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阿羅漢
書籍目錄
佛陀.阿羅漢

佛陀.阿羅漢



Bg A5

   以佛陀為導師的阿羅漢們,已熄滅一切的無明,證悟無上的果位,他們做出比我們更多有利的事物,付出更多。希望各位思考一下,不明了這件事物,也正因為我們不了解自己,不是佛陀的錯,而是因為我們不了解熄滅無明煩惱的含義。反而那些像佛陀一樣已熄滅煩惱無明的人,依然日夜不停地工作。讀一讀佛陀的傳記,看看佛陀到底日夜在忙些什麼?將會發現到世尊一天只休息四個小時,其余的時間都投入工作中。我們一天賴在床上或休息的時間多半超過四個小時,世尊比我們做的更多,他到底以什麼為原動力呢?雖然那以欲望為主因的想要拿取、成為早已徹底熄滅了,但佛陀卻超脫地以悲智的力量來行事。

   在還未證悟之前,他曾經訓練控製自己,無時無刻都薰陶著自己,以便產生悲智,所以悲智的力量就逐年累月的增加,直到證悟不再有漏了,當智力澈底的熄滅了欲望煩惱,但慧力卻仍舊存在著,不曾消失,慈悲也化解成悲力而留存下來。因此證悟後的佛陀及阿羅漢的一切行為動作,都只是來自那遺留下來的悲智力,它有如殘骸般的遺留下來,左右著身心。煩惱欲望已完全幹枯了,遺留下來的只是清淨,沒有煩惱的身心。在這清淨的五蘊中仍存有悲智繼續在活動著,有如那已熄滅「引擎」而仍然滑行一段路程的汽車一樣,這是由於遺留下來的速度的動力,即所謂的動量,行程的遠近,就由動量而決定。阿羅漢們也是一樣的,雖然煩惱已完全熄滅,但是悲智的動量還存有一定旳動力,使得他能做艱難困苦的弘法工作,這是常人所難以做到的,他只是默默地以悲智的動力耕耘,從不期望獲得什麼。

   雖然是身體的必需品,如托缽以養活生命,他可以利用所存有的智力,而不必有煩惱之介入認為生存是為了要成為這個、要拿取那個的,但所遺留的智慧,卻能辨別是非黑白,去推動身體找尋食物,所不同的是已無所求,有得到也好,沒得到也好;當生病時,也有足夠的智慧知道如何去尋求醫治,如果太過嚴重身體自然會壞滅,他也只是稍微去爭取而已,生存與死亡,對他來說是沒有意義的。但他會以智慧來隨緣治療,這「苦」確實已不複存在了。任何事都不必有「我」為主人,只有「智慧」隨著大自然的定律去運行著身心,只是身法和心法;有如操作的機器,沒有一個「自我」,只隨著大自然而運行,生存下去。因此他就不會刻意地要求尋找特效藥和金錢去治療,並不是他不去尋求治療,他只是隨緣並不強求,若太複雜的話,他將不再追求,平靜的生存下去,直到死亡,或就此入滅。熄滅煩惱就沒有感覺去尋找藥物治病,這是不可能的。阿羅漢不必斷食而死或有病不治而死,這是不正確的,因為阿羅漢仍隨著智力生存下去。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阿羅漢能生存在清淨之中,為世人帶來清淨的益處,比那些為了「我的」而想要拿取、想要擁有,自私自利的世人來得卓越。「阿羅漢從不自私、運用悲智做事,心胸比任何人都寬闊、更高尚、更清淨」。

   當我們以阿羅漢為例比較一下,可看出絕對明了「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為」之後,無論他做什麼,都比那有欲望想要拿取、成為的人做得更好,也能更正確地執行各種事物。欲望的「拿取」、「成為」是一種極大的黑暗,它將迷惑著我們而不能正確地看清「什麼是什麼」,最後甚至誤把惡當為善。請思考一下,要怎樣走才正確呢?但願每一個人在執行各自的任務時,不論是職業上或其他方面的責任,都應時常運用智慧來察覺「不值得拿取、成為」的心,甚至能與大自然界相結合。我們現在得用正確的方法,善巧地運用於任何事物上。當我們還需要拿取、成為時,這個佛法將使得我們的心,時常保持清淨、安樂;若以此種心態接觸世間萬物,肯定不會帶來禍害、痛苦。

Bg R

◎阿羅漢運用智慧來觀察,並適當地給予身體所需。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