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修法一修,就會把內心非常深沉的恐懼給除掉了。修行過程中,這是好轉的現象。
好轉之際,原來潛伏的病症會發露出來。有些人期望著白馬王子,可老是找不到啊!修了這個行法之後,不得了了!白馬王子滿街都是,那就把心理上壓抑的欲望給發露出去了。人生中的種種喜悅、成就滿足或者悲傷、傲慢等等心態,都會在修此法的過程中再現,然後發露掉。
講廣修供養的行法與步驟之前,先再做一個前提式的說明。讀經時要注意經典的語言模式和思惟模式。經典的語言模式為佛語,即佛的語言;思惟模式為佛心,即佛的意思。廣義來講,經是佛語,禪是佛心,經典一定有佛想表達的意思,即透過禪修以後顯現出來的證量境界,所以我就把這個思惟模式當作是佛意。這種思惟模式不能憑想像,必須透過修行,從禪的行法中鍛鍊出來。
經典裡除了表現佛的語言模式和思惟模式之外,並不講實踐的行為模式,因為這屬於行法的部分,不論是禪、密等的行法,通通都是行為模式。當你讀過很多經典、聽聞很多法之後,要如何付諸實際行動?
首先,要先釐清前面提過的「世間法」、「出世間法」和「世出世間法」。假如不懂「出世間法」是什麼?那你所有的一切行為通通叫做「世間法」。如果你對「出世間法」能知行合一的話,那麼透過「世間法」可以把一切變成「世出世間法」。「世出世間法」是透過「出世間法」嚴格的訓練而來。換句話說,透過正法行的嚴格訓練,才可能達到「世出世間法」,否則都只是嘴上春風而已。
想要出家修行的人,基本的「四加行」一定要有。如果想修密法,任何一位再土的上師都會要求「四加行」。顯教也一樣,再糊塗的師父也會告訴你要拜佛、念佛,這些都屬於加行的部分,只是在加行當中是否得力而已。得力者要登堂入室很快,因為已經有行為模式,有實踐的功夫了。假如沒有,登什麼堂,入什麼室啊?了解佛的意思後,實踐乃為第一要務。
那麼現在就來告訴各位,行法要怎麽行。我們先再複習一遍經文:
華雲、鬘雲、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天衣服雲、天種種香、塗香、燒香、末香,如是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王,然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一燈炷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為供養。
供養當然有很多供養具,這裡提到的第一個例子是「華雲」。「華」就是 「花」,假設以我們面前這許多鬱金香來供佛,就以一朵花來供就好,那很簡單。前面講過「禮敬諸佛」,是我一個人拜佛,一對一嘛!
現在要供養,有一個供養具,就是我拿一朵花供一尊佛。這個物理現象很清楚啊!拿一朵花供兩尊佛,就如一屋兩賣,恐怕有詐欺之嫌哦!那不行。好,從這個基礎來講,就叫一對一。不但有「能」、有「所」,還有一個受詞。這用中文來解釋,實在很難表達。我「禮敬」,那就會有一個抽象的拜下去的動作,其實它並沒有一個具體的受詞,所以相當於不及物動詞。現在供養花的話,供養就是及物動詞,因為及物,所以就產生出東西來了—— 花;我以一朵花供一個佛,這是第一階段。
