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隨喜、分、力、不隨
八、隨喜、分、力、不隨

八、隨喜、分、力、不隨

Bg k61

Bg k53

隨喜,是指人生中的那個覺醒,不管大小,都要隨喜。具體的行善、救濟 …… 這很容易了解,

  可是人生覺醒的部分就很難體會了。佛教裡隨喜用得很廣,又講隨緣、隨分、隨力,佛法今天之所以讓人產生那麼大的誤解,就是因為經常把辭彙錯用了。隨喜、隨分、隨力,絕非馬虎隨便或搪塞之詞,而是盡所能的去做、去投入,隨著那個境界或對象去完成它。


復次,善男子!言隨喜功德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從初發心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一一劫中,捨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頭目手足。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蜜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隨喜。

  第五隨喜功德。與前半段一樣,有多少我多少佛,當中的媒介是供養或懺悔,或者隨喜功德,這些都一樣,每個都是方法。隨喜功德,就是人家行善,我們隨喜;功德就是價值、意義,功德很大就是很有意義。隨喜功德的意思就是,凡人生當中有價值、有意義的,我們都隨喜。人生真相的五個基本面是:生命的真相、人生的目的、人生的方向、人生的價值與人生的意義,這五者都可以歸到功德裡面來。


  功德不是指外在的事相,不是賺很多錢或效率很高,功德才大,而是人生旅途中,有價值、有意義的,通通謂之「功德」。你做過的事情,有一天發現,哎呀!真有意義,那就是功德無量啊!有一個小朋友在道場,拿一支鐵鎚好像在找東西,我問他幹嘛?他答道:「我今天要做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我問:「你拿鐵鎚有什麼意義?」「看有什麼要我做的。」忙了一天,我說:「你做的到底有沒有意義,我也不知道,不過好像都沒有事。」過了十五年,我問他記不記得那件事。他說:「對啊!記得。」我說:「這個,就是對你有意義的事!」


  十五年來,大概那一天他印象最深刻。如今他已經二十幾歲,但七、八歲的時 候就想做一件有意義的事,當然,他找不到,七、八歲的孩子,拿支鐵鎚能做什麼有意義的事?可是那個心一發起來,就是最有意義的啊!光是發那個心,他一輩子終身難忘,因為在生命的歷程中他是真的有心要做,只是沒事讓他做。而且重點也不在於他是否真的做了什麼有價值有意義的事,總不能說有個小白雪公主趕快跌倒,好讓這個小白馬王子去救吧?所以有價值、有意義是指什麼?是指內心的覺醒!內心的覺醒才是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才是功德無量!


  隨喜,是指人生中的這個覺醒,不管大小都要隨喜。具體的善事,救濟人家、幫助人家、協助人家,這很容易了解,可是人生覺醒的部分就很難體會了,因此,我們才必須把這麼高的意境給具體化。可惜具體化後,就愈走愈往下,那太可惜了,所以得在這個標準上先定位好。


  佛教裡隨喜用得很廣,聽說隋文帝原來是封在「隨」這個地方,但他說這樣太隨便了,所以把辵(ㄔㄨㄛˋ)部拿掉而變成「隋」,沒想到這個「隋」更糟糕。佛法講「隨」是真的不住心才叫「隨」,也就是不執著。隨你,就是我沒意見,你怎麼做都好,我沒有執著。而這個「隨你」要隨得高興,才叫隨喜啊!


  我們常說要發心,又講隨分、隨力。隨分、隨力的那個「隨」要定義好,它不是隨便。那個「隨」是須彌山王要傾其全力的意思。現在大家都是隨分、隨力嘛!師父既然這樣講,那麼一點點就好。隨分、隨力不是一點點,而是就能力所及,盡力去做,不是隨便!這一定要注意。叫你做事,叫你發個心,你就:「隨緣啦!我這個人很自在、很隨緣的!」等你拜託別人,而人家告訴你隨緣的時候,你便會想撞柱子。


  「隨緣」不是搪塞或不負責任的代名詞!佛法今天會讓人產生那麼大的誤解,就是把辭彙錯用了。隨緣不是馬馬虎虎或搪塞之詞,是盡所能的去做、盡所能的投入。這個詞我們常常用錯,隨喜功德往往變得馬馬虎虎和隨便,這樣怎會成就別人呢?所以隨喜並非隨便馬虎,而是要傾盡所能,隨那個境界或對象去完成它。這個基本觀念要弄清楚。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這個境界跟前面一樣廣。接著「從初發心為一切智」,從初發心,那發心之前的要不要隨喜?經文告訴我們,發心之前的不算,為什麼?因為還沒有走到正確的生命道路,發心之前仍舊生死沉淪;當然,善事你可以隨喜,但仍屬世間的有漏福報,發心以後即是無漏的部分。


