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八關齋戒的懺悔必要
六、八關齋戒的懺悔必要

六、八關齋戒的懺悔必要



Bg l18

  佛教中的很多法事,都要先舉行懺悔,特別是歸依與受戒,懺悔更是不可缺少的一着

  如初發心歸依,來做三寶弟子,當然是要做個佛化新人,但如沒有經過合法的懺悔,以原來具有罪惡的身心進入佛門中來,怎能接受佛法的滋潤,而成爲佛化的新人?因有種種的罪惡在身,縱形式上已成爲佛徒,但對佛法的如法熏修,總不免是個極大障礙,所以在歸依與受戒前,舉行眞摯而誠懇的懺悔,實在是非常重要的,亦即是不可缺少的!


  不但在歸依與受戒前,懺悔有它的必要,就是在歸依與受戒後,懺悔同樣有其重要性。因在我們凡夫的階位,不管你是個怎樣小心謹慎的人,亦不管你對歸戒怎樣的尊重,但誰也不敢保證的說,我絕對不會觸犯所受的歸戒。要知凡夫畢竟是凡夫,有時不免會耍煩惱衝動起來,自己控制不住自己而犯了戒,使得身心重又受到染污。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恢復身心清淨,依佛法說,除了懺悔,更無其他辦法,是以佛法對於懺悔,予以極高度的重視。任何一個要入佛門或已入佛門的,必須進行必要的懺悔,以期保持身心的清淨,無所障礙的修學佛法!


  懺悔的重要性已經知道,現在進而解釋懺悔兩字。梵語本來叫做懺摩毘,或簡單的叫做懺摩。中國譯爲厭離,或者叫做改悔。華梵合擧,叫做懺悔。有人解釋說:懺是首的意思,悔是伏的意思。如世間的一般人民,或如古代的得罪於王,或如現代的違犯法律,受到治安當局的逮捕,自知自己的錯誤所在,只好「伏款順從不敢爲逆」。順從就是低首認罪,不逆就是俯伏受裁。當知佛法的行人也是如此,就是做了違犯律行的事,唯有順從佛法的道理,屈伏在三寶的足下,眞實不虛的痛切懺悔,表示從今以往不敢再做這樣的事情,是即所謂眞誠的痛切懺悔。


  或有這樣說:懺是約白法講的,悔是約黑法講的。黑法是罪惡的事,應該改悔不要再去造作,白法是善行的事,應該企求而如法的去做。取捨合論,所以叫做懺悔。還有這樣說:懺是約修來說的,就是過去棄而不修的一切善法,誓願從今已去,精進勇猛的不斷修習;悔是約改往說的,就是過去所曾作的一切惡不善法,誓願從今日起,予以鄙視而痛切悔改。依這兩種說法,我們可以知道:懺悔具有消極與積極的兩面。就消極的一面說,是約去惡講的,就積極的一面說,是約興善講的。唯有像這樣的興善滅惡,才是懺悔的具體意義。


  懺悔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披陳自己所有的衆失,發露自己所有的過咎,不敢有一絲一毫的把它隱藏起來。只是這樣仍然不够,要更進一步的斷相續心,厭悔自己過去錯誤的行爲,絕對捨離不再有所違犯。印順論師說:「佛法的懺悔制,於大衆前坦白的披露自己的過失,接受僧團規定的處罰。經過一番眞誠的痛切懺悔,即回復清淨。如瓶中有毒,先要倒去毒物,洗滌清淨,才可以安放珍味。又如布帛不淨,先要以灰皂等洗淨,然後可以染色。所以唯有如法的懺悔,才能持律清淨,才能使動機不純的逐漸合律」。所以發心懺悔,應當坦白的發露罪惡。


  正因如此,所以有人說:梵語的本來名字,叫做阿鉢底提舍那。阿鉢底譯爲罪,提舍那譯爲說,順此方的文法,名爲說罪。意謂行人對於戒律,如果有了什麼違犯,不必把它隱藏起來,老老實實的向大衆說出,請求大衆准許自己的改過自新,獲得大衆的鑒諒與許可,你的罪業立即就可得到消除,而且由於大衆的威德力,使你不自覺的對罪有所畏懼,生起不敢再作的意念。印順論師說:「戒律的軌則,不在乎個人,在乎大衆,……學者應追蹤古聖的精神,坦白的發露罪惡,不敢覆藏,不敢再作,使自己的身心清淨,承受無上的法味」。


  公開的坦白的發露自己的罪惡,說來是很容易的,做來並不那麼簡單。因爲世人大都有這麼一種心理,就是不論做錯了什麼事情,總是不想被別人知道的,即或有些無關重要的錯誤,可向自己有關的人透露,但若較爲重大的罪惡,不說對一般人不會吐露一點,就是極爲親密的知己,甚至父母妻兒子女,亦不會坦白出來。原因是罪惡的事,總是有失體面的事,亦是不名譽的事,在造罪者的本身,亦是知道很清楚的,所以不論怎麼樣,總不好意思說出。世間犯罪的人多,發露罪惡的人少,原因就在於此,殊不知這麼一來,始終墮在罪惡的深淵,無以自拔!