按照我們在上一冊《普賢行願》一書裡,談到「禮敬諸佛」時,心物交融的訓練,總共有六個階段。那麼這裡講供養,假設這之前我們能、所的無量無邊與交融的狀況,都已經訓練完成了,那麼現在這一朵花也不僅僅是一朵花了,我們也要把它觀想成無量無邊的花。能、所兩者各分六個階段,能、所之外再加上受詞,一共是三個,這樣可以衍生出好幾個階段。總之,花要變成無量無邊的花,這是第二個動作。
第三個階段就是,有無量的我持無量的花,一一我各持無量的花,無量的我個個都持無量的花,你這樣去觀想,「花」跟「我」要交融成一體;然後以這無量的我,個個持無量的花,來供無量的佛,這是單一的、一對一的彼此交融。然後無量的我,無量的花,面對一整片無量的佛,都是一整片的;然後有無量的我,每一個我各拿無量的花,而無量花中的每一朵花,都各供無量的佛 …… 如此層層交融,變成三層了。
這不是在玩連連看的遊戲,這裡面的境界啊,要慢慢去交融。那個境界已經到達不可說不可說的狀況,所以在修這種供養法的時候,一定要非常的沉靜、沉靜、冷靜…… 非常的靜,然後才能夠融入那個境界。
現在所講的我、花、佛這三個當中,各自展開,無量無邊。假如畫圖畫畫看,「我」有無量無邊,這無量無邊的我當中,每一個都一樣,各自持著無量無邊的花,而這無量無邊的花朵當中,每一朵花又各自供養無量無邊的佛 ∙∙∙∙∙∙ 這怎麼交叉、交織在一起的那個境界啊······我現在告訴各位,你光是這樣子薰習,可能還轉不太過來,不得其門而入,不過進得去、進不去先不要管,就試著進去,儘管沒成功,你的福報,尤其是依報、花報仍舊會非常的殊勝。
像我們來到這個國度(指加拿大多倫多)的依報就很殊勝,雖然冬天長達半年,冷是冷,但也有足夠的能源,所以覺得環境很好,這就是所謂「依報」。「花報」則指周遭環境以外跟我們直接相關的部分,譬如子女、財富 …… 等等與我直接相關,因我而產生的,但並非我自己,乃是屬於外圍、外在的,那就叫「花報」。
正報」則受證量影響,其實際狀況隨之而顯現。佛教講的「因果」是指正報的部分。佛教比較注重正報的「了生死,出三界」,對花報跟依報則通常比較不在意。中國人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此屬花報。只要你試著去揣摩這個行法,你的依報與花報就會很殊勝。在揣摩過程中,你的程度可以進展到哪裡,那就是屬於正報的部分。只要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往上爬升一點點,都是非常殊勝的成就。
好多人擔心這樣修,死後會到哪裡去?當然到極樂世界啊,還會到哪裡!不用擔心,非去不可的啦!因為別的地方容不下你,只有極樂世界才容納得了你。不管那個名詞怎麼轉換都無所謂,不管基督徒、天主教徒、一貫道或天道,都好,你的理想叫天國、叫天堂或極樂世界,都無所謂。重要的是能夠了生死、斷煩惱,把個人生命品質中的那種能力、性德突顯出來,那就算是走上了菩薩道。
這個訓練絕對沒有副作用,就算訓練了老半天仍舊一事無成,那也獲得了花報與依報。若是有一點進度,那麼正報的殊勝馬上現前,煩惱便減輕許多。若能進一步體會到這法味,則煩惱一定斷盡。
《彌陀經》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如果能試著心念攀緣此一修法,只要能掛上鉤,馬上就可以了生死,因為那是法味、法乳啊!它將永遠滋潤心靈。
此一法門本身的運用相當廣,不論禮敬諸佛、稱讚如來、懺悔業障或者隨喜功德等等,任何一項都以這無量無邊的境界展開,每一項都訓練個十次的話,必定有心得。要怎麼修行呢?上述種種就是行為模式啊!
