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聽聞軌則
書籍目錄
第一部  道前基礎
第二部 共下士道
三、輕重差別
四、說明十善業
五、思維別業果
六、思維因果後如何正行
七、生起下士意樂的量
八、破除邪執分別
第三部 共中士道
四、分別思維六道痛苦
二、集業
三、死亡
四、結生
三、幾世圓滿
四、生起中士意樂的量
五、排除錯誤見解
六、抉擇能趨入解脫道的體性
四、如何對治煩惱
五、分別說明斷除煩惱
第四部 上士道
三、如何策發菩提心
四、略說七重因果
五、正式修習七重因果
六、寂天菩薩的自他相換教授
二、已得守護
三、還出方便
四、願心學處
三、解釋學處次第
三、差別
四、實際財施
五、意念財施
六、小結
三、差別
四、如何修習
三、差別
四、如何修習
三、差別
四、如何修習
五、總結六度
三、如何攝受眷屬
四、解說四攝
三、止觀雙修的道理
四、次第決定的道理
三、住所緣時如何修
四、住所緣後應該如何修
五、引生住心
六、成就奢摩他
二、抉擇補特伽羅無我
三、抉擇法無我
四、差別
五、止觀雙修
六、修習毘鉢舍那成就的標準
總結
二、金剛乘的修習方法
五、聽聞軌則

五、聽聞軌則


聽聞佛法的規矩,分三點談,思惟聞法利益、對法及說法師的態度、聽法時的態度。

1.思惟聞法的功德

   《聽聞集》說,「由聽聞而了知正法,由聽聞而遮止諸惡(增上戒學),由聽聞而斷除放逸(增上定學),由聽聞而獲得涅槃(增上慧學)。」又說,「例如走進暗室,因缺乏光線,即使眼識正常也看不到室內陳設。空有智慧而不聽聞義理,自然無法分辨善惡。 聞法就像開燈,眼睛(具慧)加上燈光(聽聞),才能清楚識物(分別善惡)。」
   在《本生論》裡記載月王子對父王說,「聽聞佛法有四種利益:可以激發學法信心、由歡喜而精進、使聽聞的義理更加堅固、又能增長智慧避免墮入愚癡。因爲知道這些功德,即使犧牲生命換取法要,也很合理。聽聞正法是除去無明的智慧燈火,是盜匪無法掠奪的珍貴寶物,是摧毀煩惱的有力武器,是揭示正道的最佳伴侶。雖然身處貧窮,聞法就像至親,不會嫌棄我的貧窮;雖然身受病痛,聞法就像良藥,能療癒世間種種疾病而無副作用;被業與煩惱蠱惑時,聞法就像常勝軍,可以戰勝輪迴惡敵。聞法可以獲得美名,享受暫時及究竟快樂的寶藏。遇到善知識而修習正法,就是最好的禮物,就是智者的最愛。

   月王子又說,「聞法可以轉變心性,花費少許力氣就能脫離輪迴。」應該好好體會聽聞正法的利益,其次照著《菩薩地》所說,以「五種想」聽法,(1)珍寶想,佛陀出興於世極難值遇,佛法同樣稀有珍貴。(2)眼目想,聞法可以開啟智慧。(3)光明想,聞法可以分辨善惡,了解勝義諦的如所有性與世俗諦的盡所有性。(4)大勝利想,聞法可以獲得究竟涅槃果位和一切種智果位。(5)無罪想,聞法當下可以止息非理作意,去除迷惑,獲得止觀快樂,種下證果的因。

2.對法及說法師的態度

   要發起恭敬承事的心,視師爲佛,以獅子寶座等珍貴物品供養迎請,斷除不恭敬心。依照《菩薩地》所說,聽聞佛法的時候,不要雜染煩惱及尋求上師的過失。離雜染,指遠離高舉和輕蔑,離高舉指該聽法的時候就聽、見到上師要恭敬禮拜、盡力奉侍、不起瞋心、順從、不刻意觀察過失;離輕蔑指真正做到尊重教法和說法上師。尋求過失,指故意觀察上師五種過失,是否違犯戒律、是否種性低劣、是否外貌醜陋、是否文辭粗鄙、是否聲音不悅耳。刻意挑剔缺點,很容易造成不求法的後果,反而失去聞法的機會。會。如《本生論》說,「聽法時要心平氣和面帶微笑坐在低位,將 上師的法語視爲甘露妙味,以恭敬專注、喜悅清淨的動機聽法,像病人聽從醫師囑咐一樣。」

3.聽法時的態度

   首先要斷除器皿的三種過失,倒覆、不淨、穿漏。倒覆,是指將容器倒置瓶口向下,即使天降甘霖也無法盛接。不淨,是指瓶口 向上,但瓶子裡不乾淨,盛接到的雨水不能飲用。穿漏,是指瓶子乾淨,但瓶底有破洞,最後水還是會流光。聽法時,人坐在會場卻心不在焉(倒覆過),或者聽進去,但理解錯誤或動機不正(不淨過),或者妄念過多,轉頭就忘(穿漏過),都會造成聞法不能獲得法益的過失。如《菩薩地》說,「抱著強烈求法心、好好的張大耳朵注意 聽、避免昏沉、態度恭敬。」

   其次要思惟六種想。

   把自己當成病人:《入行論》說,「連經常生病的人,都要聽醫生的話,更何況久遠劫來受貪等煩惱重病逼迫的眾生,更需長期治療。」煩惱這種病症,就是指時間已經拖了很久,難以治癒的貪瞋癡三毒。迦摩巴說,「不對症下藥,會加速病情惡化,甚至吃錯藥,把錯誤的道拿來修,愈修愈顛倒。眾生長久受到三毒煩惱病的傷害,已經病入膏肓 卻還不知道自己是病人。」

