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心變好
使心變好

使心變好


B E67

  這些日子,人們到處去尋找功德(註)

  而且,他們總似乎在巴蓬寺停了下來。如果他們不在去的路上停下,他們會在回程中停下,巴蓬寺變成了一個中途暫停站。有些人那樣匆忙,我甚至沒有機會看到他們,或與他們談話。他們中大多數的人都在尋找功德,我沒看到有多少人是在尋找一種離惡之道的;他們是那麼地熱中於得到功德,卻不知道要到哪兒去存放它。那就好像試著要去染一件骯髒的衣服,卻不清洗它一般。


  僧侶們率直地如此談論,然而,對大部份的人來說,卻很難將這類教導付諸實踐。所以會難,原因是他們不懂;如果他們瞭解,那就容易多了。想像有一個洞,有某樣東西在洞底,現在,有一人將他的手放進洞裡,但搆不到底部,他將會說,這洞太深了!成百或上千的人將他們的手放進洞裡,他們全都會說,這洞太深了,卻沒有一位會說,他們的手臂太短了!


  有那麼多人尋找功德,遲早他們必然會開始尋求一種離惡之道。但並沒有很多人興趣於此。佛陀的教導是那麼簡潔,但大部份的人卻忽略了它,就好像他們打巴蓬寺經過一樣。對多數人來說,佛法就是那樣,只不過是一個中途停靠站罷了。


  「諸惡莫作」是諸佛的教誡,佛教的核心;然而人們卻老是忽視了它,他們並不想要這個。「從身、語、意行中,棄絕一切大、小惡行……。」這是諸佛的教導。


  如果我們要染一塊布,首先必需要去清洗它。但是,大部份的人卻不那麼做,他們連看都不看,便直接地將它浸泡到染液裡去了;如果這布是髒的,染出來之後,反而會變得比先前更糟呢!想想看吧!染一塊髒的老破布,會更好看嗎?


  你瞭解嗎?這是佛教教化啊!但大部份的人卻忽略了它。他們只想去做好事,卻不願停止惡行,那好似說道:「這洞太深了!」每個人都說洞太深,誰也不說他的手臂太短。我們應該回歸到我們自身;依著這個教導,你應該退一步回來看看你自己。


  有時,他們滿坐汽車去尋找功德,也許他們還會在汽車上爭吵,或是醉酒呢!問他們,要往何處去,他們說是尋找功德。他們想要功德,卻不停止惡行,那樣,他們將永遠找不到功德的。


  這就是人們!你們應該看眞切些,看好你們自己;佛陀曾教導過,在任何情況下都要擁有憶持力和自我覺醒。惡行生起於身、語、意行中,一切善惡、禍福的來源,都與行爲、語言和思想相共存。今天,你可曾帶了你的行爲、語言和思想與你同在一起?抑或將它們留在家裡了?這便是你必須看清楚的地方,就在這兒!你不須去看得非常遠。看著你的行爲、語言和思想吧,注意去看看你的行爲是否有缺失!


  人們並沒有眞正地看著這些事,就像家庭主婦皺著眉頭洗碗盤一樣。她是那麼的專心於清洗碗盤,她並沒有覺知到自己內心的骯髒!你曾見過像這樣了嗎?她光是看到碗盤,她看得實在太遠了,不是嗎?我猜想,你們有些人可能有過這種經驗呢!這就是你應該看的地方。人們專注於清洗碗盤,然而他們卻讓他們的心髒去;這是不好的,他們忘記了他們自己。


  因爲他們沒有看著他們自己,人們會犯下各類的惡行。他們首先必定會四處望望,是否有人在看 …… 「我媽媽會看到我嗎?」「我丈夫會看到我嗎?」「孩子們會看到我嗎?」「我妻子會看到我嗎?」假使沒有一個人看到,那麼他們便會立即去做。這是侮辱了他們自己!他們說沒有一個人在看,所以他們會在任何人看到之前很快地做完這件事。而他們自己又是什麼呢?難道他們不是一位「某個人」嗎?