  從初發心開始,這有兩層意義,第一個就是前面所說的無漏智;第二個,不要看輕初發心,不輕初學啊!那個人剛發心,你絕對不要輕視他,說他「菜鳥」。因為,初發心的人最勇猛,而且一旦初發心之時定位很正確,成就會很快。你可能學佛很久了,卻從沒找到正確的起跑點,像隨喜就變隨便,這樣愈是老鳥愈糟糕。他初發心,可是他真的隨喜的時候能傾其所能,成就神速。


  若是初發心就弄歪了,老是鏡頭拿起來就兩個影子,一照起來就看不清楚,怎麼算發心呢?初發心的人就是生命的焦距調得很好,調正以後才叫發心。所以一開始就告訴各位,若是一直把生命的重點擺在色身上,肯定是錯了!發心,就是將重點調到法身這邊來,雖然對於生命真相、人生目的、方向、價值與意義還搞不太清楚,不要緊!就帶著這個疑情來用功,很快便會穿透,因為已經調到一個正確的原點上了。如果還一直放在錯誤的地方,或者在兩邊分不清楚,你沒辦法進行啊!


  所以,初發心的意思,就是已經矯正到人生正確的原點上,從這個地方開始,方才踏上菩提道。假如原點沒有矯正,嘴巴講得再多都沒用。有很多同修說:「我已經發心了!」是啊,功課也在做,每天看起來很精進、很忙碌的樣子,在家裡做功課又是木魚、又是大磬,穿海青,披幔衣,樣樣都來,看起來很像個樣子,卻只是殼子而已,他內心是空的,這不是真發心。


  隨時把疑情提起來觀照:「法身是什麼?人生的目的是什麼?奮鬥的方向在哪裡?」你自然就成長,即使看經書,答案也會跑出來與你相應。假如一直想:「嗯!賺錢也不錯啊!做這個或做那個都沒有錯啊!」其實就是因為通通錯了,你才會去想這些,這是自己找理由下台階嘛!


  佛法,就是要我們把心放在法身這邊,所以你就換過來,雖然也會失敗,也會挫折,那都是物理現象、社會現象,沒關係,只要法身守得住,生命就會一直成長,那個永恆的生命會一直成長,而這個色身有限的生命,你逐漸就會放下,真的!假如再配合精進(禪修的微觀法),那麼色身根本不必去管它。


  現在叫你不要管色身,你一定受不了。今天回去若是失眠,明天早上起來就成了哈巴狗,人家一看:「啊呀!昨晚沒睡好喔!」都已經寫在臉上了,為什麼?因為你在意。假如不在意,睡不著,那就起來念佛啊!不念佛睡不著覺,一念佛你就睡著了,尤其數息法最容易入眠。所以不要太在意這些色身上的問題,反過來,把心放在法身上,這就叫初發心。我們從初發心為一切智開始,所有一切的,通通要隨喜。


  初發心的同修想要了解佛法是什麼,可能到處鑽營,有佛像就拜,有人講佛法就聽,只要跟佛有關,都很認真,都有興趣。這個你要隨喜讚嘆,千萬別說:「不要這樣到處亂闖,會著魔,要慢慢的,要冷靜的一門深入。」結果,他就只有停在那裡了,因為他不敢放開心胸。剛開始的時候,本來就會有這種情況,這是正常的現象,假如發現這個人可引導你就要發心引導他,不然,你就要隨喜,而不要擋駕;擋人家的菩提道,你會障道。


  「勤修福聚不惜身命」,諸佛如來從開始發心以後,為了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這很精進。反觀我們自己,並沒有精進啊!表面上好像很精進,其實只是很忙碌。忙碌跟精進不一樣,忙碌台灣話叫「叩叩摠」,意思就是跑很多地方,做很多功課,卻是一陣盲目亂闖,那叫忙碌,而不是精進。精進是指在菩提道上提升,指生命品質的提升,假如不能促使生命品質提升,通通不算。


  然而生命品質的提升,對於初發心的人來講,不能每天回頭看。你發心學了三天,就回頭看有沒有比三天前進步。那不可能!但是一年就可以比較出來。假設我今天開始發心(相信大家都不知道自己是哪一天開始發心的),所以只要大概開始學佛,一年以後往前想想,是否比一年前進步,煩惱比較少,快樂比較多,家庭更和諧,笑聲更多?還是自從學佛以後,家裡的人都不笑了,因為笑了會被罵,被誰罵?被你這個菩薩罵,說這樣不夠莊嚴。我們可以用這些情況來衡量,看看學佛以後快樂、幸福有沒有提升,煩惱有沒有減少?


