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從食供養說到以禪悅爲食
五.從食供養說到以禪悅爲食

五.從食供養說到以禪悅爲食


想

   經說:「一切眾生皆依食住」,是即證明依切有情延續維持生命,都要依賴於食。

   中國古語說:「民以食爲天」。佛法中說:「法輪未轉,食輪先轉」。可見吾人 一期生命的生存,不管你是吃米飯的,或者你是吃麵食的,或者是吃其他食物的,其重要性是一樣的。印順論師說:「有情一期生命的延續,必要有段食,特別是這欲界的人間,沒有這,雖有別的資益——食,也難於生存。如入定過久,由於缺乏段食,出定時卽不能支持而死亡;這可見段食對於人類的重要。以定慧的修持來說,如營養不足,身心過於衰弱,定慧也不能成就。苦行者不知適宜的段食對於生存及修養的重要性,所以會驚奇釋尊的受食而得到正覺。

遺教經中說有十一種增過事,都是出家僧衆所應竭力避免的,如果親近從事,不但不合比丘的正命生活,而且會增長自己的過失。 因此,佛特教誡出家衆,要「節身時食,清淨自活」,絕對不可無限制的不合法的追 求物質生活,所以我常常說:一個眞正修學佛法度化衆生的出家行人,缺乏生活的所需,應向信衆去募化,信衆亦當至誠懇切的恭敬供養,讓他安心的爲法爲人!

   關於最後一個因緣,論中說有這樣事實:過去有個比丘,與外道共行,走到疲倦時,同在一樹下休息,樹上有很美好的果子,受食的時候亦即將到。外道對比丘說:「樹上有果,可以上樹取食」!比丘回答說:「在我們的戒法中,樹比人高過的,不可攀登樹上」!外道又說:「你既不能上樹,不妨搖樹,使果跌落下來取食」。比丘復回答說:「在我們的戒法中,不得自己搖樹落果,然後取果受用」。外道聽到這樣說,就親自上樹取果,同時將果丟到地下,對比丘說:「現在你可自取果食」!比丘更回答說:「在我們的戒法中,不得不受而食」。這時外道從樹上下來,取果授與比丘,比丘。外道見到這種情形,對佛法生信敬心,出家修道獲得漏盡!

   發心供養奉施,當是大功德事,但由於福田的勝劣,所得的功德亦有差別。四十 二章經第十一章:「佛言: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三世諸佛,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這樣供養,是有等差的,福有勝劣的,但以供養心說,一切是平等的,根本無有差別。如人以飯上供於佛,佛陀見旁有一餓狗,以此飯食轉施於狗,其功德是一樣的。又如維摩以一分奉難勝如來,一分施一最下乞人,所得福德亦是無二的。總之,供養三寶,福不唐捐!


   食供養,在六波羅密中,是代表禪定的,亦即要行者應以禪悅爲食的。還有所謂法食義漿的,亦可作爲這個代表。日嚴三昧經說:「誦習經典以爲食,分別經義以爲漿,修行六度爲賢良」。又維摩經說:「法喜禪悅爲食,解脫味爲漿」。所以一個真正佛法行者,不以世間飲食爲重,而是要以法食義漿,禪悅之食爲主的。世間飲食,只可作爲資身行道的助緣,受用世間飲食,而不如法行道,誦習經典,分別經義修習禪那,廣行六度,未免有負信施的供養。當知「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若還不了道,披毛戴角還」。

   華嚴經疏說:世間的飲食,但資益有漏的生死之身,不論如何考究飲食的精美,都無補於生死的解脫,所以修學佛法的人,對於世間美味,不應有所貪著,應當常持正念,以禪悅法喜爲食,則能長養善根,出離輪廻生死。世間的飲食有多種,出世之食大要有五:一、修聖道者,常持正念的念食。二、愛樂大法,資長道種,心生歡喜的法喜食。三、由得定力,資長慧命,道品圓明,心常喜樂的禪悅食。四、不捨梵行,長養一切善根,如世飲食資益身根的願食。五、離諸業縛,於法自在,長養菩提的解脫食。這五種食,對於行者的受用,是無量無邊的,決不是維持生命的世間飲食,所能望其項背的。所以做個佛法行者,應多求得這五種食,不要貪著世間飲食!

   世間的飲食有多種,出世之食大要有五:一、修聖道者,常持正念的念食。二、愛樂大法,資長道種,心生歡喜的法喜食。三、由得定力,資長慧命,道品圓明,心常喜樂的禪悅食。四、不捨梵行,長養一切善根,如世飲食資益身根的願食。五、離諸業縛,於法自在,長養菩提的解脫食。這五種食,對於行者的受用,是無量無邊的,決不是維持生命的世間飲食,所能望其項背的。所以做個佛法行者,應多求得這五種食,不要貪著世間飲食!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