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悲心的解釋
五、大悲心的解釋

五、大悲心的解釋

作者:大 勇

一、大悲心之所緣

   經云:「菩薩依於衆生而起大悲。」一切衆生無不爲三苦之所隨逐,是則一切衆生,均是大悲心之所緣境。但衆生無邊,初學不易觀察,茲依瑜伽師地論,以五類釋之:

   1、現在受苦衆生。如貧賤之人,生活逼迫,孤兒寡母,被人凌欺,暨諸殘廢、老弱、囚夫、獄子等。畜類則互相瞰食,被人殺害,引重致遠,捶打常侵,種種痛苦,寧可勝言?餓鬼則腹大如山丘,咽小針難容,饑火燒燃,形如枯樹,屢却不聞水漿之名。地獄則火燒水淹,鐵丸、銅汁、刀山、油鍋、血池、劍樹等,種種劇苦,言之令人不寒而悚!此等衆生,是可悲憫者。  

地藏菩薩

   2、現在雖無巨苦,而備作諸惡者。過去曾修善業,今始感得人身,但不知身之所由來,且不計死後歸何所?爲名爲利終日設計想方,肥子養妻,朝夕損人利己,恐口腹而廣殺生禽,縱欲度而淫佚憍奢,只圖現在之快活,寧知他日之苦?是故當知現在三途,暨人間之受苦衆生,實過去爲求快活而備作諸惡之人。嗚呼!今雖受樂,轉瞬苦至,此等眾生,是可悲憫者。

   3、現雖不作巨惡,而耽着放逸之衆生。此類衆生,因過去世勤修善業,故感得今生福報,舉凡富貴功名,無不逐意。但飲水不思源,食菌忘莖本,飽食煖衣,無所事事。惟日尋適意快心之事,以爲欲樂,如打牌、吃酒、對棋、調琴,流連山水,自謂名士。精習書畫,自詡高超,或栽花種竹,或作賦咏詩,種種無益作爲,且自謂樂天知命,而不知步步漸近居房,死期將至,是寧知善報盡,而將受惡果乎?譬如富家子,不經營生業,而但坐食其本,一朝貧至,頓同丐流。嗚呼!此等衆生,是可悲憫者。

   4、習邪行者。此類衆生,亦知人命無常,富貴終空,但不遇眞純佛法,修習相似佛教,或純粹外道邪法。如守竅出神,以求長生,奉行邪戒,冀生天國,暨鬼怪乩沙,妖魔鸞筆,且認爲代天宣化,佐聖挽凡。並敢造經著懺,惑世誣民,誹謗正法,殺人慧命。而此類衆生,乃朝斯夕斯,殷勤匪懈,竭力修習,精進不休。嗚呼!卽使飛昇仙報,盡時不免惡趣,而天堂未就,地獄早成,以好心而遭惡果。此等衆生,是最可悲憫者。

   5、煩惱隨眠衆生。謂修正行,未斷盡煩惱者,此類衆生,係佛四衆弟子。雖依佛法修行,而無明根深,結使濃厚,煩惱未盡,尚爲生死之所流轉。假使一生迷失,仍不免入地獄、餓鬼、畜生,受諸痛苦,苟再得人身,而佛法難聞。嗚呼!盲龜浮木,實可怖畏,是故此類眾生,雖入佛教,後有未盡,苦果不亡,是亦可悲憫者。

二、大悲心之相

   既知大悲心之所緣爲五類衆生,則當對彼等衆生起悲憫心,發大誓願,拔其苦惱。並隨力隨能,而實行拔濟事業,是爲悲心之相。

三、修大悲心之次第

   欲此心之發生,則當依次第而修,不然發心必不眞純,萬難起行,故依次修習,甚爲重要。茲分四步釋之:

   1、先觀自己父、母、師、長,及有恩於我者。於前五類詳審觀察,見彼等所受,無非是苦,沉淪生死海中,何日出離?如是觀已,則當發起悲哀憫惻之心,必思令其出苦。 
   2、次觀與我無親無怨之衆生,所受種種痛苦,必思拔濟。
   3、大觀怨家仇人,所受諸苦,發心救度。
   4、次觀一切衆生,於生死中,長夜受諸痛苦,我當於彼起憐憫心,勤修正行,必使其出離而後已。

四、修大悲心之方法

既知修大悲心之次第,次應曉其方法,苟無修習之法,則悲觀難成,於己仇怨縱泯報復之心,恐難發救濟之念。縱令發起是念,而難免對境忘失,故當依此方法,而修習之。次第如下:

   1、從於無始,以至今生,輪迴六道,無有休息。以因果觀察,應知六道衆生,皆我過去世慈母。經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佛不妄語,是誠可信。緣我輩罪業深厚,不識宿命,故不之見,但初作此觀,必不易成,應先觀恩怨平等。如現在之親戚眷屬,前世必曾作我仇人,現在之怨家嫌恨,過去必曾作我恩親。作是觀時,則應知恩怨無定,平等!平等!故於親不應貪愛,於怨不應瞋嫌,安住上捨。此觀若成,卽應觀一切衆生,過去世皆曾作我慈母,若不繼修此觀,則多墮二乘地,悲心永不發生。甚至視現世父母,倘如路人,反爲世人所詬病,爲佛法弘傳之大障礙也。
   2、須識慈母之恩惠,先觀我現世之母,十月懷胎之苦,三年乳哺之勞,百般辛苦,萬種殷勤。今生之母,於我之恩惠,如是其巨。過去無量世之母,有恩於我,亦與此同,爲人子者,應當如何感激涕零?
   3、既知母恩之大,則應急思有以酬報。今觀過去及現世之慈母,均於三途六道中,受諸痛苦,無所憑依,無人救護。我爲人子,急應發心拯拔,以酬報其撫育教導之恩於萬一,方爲酬德報恩之丈夫。
   4、我母愛我,與我安樂。今我母於生死中,匱乏世出世樂,我以何法使其安樂?當知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無可樂者。我今旣聞正法,當勤修習,廣積福慧,發起慈心,願我六道父母,速得漏無漏樂。

   5、我有苦時,我母想種種方便,使我離苦。今我母爲生死煩惱所流轉,長受衆苦,我當發起大悲心,冀早拔其一切苦厄。

   上列各條,應於日日禮誦之先,乃至於一切行止之間,淨心觀察。若得相應,是眞能持咒者。則持咒一遍或持名一聲,猶勝讀誦講說三藏十二部經之功德。是故當知,此觀能生菩提心,爲菩提心之根本,成佛之捷徑,大乘佛法,捨此則無從修學。否則,不墮二乘,必入魔外也。

五、大悲心發生之量

   悲心是否發起?應善觀察。觀察之法,譬如慈母僅有一子,純孝善良,母最鍾愛,忽遭疾病,命在垂危,則母之愛念憂感,當復何如?若行者於一切眾生,不能任運如慈母之視病兒者,則是大悲心尚未發起,應當慚愧、懺悔,精勤修習,以期成就。所謂任運者不加觀察作意,自然遇緣即生之謂,故非勤修不能生起也。此心實大乘佛法之根本,非僅爲持名念咒之心要。故經云:「菩提心爲因,大悲爲根本,方便爲究竟。」又云:「依大悲生菩提心,依菩提心成等正覺。」蓋未有不修大悲心而成正覺者也。佛法之要,全在行持,誦咒持名,亦不過助發此心之一方便而已!今日所講,希望諸君,依法作觀,修得一分,自有一分效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勿徒恃口說筆記,而資助談柄,增長狂慧也。所有說聽之功德,普皆迴向諸衆生,願速發起大悲心,早得成就佛道。

大悲心解釋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