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小結
書籍目錄
第一部  道前基礎
第二部 共下士道
三、輕重差別
四、說明十善業
五、思維別業果
六、思維因果後如何正行
七、生起下士意樂的量
八、破除邪執分別
第三部 共中士道
四、分別思維六道痛苦
二、集業
三、死亡
四、結生
三、幾世圓滿
四、生起中士意樂的量
五、排除錯誤見解
六、抉擇能趨入解脫道的體性
四、如何對治煩惱
五、分別說明斷除煩惱
第四部 上士道
三、如何策發菩提心
四、略說七重因果
五、正式修習七重因果
六、寂天菩薩的自他相換教授
二、已得守護
三、還出方便
四、願心學處
三、解釋學處次第
三、差別
四、實際財施
五、意念財施
六、小結
三、差別
四、如何修習
三、差別
四、如何修習
三、差別
四、如何修習
五、總結六度
三、如何攝受眷屬
四、解說四攝
三、止觀雙修的道理
四、次第決定的道理
三、住所緣時如何修
四、住所緣後應該如何修
五、引生住心
六、成就奢摩他
二、抉擇補特伽羅無我
三、抉擇法無我
四、差別
五、止觀雙修
六、修習毘鉢舍那成就的標準
總結
二、金剛乘的修習方法
六、小結

六、小結


   世人普遍稱讚的「尊長瑜伽教授」,就是前面說的尋找具德善知識,以正確的意樂及加行如理奉持。如果只是隨便修,當然不會有成果;必須誠心、經常、努力親近殊勝善知識。如伽喀巴說,「依止上師的時候,我總是戰戰兢兢,深怕有所閃失。」不知依止方法,不但得不到親近善士的利益,反而招致損害。如理依止善知識是所有道理之首,是一切究竟快樂的根本。之所以廣引經論詳加解釋,就是希望與讀者產生共鳴;若要深入探究,可以廣閱其他經論。

   由於眾生煩惱粗重,多半不知依止道理,知道又不身體勵行;聽聞的結果,不但沒有累積功德,反而招來罪業,事後又不懂得懺悔除罪。應該依著前面的教授,思惟親近善知識的好處及不親近的壞處;對自己累生以來不能如理依止而誠心懺悔,發誓不再犯。聽法者本身,要期勉自己早日成爲具器弟子,經常思惟上師圓滿德相,努力積聚資糧,以此清淨善願,希望未證菩提之前,能生生世世値遇具德上師攝受,直至成佛。這樣做,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就可以像常啼菩薩和善財童子一樣,精進勇猛追隨善知識而不厭足,最後獲得大成就。

書籍分類