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菩薩乘法
五、菩薩乘法

五、菩薩乘法

   接著講菩薩乘法,菩薩,梵語菩提薩埵,略譯菩薩,翻成中國話叫覺有情。「覺」是佛的覺道,「有情」是一切眾生。
   五乘法:人乘法,想來生轉人;天乘法,想來生生天,都是自已得利 益。聲聞乘法、緣覺乘法,觀察到三界以內生死之苦,要了生脫死,超出三界,也沒有想到度眾生,所以前面四種都是屬於自利的法門,所以叫小乘法。

   菩薩乘法,則屬於利他法門,修行用功跟前面四種一樣,不同的是菩薩是為度眾生修行,發心不同,按現在說,就是出發點不同。人乘法,修菩薩乘法,修六度法門,「六」是六種法,「度」是度脫五戒;天乘法,修十善;聲聞乘法,修四諦法;緣覺乘法,修十二因緣法。 煩惱。依著這六 種法門來修行,不僅能度脫六種煩惱成就菩薩道,也能使一切眾生成佛。
   這是佛有大智慧,他觀察眾生的煩惱無量無邊,但是有六種煩惱最障礙佛道,所以就定出來這六種法門。等於一個名醫,檢查出來眾生身體上有這六種病最嚴重,就應病予藥,先把這六種病治好,其他的病也就隨著痊癒。

菩薩慈悲 (2)

   六度法門:
   第一、布施,度慳貪。布施是個法門,布施法門能度脫慳貪煩惱。眾生的煩惱很多,以貪、瞋、癡三種為根本,一切煩惱都是由這三種生出來的,所以叫根本煩惱。第一個貪煩惱,是根本中的根本,你想成佛,非得 把貪煩惱斷掉;你想度眾生,得度化眾生斷掉貪煩惱。所以貪煩惱上面加 一個慳字,叫慳貪煩惱。「慳」是慳吝不捨,自己有了錢財,不肯捨給別 人。「貪」是貪圖,不但自己的錢財,不肯捨給別人,別人的錢財還要貪 圖為己有,所以貪煩惱比慳煩惱更重。


   布施,布是普遍,施是施捨,你要把自己的錢財,普遍的施捨給一切眾生。或許你會問:「世間這麼多人,我怎麼有那麼多錢財,普遍布施呢?」 發心是這樣發,你有多少錢財,布施多少錢財。發心要平等,不要揀擇, 布施給姓張的,不布施給姓李的。菩薩心是普遍、平等布施,就是你布施 錢財的時候,要隨力隨分。人家的錢財我不貪圖,自己的錢財還要捨出去, 所以布施度了慳煩惱,也度了貪煩惱。
   釋迦佛給我們揀擇貪煩惱有五種:財、色、名、食、睡。你要是動了這五種貪心造了業,就要墮地獄。所謂:財、色、名、食、睡是地獄五條根,墮地獄是貪圖這五種墮下去的。按生死的根本是色,色是指男女之色, 淫欲是生死的根本。但是五欲為什麼把財列為第一呢?因為錢財是資生之 具,資養生命的東西,離開錢財,簡直不能活著,所以貪財的心比貪色的 心還普遍。所以斷煩惱,要先斷貪財的煩惱,這樣就應病下藥,把慳貪病 對治掉了。

   問:要錢財多,才可以布施給別人,我的錢財還不夠自己用,怎麼能 行菩薩道呢?
   答:這是你要先發心,有了錢財,就要布施;如果沒有發這個心,錢財越多越慳貪。比方這個道場要裝佛像需要錢,你的錢財雖然不寬裕,買 菜可以節省一點,出幾個錢隨喜功德。不發心的人,縱然有新台幣一千萬、 二千萬,甚至財產上億,他一文錢也不出。你懂得這個道理,就曉得如何修行。
   道源還沒出家的時候,看見一個討飯的老太太,在我的家鄉平常都吃饅頭。老太太來討飯時,大家都給她一個饅頭,每討一家給一個饅頭。這個老太太食量很小,吃一個饅頭就飽了,她討了二個饅頭,就把多的一個 給別的討飯的人,大家都說老太太是個好人。後來我學佛以後,懂得菩薩 道,才知道這個老太太就是在行布施法門。


