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會念佛的由來
書籍目錄
一 ~ 八
九 ~ 十六
十七 ~ 二十四
二十五 ~ 三十二
三十三~四十一
四十二~五十
五十一~五十八
五十九~六十一
五會念佛的由來

五會念佛的由來



  他走著走著,竟遇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指著他身邊一個滿身塵垢且衣衫檻褸的隨從,向法照說:「這個人是從衡山來的承遠和尚,你現在不是正在修習如何能由念佛而得三昧嗎?你可以向他學習。」
  法照大師出定後,立刻趕往衡山,尋得了承遠,拜他為師,勤學念佛的方法,想來這個五會念佛的音調,便是模擬極樂世界的天樂所譜成的。後來因為他極力推展五會念佛法,被人尊稱為「五會法師」。


  唐朝代宗時,宮中常可聽到念佛聲由東北方傳來,代宗心生疑惑,便派遣使官尋聲溯源,由陝西的長安城,翻山越嶺,到了山西的并州,才發現是法照大師在教人五會念佛,這不可思議的殊勝願力,震驚了皇帝,於是迎請大師入宮教宮人唱念,因此五會念佛法,一度成為當時的宮中雅樂。

Bg D86

  唐朝末年,佛教經過會昌法難,佛法蕩然,禮崩樂壞,五會念佛法至此也成絕響。現在之所以能夠再重現,實因虛雲和尚的弟子觀本法師,某次在閱讀正續編大藏經時,意外地發現四祖法照大師所遺留下來的五會念佛殘卷。因法師博學多聞,學貫中西,詩詞歌賦,無一不精。於是運用真聲念佛一法,來模擬當時情狀,重新譜曲,完成後更努力弘揚此一念佛法,今日能再聽到五會念佛聲,觀本法師功不可沒。


  五會念佛,音聲極為清雅動聽,唱念中,能都攝六根,使人達到心情平靜,且心生法喜,正如四祖法照大師所撰述的《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讚》中說:
 「問曰:五會念佛有何利益?復何所表?
  答曰:即於此生,為能離五濁煩惱,除五苦、斷五蓋、截五趣、淨五眼、具五根、成五力、得菩提、具五解脫,速能成就五分法身,功德最勝無比。盡此一形,頓捨最後凡夫之身,生極樂園,入菩薩聖位,得不退轉,疾至菩提,實為佛任此事,終不虛也。」


  五會念佛以大眾共修為最佳,若無法與大眾共修時,可以用錄音機播放五會念佛的錄音帶替代,在家自我修持。念時,口中要念得清楚,耳中要聽得清楚,心中則觀想一朵八葉大蓮花王,一遍觀一葉(瓣),其次序如下圖所示。十遍念完,恰好觀成一朵蓮花,二十遍則為兩朵蓮花;遍數多少,蓮花就有多少朵,依此可以類推下去。


  一堂課下來,勘驗每個人所記的蓮花朵數、葉數,就可以知道各人念佛時,是否夠專心?如是共修共勉地行持,很容易收到一心不亂的效果,這就是修持「念佛三昧」的第一步。

Bg D87

(註:請依序觀想1~8為蓮花瓣,9為蓮花梗,10為蓮蓬。)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