  初學佛的人拜佛姿勢很生硬,因為每個人,包括我在內,第一次穿海青拜下去,站起來就跌倒。怎麼發明這種衣服來穿啊!等你拜幾萬拜以後就不一樣了,人家會說:「啊!你拜佛好好看喔!」可是他若是更早一點看你拜佛,一定會覺得好笑。這就是進步。很多人見面合掌就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看起來好像很可愛,其實卻是很可笑,這表示還沒進入狀況。剛開始我們會這樣,但是慢慢、慢慢的,就會進入狀況。有的人甚至在街上一看到師父,馬上就拜下去,我說:「慢一點、慢一點。」還沒講完,他三拜就拜完了,跪在地上又拿一千塊供養。這肯定是初發心學佛的人,所以一看到師父就好高興,根本不管旁人的眼光。


  這都是初發心的現象,相信兩年後就不會了。這種現象我們要隨喜:「他很虔誠、很精進!」讚嘆就好,但不必跟著做。有些人實在很讓人頭大,連師父在吃飯時,他也要拜。師父吃飯時不能拜,不然會噎到,可是不理你又不行,要理又很危險。這都是初發心的現象。師父坐在那裡看書,或者在圖書室的時候倒無所謂,但是在飯廳時不可以;師父走路時也不行,師父在那邊打瞌睡、流口水的時候,也不可以拜。這些我們都沒注意,但是初發心的人就是有這種勇猛心。


  勇猛心的人挫折感會很重,所以奉勸曾經有過勇猛心的人,不要挫折。有人笑你、念你或者說你的不是,不要緊!那時你所修的福報很大很大,千萬不要別人念一念,你就嚇破膽了。這種人是值得讚歎的,若是能慢慢成長起來,那就沒有問題,就是「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的寫照。像這樣子的成長,通常一兩年就真的不錯了。經文講「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劫」,這個時間那麼長,當然不是指某種動作。我們知道燃燈佛的時代,世尊就是這種人,他當時留著長髮,看到地上一灘水就趴下去,把頭髮鋪上,讓佛走過去。有些佛弟子就學他這一招,看能不能碰到燃燈佛,結果碰到的卻都是凡夫身。


  什麼叫燃燈佛?燃燈佛就是這輩子啟發我們法身慧命的人,啟發我們走向菩提道的那位大德。他不一定是出家眾,有些在家的同修或居士都可以稱為燃燈佛。甚至也不一定是佛門中人,只要能讓人在生命旅途中重新定位,讓人走上解脫大道的,皆可謂之為「燃燈佛」,而且每一個人就這麼一個。


  我們生生世世都有這樣的善知識在指導,這一輩子的善知識是這輩子的燃燈佛,但在法身慧命洪流中,首先啟發你的那一位,就是你成佛時會出現的燃燈佛。過去我們也有很多燃燈佛,但是忘光了,將來成佛之時,在甚深禪定中,你自然就會發現生命中第一位啟發你的那位啟蒙老師,那位真正的燃燈佛。現在不必去問他是誰?他就叫「燃燈佛」。不用再找,你就長久這樣發心、這樣精進,不是指同一件事,而是指整個菩提道上的努力,自然會發現自己的燃燈佛。


  我們現在都不在菩提道上精進,卻在生存道上努力,每一個中國人都是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為柴、米、油、鹽、醬、醋、茶,拚著老命死賺錢,這方面大家都很認真,那就是錯將生命的重點放在色身上。我們在財、色、名、食、睡上勤修福聚不惜身命,所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那是為色身;為法身不惜身命勤修福聚者,才是菩提道上行者的真正本色。你能不能為了這些不惜身命?你會說這一斤值多少?為他犧牲生命不值得。是啊!因為還沒有真正的發心,現在只是修修看:「學佛不錯啦!大家來聽一聽、修一修、拜一拜。」這種狀況下,我們不可能不惜身命。 


