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上說四念處是「一乘道」,它是個持續不斷的過程。佛陀以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等四個最重要的過程來說明。「道」是「唯一」,所緣則有身、受、心、法四種,除了這四種所緣之外,修行者不可能有其他所緣,因為一切所緣都已包含在四種念處裡了。
《象跡喻大經》35 的註釋書,以譬喻來說明這「一乘道」。好像切竹管的人把竹子切成四片;同樣的道理,四念處是一個過程,但所緣不同,分成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四個部分,每部分再細分成各種修行方式。
整體而言,四念處是一個過程,是以身、心為所緣的一整套修行方式。身念處須以心來觀照,同時也會察覺種種感受,生起各種心。感受不離身、心,身與心兩者互相影響,身是心的依靠與展示場,而所呈現的身心現象即是「法」,每一現象有其各自的特性(自相)36 與共同的性質(共相)37。每一念處若結合法念處的修習,都可成為解脫的法門。
身念處分別而言,有十四種練習,每種練(身)後,觀五蘊生滅,緣起、無我(法),就可以獲得解脫。在受念處中,有九個要素,即觀九種感受(受),再觀五蘊生滅,緣起、無我(法),便可獲得解脫。在心念處裡,觀照十六種心,如實了知它們(心),接著觀五蘊生滅,緣起、無我(法),即可獲得解脫。法念處有五種方法,皆可以修習而獲得解脫。不論是何種念處,如果我們熱誠、正知、正念地修習,都可獲得解脫。
如同編造房子的人,依照需要,用不同的材料,以不同的方式切割、組合這些材料,而建造成一棟房子。同樣的道理,四念處是一個過程,佛先將它分成四部分,然後每部分再細分成各種修行方式。
總之,要讓四念處的修行成熟,必須先觀四念處是個解脫的過程,它們結合在一起,無法截然分割。不同的修習法,不會矛盾衝突,而是彼此相互增上,使定慧漸趨成熟圓滿,而達到解脫。
此過程能夠成熟、走上解脫,最重要的是對法念處的了解。掌握法念處的精義,前面的念處才能變得圓滿。若從不分別的角度來說,法念處包括所有的法;如果分別而說,法念處是除了色(身念處)、受(受念處)、識(心念處)之外,想蘊、行蘊的所有法。
註釋書中以古城來作譬喻,解脫、涅槃好比是座古城,古城的周圍有城牆,東、南、西、北各有一個城門。東門就如身念處,身是我們存在的最粗顯部分;南門好像受念處,受是比身微細的第二部分,西門好比心念處,心比受更微細;北門就像法念處,法念處是包括涅槃在內的一切法,所以它範圍最廣,也最微細。
修行者如果要實現解脫、體證涅槃,除了從四門進入之外,別無他法。
註(35) 南傳有《象跡喻大經》(M.28)、《象跡喻小經》(M.27);北傳有《象跡喻經》,《大正藏》冊1,頁464。
註(36) 自相(sabhAva-lakkhaNa),又作自性,指自體個別的體相,亦即不與其他相共通,而具有自己一定的特質者。參閱《佛光》「自相」,頁2528。
註(37) 共相(sAmañña- lakkhaNa),共通之相;一切法皆有無常、苦、無我的共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