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專注
書籍目錄
身念處
法念處
禪修開示
八、專注

八、專注


Bg g2

  專注有不同的層次,《瑜伽師地論》將其分為強迫專注、有間專注、無間專注、任運專注四種。

  止觀的修行是一個生理的、有機的(organic)過程,在過程裡面中,不同的階段會出現不同的情況,運用四種修行的道理,看清不斷出現的各種生命實相,不論是煩惱或清淨法,如實了知它們。對修行者來說最明顯的障礙是懈怠與失念,在這個過程裡面,如果要成就三摩地,就要去掉它們,如果修行者沒有去掉它們,就無法用更高的作意、更高的專注。


  此是屬於最初心專注階段,如果修行者沒有去掉懈怠、失念,多半的時間停留在散亂的心。記得所緣時,作意強迫心,朝向修行的所緣,這種作意叫做了相作意或勝解作意。有的時候丟掉所緣,完全在雜念中,有的時候記得所緣,便用勉強的、強迫的,用決心來強迫心專注業處、專注修行的所緣,這是強迫心專注的階段。


  在這個情況下沒辦法看到煩惱的壓迫,所以他只能看到最粗的煩惱,心不夠敏感,不能看到煩惱微細的力量。需要用信心、念、欲、精進、熱誠、輕安,不讓懈怠控制心。
  如果失念時間短,能夠有比較長的時間讓心留在業處。在這個情況下,才能開始對治在修行過程裡面,最明顯的煩惱。


  修行的過程裡最明顯的煩惱是五蓋,如果我們了解五蓋的真相,了解五蓋的現起,那會越來越清楚看到在修行過程中最明顯的兩個障礙
  第一就是心的不安、掉舉;第二就是心的不敏感、昏沉。因為掉舉與昏沉,心常常離開所緣,必須作意引導心回到所緣。

  因為作意的關係,心能專注所緣較長的時間,心較平靜敏感,那我們的心能夠入更高的作意,對治煩惱的作意。無著菩薩稱為遠離作意、捨樂作意、檢查作意。此時我們的心有能力用更高的專注,已經能看到每次丟掉的所緣,丟掉所緣的不方便,丟掉所緣的不利益、危險。所以,馬上能繼續專注在業處上,這個專注叫做有間專注。


  煩惱的相有許多層次,粗重的煩惱對治了,明顯的煩惱看清楚了,比較微細的煩惱就會出現。因有間專注能夠看得到越來越微細的煩惱,也可以看得很清楚,他們的相互關係,如較微細的掉舉、散亂都能夠看清楚。如何去除掉舉?第一最重要的武器用正知。如果能夠不斷的保持正知,境界、所緣變得越來越自然,作意也能夠越來越流暢,能夠感受到修行的快樂、輕安,在這情況下如果定變成明顯,昏沉很容易出現。


  如何去除昏沉,跟掉舉一樣用正知,有正知他的警覺能不斷的繼續,不會出現昏沉。所以在修行的過程中,正知與念越來越重要。對修行者來說,丟掉正知失去念,好像死人一樣,失去一切的能力、一切的力量。不斷的練習,持續的保持正知與念,更微細的煩惱也可以看得清楚,如果微細的掉舉出現,運用捨、定不讓掉舉繼續增長。如果微細的昏沉出現,運用思也就是意志,因現在心已經越來越敏感。如果他的意志強,精進能夠繼續,輕安能夠繼續,修行中所有最重要的善法都能夠繼續。昏沉的相,不能夠跟思在一起,昏沉就不能夠明顯。所以修行者學習如何不斷運用正知與念,也學什麼時候要用捨、思,這在修行的過程中是很重要的智慧,這個智慧能引導我們達到止觀的最高成就。

  如果修行者能夠檢查越來越微細的煩惱,那他的正知、念、警覺,就能夠不斷的繼續,在這個情況下昏沉與掉舉,就能夠離開修行者的心,如此不但能夠看得到微細的煩惱,連最微細的煩惱種子,也能看到,在心開始波動,煩惱正要生起的時候,都能夠看得很清楚,如此能夠入更高的專注,就是無間專注,能夠入更高的作意,就是加行作意。在這情況下,他就能夠不間斷地專注在目標上。

  若能持續不斷的練習,修行者能完全任運他的心,進入任運專注,實現止與觀最高的作意,即加行果作意。此時心完全平衡,所有的善法都能調和,遠離一切惡、不善法,進入禪定。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