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僖公二十四年)— 〔左傳×〕
卷一 周文
《題解》
本篇頌揚了介之推母子不求祿、不
圖名的品行。
在晉文公逃難過程中,介之推曾追
隨多年。但當文公返國,眾臣爭名求祿時
候,他卻獨自超脫於紛爭之外,這在當時
是高出一般人之上的。
介母三番設問,意在考驗兒子是否
堅決,並非指使兒子去追求名利。作者筆
法新奇,值得玩味。」這一中心思想,是
短而精的作品。
原 文
晉侯賞從亡者 1,介之推不言祿 2,祿亦弗及。
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 3?」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其母曰:「能如是乎?與汝偕隱。」遂隱而死。
晉侯求之不獲,以緜上為之田 4。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
注 釋
1・晉侯:指晉文公,前六三七年至前六二八年在位。
2・介之推:又稱介推,春秋時晉國貴族。曾跟隨晉文公流亡國外。/祿:祿賞,賞賜。
3・懟:怨恨。
4・綿上。晉地名。在今山西介休東南。
語 譯
晉文公賞賜曾跟隨他流亡國外的人員,介之推從來不談論祿賞,而當時他也沒有得到賜祿。
介之推說:「獻公的兒子有九個,現在只剩下文公一人了。惠公、懷公都沒有親近的人,國內、國外都厭棄他們。上天又不想斷絕晉國的世系,晉國還是會有君主的。主持晉國祭祀的人,不是文公還會是誰呢?這實在是由於上天要立他,但那些隨從他逃亡的人却以爲自己的功勞,這不也是騙人的話嗎?偷竊別人的財物,還要稱他爲盜賊,更何況貪求上天的功勞以爲自己的力量呢?居於下位的人把這種罪惡看作正義的行爲,而處於上位的人對於這種奸詐的行爲却又給予賞賜,上下互相蒙騙,已經難於和他們相處了。」
他的母親說:「你何不也去請求賞賜呢?不去求賞,這樣死了,又能抱怨誰呢?」回答說:「既然認爲那些人的行爲是罪過,而又去效法他們,這個罪過就更加嚴重。而且我已經說出了抱怨的話,即決不吃他的祿賞。」他的母親又說:「也應當讓他知道你的心思,你看怎麼樣?」回答說:「言語是自身的文飾;我本身即將隱居,還用得著言語來文飾嗎?這樣做,那正企求顯達呀。」他母親說:「你眞能這樣做嗎?那麼,我和你一起去隱居。」於是他們就隱居山林,直到死去。
晉文公到處尋找他們,都沒有找到,就把綿上作爲介之推的祭田,說:「以此記下我的過錯,並以此表彰心地善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