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分》說,惡趣眾生體形不一,受惡業影響有大有小。應該如何思惟惡趣痛苦?想想把手放到火坑裡一天,或者裸身待在嚴寒的冰窟裡,或者幾天不吃東西,或者讓蚊蟲叮咬,光是這些小苦就受不了,更別說要忍受寒熱地獄、餓鬼、畜生的痛苦,怎麼可能忍受?將心比心,去感受三惡趣的痛苦,改變「只求今生快樂」的想法,對惡趣生起大怖畏,好好修習正法。如果明知故犯,隨便亂修甚至不修,對自己一點好處也沒有。
如《事阿笈摩》說,阿難尊者的二位外甥出家卻不努力學習,才念幾天經就偷懶。阿難只好將外甥交給神通第一的目犍連,他們還是我行我素。阿難請目犍連顯現神通,激發厭離心。某日,目犍連在二人行經的路上幻化有情大地獄。他們聽到裡面傳來斬截聲,好奇進入獄中,見到地獄眾生受種種惡具虐殺,旁邊還有二個煮沸的大鐵鍋,便問,「為什麼鍋內空空?」獄卒回答,「阿難尊者的二位外甥出家卻荒廢道業,死後就會在這二個鐵鍋受燒煮果報。」二人驚恐萬分,深怕獄卒發現他們就是尊者的外甥,趕忙回去告訴目犍連。目犍連聽後告誡,「二位沙彌!一切過患來自懈怠,應該勇猛精進。」回到住處後,每天努力修行;但一想到地獄的恐怖,就食不下嚥。
目犍連觀察後,又在二人經行的路上化現天宮。二人聽到絲竹管樂美妙音律,於是走進宮殿,見到無數曼妙天女,卻沒有天子,便問,「為什麼這裡沒有天子?」天女回答,「阿難尊者的二位外甥出家能精進學道,死後就會投生來當天子,享受無量妙樂。」二人高高興興回去稟告目犍連。目犍連回答,「二位沙彌!一切功德來自精進,應該勇猛精進。」二人回到住處後,比往常更加精進。一日看到經典說,「許多眾生從善趣又投生到惡趣。」便請目犍連回答疑惑,「我們從天道死後,還會到三惡趣嗎?」尊者回答,「賢者!只要煩惱未斷,就會在五道輪轉,像水車上上下下,不停轉動。」二人想到天道不是究竟的快樂處,這時候才眞正生起厭離心,便稟告尊者,「今後不再以煩惱造業,請尊者教導獲得解脫的正法。」最後二人都證得阿羅漢果。由此可知,想要斷除懈怠,策發精進修習正道,希求解脫及證得佛果的願望,最重要的根本就是思惟惡趣痛苦。即使佛陀住世,也會開示相同的教授,沒有比思惟惡趣痛苦更珍貴的要訣;唯有如此才能引發共下士及共中士的意樂。我們應該觀察自心,是不是確實生起思惟惡趣痛苦的定解,還沒有,就要努力。
生起的量要有多少?內鄔蘇巴說,「先觀察投生到惡趣的因,哪些以前做過?哪些沒做過?哪些正在做?哪些以後會做?如果以前已做,現在正做,未來將做,那麼來生一定會到惡趣受苦。真的投生到惡趣怎麼辦?自己能忍受嗎?要仔細推敲,想想惡趣恐怖。要生起多少定解才算合格?要到頭皮發麻、慌張害怕、手足無措、坐立不安,才算真正對惡趣生起怖畏心。」這是很重要,很確實的講法。
現在已經得到暇滿人身,應該把握機會淨除過去的惡業,遮止未來的惡業。對已作的善行起歡喜心,發心讓善業輾轉增上。每天努力行善,才不枉此生,讓這個暇滿人身獲得重大果利。如果現在不想想三惡道痛苦,等到墮入惡趣,還能到哪尋求救護?身處惡趣,不是要不要找的問題,而是失去了取捨善惡的智慧,根本沒有辦法找到依處。如《入行論》說,「趁有能力行善時不做,等到被惡趣痛苦蒙蔽,那時除了受苦,還有什麼可補救?」又說,「誰能拯救我脫離恐怖的惡趣?張開驚嚇的雙眼環顧四周,想要找一位能依止的怙主卻趣,不是要不要找的問題,而是失去了取捨善惡的智慧,根本沒有辦法找到依處。如《入行論》說,「趁有能力行善時不做,等到被惡趣痛苦蒙蔽,那時除了受苦,還有什麼可補救?」又說,「誰能拯救我脫離恐怖的惡趣?張開驚嚇的雙眼環顧四周,想要找一位能依止的怙主卻找不到。心中痛苦萬分、鬱結不安、沮喪失望,原來這裡根本沒有救度怙主。真到那個時候,該怎麼辦?現在就要皈依釋迦牟尼佛,只有世尊才是依怙,只有世尊才能度脫眾生,只有世尊才能去除恐懼。」以上簡單說明三惡趣苦,詳細可參閱《念住經》,必須好好研讀,反覆思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