   把說法師當成醫生:如果患了嚴重的風膽病,一定會四處尋訪名醫,遇到醫術高明的醫生,自然乖乖聽從指示。對說法的善知識也應如此,既然歷盡千辛萬苦尋找,遇到善知識以後,不要把善知識當成負擔,應該像穿戴在身上的珠寶愈重愈好,由此依教奉行恭敬承事。《攝德寶》說,「勇猛追求無上菩提的智者,應該降伏我慢;承事善知識,要像病人對待名醫一樣毫不懈怠。」

   把教法當成良藥:病人對醫生所開立的藥方視為珍寶。對上師所講的教授及教誡,也應小心守護,不會忘失,以免損壞正法良藥。

   把修行當成治療過程:得到配方卻不服用,不可能望藥痊癒。對聽聞的義理不付諸行動,絕不可能摧伏煩惱等病,應該努力修習,不要把義理束諸高閣,徒然累積文飾藉以自誇。就像痲瘋病末期患者,嚴重到手腳都潰爛脫落,光吃一二包藥,怎麼可能有效?必須持續服用,才可能痊癒。想想眾生從無始劫來就遭受貪等重病侵害,光是依照上師的教授偶爾修修,怎麼可能去除積習深厚的三毒煩惱?唯有努力修習具足一切圓滿的正道,像瀑布一樣不間斷,以觀察慧如理思擇,才能真正治療無明重病。月官論師在《讚悔》說,「長久被無明迷惑,毫無取捨善惡的能力,嚴重到像是痲瘋病患手腳都快斷了,還只是稍微修習服點藥,又有什麼用?」

續讀下文 ……

   要真正認知自己的病情很嚴重,是很重要的關鍵。有這種想法才會引發第二想、第三想及第四想,否則會流於空言。不想去除煩惱重病,只想多聞,對病情哪有幫助?不吃醫生開的藥方,只是貪愛所配的藥方,怎麼可能痊癒?《三摩地王經》說,「受盡病痛折磨,千辛萬苦找到名醫慈悲配了救命藥方,告訴病人如何服用。如果不按照指示服下珍貴、眾多、上妙的藥方,最後卻因此喪命,這不是醫生的錯,也不是藥方出問題,而是病人自己的錯。追隨佛陀教法出家,聽聞五根、五力、靜慮等解脫要道,卻不精進修行,怎麼可能現證涅槃果位?」又說,「我已經開示各種法要,你們卻聞而不修,就像病人背著藥袋不服用,怎麼可能拔除煩惱病?」《入行論》也說,「必須身體勵行修習正法,紙上談兵有什麼用?病人把藥方背得滾瓜爛熟,也不會痊癒。」對修行起殷重心,把修行當成治病的過程。殷重是指實踐善知識所傳的法,如理取捨該做與不該做。

   修行前要先知道方法,知道要靠聽聞。聞後而知,知後而行,這才是修行。聽聞後考量自己的能力,倘若能力足夠,不懈怠立刻去做;倘若能力不足,也不要棄捨,應該以此爲願境,努力累積將來可以做到的資糧。《聽聞集》說有四種聞法人,「一多聞卻不好好守戒,因破戒而被人斥責,這種聽聞不算圓滿。二寡聞卻能好好守戒,因守戒而受人讚歎,這種聽聞會逐漸圓滿。三寡聞卻不好好守戒,二者不具足而被人斥責,這種修行終無所成。四多聞又能好好守戒,二者具足而受人讚歎,這種修行最圓滿。」又說,「雖然知道聞法與禪修扼要,卻因為放逸粗暴,使聽聞及知見不能發揮效果。真正喜歡正法,一定會謹言慎行,這才算具備安忍的功德,才能令同修讚歎。唯有小心守護根門,才能獲得聞知究竟,也就是解脫的利益。」

   《勸發增上意樂經》說,「愚癡的人死到臨頭才後悔沒有修,因爲快死了,才擔心來生墮入惡趣,產生極大憂惱恐懼,這都是因爲生前侈言空話虛耗度日,不好好修的緣故。」又說,「看人演戲,在台下說得頭頭是道,一旦要他上台卻什麼都不會。聽人說書,也學著品論英雄口沫橫飛,其實根本不會舞刀弄槍,光是嘴巴有本領。不身體勵行,只貪愛空言,就會有這些過失。」又說,「雖然甘蔗皮也有一點甜味,還是要去皮,才能真正嚐到美味。嚼甘蔗皮就像貪著言說,無法真正嚐到法的妙味,必須遠離光說不練的過失,不放逸、努力思惟佛法。」

   把說法師當成佛:時時憶念佛陀轉法功德,對說法上師起同等恭敬承事的心。

   對正法起久住想:思惟如何藉著聽聞佛法的功德,令正法長久住世。

   聞法時不斷觀照自心,如果不能與法相應,帶著雜念,或者認爲上師講的內容和自己無關,自然不能獲得精髓,應該隨時保持與法相應的覺心。例如檢查臉上有沒有污垢時,要攬鏡自照先看清楚,才能去除污垢。修行也一樣,把法當成鏡子,檢查自己的行爲是否如法。如果在法鏡的照射下,一旦察覺過失,就要心生慚愧,這樣才能改過遷善積功累德。在《本生論》殺人魔蘇達薩子向月王子懺悔,「我的行爲在法鏡下現出醜陋相貌,令我痛苦萬分,今後誓當趨向正法。」

   總之要發願,爲了利益一切有情而成佛;爲了達到成佛的目標,現在就要修習成佛的因。要想掌握正確的修習方法,必須先聽聞,思惟聞法利益,然後勇猛精進斷除三種器皿過失、起六種想,好好的聽聞正法。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