   第二、持戒,度毀犯。我們眾生愚癡成性,什麼是惡法?什麼是善法? 揀擇不清楚;釋迦佛有大智慧,他給我們揀擇清楚,你要想上求佛道,下 化眾生,先不要做殺、盜、淫、妄四種惡法。不管是否受戒,你做了四種 惡法就要墮地獄,因為這四種是性罪,本性是惡法,它是順我們眾生的煩 惱性,多生多劫都有這種習氣。
   (一)、殺生害命:一個小孩子看到地上爬過來一隻小動物,那隻小動物並沒有害他,他走過去一腳就把牠踩死,這都是順煩惱性,前生帶來 的殺生習氣。
   (二)、偷盜財物:一個人如果沒有飯吃做賊,可以原諒他。其實不 然,他有飯吃,也偷東西。所以偷盜財物,也是多生多劫帶來的習氣。因 為偷屬於貪煩惱,凡夫有佔便宜的心,總想把別人的東西佔為己有,所以 犯偷盜戒。
   (三)、邪淫男女,在家弟子可以結婚,正淫不戒,但是除了正式夫 妻之外,干犯男女,都犯邪淫。他為什麼要犯邪淫呢?因為淫欲是生死的 根本,也是多生多劫的習氣,男的愛女的,女的愛男的,就犯邪淫戒。
   (四)、妄語騙人,按戒律犯大妄語,以凡濫聖,不能通懺悔;小妄語,口與心違,可以通懺悔。但是我們犯大妄語的機會很少,都是犯小妄語,這也是無始劫來的習氣,不知不覺就說出謊言騙人。
   你看國內社會新聞,或者世界的大新聞,所做的都是殺、盜、淫、妄 四種惡業。殺、盜、淫、妄是四根本戒,在家弟子還有六重、二十八輕的 菩薩戒,也是以這四種為根本;出家弟子比丘、比丘尼戒,也是以殺、盜、 淫、妄這四種為根本戒。


   第三、忍辱,度瞋恚。瞋是瞋恨,恚是恚怒,就是動瞋恨心發脾氣。貪瞋癡三個根本煩惱,要是講生死的根本,貪煩惱是根本的根本,但是比較起來,瞋恨煩惱的勢力最大。因為瞋恨煩惱一起來,它會把功德破壞, 所謂:「瞋恚火能燒功德林」,我們做一件功德,等於種了一棵樹,做的功德很多,就成了一片功德林,但是瞋恚一起來,像火一樣,它能燒功德林。修行用功,瞋恨煩惱要嚴格防護,因為貪煩惱起來很慢,還能控制住; 瞋恨心一起來,像猛火一下就燒起來,沒有時間讓你去控制它。

   那麼怎樣能降伏瞋恚煩惱呢?用忍辱法門,忍是一個功夫,辱是一個境界。侮辱的境界叫逆境,就是不順的境界。對方來一個人,他對不起你, 嫉妒、障礙你,甚至當面罵你、打你,這侮辱你的境界現前,一般人要報復他,心裡想:「你會嫉妒,我不會嫉妒嗎?」「你會罵人,我不會罵嗎?」 「你會打人,我不會打嗎?」這樣起報復心,是普通的凡夫,不是談修行要斷煩惱的人,因為你跟人家對罵、對打,還能用功嗎?所以辱境現前,忍耐就是你的功夫。辱境的功夫,最高的理論,一切皆空,他侮辱我,我相本空,他侮辱誰呢?根本就沒有一個我,他罵誰、打誰?我相空了,人 相也空了。對著我,才有人相,既然沒有我,侮辱我的人也是空的,總名字就是眾生相空,這是最高的理論。但是說很簡單,我們用功不到這個地 方,我相空不了,人相也空不了,還是要動瞋恚心,怎麼辦呢?還有一種 方便的方法,把自己的身份提高,你心裡作觀想:「我是發菩提心、行菩 薩道的人,不能跟眾生一樣的見識。」侮辱我的人不瞭解佛法,好像一個小孩,小孩罵我二句,我能跟小孩對罵嗎?小孩打我二下,我能跟小孩對打嗎?你把自己的身份提高,就容易忍耐。