整理佛桌一定有供水、供香,然後以水、香,盡虛空遍法界地供養無量無邊的諸佛。你用大腦去想,我→供養→無量無邊的佛,這類似三角形的架構,可是假如觀想成無量無邊的我,那就不是三角形,而是正方形喔!然後供養品中有花、有水、有香,還有水果,於是這不可說不可說的境界便會出現了。
觀想剛開始是不設定數量的,若觀想一百尊佛,那就會被框住,變得有限。我們要無量無邊,就必須無量無邊的觀想下去,一開始都是腦筋的運作,這僅是過程中間的一個部分而已。不要緊,就把那個交融的狀態慢慢的體驗出來、感受出來。
這個行法剛開始很困難,但一個月後會得到法味,二到三個月之間,連作夢都會夢見無量無邊的什麼 …… 那廣闊無邊際的境界會經常出現。每個人出現的狀況不完全一樣,假如供養一顆香吉士,晚上睡覺躺在無量無邊的香吉士上面就著了相。這是反射的境界,因為夢境不是實際行為中的具體事相。但是藉由夢境,我們會從生命因素裡激發出所需要調整的一些缺憾或專長。就像小時候白天聽鬼故事,到了晚上哥哥或弟弟裝鬼把你嚇哭,你就非得去收收驚才會好一點。
這修法一修,境界便即出現:「唉!我供佛,怎麼跑出無量無邊的鬼來?」不要緊,它就把你内心非常深沉的恐懼給除掉了。修行過程中,這是好轉的現象。好轉之際,原來潛伏的病症會發露出來。有些人期望著白馬王子或者白雪公主,可老是找不到啊!修了這行法之後,不得了了,白馬王子滿街都是,那就把心理上壓抑的欲望給發露出去了。又如在人生當中曾經有過輝煌的紀錄,得獎令你無上光彩,時間一久便淡忘了,但是修此法的過程中,這些經歷會再現,然後把當時所產生的那種喜悅、滿足或者傲慢的心態發露掉。
修行的過程所產生的生命改造,就是這樣。不只是心理上的,身體上的也一樣。譬如曾經閃到、撞到啦,看起來像是好了,可就是不太正常。叫你彎下腰去,骨頭僵化,手掌硬是無法著地,一般認為是缺少運動,其實是從小到大很多類似的、不算嚴重的傷害讓色身僵化了,而你自己不知道。現在開始修行,它會一個一個解套,解套的過程中即有千奇百怪的現象,像是所謂氣動啦,好像有股熱氣跑出去,也有人會靈魂出竅啦,那都表示色身正在恢復。
修行本身會自我矯正,奉勸各位不必害怕,不要恐懼。「哎喲,我這樣會不會著魔啊?」誰說這叫著魔啊?這叫跳舞!肢體上會有異常現象,同修之間看到不要取笑,也不要語言傷害。外面雜訊很多,說是走火入魔、起乩、靈通等等,其實這些既非喜事,也不是壞事,只是過程如此而已!過了就好,不必恐嚇,也毋須讚嘆。因為一起歡喜心就得歡喜魔,一起恐懼心就得恐懼魔。這兩者在實際行法中,不論禪七或者密法結界修行時,常常會出現,但是兩者通通要丟掉。
廣修供養,在密法叫「護摩法」,西藏密法叫「火供」或「煙供」,就是把供養的東西放進去燒。唐密叫「護摩」,古代也叫「護摩」,現代人則稱之為「火供」,兩者是相同的。
燃燒供養品主要是供養諸天護法,這原是拜火教的修法。這部分在佛教裡一直無法去掉,因為摩訶迦葉本身就是拜火教出身的。拜火教在印度社會比佛教早一千年流傳,當時摩訶迦葉三兄弟是很有成就的修行者,可以說是拜火教的教主。他們的修法能達到非想非非想處定,但還不能了生死。雖然佛陀以無漏智折服他們,收為佛弟子,但他們還是習慣在禪坐或誦經前行火供的儀式。
古印度燒火很方便,常常有放火燒山以作供養的事。現在時代不同了,若是放火燒山,那要犯刑法的。此外,居家環境也改變了,房子都是密閉式的,尤其冬天在家裡修火供,如果弄得滿屋子是煙,一氧化碳中毒,一睡不起就糟糕了。
在家裡點香點短一點,不要太長,台灣都是用長的,一插三支香,薰得人睜不開眼。其實小小一段,作為觀想之用就可以了。修行時,坐著認真去觀想一個供品,剛開始訓練時一個供品就好,這也是一種禪修。要供的是一尊佛或一尊菩薩,鎖定一個標準起觀,不要天天換。譬如修阿彌陀佛法門,首先確定阿彌陀佛是坐姿捧蓮者、打定印者,或是站姿的接引佛,確定之後就鎖定起觀。