靈峰蕅益大師對不肯發露的人,有幾句話說得非常懇切:「世人正造罪時,實是大惡,不以爲恥。向人發露,善中之善,反以爲羞。甘於惡而苦於善,逐成惡中之惡,永無出期。顚倒愚痴,莫此爲甚」!罪惡的事情做不得,本應人人所知道的,可是到了造惡時,由於煩惱的衝動,竟然不顧羞恥的,膽大妄爲的去做。等到做錯事情以後,明明知道這是不對的,爲了顧惜自己的體面,總是隱忍的覆藏起來,不願公開的向人說出,以爲說出是很難爲情的。殊不知你不向衆發露自己的罪惡,你的罪惡根源是不能得到清淨的,這不是愚痴顚倒是什麼?


  懺悔是以什麼爲體?以慚愧心爲體,所以有說懺名爲慚,悔名爲愧。一個人的所以造惡犯戒,由於道德的自覺心不够,因而在無慚無愧的心理驅使下,不自覺的造下彌天大罪。可是人畢竟是有人性的,做了錯誤的罪惡以後,有時捫心自問,總不免有點感到內心不安,或是覺得對不起父母師長,甚至責備自己爲什麼會做出這樣錯事?當知這時的慚愧心,不期然的就會湧現出來,由於慚愧心的湧現,自然而然的要求懺悔,認爲如不痛切的懺悔,以後似乎再難以做人!人在這個罪惡重重的世間,有時所以還能戰勝罪惡,可說就是這個重善輕惡的慚愧力量!


  同樣是慚愧心,因慚愧的對象不同,其所發生的力量,就有品類的差別。假定你是對師友而生慚愧的,覺得如我做錯了事,未免太對不住師友,是則在師友看到你的時候,你自不會做出傷風敗德的事,設若師友見不到你的時候,你就又故態復萌的,去做不如法的事,以爲橫豎師友沒有看到,姑且做一次有什麼關係?是即慚愧的力量薄。假定你是對佛天而生慚愧的,認爲我如做錯了事,普通一般人固然不知道,但是高高在上的佛天,是會清楚明鑑的,怎可做對不住佛天的事?這末一來,想到佛天就不敢做,想不起佛天就又亂來,是即慚愧的力量還不够强!


  眞正強而有力的慚愧,應該還是對自身的,就是想到自己本來具有與佛一樣的覺性,而諸佛所有的覺性,已從重重煩惱的包圍中,徹底的被開顯出來,成爲最聖潔的人間覺者,而我還是一個生死凡夫,不特未能做到覺性的淨化,且還顛顛倒倒的做出很多不應做的事,面對諸佛,反觀自身,怎不感到慚愧?即此一念慚愧心的現前,於是立志重新做人,不特要將過去的一切錯誤改正過來,並且決定未來不再造作一切罪惡,以期逐步開顯自己本有的覺性,而達到正覺的完成。可見一個人「如能自覺人格的尊嚴,即能使向善離惡的慚愧心活躍起來」,改往修來。


  慚愧懺悔,爲學佛行人最重要的修持,對於個己的身心清淨,實在有着重大的關係。所以每個佛法行者,應特別的重視於此。如果我們能念念的在慚愧中,就是念念在嚴淨的修持中,不致有毀戒犯戒的行爲表現,而你善根功德也就在念念中得到增進。同時要知的,就是造成的罪惡,覆藏在身心中,如不從慚愧的心理,予以有力的懺悔,內心總是不大安然的,設從殷重的慚愧心中,真誠的發露懺悔,就可得到清淨,而內心亦即安樂,所以《戒經》中說:「有罪當懺悔,懺悔則清淨」。或說:「有罪當懺悔,懺悔則安樂」。從慚愧心而來的懺悔 其效力於此可見。


  我們的發心學佛,不是爲求消遣的,而是希得勝果的,但勝果的獲得,不是希冀所致的,須從實踐實行中去求取,講到佛弟子的實行,要不外於兩方面,就是斷惡與行善,假定惡法沒有斷除,善法是難以進修的,而惡法的斷除,最勝的妙方便,則無過於懺悔。《六門陀羅尼經》說:「我之所有衆魔之業,若不先悔,終不發心緣無上覺,故所有罪先須懺悔」。一般人所以不做懺悔工夫,病在對於罪惡沒有怖畏,以爲小小的罪沒有什麼關係。其實小小罪是不可輕視的,今天做一點,明天做一點,積少成多,久而久之,充滿身心,怎可不加怖畏?豈能不予懺悔?