   第四、精進,度懈怠。懈怠叫懶惰,也叫放逸。我們眾生對身心之相 執著得很厲害,身體稍微有一點累,就不願意再用功了;心裡稍微覺得不 舒服,就不願意再用功了。你要曉得懈怠屬於煩惱,非勇猛精進,不能行 菩薩道,菩薩道行不好,怎麼能成佛呢?所以一定要把懈怠煩惱對治掉,菩薩道才能行圓滿。
   我們行菩薩道,要說法度眾生,你看釋迦佛成了佛就說法度眾生,有人說:「我沒說法,是因為佛法難懂,自己不懂,怎麼說法度眾生呢?」 這就要問你自己,是不是精進地學?從小學開始讀書,一直到大學畢業要 十六年。你再沒有智慧,要是天天學佛法,學十六年還不會講嗎?結果從年輕就學佛,到頭髮白了還不會講,為什麼呢?因為沒有精進,一天推過 一天,一年推過一年。
   再說到我們念佛需要忍辱,諸位都是在家信徒,家庭裡不見得全家都 信佛。你要來念佛,家人不高興,說一些不好聽的話,給你一個侮辱,你不能忍,佛不要念了。你到念佛堂裡來,應該都是好人,但也是凡夫。碰巧有一位說話不順你的耳朵,覺得念佛堂裡也不清淨,不要來了,這都是不能忍辱,就要發脾氣,這樣念佛也念不好了。




   第五、禪定,度散亂。梵語禪那,翻成中國話叫靜慮。靜是靜下來,就是定的意思。但是靜下來用功,都要以禪定為基礎,因為我們無論修哪一種法門,先要把散亂心靜下來。古時候的大德把中國的定字帶上,這是 梵華並舉,梵是梵語,華是華言,梵語與華言並舉起來,叫禪定。
   禪定度散亂,因為散亂是修行用功最大的一個煩惱。你要用功修行, 一起散亂心無論什麼功,統統修不好。散亂就是妄想,我們最初當凡夫妄 想還單純,流轉生死的時間越長,妄想越多。你要是不用功,不知道什麼是妄想,一用功才知道什麼是妄想,而且越用功妄想越多,那真是打閒岔呢!

   禪宗在印度釋迦牟尼佛以後,第一代祖師是迦葉尊者,第二代祖師是阿難尊者,代代相傳,一直到第二十八祖是達摩祖師。因為達摩的法緣在中國,所以他在印度是禪宗的第二十八祖,到中國來就是禪宗的第一祖。 達摩祖師到中國來,因為當時中國佛法不明白禪宗的道理,所以他講 法沒人聽,就到河南省嵩山少林寺,面對著一塊大石頭打坐九年,叫面壁九年。這時候中國有一位慧可法師,到嵩山少林寺親近達摩祖師,但是達摩不說法只是打坐,慧可當他的侍者一直當了九年。有一天夜晚下大雪,雪越下越大,積高至腰那麼深。達摩祖師坐在那裡不覺得冷,但是慧可冷得受不了,自己生慚愧心,他心裡想:「自己為生死大事來親近師父,這 麼多年沒有學到什麼法,下大雪冷得受不了,恨自己修行沒有成就。」於 是他拿出隨身攜帶的戒刀,把左手臂斬斷,這叫斷臂求法。起先是下大雪 冷得受不了,這時候把手臂斬斷不冷了,卻疼得要死。慧可不得已求達摩祖師:「弟子心裡不安得很,求祖師給我安心。」達摩祖師看到弘法的機 緣成熟,就開口說法:「將心來,與汝安。」「將」是拿來。你把心拿來,我給你安!慧可說:「覓心了不可得!」「覓」是尋覓,「了」是究竟。 我尋覓我的心,究竟不可得,就是找不到自己的心。因為我們的心是個妄念,它沒有本體自性,怎麼能拿來給達摩祖師安。達摩祖師說:「與汝安心竟。」我已經給你安好了。慧可聽到這句開示,忽然間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就接二祖的祖師位。講這個公案,是說明中國禪宗不是修禪定,叫 參禪,參是參究,有了問題,追這個問題,就是拿這個功夫歷代傳下來, 所以中國的禪宗叫參禪,不叫禪定。