補充說明一下,這個定,要入很難。你在家中試掛一張佛像,注意看著佛的臉,你會發現自己的眼睛會在佛臉上轉,若定功足夠,則會在佛的兩個眼珠之間跑來跑去;再則,看有沒有辦法進入瞳孔裡面不動。到時候,你大概變成木頭人了,那才是真的定。入定時,眼珠是不動的。注意看看睡著的人,閉起眼來,但眼珠在動,那就是在做夢。眼球會動表示還有妄想,因此,起觀時要觀到眼球不動才算得力。
很多人問打坐時眼睛是張開好,還是閉著好?其實無所謂,只要眼球不動就對了。當你跟人講話時,因為沒有定力,所以無法把視點放在對方的眼睛上,一下看鼻子,一下看眉毛,一下看嘴唇!如果定力足,就會一直注視著他的眼睛,他會心懼。說話的人眼睛動來動去,傾聽時你把視線聚集鎖住他的眼珠,他馬上會恐懼,除非對方有很大的定力,否則一般人都會恐懼。
訓練定力時要將注意力鎖在一個地方,讓自己真正放下。那要怎麼鎖住呢?這有好幾個層次,當鎖住一個定點時,你會一直定進去,這一層開了,再下一層,這一層開了,再下一層…… 層層深入。
印度人的代數很發達,現在電腦運算很方便,三千年前哪有電腦,他們的代數都是在定中的腦子裡計算的,腦筋像電腦一樣,聯立方程式一條一條一直跳出來 ······這需要相當大的定功啊!你可以想像嗎?那些都排列在腦海裡,很清楚。當他入定以後,觀察都沒有錯了,才能把它寫在石板或銅板上,然後叫工匠雕刻出來,是這個樣子的啊!所以說,觀想是修禪定非常好的方法,這種觀想的修行方法,基本上是密法。
這個法修好以後,即可法法都通。有人問我:「你的密法是誰教的?」誰教的?釋迦牟尼佛教的啊!行法的基本,所有密法修行的根本,都從這裡來呀!經典有一定的語言模式跟思惟模式,這叫「經通」;而後透過行為模式,從實際修行的立場與經典相應,這叫「宗通」。宗就是 “行”,“行” 要跟經典相呼應。行的功夫到那裡,經典的指導就到那裡,你會從經典中得到印證。這個法有禪定也有密法蘊含其中,《華嚴經》基本上是兩相交融不分開的。
日本密法第一代祖師空海所著的「十住心」把華嚴列為最高層次,其後為佛。空海把大乘分四部分,第一法相的彌勒,第二法性的文殊,第三法華的觀音,第四華嚴的普賢,第五才是佛——大日如來。其實空海對華嚴並不了解,他的密法是從長安帶過去的,屬天台宗,稱之為「台密」。華嚴的密法稱為「唐密」,我們在台灣推動,稱之為「華嚴密」。「華嚴密」是以《華嚴經》為依據來指導修法,即「十大願王」密法的修行。「五十三參」屬禪的修法,「十大願王」則是密的修法,兩者不一樣,這必須從語言文字實際進入行為模式才能感受。
從我們密法的法本來看,「十大願王」就是把這個部分寫出來。首先「我以清淨身語意,供養清淨無上師,願我無盡身,供養無盡佛。」無盡身出現了,無盡佛也出現了,然後一直編進去……「以我清淨身語意,供養清淨無上師」是指一人對一佛供養,就此第一章完畢。
接下來,願我能以三世(盡過去世、盡現在世、盡未來世)無量無邊的身語意,供養盡過去無量無邊的佛、盡現在無量無邊的佛、盡未來無量無邊的佛,這是第二章。「十大願王」要寫成法本,就是要如此這般一個個寫下去。後來的人依著文章起觀行,緣念著那境界一直出現,究竟那境界要如何出現?持續緣念!緣念到滾瓜爛熟,且不起妄想,一旦起妄想就熄火了。按照經文的法本一直訓練進去,當訓練到很順暢的時,這個法本也會流傳下來!
行法中有幾個關鍵無法傳諸文字,必須代代口傳,當口傳到某個師父,而他覺得有很多東西沒有辦法教時,就由他本人重新補充教材,這種補充在西藏叫做「口續」,在中國叫做「口訣」。修行人所熟悉的「千里求名師,萬里求口訣」即指此。口訣是修行的要領,能不能找到那個要領,就看有沒有名師指導啊!
