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識頌
八識頌

八識頌


性唯無覆五徧行。界地隨他業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執。由此能興論主諍。

   此頌八識行相也。此識唯一精明。本無善惡。故四性中。唯無覆無 記。諸心所中。唯與徧行五法相應。以有微細流注生滅故。三界九地。 乃生死六道。此識爲總報主。當體雖無善惡。而被他六識業力牽引而生。前六識頌引滿能招業力牽者。此也。以此識深細。世尊尋常不說。 故云。陀那微細識。習氣成瀑流。眞非眞恐迷。我常不開演。向爲二乘。但說六識建立染淨根本。二乘一向未聞。故不了耳。又云。阿陀那識甚深細。習氣種子成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故云因迷執。以小乘不知。故不信有此識。是故大乘論師。引大小乘三經四頌。五教十理。證有此識。故云由此能興論主諍。十證之義。 論中廣明。

浩浩三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為風。
受熏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

   此頌八識體相力用也。浩浩者。廣大無涯之貌。謂藏識性海。不思議熏變而爲業海。故此識體廣大無涯。以具三藏義故。名爲藏識。三 藏者。能藏。所藏。我愛執藏。以前七識無量劫來善惡業行種子習氣 唯此識能藏。前七識所作異熟果報。唯八識是所藏之處。由第七識執此爲我。故云我愛執藏。論云。諸法於識藏。識於諸法爾。更互為果性。亦常爲因性。積劫因果不失不壞。故云不可窮。本是湛淵之心。 爲境風鼓動。故起七識波浪。造種種業。經云。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洪波鼓冥壑。無有斷絕時。故云淵深七浪境爲風。前七現行返熏此識。以其體有堅住可熏性。故云受熏。前七善惡種子。唯此識能持。又能持根身器界。一期令不散壞者。以是此相分乃所緣之境故。 以爲三界總報主。故死時後去。投胎先來。爲衆生之命根。故云作主公。其實不知不死不生法身常住也。故經云。識藏如來藏。所謂如來藏轉三十二相入一切衆生身中。故如來藏有恆沙稱性淨妙功德。豈生死耶。今迷而爲藏識。亦具恆沙染緣力用。能一念轉變。則妙性功德。 本自圓成。以眞妄覿體。故頌四句。歎其力用廣大也。

不動地前纔捨藏。金剛道後異熟空。
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剎中。

   此頌轉成大圓鏡智也。謂此識因七識執爲我。故從無始時來。相續長劫。沈淪生死。圓教菩薩從初發心修行。漸斷習氣。歷過三賢。登地以去。至第七地破俱生我執。此識方得捨藏識名。顯過最重。故云不動地前纔捨藏。以微細法執。及有漏善種間起。尙引後果。名異熟 識。至金剛心後。證解脫道。異熟方空。故云爾也。異熟若空。則超 因果。方才轉成大圓鏡智。言無垢同時發者。以佛果位中。名無垢識 乃清淨眞如。謂鏡智相應。法身顯現。圓明普照十方塵剎。故結云普 照十方塵剎中。以理智一如。方證究竟一心之體。此唯識之極則。乃如來之極果也。諦觀此識深潛難破。此識絲毫未透。終在生死岸頭。古德諸祖。未有不破此識。而有超佛越祖之談。今人生滅末忘。心地雜染種子末淨纖毫。便稱悟道。豈非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可不懼哉。

   此論古存一解。今人解者甚多。但委細分別名相。轉見難入。而修行之士未親教者。望崖而退。即久依講席罷學參禪者。但勘話頭一著。 而心地生滅頭數。亦沒奈何。此論雖云相宗。但顯唯心之相。若不知 此。亦難究心。不免得少爲足。故予此解。雖未盡依論文。唯取其義 而變其語。使學者一覧便見。正要因此悟心。不是專爲分別名相也。 若責予杜撰荒邈之罪。固不敢辭。而爲修行者未必無功。幸高明達士。 得意遺言。是所望也。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