   修禪定,先要坐下來修,坐下來怎樣坐?盤腿怎樣盤?手印怎樣結? 眼睛怎樣閉?鼻息怎樣調?都有一定的規矩。現在到了末法時代,懂得規矩的人太少,甚至把邪魔外道的方法,當成修定的方法,那真是害人。天 台智者大師著了一本《小止觀》,如何調身、調息,說得很清楚。還著了 一本《六妙門》,有六種修定的方法,都是不可思議的妙法。《小止觀》 和《六妙門》出版時合印在一起,薄薄一本,先研究完《小止觀》,再研 究《六妙門》,初機的人讀此書不會走錯路。調身、調息、調心調好了, 接著你修六妙門,第一個妙門名叫數息觀,數鼻息怎麼叫妙呢?從一數到十,不數十一、十二。不數雙,數單。數單,先數出,不數入,就是入氣 不算,只數出氣,默默地記數,從一數到十,一個來回的數,等你數清楚, 散亂心對治掉了,同時不會起昏沈,所以叫妙門。

   再說到我們念佛需要修禪定,你一邊念佛,一邊起散亂心,所以你初 用功念佛的時候,自己覺得怎麼越念佛,妄想越多呢?你不知道是自己的功夫進步,因為你不念佛的時候,心時時在打妄想,自己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妄想?等你念佛了才觀照出來妄想,等於屋子過去沒有點燈,滿屋的垃 圾自己看不見。等到打開電燈,才看見屋裡的垃圾真多,這不是你念佛了 以後才增加的妄想,是你原來就有那麼多的妄想。那麼你還是用念佛來對 治妄想,好不容易不打妄想了,瞌睡來了,你坐在那裡以為在念佛,實際 在睡覺。所以以禪定為基礎,修到不打妄想,不起昏沈再念佛,那念一句就念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第六、般若,度愚癡。般若是梵語,翻成中國話叫智慧。般若為什麼 不翻成智慧呢?因為社會上的人講智慧,是指這個人很聰明,很有學問。 佛法的智慧不是這樣解釋,過去的祖師翻譯經典有五種不翻,其中一種叫 生善不翻。因為把般若翻成智慧,恐怕與社會上所稱的智慧相混淆,不僅 使佛教的善法生不起來,還會起障礙。 世間法所稱的智慧,在佛教這種人叫世智辯聰,世間的智慧,辯才的 聰明。學佛法有八種障難,世智辯聰,是八難之一。比方社會上有學問的大學教授,到佛堂來聽講經的很少。因為認為來聽法師講經,會把他的身 份貶低,堂堂一位大學教授,怎麼還來聽法師講經呢?所以這是世間的智慧生了障礙。辯才的聰明,更是障道因緣,你說的是正理,他偏要說歪理, 他的嘴巴很流利,你講不過他,所以他永遠不會學佛法,這更是一種障礙。 佛教講的般若是度愚癡的,什麼叫做愚癡呢?在佛經上列出標準有種:第一、不明因果,第二不知佛理,這兩種都叫愚癡人。