  因此、我們過去所作的諸不善行,不論是現生或非現生的,現在發心來受八戒,就得在受戒之前行愧懺,盡情的發露自己的罪惡,悲泣流淚的請求滅罪之法,實是最極重要的。《增一阿含經》說:「若受八關齋,先須懺悔前罪,然後請受戒法」。唯有這樣的如法懺悔,方能得到請戒的實益。因爲所受的戒法是清淨的,如果你的心地不清淨,怎能納受這清淨戒法?不過在擧行懺悔時,要從心靈的深處出發,眞實至誠的痛改前非,偏身熱行的徹底淨化,始得消除無始的業障。如果依樣畫葫蘆的,只是作形式的懺悔,那是不能消除其罪業的,這點不能不特別注意!


  諸位來此受八齋戒,每次我爲諸位傳授戒法,一開始就教諸位懺悔說:「我某甲,若身業不善,若口業不善,若意業不善,貪欲瞋恚愚痴故。若今世,若先世,有如是罪,今日誠心懺悔,身清淨,口清淨,心清淨,受行八戒」。本此宣讀的懺悔語句,我們可以明確的知道,衆生所有的一切罪業,是依身、語、意的三業所構成的。如殺生、偷盜等的行爲,是由身體的動作而造成的罪惡;如妄言、兩舌等的行爲,是由語言的表達而造成的罪業;與思心所相應而傾向於惡的內心的活動,是由意業所產生的罪業。離了身語意三業的活動,還有什麼罪惡可言?


  既知所有的罪惡,是從三業因緣生的,現在要想懺悔清淨,當然還是要從三業因緣起,方能令諸罪業消滅清淨,所以須以三業勤求懺悔。而懺悔必要首先具有慚愧。慚愧是從心生的,以意業爲因,翹勤禮拜是身,高聲讚嘆是口,身口二者爲緣,以這樣的三業因緣,至誠求滅一切罪障,是就可以得到身淸淨、口清淨、心清淨,然後受行八戒,八戒之法就能納於身心。一切罪障如千年的暗室,慚愧懺悔好似一盞明燈。所謂暗室千年,一燈能破,就是此意。是以諸位來受戒時,果能生大慚愧,建大懺悔,至誠感佛,不特無有不應,且必三業清淨。


  嚴格說來,佛法的懺悔制,不但在受戒時,要眞誠的懺悔,就是在於平常,亦當隨時懺悔,所以佛法行人,不論是向解脫道前進,不論是向菩提道前進,最好自立懺悔的恒課,或什麼時候發現到自己的錯誤,就什麼時候立即擧行痛切的懺悔,決不讓一些罪惡殘存,以汚染自己的身心。有些不知自己本人懺悔的重要,想請別人代替自己懺悔,這是最要不得的。別人代爲懺悔,雖不能說沒有功德,但如經中所說,只不過七分得一。假若自己親身懺悔,所有功德都是自己得的。而且懺悔沒有時間的限制,應以畢竟成佛爲期的如法懺悔,所有罪業沒有不冰消的。


  最後我來說個事實,作爲今晚所講的結束。佛在世時,頻婆娑羅王,爲摩竭陀國的國王,是個很虔誠的佛子,或許是過去宿業,到了他的晚年,被惡子阿闍世,幽閉於七重室內。感於自己的罪業深重,至誠懇摰的痛切懺悔,遙向世尊禮拜說:大目犍連是我的親友,願佛慈悲派他來授我八戒。目連奉派疾飛至王所,日日爲王傳授八戒。最後佛從口中放出五色光,一一光照頻婆娑羅王頂,王雖被幽閉在七重室內,但能遙見世尊,頭面作禮,自然增進,成阿那含。是以慚愧懺悔受八齋戒,是有不可思議之殊勝功德的。至於各種懺悔的方法,平常說得很多,現略不談。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