  其實,我們也不是要求大家一定要「不惜身命」,否則自殺的人都說是殉道。那是愚癡,不是殉道。佛教裡對自殺有特別的規定,要阿羅漢以上才可以,但那是另一種修法。我們講「不惜身命」,是指在法上的精進不計較生命,是將「色身交與常住,性命託付龍天」,只管好好辦道,不論死活,這才是不惜身命。我們做不到吶!稍微做一下功課就猛看手錶:「現在幾點?怎麼那麼久還沒誦完?」你在色 身上計較,肯定無法「不惜身命」。


  持續那麼長的時間,這樣的精進是絕對有可能的。像我們在世間為了事業、財富、名利,都有可能一直奮鬥下去,努力不懈了,何況一位行者,為了修行,為了正法,照樣可以,這樣的生命才殊勝,才值得頂禮、恭敬跟讚歎。不然,論色身,你、我都差不多,你那塊肉和我這塊肉,挖起來交給醫生去化驗,內容成分都差不多。色身來講沒什麼差異,最大的差別就是一個是將生命放在色身上,另一個則是放在法身上。


  「一一劫中,捨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頭目手足」,那麼長的時間,每一劫每一劫中都能捨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的頭目手足。並不是依字面上的意思,把頭砍掉。砍頭、砍手足、挖眼睛要幹嘛?不!那是一種表法。頭,指的是運用智慧;目,指的是根性;手足,則是要我們去力行實踐。換句話說,是運用我們的智慧、六根或六識,去實踐饒益眾生。


  前面提過,修行者是把生命安住在法身上,所以要從法身來看;頭、目、手足的布施,就是智慧、根、識,通通用來實踐饒益眾生。捨,就是要饒益眾生;運用其智慧、運用其根性或識性來饒益眾生;而這些個「饒益」,則一定要靠手足去實踐,親自去做。


  「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蜜門」,難行是指客觀的障礙,苦行是自己突破、超越。意即不論外在客觀的障礙,或者自己本身主觀條件的限制,都要去超越、去突破,運用難行、苦行,圓滿種種到彼岸的法門,這才叫「一切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蜜門」;波羅蜜就是到彼岸。


  修行也一樣,各位不必特別選擇什麼法門,什麼法門都得修,因為種種波羅蜜門通通可以到彼岸;有的是要自我超越,有的是要克服外在困難,其實就這麼兩個。人生就是這樣,主、客觀都有很多條件束縛著,你要去克服。不敢發大心?「好啦!好啦!我會啦!隨喜就好啦!」這不行!你要能夠挺身而出。我們能不能藉此機緣,鍛鍊自己由此突破,這就是苦行。


  有些人生活非常幸福,福報相當大,在家是父母掌上明珠,結婚後是先生的蜜糖,壓力還沒臨頭,就被人家掃光光,幸福得要命。這種人怎麼發心?事實上不是不願發心,而是不知道怎麼發心啊!道場就有這個好處,道場裡有很多機會是要讓我們自己主動去把握的。透過這些來鍛鍊自己,才是真正消業障,這和前面講的懺悔業障,只是對境的情況不同。


你在道場承擔、接納,會有很多前所未有的壓力,靠自己去突破,就叫苦行。我從來沒做過,現在卻必須去做,那要怎麼做?不會!那就從不會的地方走出來。有些人從小環境就訓練他獨立的性格,因為保護少,所以必須獨立堅強,這種人已經免除掉很多修行考驗的風險。


  有很多事是我們必須自己去承擔、成長與超越的,如此才能證入種種菩薩智地。好比看書得從第一頁開始,讀到最後一頁,序文、前言、後跋通通要看,包括版權頁都要看清楚,這樣,整本書的狀況就了然於胸了。同樣地,做一件事,從剛開始的緣起,自己籌劃到整個圓滿完成,即使失敗了也不要緊,就把殘局收拾完畢,那不容易啊!這就是超越,證入種種菩薩地!不必種多,即使只是種一個也屬難能可貴,而我們可能連一種都沒有。真的!一定要去克服。


  道場就有這種好處,不計成本,只要你發心出來承擔,又沒有要你投資多少,根本是零風險,唯一有的,是你生命成長的利潤。就算這件事情失敗了,你也毫無損失,也沒有人受傷啊!但是你做過了,即使沒有完成,那把善後收拾完畢,生命也已經越過一大關卡。這就是行!只管去做,那就是在修行啊!承擔一件事真的是不可思議,生命怎麼成長,生命存在是什麼樣子,你都可以感受得到。