  你看吧!由於他們如此這般的看漏了他們自己,人們便不曾發現眞正有價值的是什麼,他們並沒有發現到「佛法」。假如你注意看你自己,你就會看清你自己。每當你即將去做某件壞事時,假若你能及時看到你自己,你便能停止。如果你想去做某件值得做的事,就注意看住你的心吧!若你知道如何去看住你自己,那麼你就會知道對和錯、禍和福、善和惡了。這些都是我們應該知道的事情。


  假如我不談到這些事情,你們便不知道有關的這些;你們心中有貪、痴,但卻不知。如果你們老是看著外面的話,你們將不會知曉任何事情;這就是人們不注意看他們自己的麻煩。往内心看,你們會看到善與惡;見到了善良,我們便可以將它帶至心靈且去實踐。


  止惡、行善 ……,這是佛教的核心。無論是從身、語或意上,都不犯下任何的惡行;那是正確的修行,諸佛的教誨。而今「我們的衣服」是潔淨的。


  然後,我們使這顆心變得美善且善巧。若這顆心是美善且善巧的話,我們便不必搭了汽車行遍鄉間到處去尋找功德了;甚至坐在家中,我們也能得到功德。然而,大部份的人卻只會在鄉間到處尋找功德,而不去停止他們的惡行。當他們兩手空空的回到了家時,又回到了他們原先的愁眉苦臉。他們不高興的面容在洗碗盤,非常專心地在洗碗盤;這就是人們沒有看到的地方,他們離功德好遠啊!


  我們可能知道這些事情,但如果我們不懂得我們自己內在的心靈的話,我們卻不眞的知道;佛教並沒有進入我們的内心。如果我們的心美好且善良,那就是快樂,會有微笑在我們心中。然而,我們大部份人卻很難找到時間去微笑,不是嗎?我們只能在事情合我們意時才微笑。大部份人的幸福寄託在那些能讓他們喜歡的事物上,他們須得這世上的每一個人都只說令人愉悅的事。若是那樣,你什麼時候才會找到幸福呢? 


  我們必須應用佛法去找到幸福;無論是什麼,無論是對還是錯,都不要盲目地執著它,只要注意它,而後,放下它。當這顆心寧靜時,那麼,你便可以微笑了。而一當你變得厭惡某件事物時,心就會變壞,那就沒有一件事是好的了。


  清除了不潔,這顆心沒有煩惱,是寧靜、仁慈、美善的。當這顆心是明亮的,已經戒除了惡,一切時中便都有了自在;這安詳、寧靜的心,是人類成就的眞實典型。


  當別人說到能使我們歡喜的事物時,我們會微笑;如果他們說的是讓我們生氣的事,我們便會皺眉。我們怎能使別人每天都只說讓我們歡喜的事物呢?那可能嗎?即使是你們的孩子,他們說過使你們生氣的話嗎?你們曾經讓你們的父母煩擾過嗎?不僅僅是其他的人,甚至我們自個兒的心也能煩亂我們。有時,我們自己想到的事情是不愉快的,你們怎麼辦?你們可能會往前走著,忽然踢到一棵樹幹殘株,「砰!」「唉唷!」,出了什麼毛病,到底誰踢誰了?你們到底要去歸咎誰呢?正是你們自己的錯啊!即使是我們自己的心也能惹我們生氣呢!假如你能想想,你將看出那確是眞的。有時,我們做一些連我們自己都不喜歡的事,一切你們所能說的只是:「該死!」那是沒有誰可以去歸罪的啊!


