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識規矩頌註解序(一)
八識規矩頌註解序(一)

八識規矩頌註解序(一)

白聖長老


   佛滅度後,教中耆德,唯恐法寶流軼,遂歷數度之結集,將佛陀畢生所說之法,依其門類,區分成三藏十二部,遂使廣泛無垠之佛學,頓成爲一科學之系統化,裨益於後世之學佛者,至鉅且大。

   佛陀之思想爲高度智慧之結晶,其度生方法,變化萬端,因而促成浩若煙海之佛法。其主要思想,溯本窮源,則不出乎二大主流 —— 空宗與有宗。佛滅度後,兩宗學者繼承如來思想,均分道揚鑣,普灑法雨。幅員逐漸擴張,形成南傳與北傳之兩大路線。南傳龍象,挾原始佛教,傳播於錫蘭、緬甸、泰國諸處;北傳路線,分水陸兩路向東進展,水路由廣州豋陸,北至長安、洛陽:陸路由印度本土橫跨天山 南北,輾轉而入長安、洛陽,促成中國原有的優美傳統文化,更益形光明燦爛。

   唯識一學首由佛陀傳與彌勒,無著世親繼以發揚光大,北魏時期印僧菩提流支飛錫蒞華,挾有梵文唯識,於中國翻成漢文。陳時眞諦三藏,亦嘗着手翻譯唯識,嗣後無人繼承,唯識一脈,在神州一地,遂告曇花一現,若過眼之煙雲已耳。

   唐貞觀二年(公元六二八年)玄奘大師負笈印度,卓錫那爛陀寺,於戒賢大師處得唯識玄旨。回國後,於慈恩寺高樹唯識旗幟,揉合——世親及十大論師之妙義,成「八識規矩頌。」詞簡義明,爲劃時代之一大傑作也。一時朝野人士推崇備至,名噪一世。日本高僧,先後來華研學唯識者,頗不乏人。其時玄奘門下繼承唯識玄旨者:爲窺基、立範、義寂、普光、圓測諸龍象,尤以窺基大師特具成就。祇因唯識人材輩出,唯識之光,遂與天台、賢首、禪、律諸宗交互輝映,一創唐代佛教文化燦爛與光明也。

   會昌教難,佛教罹禍尤烈,各大宗派經卷,多付之一炬,然雨過天晴,各宗先後興起,若雨後春筍。唯識一脈,因繼承乏人,逐一蹶而不振矣。
   民初,楊仁山居士偶於日本發現唯識論存版。覺該論類似于當時膾炙人口之西洋心理學,其精微之處,更非西洋心理學可望其項背,逐翻成漢文。回國後,創設支那內學院於南京,羅致智識士子專研唯識,唯識之風,於是吹遍南北。

   佛瑩法師,天資聰敏,見解高卓,近年著有毘尼日用註解、四分尼戒註解,其精博之處,爲當今佛教人士所交譽不絕者。彼披閱唯識,深見八識規矩頌中,與現代醫學,若合符節,逐作該書註解一部,並作圖解說明,其與科學出入之詞均予勘正,「八識規矩頌註解」 一書於焉問世,誠「發前人之所未發,言人之所不能言」,爲現代之一部佳作也。

   中佛團訪港時,瑩師出其原稿傳閱本團,菩提樹主編朱斐居士極口讚譽,請將該作在樹刋發表,余亦有所請求。逐寄兩刋分期發表,瑩師並將該書印成單本流通,俾法流遠播,誠學佛者之福音也。
   昔嘗請序於余,余有感該書之深具價值,對現代學子,有其啓發之作用。佛學遠達二千多年,其原理固「萬古不易」,然弘揚之法似應力求與當前環境適應。面臨科學高唱入雲之際,弘法技術之修正,爲當前不可或缺之主要課題。瑩師此書,有匡此弊,埋首揮毫,扶揚正法,其精神至可嘉佩歟!


白聖   佛曆二九九〇年歲次癸卯 
于台北市圓山臨濟寺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