   不明白因果,根本就不知道佛理,因果為什麼不容易瞭解?因為世間法的因果有三種,不明白三種因果,就不懂世間法的因果,反而認為講因果的人是迷信,不但自己生障礙,還要毀謗三寶。世間法的三種因果:一、 現生報,二、來生報,三、多生報。現生報,是現世造的因,現世得了果報。比如現生做了好事,現生現世得了好報應,大家認為因果應該是這樣的報應,但是看到的卻不是這樣。比如有一種人在社會上做的都是善事, 大家公認他是個好人,但是報應不好,甚至連生活都不容易維持,因此大 家就不相信有現生報,不相信善因有善果。相反的,有一種人作惡多端, 什麼壞事都做。然而卻發大財,生活很富裕,住豪宅,開名車。大家都公認這是個壞人,怎麼能享這麼大的福,哪裡有因果報應?因此認為因果報應是迷信。

   講到現生的因果因為很複雜,不是幾句話可以講清楚。我們學佛法要誠實的相信因果,不管生活好過、不好過,要推到前生前世的果報。所以要是好過,生活越來越順利,那是自己前生前世做了好事,應該得的果報,不要放逸,要上供三寶,下救眾生。得到不好的果報,那是自己前生前世 培的福報不夠,自己要安心忍受。
   再講到我們念佛,《阿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不可以少」就是一定要多。「善根」是念佛,屬於因;「福德」 是六度萬行,屬於緣。你們每天好好地多念佛,就是多種善根為因;隨自己的力量,多做六度萬行,能做到的就做,多培福德就是緣。那麼善根的因多了,福德的緣多了,一定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   接下文是 道源長老講因緣果報的公案,第一個是安世高法師把在廣東所欠二條人命償還清,到第三世才來中國弘揚佛法;第二個是小孩現生短命轉長命,予省略。


   我們的本師世尊成佛親證實相妙理,他要說給眾生聽。但是諸佛以平等為性,眾生的根機以差別為性,要是直接說諸法實相,怎麼說眾生也聽不懂。所以佛得權巧方便,應機說法,廣開八萬四千法門,把它歸納起來有兩種法門,一種是空門,一種是有門。為什麼要說空呢?因為眾生執著 有,佛才跟眾生說一切法空;因為眾生執著空,佛才跟眾生說一切法有。 這是說明「實相無相、無不相」之理,無相,就是空;無不相,就是有。 但是眾生執著成性,聽見佛說空,就執著佛法是空的;聽見佛說有,就執 著佛法是有的,這樣眾生沒有瞭解佛說的空,是真空,就是「實相無相」; 佛說的有,是妙有,就是「實相無不相」。《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一切有為法,如變戲法變出來的,那是如幻有。認為佛說 的有,就是眾生的有,這樣就隨著聽的法去執著,根本還是不瞭解佛法。聞見空,執著一個空;聞見有,就執著一個有。佛在《金剛經》曾經喝斥過:「不可執著法,不可執著非法。」你執著法,就執著了有;你執著非法,就執著了空。這都是淺解的人,不解佛法。 狂解的人不是執著有,是執著空。他聽說一切法空,認為沒有佛道可 成,沒有眾生道可度,以為他懂了,偏到空那一方面。這種人叫「豁達空」, 就是一切不在乎的性格,既然沒有煩惱可斷,沒有生死可了,沒有佛道可成,沒有眾生道可度,所以他不要修行。永嘉禪師證道歌說:「豁達空, 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莽莽蕩蕩」,就是冒冒失失。「招殃禍」 是要招災招難。豁達空的人,以為一切煩惱、生死都空了,菩提、涅槃也 沒有了。他把因果都給撥掉,認為沒有因、沒有果。但是因果是天然的法 律,不是你說沒有就沒有,你冒冒失失,胡作非為,是要招災招難的。

   所以古來大德說:「寧教執有如須爾,不教著空如芥子。」這句大意是說:雖然不知道妙有之理,但是他相信因果,執著有沒有大錯。「寧教 執有如須爾」,你寧可執有,執著得很厲害,像須爾山那麼大,因為你相信因果,不會走錯路。「不教著空如芥子。」「著」是執著,「芥子」是 比喻極微小的東西。就是不教你執著一點點空,因為你把因果撥掉,將來要招殃招禍。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