  在佛教中,功德是要放棄惡事的。當我們捨棄了惡,我們便不再有錯;當不再有任何錯時,便不再有任何的壓力。在沒有壓力時,便有了平靜。這平靜的心是一顆潔淨的心,沒有懷藏瞋念的心,那就是清明了。


  你如何能使這顆心清明呢?只須去了知它!例如,你可能會想「今 天,我的心情眞壞,我看到的每件事物都在觸犯我,甚至碗櫃裡的盤、碟……。」你可能感覺像要搗碎它們每一樣一般。任何你看到的,都似乎是壞的,這雞、這鴨、這貓、狗 …… 你通通都討厭;你丈夫所說的每一件事都令你不快;甚至查看你自己的内心,你都是不滿足的。在這樣一個情況下,你怎麼辦呢?這種痛苦是從那裡來的呢?這就叫做:「沒有功德」。在泰國最近他們有一種諺語說道,當某人死後,他的功德便結束了。但事實卻不然,有許多仍然活著的人,他們早就結束了他們自己的功德呢!這些人並不懂功德!不好的心,只會聚集愈來愈多的壞。


  前往這些「做功德」之旅,就好像建築一棟漂亮的房子卻沒有事先準備好地域一般;過不了多久,這房子就會倒塌,對不對呢?這設計並不好,現在你必須再試一次,試一種不同的方法。你必須洞察你自己,注意看好在你行爲、語言及思想上的過錯;除了在你的行爲、語言、思想上修行外,你還要到其他什麼地方去修行呢?人們迷失了,他們想去眞正寧靜的地方,在森林或在巴蓬寺修習佛法;但,巴蓬寺寧靜了嗎?不,並不眞的寧靜,眞正寧靜的地方是在你自己的家裡!


  如果你擁有智慧,無論你到哪兒,你都會自在。這整個世界早已像它本然的一樣好。在這森林裡的所有樹木早已像它們本然的一樣美好:有高的、有矮的、有中空的……,各式各樣都有;它們單純地就是它們那個樣子。對於它們的真實自然,由於無知,我們強將我們的看法加到它們身上······「啊!這棵樹太矮了!這棵樹是中空的!」這些樹木單純地就是樹木,它們的景況比我們好多了!


  那就是爲什麼我要把這些上面寫了小詩的木板懸掛在樹這兒(註)讓樹來教你了。你從它們那兒學到了什麼沒?你應該從它們那兒試著學到至少一樁事;有那麼多的樹,它們都有某種事物要去教導你。佛法無處不在;在每件事物上,在自然當中,你應該瞭解這點。別去責怪這洞太深,轉過來注意看看你自己的手臂吧!如果你能瞭解,你就會快樂。


  假如你做了功德或行了善,將它保存在你的自心中,那是存放它最好的地方。像今天你們做了功德(供養僧眾)是好的,但那不是最好的方式。營造建築物是不錯,但卻不是最好的事;營建你自己的心朝向美善,那才是最好的方式。依這種方式,不論你來這兒或留在家裡,你會發現到善良,發現到這最好的就在你心中。外在的建築物 —— 像這兒的走廊,就好似這「樹」的「皮」一般,它們並不是「樹心」。


  假如你擁有智慧,無論你在哪裡看,哪裡都會有佛法;假如你缺少智慧,那麼即使是好事也會轉壞。這壞從何而來?正是從我們的內心,就是那兒!看看這顆心是如何變化的,每件事物都是變化的!丈夫和妻子在一起通常相處愉快,他們能夠對談得非常高興,然而,有一天當他們的心情變壞時,這配偶會說每件事物似乎都是令人討厭的。這心變壞了,情形便會改變,就是這樣子了!


  因此,爲了棄惡揚善,你不須要去尋看其他任何的地方。如果你的心變壞了,不要去檢視這個人、那個人;只要看住你自己的心,並且尋出這些想法從何而來,爲什麽這顆心想這樣的事?瞭解所有的事物都是虛幻易變的;愛是虛幻易變,恨也是虛幻易變。你曾愛過你的孩子嗎?當然,你有過;你 曾憎惡過他們嗎?我可以爲你回答,有時候你也有過,是嗎?而你能丟棄他 們嗎?不,你不能丟棄他們!爲什麼不能呢?孩子們並不像子彈,不是嗎?子彈是發射向外的,但孩子們卻正好是發射回他們父母心靈的。