現在很多口訣不在名師身上,而在民間歌謠裡,民歌中充滿人生的智慧。注意,不要忽略那些匹夫匹婦、農夫農婦的智慧啊!他們隨便唱出來的山歌村歌啊,往往即是修行人非常重要的人生啟示。所以說「五十三參」參訪善知識時,要絕對虛心,這一點提供給各位參考。
行法到最後自身和供養具(花、果、香、燈)個個都要交融進去,交融的法義要明明白白。不弄清楚的話,我和佛之間會有一個蘋果在中間干擾。你要觀的不是蘋果本身,而是蘋果所表的果得,花所表的因行,以及燈所表的光明智慧之作用。你和佛在相上分屬二相,假如你修的觀行是智慧的作用,那就會與佛之間產生一種智慧的妙用,而且直接就可進入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花是因行,當觀想因行如何如何擴大展開的當下,就能成就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當然,觀花、觀燈所顯的性德不同,這些是無法用腦筋思考的,我修的時候就是這個樣子。怎麼會產生呢?那是無法言說的。
有些人運氣很好,因為前輩子他在觀行的時候,把運氣好的因素觀進去了;若是觀運氣不好的因素,這輩子運氣就不好了。為什麼他會在某方面很有成就,而我只在這一點有成就,這就是因為觀行的對象不一樣。觀行的因是在我與佛之間所觀的那個部分,別人觀的因是造成他當總統的因,所以他現在很自然就當總統,而我跟佛之間所觀行的那個因是當法師的因,那便當法師了。你說你要當總統,套句俗話:「真拚咧!」因為你沒有那個因,不必問為什麼?若想解釋,也只是很勉強的著相而已,這叫因緣不可思議,修行不可思議啊!
任何人想要歸本溯源前找因,絕對找不到,因為「因」不是我們腦筋所能推理的,在所有現況裡都只有「果」而沒有「因」。你說看現在我們所種的因,就知道將來所受的果是什麼,雖然原則上這樣講,其實你現在種什麼因,自己也不知道,將來會現什麼果,更加不知道。所以奉勸各位,只要在正確的方法上用功修就好,不必管果地如何。
譬如說,你、我都來觀蝴蝶蘭。你觀紅花,我觀白花,將來的結果就不一樣同樣是花,但是不同的顏色就會造成不同的現象,你知道嗎?白色是息災,觀白色將來永遠沒有災難;紅色是增益,將來的特色就會是在增益上。那沒有災難好,還是增益好呢?不知道!到時候你才會知道。你說:「這個人真不錯,可是為什麼他多災多難呢?」因為他沒有修息災啊!這個人平步青雲,可惜呀!假使他再如何如何就更好,因為他只修息災而沒有修增益,問題在這裡。
有人說供果越大越好,那西瓜最大啊!供西瓜大果的觀行法,所得的結果跟葡萄不一樣。葡萄是小果,若要子孫滿天下,我看供葡萄比較好。這只是舉例,僅供參考。這些例子只是提醒我們,在修法中不要執著,牡丹花很好,蒲公英也可以供啊!不要嫌蒲公英不好,它和牡丹一樣都是生命,都一樣好,要平等看待眾生啊!如何表現我們對生命的尊重,從花上就可以看到,水果也一樣。所以,我們只是透過媒介來修行,不要在媒介上選擇,關上鍵是自己到底會不會修。
此外,修行時有很嚴謹的訓練,「增益法」、「息災法」、「敬愛法」還有「勾召法」,在密法這四個要交互修,不是只修一個。這個要成就,那個也要成就才能福慧兩足。你只修一個,可以啊,將來就如牛的兩隻角,只有一隻角很長,另一隻角伸展不出去。所以,在修法中要懂得基礎架構,在運用媒介時就可以得力。
目前的台灣民間信仰,拜拜時往往只是買東西來供,譬如,初二、十六在門口拜拜「做牙」,這原是普安禪師和清水祖師教導「蒙山施食」的儀式。擺食物在門口,行者就要施食啊!可是一般老百姓都只拜一拜,燒個香,點個金銀紙,然後叫小孩子看著,生怕給狗吃掉。沒有修法,「蒙山施食」就不能發揮法上的威力,但是會修到相上的福報,會廣結善緣。假如有修法,即可以收到施食的殊勝功德。又譬如初一、十五的「午供法」,常常是擺上去點個香就等著收下來了。最好能在供佛時,午供照念一遍,從「爐香讚」開始,到「變食真言」都不要省略,不然也只會修到表面的福報。
請各位注意,懂得修法的人,媒介是不用介意的,「蒙山施食」也好,「佛前大供」也好,都是修法,不能唱著玩,必須依照歷代祖師立下來的規矩唱誦觀想「變食真言」要怎麼變呢?要藉由觀想,這就是實際修法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