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敎能正確地去對待
一切事物,這就不同於求
感應或祈禱的宗教。
佛教也是由於怖畏的原因而出現,但不屬於愚痴迷信的恐懼,不將妖魔鬼怪等認為自然界的主宰者,或以為天空中有能創造的神。佛教認為更應該怖畏的事是由生老病死所引發出來,被貪嗔痴所燃燒和逼迫的煎熬。佛陀因此出現他圓滿地覺悟了戰勝恐畏的方法和滅苦的實踐方法。佛教譯為智者的宗教,因為 BUDDHA 譯為智者、覺者和悅樂者,智者不再感到黑暗,確實已明了萬物「什麼是什麼」,所以才能正確的對待萬物,不讓萬物有機會制造問題,或成為迷染的對象,就不再因染執而起痛苦。因此佛教是有智慧的宗教,能成為毀滅苦因的工具。
這所有的拜祭、祈禱儀式,都不是佛教的,不被佛教所接受的,那是一種滑稽的事不能當作「皈依處」。佛教徹底的否定這種行持,認為神鬼靈物的祈禱祭拜及各種宗教儀式如灑聖水、洗聖水等,這種種的行為都不是皈依處,甚至一般宗教認為是創造萬物的神或主宰天地萬物、操縱人類的神,佛陀都否定。佛陀曾如此宣說:「智慧的行持,才能獲得真正的利益。我們應該遠離向天神祈求獲得利益的愚蠢行為,因為天上的星月無法幫助我們。」若說靈水能使得人們洗淨罪惡、洗淨苦惱,那魚兒、烏龜、蝦等水棲生物,會由於這聖水而洗淨罪惡苦惱嗎?若我們的苦惱可以從膜拜的方式解除,那世上的人都沒有苦了!因為每一個人都懂得祭拜、祈求,這並非難事。相反的,人們雖時常膜拜但卻仍舊充滿著苦,所以說這不是解除苦惱的道路,必須要仔細的觀察「什麼是什麼」的真實相,隨著真理對待一切事物,才能熄滅煩惱生存下去,這是佛教徒所應明了的界限,我們不與低級鬼神發生牽連,也不相信這種種的宗教儀式,我們也不依靠外力如天堂等,但我們依靠覺智和自己的能力,這都在顯示佛教有另一種解除心靈危險的方法,但卻不同於其他宗教的原理和形式。佛教是運用智慧來正確明了「什麼是什麼」的真相,然後依據真正的法則對待萬物。我們沒有期望要成為這個、成為那個,必須是依據親身體驗的智慧,不是隨意的聽信別人,雖然有人來告知,但也不一定要相信,我們必須要先聽清楚,認真的思考它的確能實行嗎?合理嗎?確定後才相信和精進的奉行修持,使得自己獲得成果,這就是佛教和其他宗教不同之處。
所謂的宗教,尤其是佛教,必定是有著各種的角度方向,就好像一個有幾十個轉角的物體。當我們從這個角度看,就呈現這個形態,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又是另一種形態,那角度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不恰當的。有如我們觀察一座山,假設有八個方向,從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不同的形態,佛教亦是同理。如果有人以他的學識或見解來看佛教,將會把佛教看成另一個形態,人們肯定是相信自己的見解觀念的。因此,每一個人的真理就在於他明了和看清真理的程度,決不會比他所明了的為多。因此人們對真理「信念」是各不相同的,因為人們進入問題的真實相有深淺不同,或使用的方法不一樣,以及智慧也不盡相同。人們將不能明白那些超越自身理智的知識,也不會把它當成是「真理」;如果他所依據的是別人的真理,在他的內心深處卻不承認這是真理。一個人所擁有的真理只是依據他所能明了的多少罷了!真理的階段將一直在前進著,隨著每一天所增加的理論知識及理解能力,直達最終的「真理」。現今的人們有不同的教育程度和信仰,當研究理論,認識佛教的「什麼是什麼」將會生起各種不同的見解,這是因為佛教有各種圓滿的理論,尤其是近代的佛教,增加了很多「理論」,令人搖頭嘆息。
我們已經講過,佛教的精華即是實踐「什麼是什麼」的離苦方法。但是近代宗教的經典卻增加了好多東西,一有機會就加進去;不論是那一門的宗教都一樣,我們的經典也遭受到同樣的命運,因此就有好多新的論調,甚至有些與佛陀所宣說的滅苦無關的都存有著,這些由在家人去請示佛陀有關世間法的基本問題,佛陀也給予合理的答覆,因此在家人應遵循的規矩和道德,才會記載在經典中。雖然在佛出世前,一般的哲理或行者的諺語、瑜伽的諺語、神明的諺語等,如果不違反一般的道德,可止惡行善,佛陀也贊同其為金玉良言,也被記載於後期的經典中。因為後人認為那對那個時代是必要的,為了要使更多的人來信仰和去惡行善,便大量的記載,且過份強調,因而使人沉迷在善業和功德中,這都記載在巴利文經典中。
◎佛教是要知道最高層次的危險,並能修到最高的滅苦階段。
◎佛敎已圓滿地具足了各式各樣的自我解脫。
◎人類有著不同的教育和生活原則,所以每一個人所發現的真理都符合他自己的根基。
◎宗教的經典必然會隨著時間而有所變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