  如果這孩子是好的,「好」會回返到父母;如果他們是壞的,「壞」也會回返到父母。你可以說,孩子們是你的業,有好的和壞的,好和壞兩者正好都在你的孩子身上。但,即使是壞的一位,也都是寶貝;有人或許生來便是小兒麻痺症,跛腳及殘廢的,卻被珍愛得甚至勝過其他的孩子。無論什麼時候,只要離家一會兒,你都會留下話:「照顧這小的,他並不怎麼健壯。」你愛他甚至超過其他的孩子。


  所以,你應該建立好你的心 —— 一半愛、一半惡,別只取一面或另外一面,經常要記取兩方面。你的孩子是你的「業」他們都專屬於他們的所有人。他們是你的業,因此,你必須對他們負責。如果他們眞得給你帶來痛苦,只要提醒你自己:「那是我的業!」如果他們使你歡喜高興,只要提醒你自己:「那是我的業!」有時,在家裡,它帶來很大的挫折,你可能只想逃開;情況是那麼的糟,有些人甚至還想去上吊自殺呢。那就是業!我們必須接受這個事實。去避免壞的行爲,而後,你將能更清楚地看到你自己,這就是爲什麼思惟事情是那樣的重要!


  通常當他們修習禪坐時,他們用一個「禪修的對象」,就像「補— 哆」、「達— 摩」、「桑— 夠」(註);但你也可以使它變得比這些更短。無論何時,你感到懊惱,無論何時,你的心變壞,只要說,只要說:「SO!(就這樣而已!)」當你感到好多時,只要說:「SO!……那不是一樁確然之事。」如果你喜愛某人,只要說 SO!」當你感覺你開始要生氣了,只要說「SO!」懂嗎?你無須去洞察三藏(經、律、論),只要「SO」。這意思是:「那是虛幻無常的!」愛是虛幻無常的,恨是虛幻無常的;善是虛幻無常的,惡是虛幻無常的。它們怎麼可能永遠不變呢?它們當中,哪裡有任何的常性在呢?


  在「它們必然是無常」這點上,你可以說它們是有常的;它們一定在這種關係中,它們決不能變成別的方式。前一分鐘有愛,下一分鐘卻是恨,事情就是如此!在這方面,它們是常的。那就是爲什麼我要說,每當有愛生起時,只要告訴它:「SO!」那樣可以節省很多時間;你不須去說:「無常、苦、無我」。如果你不想要有一個長的禪坐主題,就用這個簡單的字。若是情愛升起,在你會眞正沉溺下去之前,只要告訴你自己:「SO!」這就夠了。每件事物都是虛幻無常的;在必然會那樣下,它是常的。只要去瞭解這麼多,就是瞭解了佛法的核心、真實之法。


  現在,如果每一個人都更常說:「SO!」而且應用它們去如此的練習,執著將會變得愈來愈少。人們將不會被愛和恨所迷,他們將不會黏著於事物。他們會信賴這眞理,而非其他之事。只要去瞭解這麼多就夠了,還有其他什麼你需要去知道的呢?


  聽聞了這個教導,你應該試著也去記住它。你應該記取什麼呢?禪坐!你懂嗎?假若你懂,那麼佛法會與你相合在一起,這心將會「停止」。如果有氣憤在心,只要說聲「SO!」那就夠了,它立刻便會停止。假若你仍然不瞭解,那麼深入地明察這樁事。若是有了理解,當怒氣在心中生起時,你可只以:「SO!(就這樣而已!)那是無常的!」來停息它。


  今天,你們有了一個機會去錄下內在和外在這兩方面的佛法。內在的,這聲音透過兩耳進入到內心被記錄了下來。如果你做不到這麼多,那便不怎麼好了;你在巴蓬寺的時間會是浪費的了。錄下它外在的,也錄下它內在的。錄音機在這兒並不很重要,眞正重要的事是存在心中的「錄音機」。錄音機是易壞之物,但是如果佛法眞正到達了這顆心,那便是永恒的,是在那兒直到永遠的;而且,你不必浪費金錢在電池上!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