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量即遣執.修成具五相
書籍目錄
最勝耳傳修心七義論講記
釋頌文科判為三:
二、開演正教義
丙、正教授引導弟子之次第
第四、明一生之修法者
第五、明修心之量
第六、明修心三昧耶
第七、義明修心學處
甲四、正明主論
乙一、出離心
乙二、菩提心
乙三、正見
丁二、斷相違法
丁三、正贊無過大師
丁一、此法為求解脫者堪入之理
修量即遣執.修成具五相

修量即遣執.修成具五相



第五、明修心之量

頌曰 修量即遣執

   所修之量,以所遣之執為準。修死無常,暇滿難得等,則遣除貪著現世利樂之執。思維生死過患則遣除貪著輪迴中一切福利,安樂圓滿之執。如是遣除諸執,合諸修量。此中修菩提心,為遣我愛執。若復尚有我愛執,不能遣除,未為合量。必遣除罄淨,始合修量也。又修空性者,亦以遣除我執為其修量,如有我執,即未合量。昔某大喇嘛,自命已證空性,道貌岸然,舉止異常,常為眾人之所禮拜恭敬。一日來謁頗公大師,侍從甚盛。頗公禮接,叩其所得。彼喇嘛答言,曾證空性。頗公合掌云,善哉,善哉,賀君我執,摧毀無餘。彼大喇嘛愕然,不解何為我執,請為解說。頗公云,君尚不能解我執,何由證知空性。試陳汝所證境界,我為抉擇。彼喇嘛言,曾於坐時,見空明境,謂是空性。頗公云此是定境,非空性也。復加勘驗,知彼喇嘛不但未見空性,即其定境,猶墮細分昏沈中。即告之云汝所證非空性,亦非三摩地。彼喇嘛聞言,惘然若失,即禮拜頗公,請垂教示我。頗公云汝病已深,應重新改造。命其從皈依起,次第修學。彼喇嘛由不知空性之量,是遣我執,故成過失。若復有人,於我愛執過患,尚未了知,便自謂發菩提心,堪名菩薩,當知是人過失,與彼修空性喇嘛等無有異。故修心者,應知修量,即是遣執。方得免彼過失也。

頌曰 修成具五相

   五相者,一曰大勇識者相。謂修心者,依於教授,於一切時處,不失菩提心。內以菩提心為主,外遇任何違緣障難,悉能堪忍,是為大勇識者相。原名大薩綞,今翻大勇識。華言有大魄力,能擔當大事,即其義也。

   二曰大調伏者相,亦稱大律者相。是能堅信業果。且於細分業果亦能通達,受持不失。
   三曰大善生者相,亦稱大善來者,或大威儀者相。是能於身語二業,常與善法相合,無少違越。

   四曰大難行者相。是於任何煩惱之生起,悉能了知,善巧方便而為調伏故,亦稱大難調伏者。修心菩薩,對治煩惱如馴野獸,此是難行。若惡衣惡食,乃至損害肢體,以此消業懺罪。謂是難行苦行,其實非也。身是心之所依,身若衰損,心亦隨之而衰損。故損害身體,並無功德,且又犯戒。於金剛乘中,若損失少許皮膚,己犯密戒,切勿妄作。且對治煩惱,是心非身。

   依四力懺淨,一依止力。皈依三寶所發是心。二憶念力。緣念過去所作惡業,如服毒藥,力為淨除,此亦是心所作。三遮止力。願未來不作惡業,此亦由心生起。四對治力。對治煩惱,最殊勝為空性。次則菩提心。此悉由心所修。如是四力,皆屬於心。雖復觀佛持咒,亦清罪業,然其力甚微,猶如以一穗之帚,擋大地塵土,難令清淨。佛為眾生心量小力微者,說是一心持咒,得清罪業,不為修空性菩提心人說也。故真實對治煩惱,是調伏其心,不是桎梏身體。修心菩薩於煩惱起時,而能方便對治,破煩惱果,如是之行,乃真難行。噶當大德云常持對治之白挺,伺千煩惱之門,彼若粗暴,我亦粗暴,彼若和平,我亦和平。修心菩薩,如是對治煩惱,無剎那放逸故曰大難行者。

   五曰大瑜伽行者相。謂修心菩薩,具足菩提心,與大乘真實相應八大乘道。如是修心菩薩善能堪忍諸違緣障難,深察細分業果,乃至於一微蟲,不失慈悲之力,常行善法方便,調伏煩惱,入於大乘,是所修已得成就,說名具足五相者。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