  此處經文分三部分說明:
  .圓滿種種波羅蜜門
  .證入種種菩薩智地
  .成就諸佛無上菩提。
  修行過程必須圓滿種種波羅蜜門,當你圓滿一個波羅蜜門,就證入一種菩薩智地,也就成就部分的諸佛菩提,而那種種波羅蜜門,就得要自己去用功與投入了。 


  這部分,我們很難告訴各位要做什麼。很多人都等著師父叫你做。別這麼期望,要自己發心,每一會都一樣。道場裡有無量會,譬如八關齋戒,有沒有人發心來護持道場八關齋戒的法,從頭到尾地運作?這種事就可以當仁不讓,不費成本。你徹頭徹尾地經歷以後,會有很多的人事歷練。在處理事情之際,理想與現實之間應該如何交融?如何結合?能體會、圓融這些狀況,才能圓滿種種波羅蜜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也才能成就諸佛無上菩提。


  「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隨喜。」成就諸佛菩提以後,佛會轉法輪,而後才入滅。入滅即是般涅槃,般涅槃以後則分布舍利,那是指正法弘宣,此時已非佛本身在世。換言之,釋迦牟尼佛正法的宏宣,有正法、相法、末法三個時期,那都與佛菩薩的本願力有關。例如彌勒佛、阿彌陀佛則沒有這三個時期之分。阿彌陀佛初夜入滅,中夜觀世音菩薩就成佛了,所以他入滅即入滅,那是佛的福報清淨莊嚴殊勝。釋迦牟尼佛降生五濁惡世,而這娑婆世間的眾生是醜陋的,各種貪、瞋、癡、殺、盜、淫等種種惡業都造,所以佛在世時不得不訂定很多戒律,正因為「戒」住世,「法」才會在佛般涅槃之後,仍得以流傳世間。


  阿彌陀佛沒有制戒,因為極樂世界裡有誰犯戒?犯戒就稱不上極樂了。彌勒佛來的時候,人壽八萬四千歲,福報那麼大,也無需犯戒,所以也沒有制戒。既然沒有制戒,那就沒有所謂正法、相法、末法。問題就在這裡,我們在五濁惡世,所以釋迦牟尼佛有制戒,因此如今在佛入滅以後,我們尚能聽聞正法,想想看,這福報有多大!


  或許有人認為佛世那些羅漢常常犯戒,其實不是羅漢蓄意犯戒,他是示現因緣,讓佛來制定戒律。有戒,才能維繫整個僧團的運作,佛滅後,法才能繼續弘傳。不要光看戒本上記載這個羅漢犯這個戒、那個羅漢又犯那個戒,羅漢不會犯戒,會犯戒的就不叫羅漢,他是示現因緣,讓佛來制定戒律給我們。假如佛不制定戒律,我們早就不知道墮到哪裡去了。現在有很多附佛外道都沒有戒律,台灣就不乏此類,什麽集體天體營、交換伴侶 …… 那樣修行會成就,才怪!為什麼這樣?因為沒有戒啊!那個教主可能修得不錯,只是可能啦!但是五濁惡世啊,沒有戒律就是不行


  釋迦牟尼佛入滅後的護法轉輪勝王是阿育王,而每一個佛一定會有這種護法。《四十華嚴》的五十三參裡,有很多參中都提到這類善知識的前身,某佛入滅後有轉輪聖王出世,這轉輪聖王通常是普賢菩薩示現,而這個善知識在當時就是轉輪聖王的王子或公主。當我們讀經讀到這裡時,會覺得非常慶幸,原來不只釋迦牟尼佛,其他佛住世時,只要有正法、相法、末法的時期,一定會有轉輪聖王奉行佛法,不殺、不盜,不恃強凌弱。


  在黑阿育王的時代,阿育王他很殘忍,開疆拓土兼併他人。別人不服,他就整個民族殲滅,不留活口。後來他信佛了,就用佛法治國,鄰近國家因為他曾經那樣殺過人,所以對他極為仇視,這時他反用恩去報答、去降服,因此才發大願廣造八萬四千個舍利塔,這閻浮提世界裡的舍利塔便是這樣來的。佛法真的是不可思議啊!竟能徹頭徹尾地改變一個人,將他從那種完全大腦思惟的人,轉化成轉輪聖王。因此,阿育王前半段叫黑阿育,後半段叫白阿育,他是孔雀王朝最有名的明君,也是印度史上前後轉變最大的一位國王。


  從這裡可以看到,一個行者要了解佛陀的行化,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弘法度生、入滅,乃至於分布舍利,也就是佛滅後的正法弘宣,這一切過程都在菩提道上,我們都要隨喜這所有的功德。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