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根平衡
書籍目錄
身念處
法念處
禪修開示
五、五根平衡

五、五根平衡


Bg f98

  定和慧是不能分開的,定的智慧和觀的智慧,味雖不同,它們仍是一個智慧。若我們機械的分開它們,這不是修安般念。什麼是安般念?用智慧觀呼吸的出入。什麼是安般念的智慧?我們要用觀呼吸的經驗來了解我們的心越來越清楚,完全統一心和調合所緣,使心和安般念的經驗融合為一體。


  安般念心是無量功德的心,其中一個重要的功德是:安般念與五根在修行的過程成為一個經驗。如何成為一個經驗?

  我們以信心專注呼吸,我們有勝解決心,不會疑惑,欲不斷求所緣,不丟掉所緣,心越來越穩定,所緣越來越明顯,心有喜樂,不會無聊、不耐煩。信根離開,勝解消滅,沒有欲求所緣。若心不欲求,不可能有穩定的作意;沒有穩定的作意,就沒有穩定的想,心和所緣、目標不會統一,所有的不善法容易出現,就算修安般念也是在雜念中徘徊掙扎。要了解清楚這個過程,雜念出現、五蓋現身,要馬上運用對治修行。離開安般念,住在其它念,那是浪費時間。

  就是知息的出入處、知接觸點,知道沒有離開呼吸的所緣。看清楚接觸點,息開始入、繼續入、結束入,息開始出、繼續出、結束出。若能如此清楚每一息的情況,慧根會越來越明顯,光明會出現。若光明出現,要知道這與修行無關、解脫無關。如果是禪相,會出現在呼吸的接觸點上;呼吸若不穩定,顏色不會亮,不要注意不穩定的相,繼續在接觸點上注意呼吸,慢慢的禪相穩定、變亮。如果禪相穩定、不改變形狀,明亮透明如晨星一般,這時稱為似相。似相是安般念禪定所緣,修行者要調合入息、出息和禪相,並使心專注、固定於似相。


  信根要與慧根平衡,若信根與慧根不平衡,信根太強,慧根不發達,容易迷信,對所緣分辨不清。如果慧根強、信根弱,會傾向小聰明,心容易掉舉。若信慧平衡,相信三寶、業果,相信依照佛陀教導修行,將能體驗似相,達到禪定。運用智慧,清楚了別所緣,不迷惑所緣,透視似相,修行會成就。

  定根的特性是不分心、不放逸、不散亂的繫心於呼吸,將心聚焦於一個目標上,以達到心的穩定與平靜。如何知道有定根?心散亂,定根滅;心專注安般念,定根現。如果心無一境性,散亂在安般念以外的所緣,不會有欲(intend),一想變成多想,心在雜念昏沉中,無法統一所緣。若心有定,不可能有多個所緣。清楚這個道理,才能達到心清淨。修安般念,不讓其他所緣比安般念明顯。有定根,有欲在所緣上,作意穩定,目標清楚,禪相穩定明亮。

  精進是努力、奮鬥,激起力量,修行的過程一定要有精進,才能不怠惰放棄。如何知道精進離開我們?有懶惰、懈怠、無聊、沒力氣、提不起勁的感覺時,便不具足精進根。反之,心有熱誠、有力量,不讓心離開目標,不讓安般念心離開善法,而連續不斷的發達安般念的善法。如何保持精進心?當心生起無聊、提不起力氣的感覺時怎麼辦?


  精進根生起的近因是悚懼或逼迫感(samvega),思惟八種法讓我們生起精進心:生的苦、老的苦、病的苦、死的苦,佛陀因為看到這四種苦而出家修行。再來是墮惡趣的苦,若不精進用功,地獄大門等我進。還有思惟過去的苦、現在的苦、未來的苦;思惟省察此八種苦時,為了避免繼續受苦,多數修行者會很熱誠精進的修行。


  定和精進要平衡,如果定強而精進弱,可能會有不想動、怠隋的情況;若精進強而定弱,可能會掉舉不安。定和精進平衡,信和慧平衡,達到禪那。

  修安般念最重要的是念根,安般念成就靠安般念「念」,若無安般念「念」,不可能出現安般念智慧。如果有念,心不會離開所緣,會不斷專注在息的入出處,不會放逸。若習慣此專注,不論我們在行、住、坐、臥那一種威儀,不論在何種情況,我們能習慣作意、不勉強作意,自然修行。打坐時不放逸,不打坐也不會放逸,煩惱一出現,便能覺察,不讓煩惱控制我們。靠念的功德,安住在清淨法中。在此情況下,五根平衡,平衡在安般念上,定和慧會自然出現,能成就我們的修行。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