,就去看太陽,晚上就去看月亮,看到眼睛閉起來還能看到太陽和月亮。能夠每晚抱著月亮入睡,每天早晨抱著太陽起床。這樣你的世界就會很光亮,頭腦很清醒,睡眠品質很好,不會做惡夢,就能破昏沈蓋。


  昏沈和吃太飽也有很大的關係,尤其是晚上不要吃太飽,晚上儘量少吃,因為五臟六腑需要休息,吃多了容易昏沈。晚上吃得越少越好,中午多吃沒關係。

  “疑” 就如同在沙漠中迷路。為什麼他會有疑?因為他缺乏福德資糧,缺少波羅蜜﹙修行的美德﹚,缺少慈悲喜捨。因為自己沒有準備、沒有體驗,就會多疑。如同迷路於沙漠,想找一杯水喝,卻找不到,因為疑,明明有路,他也不相信。資糧要自己準備,否則有一天你迷路於沙漠,又沒有準備東西,就會很驚慌,不知如何是好。我們想破疑蓋,要先做準備,要準備什麼?就是準備對人好,對人慈悲,對人柔軟,有能力要儘量對人好。如果我們不能體會對人不好是一種惡意,這個惡意會迴向,我們連這點都有疑的話,就很難修行了。


  “疑” 在巴利文的直譯是「沒有藥」,我把它譯成「無藥醫」。意思是說不是用世界上任何一種藥可以醫治的。唯有從你的思惟上,見解上,修行上來破。因為這是一種顛倒知見,顛倒見要靠你自己去修、去悟、去理解。這種理解就是說,你不要一直往外去看別人有沒有貪瞋痴慢疑。我們的修行是,你面對貪瞋痴慢疑的時候,你不去計較別人的貪瞋痴慢疑,而只看自己能不能展現慈悲喜捨,唯有如此,你才能破疑蓋,唯有如此,你才可能有自信。


  要做聖弟子,第一步你就是要親近善人,親近善知識,最好是能有幾個朋友,互相扶持來向上向善。第二步,你要肯學,要聽聞正法,要肯學,學解脫的路、正知正見的路,你要肯去學,如何解脫,如何得到這個出世間的智慧,你要肯去學,肯向那個方向走


  聽聞正法以後,要如理作意,用這個法在日常生活裡面思惟,做為你起心動念的準繩。比如你學了無常,學了苦,學了無我,你用這個法來思考你的日常生活,看能不能用得上,用不上的話,你要再去請教善知識。


  不要像一般社會上的人很多疑,疑就是你覺得這個社會上大部分的人都沒有良心,覺得這個社會沒有希望,然後對自己也沒有信心,也不相信自己能證果,不相信自己的心能安住於涅槃,不相信自己能解脫,對人沒有信心,對自己也沒有信心,這叫做疑。


  這種疑呀,它會導致很多的苦,導致我們對生命最內在的逃避。所以疑是在向初果裏面最重要的項目,向初果要降伏這個疑,證初果要斷這個疑,斷了這個對人性的疑,斷了這個以為自己不能解脫的疑,你以為你自己不能解脫,你就不會往那個方向走。


  疑包括疑法、疑佛、疑聖弟子,疑聖弟子的心法。所謂聖弟子的心法,就是戒。在原始佛教通常講成「學」。就是學習聖弟子的行為,學習聖弟子的有所為,有所不為。到原始佛教後期,它漸漸變成一種戒條,當然在僧團中,為了減少社會議論,已有一定的規矩。在家人就沒有特別去設這些戒,所以,通常在家人的戒就是八正道,就是慈悲喜捨。對佛、法、僧、戒有疑的話,就很容易有欲貪,有恚害、有悔,這些又會導致懶散、懈怠、掉舉。


  要如何來清除這五個蓋呢?就是要如實去理解五蓋,它真的在覆蔽我們的心,使我們的智慧愈來愈薄弱,所以,經典上說:五蓋是最不善、最不懂得積聚的人,最不懂得積聚叫五蓋。


  佛教很講究「聚」,因緣的聚合。最不善的聚合叫「五蓋」。五蓋也是因緣所生,它也是因緣所滅,如果你能夠看清楚五蓋的因緣,看清楚它的不實際,那個五蓋就不會聚在一起了。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